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四)

“老夫姓衛,名景山,本來這處江寧人氏,因思憂百姓,力求一番大業,你看我這心胸也!”蔡賢卿頓了一聲,隨即唱道:

“丹心耿烈……”

“你聽戲多,可知這衛景山是何人啊?”萬和順問他夫人道。

她想了想,搖搖頭道:“老爺,戲上並無此人,興許是這蔡戲子編得呢。”

蔡賢卿沉默良久,只說道:“大人聽罷了。”他隨即敞開喉嚨,聲調裡盡顯其悲慘哀痛,聽者雖不知其典故,亦深爲動容。

蔡賢卿唱罷,又說道:“可嘆法度衰微,綱紀不整,景山爲太守坑陷,困於縲紲!你看我這冤情……”

萬和順掐着手指,面色凝重。他見蔡賢卿唱完這段,扮知府的又上來了。

又唱了幾段,蔡賢卿又偷偷將眼睛瞄向王爺,旁人不曾注意得到,只有萬和順自己看得明白。他倚在椅背上,閉着眼睛,好像是在皺眉思索。

也不知唱到了何時,又有一個扮老生的上了臺,說道:“本王近在江寧,聞聽太守誤陷忠良,來瞧則個……”

萬和順又擡起頭來,死死盯着蔡賢卿的眼睛看。

“王爺呀!我衛景山有無數冤情,不知何處訴說!景山推行新政,保國安民,太守卻一意孤行……”

“好了。”

蔡賢卿正要唱時,卻忽被臺下的萬和順當即喝住,他愣愣地瞧着郡王。

“賢卿,你有話下來說罷。”萬和順語氣平和,但卻令人感到一股陰冷的氣息,使他不寒而慄。

“那……”

“撤戲臺子,下來說話。”萬和順有些不滿意了。

“是、是……”蔡賢卿緊張萬分,心裡已開始翻悔了。

他屏起呼吸,慢慢地走下來。一衆人鴉雀無聲,只有孩子仍‘咿呀’地叫着。

蔡賢卿跪在地上,朝郡王磕了個頭,面不改色。

“衛景山恐怕另有所指……不知戲裡這王爺姓甚名誰啊?”萬和順低頭摸着手心,用審訊犯人似的腔調說道。

“因小人編的倉促,不知王爺之名姓。”蔡賢卿說話雖然平穩,但嘴角已有些發顫。

“我能體諒,”萬和順微笑着挽了挽身旁孩子的手,“不過衛景山這名字起得不錯呀,我聽着很耳熟。”

“這……”

蔡賢卿猶豫了。他不知該不該藉此向他透露實情,王爺的臉色並不好看。他突生了畏縮之心。他心想。若幾句話矇混過去,只口不提衛懷,那定能倖免於難;但他已走至這一步,難道要在此刻服軟,在此刻顯得懦弱無能?他不管什麼信義道德,只是‘服軟’二字令他羞慚。在此時服軟?這是奇恥大辱!

他深呼一口氣,毅然決然地說道:“衛景山便是思和書院的衛懷。”

萬和順稍微擡了擡嘴角。他沒想到蔡賢卿竟正大光明地說出來了。蔡賢卿既無服軟之心,此事就很難一筆帶過了。若發怒對他有用的話,他就會勃然大怒,但在經過一番權衡利弊後,他反而慢慢地綻開笑容。

“衛懷?我知道他辦了個思和書院,教得不錯啊!也不知近況如何?”

“您不知道?”

萬和順錯愕地環顧左右,然後驚訝地問:“衛祭酒怎麼了?”

蔡賢卿見萬和順毫不知情,一向縝密的他卻也不知所措了:“您不知道麼?”

“有事快說!”萬和順着急地喝道。

“是……是這樣,衛懷率百姓於衙門前力言推行新政,知府倒反誣衛懷煽動良民,將他囚入號房,判下大罪。小人本以爲此事須由王爺同意,可誰想……”

“所說可是屬實?”

“小人這一生靠着您才得以飛黃騰達,怎敢說半句謊呢?”

“那知府真是膽大包天!”萬和順一生氣,狠狠地砸了桌子,嚇得孩子都哇哇哭起來。

“別哭!”萬和順煩躁地站起身來,“派人!和知府說有我的敕令,立放衛懷出獄,不得耽擱!”

他又回頭一看蔡賢卿,重重地拍了拍他:“賢卿,你真是立了大功!若無你以戲諫之,則須忠良義士飽受不白之冤也。”

“哪裡……哪裡……”蔡賢卿聽他一言,便真覺得自己立了奇功一般,得意地瞧着衆人,臉上亦泛起紅光來。

“賢卿啊,你年歲也不小了,恐怕這義舉耗費了你許多精神,也當回去休息休息了……”萬和順勸慰道。

“謝王爺體諒……”

“來人!”萬和順道,“扶賢卿一旁歇息去。”

蔡賢卿遂給萬王爺磕了個頭,被幾個奴才攙扶下去了。

“蔡戲子這分明是明着違抗老爺的意思嘛!您爲何不朝他動火?還聽從了他!這不折了我們萬家的面……”

“好了!”萬和順那雙好比禿鷹的眼睛直勾勾地逼視着他夫人,登時嚇得她不敢再多說半句。“果真是婦人之見,不慮大勢!”他重坐回圈椅上,啜了口茶,說道:

“你沒見不僅百姓護他、文人護着他,就連蔡戲子就向着那衛懷說話。這說明什麼?衛懷能聚人心,咱們現在還真沒本事動他!如若我一意孤行,把蔡戲子抓了甚至砍了,得引起南京多大的轟動哇!還不如依着百姓的意思,索性將責任推給那知府,我還可賺個清名呢!”

“那……衛懷此後豈不在此肆無忌憚了?”

“不打緊。這衛懷又非刁民歹徒,不過是做夢搞什麼新政罷了。既如此,我們就容他做場夢吧,到最後再把他的春秋大夢扼殺,也算不遲……”說罷,他一如既往地藏起獠牙,露出那種溫和的微笑。

“知府出來聽令!”

王爺派的人已進了衙門,在門口的兩尊石獅前止步,大聲喚知府道。

知府慌忙走至門外,朝地上就是一跪。

“下官跪聽郡王吩咐!”

只見來人瞥了一眼他,隨即喊道:“知府不遵本王之意,妄使人抓捕良民衛懷,大逆不道,有違國朝法度,今特差奴才來提衛懷出獄,知府需另問罪行!”他說罷,不顧那怔怔地跪在地上的知府,叫了幾個衙役,徑直朝監牢裡去了。

“哪個是衛懷?”

衛懷靠在牆邊,身子瘦弱,面容灰白,頭髮亂了半截,雙手搭在枷上,正閉眼睛打着盹。他並沒聽見有人喊他。

“哪個是衛懷!”那下人又大聲問道。

衛懷聽見這第二聲,便一下子驚醒過來。他方纔微微睜起雙眼,注視着號房的鐵欄杆,輕輕說道:

“我是。”

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一)第四十一章 開禁、訪友(五)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六)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七十一章 疑近、防側(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一)第十章 通鹽、焚誣(二)第四十三章 詔任、握政(三)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四)第六十七章 臨戰、功斷(四)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一)第二十四章 試心、縱去(四)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五)第二十八章 客返、勢去(四)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六)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三十六章 變弊、遷任(六)第四十章 謀威、撫恩(四)第五十二章 決叛、破竹(三)第七十章 施詭、毅往(一)第八十四章 力劾、怒罷(七)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一)第二十三章 述懷、尋情(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三)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五十九章 殺災、運策(五)第八十五章 誅相、肅朝(六)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三)第八十六章 靖亂、治海(六)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六十一章 失斷、肇戰(四)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二)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三)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二)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二)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三)第十三章 請符、捨命(一)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三)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五)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六)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四)第七十四章 求闕、論誅(二)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一)第六十四章 立相、功侯(四)第十八章 戲諫、法辯(五)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三)第八十七章 成議、悔策(一)第十一章 誅吏、免督(四)第七十六章 請異、防番(五)第八十章 練軍、挫敵(二)第六十五章 泣冢、正籍(一)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二)第三十四章 爭塾、室殺(二)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一)第七十九章 屢間、榮歸(三)第二十九章 暗算、心謀(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四)第七十八章 激商、穩局(二)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五十四章 共拒、盡還(三)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六)第八十二章 視田、緩令(五)第三十八章 仇鬥、立殯(四)第七十二章 誣敗、移失(四)第六十三章 同程、陌路(二)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一)第十章 通鹽、焚誣(三)第六十章 棋和、弈決(四)第三十三章 刺害、計詳(二)第四十六章 任舊、詐舉(六)第三十一章 替吏、拜府(四)第二十五章 疏渠、迎妾(五)第五十八章 速亡、急鬥(六)第四十九章 論辯、揭罪(三)第四十四章 接駕、復釁(五)第六十八章 政息、舉新(三)第七十三章 請銀、議阻(二)第七章 裁吏、疑銃(二)第二十七章 問坊、妾逃(一)第八十一章 抗政、勢敵(五)第八十七章 巧議、化爭(三)第十九章 砌壇、建廟(五)第五十五章 除根、暗勝(四)第六十二章 曲終、人散(二)第五十三章 告衙、擊弱(五)第四十七章 舊罪、新議(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