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0章 蘭港國朝貢

作爲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不管是帝國還是美國,都是和英國,法國這種傳統殖民強國有着較大的利益衝突的。

衝突範圍雖然不至於在全球範圍內,但是對於帝國而言,在亞洲方向和英國人的衝突還是比較大的。

東南亞、南太平洋地區、中亞地區、北美地區,在這些地方帝國都和英國存在着一定的利益衝突。

如果細分到某個地區的話,和帝國有着利益衝突的還有法國、荷蘭、美國、俄國等國家。

就算是同樣新崛起的的德國人,最近這兩年也是力爭擴張殖民地,他們在南太平洋海域裡,和帝國搶佔一些沒有什麼太大利用價值的荒島,好在帝國依靠地理距離優勢,下手的時間又比較早,所以收穫遠遠要比德國人要大。

如果說在太平洋上,帝國是撿英國、法國、西班牙三國的殘羹剩飯的話,那麼德國人就是翻垃圾桶,去找剩下的幾個飯粒。

任何時期的國際關係,都是非常複雜的,利益和衝突相互糾纏,尤其是幾個大國之間,更是在某些方向相互針對,但是在某些方向上又相互合作。

帝國和英國的關係就是如此,儘管帝國和英國在諸多問題上有所衝突,但是帝國和英國人在中亞問題上,還是達成了一個比較明確的合作意向的,要不然的話兩國也不會就阿富汗問題進行正式的談判了,而且這種談判可是把俄國人給排除在外。

藉着阿富汗問題,英國和帝國進行了長達數月的秘密外交談判,一開始說的還是阿富汗問題,但是談着談着,話題就是慢慢延伸到了其他諸多問題,比如東南亞局勢問題,裡頭包含了寧王國擴張,蘭港國的獨立,兩國在東南亞地區的市場瓜分等。

還有美洲的阿拉斯加問題以及夏威夷、南太平洋的新幾內亞島等諸多問題。

最後還有非常重要的新關稅協議等。

這一項項都是中英兩國關係所面臨的重大問題,而且很多都是談判了許久都沒有雙方滿意的協議。

而在1880年初的時候,藉着阿富汗問題,兩國是就上述諸多重大問題達成了諸多公開或者秘密協。

其中可以公開,同時也是影響力最大的協議,就是中英關稅互惠協議了。

這一份協議裡,雙方針對兩國主要進出口商品的兩國關稅,進行了詳細的談判,最後達成了一份雙方都勉爲其難可以接受的新關稅協議。

這份新關稅協議,對於帝國而言其中最爲重要的就是擡高機工業產品類的進口關稅了。

當然了,作爲讓步,帝國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了部分商品的進口關稅,其中就有英國人非常重視的棉花以及煤炭、木材等。

隨着中英兩國達成了關稅協議,其他國家自然也是會迅速跟進,英國作爲世界老大,之前其他國家都眼盯着英國人和中國的新關稅協議呢,英國人都無法讓帝國降低某些或者太高某些商品的關稅比例,其他國家就更不用想了。

所以包括美國、法國、德國、荷蘭、西班牙、俄國等國家也是很痛快的和帝國陸續簽訂了新的關稅互惠協議。

這份新關稅協議,對於帝國而言,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進一步擡高針對工業產品進口的障礙,尤其是輕工業產品。

其核心理念就是,凡是國內能夠生產的,那麼就會擡高進口關稅。

這是一種非常典型的貿易保護措施,利用關稅的槓桿來保護國內工業的發展!

當然了,擡高了部分關稅,肯定也會降低部分商品的關稅,此外其他歐洲國家也會相當對的擡高部分帝國出口產品的關稅。

比如英國,他們就是毫不猶豫的擡高了來自中國的棉紡製品在英國以及其殖民地的進口關稅,以避免英國國內的棉紡產業受到衝擊。

這一定程度上,擡高了帝國的產品,尤其是輕工業產品進入歐洲國家以及他們控制下的殖民地的成本。

不過現在帝國的工業雖然也發展了二十多年,但是能夠用來出口的主要還是集中在一些低技術含量的輕工業產品,尤其是棉布,日用工業產品這些,而這些產品的市場之前也沒能打開歐洲市場,主要市場都是在亞洲這一片。

至於技術含量比較高的產品,那就是軍械產品了,槍支火炮軍艦什麼的,而這些產品也買不到歐洲去,主要市場都是一些三四流的小國或者乾脆是地方軍閥之類的,國力比較強大的,並且還購買帝國軍械產品的國家,也就只有奧斯曼土耳其這個歐洲病夫了。

至於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人家根本就不會購買帝國的軍械產品!

簽訂關稅協議外,帝國還和英國簽訂了關於南太平洋的協議,這份協議裡英國人承認帝國對東仁羣島卑斯麥羣島以及新幾內亞島東北部的相關權益,作爲回報,帝國也是承認了了英國對新幾內亞島東南部以及相關附屬島嶼的權益。

本來兩國還打算就蘭港國以及婆羅洲問題進行談判的,不過雙方的分歧太大,因爲英國人希望帝國徹底放棄對蘭港國的支持,放棄把蘭港國納入藩屬國的打算,而帝國方面自然是不會答應的。

再加上婆羅洲那邊主要還是荷蘭人的地盤,英國人也不能直接決定。

所以雙方談不攏之下,就會很默契的把這個問題暫時擱置了下來,大家繼續明爭暗鬥,等以後分出了勝負再談。

而在中南半島的寧王國和暹羅的戰爭之上,帝國則是承諾,不再支持寧王國對暹羅王國領土的主張,當然了,這種協議自然就不可能是什麼公開協議了,只是中英兩國秘密簽訂了一個關於中南半島局勢的備忘錄而已,算得上是帝國給英國人一個私底下的承諾。

該秘密備忘錄,主要就是遏制中南半島各國擴張,不管是寧王國還是暹羅,其實力的擴張都是中英兩國無法接受的。

裡頭甚至還有一句,中英兩國一致認爲,中南半島上的法國人這些年的擴張,乃是東南亞局勢混亂的主要原因,必須遏制法國人對東南亞的野心,必要時候要把法國人趕出中南半島,甚至徹底趕出亞洲。

至於阿拉斯加,中英兩國則是達成了一個最低駐軍限制,帝國不得在靠近加拿大的邊境線上駐紮過多的常備兵力,同樣英國也不會在靠近阿拉斯加的邊境線駐紮大量兵力。

不過這個協議實際上都沒有實際意義,因爲阿拉斯加是一片凍土,就算英國人不限制,帝國也不可能在這裡駐紮太多兵力,英國人同樣也是如此。

幾個公開和秘密協議之外,自然還有阿富汗的問題。

帝國承認英國人在阿富汗擁有一定的特殊利益,作爲回報,英國人將會成爲帝國扶持的阿尤布爲阿富汗的新國王。

在中英密謀之後,英國人將會和阿尤布簽訂停戰協議,英國人承認阿尤布爲阿富汗的國王,給予阿尤布自主內政權力,英國人將會獲得阿富汗的外交權力,而帝國作爲顧問的形勢監督阿富汗的外交權力施行,凡是關乎到帝國的相關外交決策,必須得到帝國的准許。

這中英兩國相互勾結之下,帝國是毫不猶豫的把俄羅斯給賣掉了。

1880年六月,英國和阿尤布簽訂正式協議,阿尤布正式成爲阿富汗王國國王,而次月,英軍和阿尤布軍聯手,擊潰了俄羅斯人支持的拉赫曼的軍隊。

帝國在這兩年間,先是支持英軍入侵阿富汗對抗俄羅斯,後來又是聯合俄羅斯人扶持阿富汗人,共同對抗英軍。

但是到了1880年的時候,面對英國人讓出來的利益,又是毫不猶豫的把俄羅斯賣掉,重新站在了英國人這一邊。

短短兩年時間,帝國在阿富汗問題上,就是改變了三次立場,說是牆頭草乃是名副其實。

帝國和英國人達成的協議,看似是讓英國人獲得了阿富汗的外交權力,不過對於帝國來說這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阿尤布掌控了阿富汗的權力。

這個阿尤布乃是親中派,他是怎麼拉起軍隊來的?不就是帝國扶持出來的嗎?

阿尤布掌控了阿富汗後,雖然失去了外交權力,但是假以時日,阿富汗方面以後肯定不會滿足外交權力的失去,到時候必然會有所要求的。

到時候,就又是一場戰爭!

阿富汗這地方,對於中英俄三國來說,乃是三國矛盾的交匯點,可以預見到是未來十幾年甚至更長的一段時間裡,阿富汗都不會太平的。

所以如其現在去爭更多的利益,還不如把阿尤布扶持上去,再進行緩慢的滲透。

阿富汗那邊的事務平靜了下來後,帝國又是和英國聯手,對寧王國和暹羅的戰爭進行調解。

最後是寧王國和暹羅達成了協議,寧王國退兵,暹羅則是賠付寧王國兩百五十萬圓的賠款,暹羅沒錢賠咋辦?

沒事,中英兩國組成了聯合銀行團進行貸款,通過貸款,中英兩國又是加大了對暹羅的經濟滲透,本來法國人也想摻和進來的,但是被中英兩國毫不猶豫的打臉了。

話說這些年法國在東南亞這邊不太好過,雖然掌控了南圻,但是帝國這些年源源不斷的對越南王國進行扶持,給法屬南圻帶來了極大的軍事壓力。

越南人其實早就被抱希望能夠收回南圻了,甚至都不願意再打仗,但是有帝國在背後站着,越南人其實想不打就不打的。

所以雖然心裡不願意,但是這些年迫於帝國的壓力,還是會隔三差五就和法國人打一場,結果這些年下來,越南人越大越窮,欠了帝國一屁股的債務,都看不到還清貸款的盡頭。

法國人也不好過,需要常年在南圻保持大量的兵力,要不然的話,還真有可能被越南人趕下海。

壓力大,這想要繼續擴張都非常困難,前幾年法國想要把柬埔寨給拿下來,結果剛行動呢,越南人就被帝國逼着打過來了,最後英國也是進行了干涉,如此也就導致了法國人在東南亞二十年,耗費的軍費也不在少數了,但愣是沒能擴張。

加上又被帝國和英國所包圍,現在南圻對於法國來說,就是一快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且每年都得耗費不少的軍費進行維持。

當然了,就算是困難,法國人也不會輕易放棄的。

中英兩國要想把法國人徹底趕走,還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工作。

東南亞和中亞那邊重歸平靜,就連一直打打鬧鬧的婆羅洲在1880年的時候也是停下了戰事。

這些年蘭港國在帝國的或明或暗的支持下,發展的相當迅速,不僅僅大量增加了華人移民,而且還獲得了當地土著的支持,並效仿寧王國的體制,以華人爲上層建築,吸納了大量的當地土著。

並在1877年的時候,蘭港國以區區四千人的總兵力,擊潰了荷蘭人的第三次大規模進攻,並在戰爭中,重創了和荷蘭人結盟的由英國人建立的布魯克王朝。

1877年的戰爭,不僅僅是擊潰了荷蘭和布魯克王朝的聯合進攻,而且還是一舉攻佔了布魯克王朝的大量領土,受封於文萊蘇丹的布魯克王朝已經是喪失了大量領土。

當時蘭港國已經是控制了婆羅洲西部地區以及部分北部地區。

最後逼文萊蘇丹承認了蘭港國對原佔領地區的主權。

這種情況下,蘭港國也是暫停了多年的戰爭,畢竟戰爭打了那麼多年,蘭港國也是不好受,本來就是一個國小力微的小國家,如果一直打下去的話,估計打着打着這個國家就沒了。

這個時候,蘭港國也算是基本取得了獨立地位,英國和荷蘭雖然不承認,但是也已經難以消滅成了氣候的蘭港國了。

因此,一直在背後站着的帝國也是終於開始明確支持蘭港國,在1880年年底,正式接受了蘭港國的朝貢,任命劉恩官爲‘蘭港統制’。

之所以沒有和琉球、朝鮮、越南一樣,直接冊封國王,那是因爲蘭港國的體制不太一樣,他們並不是君主世襲制,而是共和制,這國家元首,也就是‘大統制’是由他們內部的一個由數十人組成的主要成員共同推舉而來。

因此只能是通過任命‘蘭港統制’的方式來進行宗主國的確認。

由此,蘭港國就是成爲了帝國的正式屬國,其國家元首自行推選,但是名義上由帝國任命。。

第68章 十萬兩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281章 黃以典再現第111章 以攻代守第612章 陳月川的野望第706章 凌晨海戰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481章 海軍改革第651章 十四年式75野戰炮第190章 預算赤字第549章 蚩尤級萬噸鐵甲艦第204章 官員任免事第306章 壕溝防禦式第479章 華盛頓號首秀第552章 英國人的顧慮第654章 火藥第399章 西征展開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664章 漢化改革第195章 科舉題目第704章 世界大戰的邊緣第13章 見黃宗漢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102章 保護軍帥第80章 扶持軍工第197章 恩科放榜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510章 扶爛泥上牆第713章 英國的退縮第46章 他敢打嗎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198章 帝國大學第616章 蚩尤號戰列艦服役第492章 中薩鹿兒島條約第549章 蚩尤級萬噸鐵甲艦第73章 設卡收稅第687章 阿富汗亂局第638章 寧耀安之死第691章 中美密謀第453章 軍方人事調整第501章 中亞危機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7章 募兵買槍第367章 戰略調動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277章 工廠內遷第93章 逃兵和恐慌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21章 謊報和擴軍第634章 情報處調查第430章 軍援林成庭第59章 炮擊上海第252章 搶一搶壓壓驚第425章 提親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637章 驚天大秘密第674章 圍殲俄軍第703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二)第519章 三流工業國第663章 廢黜朝鮮國王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240章 國債和資本第693章 中亞叛亂第391章 進城第139章 逼宮謀割據第486章 齊琳的目光第359章 兵臨濟南第511章 武裝倒幕第322章 漁船和情報第43章 慘勝第267章 漢特?威廉的失態第256章 絕望之戰第627章 新港公司第323章 聯軍增援抵達第148章 悍卒李阿大第469章 秘書處改革第136章 血流成河第311章 俘虜問題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291章 談判退讓第177章 江南礦務公司第14章 自籌軍費第43章 慘勝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249章 一追一逃第607章 北海國購艦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237章 甚於廠衛第664章 漢化改革第702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234章 平仁堂政事第289章 慘勝第665章 李允慧見聞第551章 聯軍登陸夏威夷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121章 卿本佳人第482章 立儲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