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兩戰

“百家之學,雖道不同,然皆欲求治世也,今不論青紅皁白,收天下之書,或刪或焚,壓制私學,臣恐士人心寒。”

“齊地之亂,已誅首惡,對其餘不得已從賊的黔首百姓,本當懷柔,然今上皆重法繩之,屠戮老者,釘於木上者萬人,豎於亭驛道旁,腐屍懸樑,滿路皆臭,臣恐天下不安!”

“今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以兒臣之見,當布德施惠,緩刑罰,薄賦斂,哀鰥寡,恤孤獨,養耆老,振匱乏,盛德上隆,和澤下洽。如此,方能近者親附,遠者懷德,天下攝然,人安其生,此臣拳拳之心,唯上察之!”

秦始皇的眼睛在這些刺目的字上一一掃過,看完之後,冷笑着將奏疏揉成一團,扔到了地上!

“真是朕的好長子,年餘未見,胡亥及諸公子都問朕身體可否安康,唯獨他,卻憋了一肚子的怨言,必吐之而後快啊!”

秦始皇纔回到咸陽數日,扶蘇便幾度請求謁見,皇帝當然清楚,大兒子要說什麼,一概不見,扶蘇便轉而書寫奏疏。

對扶蘇的這番幼稚見解,秦始皇連批閱都懶得動手,只讓謁者去告訴扶蘇四個字:

“孺子之見!”

謁者奉命而去後,皇帝負手在原地踱步,看着地上那團奏疏,越想越來氣。

“朕禁的,皆是以古非今的無用之書,有用的農、工之學,朝廷反而出面大興,而律令、曆法之類的知識,非但要在公學教授,還要用印刷術傳遍天下!至於那些對實際無用的百家學問,就讓它們消失好了,那些食古不化的儒生士人,心寒就心寒罷!朕也不稀罕!”

至於齊亂……

“朕曾對他們寬容,滅六國不誅豪貴,還令彼輩自實田,不動他們土地一分一毫,只收了鹽、鐵之業官府專營。可這六國遺民,又是如何回報朕的?”

黨結地方,架空官府,窩藏叛賊,經營私鹽,心懷反意,最後更殺秦吏造反,刺殺皇帝,意欲復辟!

對這些叛賊,難道還能寬恕不成?

許多年前,韓非對秦始皇講過一個故事,趙氏的大夫董安於,曾擔任上邑守,赴任途中經過山區,看見一道深澗,兩邊石岸陡峭,如同刀削,險峻無比。

董安於就扶着車欄,詢問當地人道:“這條澗有人下去過嗎?”

“沒有。”

“有不懂事的小孩,或者癡聾狂悖的人下去過麼?”

“也沒有”。

“有沒有牛馬犬彘下去過呢?”

答案還是否定的,董安於事後喟然嘆息道:“我知道怎樣去治理上邑了。如果我執法嚴厲,犯了法就象掉進這道山澗一樣必死無疑,那樣的話,就再沒人敢於犯法了,怎可能治理不好?”

法無赦,猶入澗之必死!這是法家的鮮明態度,也是秦始皇的決心。

經歷了高漸離刺殺、封禪事件、齊地叛亂後,他已經對六國士人、豪貴徹底死心。追求王道政治的懷柔路線宣告失敗,接下來,必須在天下人,尤其是六國之人面前,劃出一條深澗!

齊亂後被處死的萬餘人,便是率先投入這條深澗的祭品,只希望殺掉這羣齊國雞,能讓同樣不服王法的楚國猴子膽寒。

扶蘇認爲,東方不寧,是律令太嚴,刑罰太重的緣故,緩刑罰,薄賦斂,就能讓天下歸心。但秦始皇覺得,恰恰相反!

“膠東除盡諸田,抓捕輕俠爲刑徒,治郡如此嚴峻,爲何臨淄、濟北一片糜爛之際,膠東卻無人反叛?”

黑夫在膠東做的事,給秦始皇另一種選擇。

於是巡視接近尾聲的時候,看清楚六國故地真相的秦始皇,決心在全天下推行新的策略。

對六國遺留的豪貴們,當糾之以猛!從齊地開始,一個郡一個郡的拔除宗族、地方勢力,將彼輩遷往邊疆。主要是位於秦腹地,又地廣人稀的巴蜀、漢中。而讓各地閭左、僱農等底層黔首,分豪貴之田,讓他們成爲支持官府的良民。

對士人知識分子,則要分化打擊,願意與官府合作的士人,納入公學,以爵祿釣之,使之學律法後爲吏,助秦吏掌控地方。不願意服從的,就喪失講學資格,視爲非法,其學派書目也將被刪毀,絕不留情!

還有關東社會最不穩定的因素,輕俠惡少年。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羣人表面上,做了農夫、商賈、僱農,但暗地裡,仍然連交合衆,橫行於大街小巷,團結在豪俠周圍,並與政府持不合作態度。

齊地諸田舉旗造反,輕俠惡少年是第一批加入的人!並在其後,成了反秦的急先鋒,雖然沒什麼秩序,但彼輩講義氣,不怕死,且羣體龐大。

對這個羣體,光禁止是沒用的,令地方抓捕剿殺,也根本殺不完,皇帝思考了很久後,想出了一個一石三鳥的辦法。

發配充軍!

“諸夏同祖,諸夏一家,爲諸夏靖邊開疆的血,豈能單單讓關西之人來流?”

一次東巡後,秦始皇更加明白了,誰纔是大秦立國的根本,誰則是需要消耗削弱的對象……

發天下郡縣輕俠惡少年服邊役,既可消除地方的不安定因素,又能解決兵員不足的問題。輕俠惡少年極其依賴鄉黨,徵入軍隊,發配邊地,讓秦軍管着他們,離開了熟悉的鄉土,誰還能反?

若統御得當,對惡少年悍不畏死的性格因勢利導,讓他們在戰爭裡克敵制勝,事後便賞爵封於邊地。由此既能爲帝國開闢疆土,又能解決內患隱憂。

最不濟,也能將這羣人,消耗在一次次戰爭中……

這是不能爲任何人知曉的目的,但秦始皇的心態變了,他已不再將那些人,視爲自己的子民。

說做就做,將扶蘇那令人不快的奏疏拋在腦後,秦始皇讓人在大殿中,打開了四海歸一圖。

這幅地圖,代表了他弱冠繼位後的一統夢想,秦始皇不知曾看過無數遍,現實裡的足跡,也幾乎踏遍了帝國的各郡縣。

但這片疆域,尚未臻於完美。

他的帝國,還缺最後三塊拼圖!

……

“六合之內,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盡北戶。東有東海,北過大夏。人跡所至,無不臣者。”

這是《秦頌》裡的詞句,也是秦始皇在琅琊刻石上留下的宣言!

他從北邁入地圖。

大夏乃是太原舊稱,蒙恬北據河爲塞,並陰山至遼東,已遠超預想,對北方,皇帝心滿意足,既然匈奴遠遁漠北,也懶得管他。

接着,秦始皇下意識地將目光投向的西方,自從坑方術士,對東海仙島死心後,那是秦始皇追求長生不死,唯一的指望了。

對西面,李信滅月氏,建張掖郡,逼迫烏孫臣服,已經將帝國疆域,拓展到了名爲“白龍堆”的沙漠邊緣,在那兒修築了“玉門關”。

下一步,便是令使者商隊探索西域各國,找到西王母邦後,再令李信以車騎一路征伐過去,順秦者爲臣,逆秦者毀滅!

等大秦和西王母邦連成一片,“西涉流沙”自然也就完成了。

不過,西域遼遠,商賈使者步伐緩慢,西邊的駐軍暫時也不必動,倒是可以讓六國豪貴,輕俠少年移民去張掖郡實邊。

在秦始皇眼中,可以立刻開始的兩仗,分別是東邊和南邊……

他的夔紋方頭履踩在北疆,從臨洮慢慢走到遼東,足跡彷彿變成了一條萬里長城!

“徵燕、趙輕俠惡少年從軍,從遼東出兵,使朝鮮箕氏臣服。”

嬴姓先祖曾是殷商之臣,而朝鮮據說是殷商三仁之一箕子之後,周朝時,名爲諸侯,實則一直不服周,今若能使朝鮮箕君入朝,子姓的最後苗裔,對嬴姓皇帝俯首稱臣,也算告慰先祖。

但朝鮮並不是終點,秦始皇真正想打的地方,在南邊!

秦始皇一腳踩在半島中段,標爲“滄海”的小邑上,彷彿是一個巨人,要將這座不起眼的城邑毀滅!

這個濊貊(wèimò)小君,居然敢窩藏六國叛逆,並與莒南刺殺有關係,真是膽大妄爲!

哪怕滄海君有大海庇護,皇帝亦要加以懲戒,水陸並進,燕地大軍從朝鮮南下,圍城三闕,任囂舟師從膠東出發,封鎖海面,杜絕逃路。

必滅其邦,屠其民,隳其城!如此方能震懾天下,表明天子除惡必盡的決心!

想象着那一幕,皇帝的怒火,才能稍減幾分。

他輕輕提起下裳,跨出了很大的一步,直接邁過了渤海灣!

再回首,這道在芝罘島上看到的廣袤汪洋,其實是那麼的窄啊……

“朝鮮稱臣,濊貊、九夷均服,渤海變成內湖,舟船往來無阻,只有這樣,大秦才能稱得上‘東有東海’!”

“還有南邊。”

皇帝絲毫不躊躇,幾步走了過去,他越過淮河,跨過大江站在前不久曾停留過的豫章、長沙,,雲夢彭蠡,彷彿是腳畔的小水窪。

長沙豫章之南,是一片廣袤的土地,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南北兩千裡,東西八千里,這些越人部族生活在那裡,是爲百越。

秦始皇很多年前,曾打算對百越開戰,那時候並沒有什麼理由。越之角、象齒、翡翠、珠璣雖好,但對秦始皇而言,這些東西,哪有咸陽宮前的十二金人有意思?根本不值一提。

非要說理由,除了“南盡北戶”的夢想外,皇帝也有不得已的原因。

“耕戰”,這是商鞅爲秦找到的強國之方,但它餓得很快,爲了餵飽這頭戰爭巨獸,讓帝國有無窮的內在動力,哪怕六國滅盡,秦始皇也得不斷尋找敵人,擊敗敵人。

可打哪不是打,黑夫提出西拓之策後,既然有匈奴、月氏這更好的對手,皇帝便罷了南征的念頭。

可現在,能入眼的邊敵都已落敗,秦始皇的目光便再度迴歸南方,這一次,還得多謝黑夫,因爲蔗糖的意外走俏,帝國多了一個對百越開戰的理由……

那裡山林茂密,那裡物產豐富,那裡有少府、大吏們垂涎的隸臣妾。

當年南下道路不通,如今豫章發展良好,路途通暢,後勤有南昌、長沙之粟,既然如此,爲何不打?

輕俠惡少年,以齊楚居多,齊地已定,但楚地的輕俠少年,仍是隱患,這次南征,便可將他們徵去……

十死二三,十不存一?死就死吧,無所謂!

“朝鮮、滄海之役,兵卒、民夫五萬足矣。”

用兵如此稀少,又是爲了懲戒刺殺主謀,這場仗非打不可,沒有討論的必要!

“然百越之役,戰線東西數千裡,非二十萬人不能下……”

但對南方的戰爭,儘管秦始皇決心已定,但還是會讓羣臣議論。

他不會因百官的提議有任何動搖,只是想看看,哪些人贊成,哪些人反對……

如此想着,秦始皇立刻讓趙高進來,草擬詔書,宣佈明年討伐滄海君的檄文,並透露南征意圖,讓羣臣朝議。

趙高在那場刺殺裡,廢了左手,但他右手仍在,依然能寫的一手好字,甚至比以前更受秦始皇信任。

或許是因爲耽擱已久的偉大計劃即將實施,秦始皇一邊口述詔令,面色還有些發紅,哪怕是趙高,也許久未見皇帝如此興奮了。

詔書擬定,讓趙高及謁者送去御史府後,大殿之中,僅剩下秦始皇,以及寥寥數名宮女寺人。

皇帝踱步回殿內,止住了要收起四海歸一圖的小寺人,他久久凝望這廣袤疆土,還有上面生活的萬千生靈,眼中情緒複雜萬分。

無人知曉,以上種種,又是南征,又是北戰,又是開邊,又是安內,林林總總加起來,不過是秦始皇要打的第一場戰爭!

這第一戰,他在與人鬥。

與不相信自己能真正一統天下,不相信大秦能萬世永存的人鬥!看得見的敵人,看不見的敵人,都必須出手迅速,才能將彼輩統統消滅!

要讓天下看看,他是如何做到三皇五帝,商湯周武,春秋五霸都無法做到的事!

秦始皇卯足了勁去想這些事,他有點激動,但隨即,卻感到了一絲不妥。

皇帝的面色,更紅了……

……

皇帝專心做事時,無人敢打攪。

站在殿角的宮女寺人低眉順眼,大氣不敢出,但忽然間,有異樣的聲音響起!

“咳……“

是咳嗽,輕微的咳嗽,宮女寺人們詫異擡起頭,相互看看,是哪個膽大的傢伙出聲。

他們最後找到了聲音的來源。

是秦始皇,秦始皇在咳嗽,高大的身軀立於地圖之上,儘管他極力控制,手捏成拳,貼着嘴脣鬍鬚,但還是無法遏制!

“咳咳!”

咳嗽越來越大,宮女寺人們卻呆若木雞,面色驚恐,他們甚至不知道自己該不該過去幫秦始皇捶捶背。

好在,不知過了多久,咳嗽聲慢慢停了下去,秦始皇高大的身軀依然立在原地,但方纔的咳嗽,彷彿耗盡了他的力氣,只能喘着氣,步履蹣跚地回到皇榻之上,看上去,似乎精疲力盡

殿內復又歸於平靜,寺人宮女再度眼觀鼻鼻觀心,彷彿剛纔的一切都沒發生過。

直到聞詢趕來的老寺人戰戰兢兢地請示,秦始皇才揮了揮手,讓他將殿內所有人都帶走……

有人茫然,有人驚恐求饒,說自己什麼都沒看見,但還是被趕來的郎衛拖走。

大殿又靜了下來。

皇帝知道,從今日起,他再也不可能在這座大殿,在咸陽宮裡,看到這十多名宮人了……

刺殺的事是個教訓,這世上,有無數人盼着皇帝衰老,死去。他一點點不適,都會被流言放大,釀成可怕的禍端。

所以,沒有人能將皇帝的脆弱,傳到外面!

哪怕是一聲咳嗽,也不行!

直到殿內僅剩自己一人,秦始皇才展開了一直緊緊攢着的手掌。

把持太阿的鐵掌,此刻卻有些顫抖。

“又是這樣……”

秦始皇看到了血,他的掌心,是咳出來的殷紅鮮血!

皇帝並未驚恐,因爲,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自己的身體自己清楚,幾年前,秦始皇的耳朵開始出現弱聽,到如今,左耳幾乎失聰。

而這次巡視途中,在膠東時,秦始皇的腿腳也犯過毛病,幾乎不能走路,這纔將旅途拖得這麼慢,能不下車,就不下車。

發生在琅琊的那場刺殺雖未傷到皇帝,但也給了他驚嚇。最初一個月,秦始皇幾乎不露面,非不爲也,實不能也!秦始皇病了,病得很重,幾乎不能下榻,只能傳出口諭,令天下知道自己無恙。

從那次起,他便咳出過鮮血。

從那次起,皇帝已經熬不動夜,沒辦法像以前那樣細緻入微,批閱如山一般的奏疏了。

這一切,連丞相、廷尉都茫然無知,僅有趙高等少數幾名近臣,以及匆匆從咸陽跑到東邊的太醫令夏無且知曉。

齊亂平定後,秦始皇的病情好轉,這才能繼續巡視。

本以爲身體大好,意氣風發,但過了武關,快到咸陽時,皇帝的老毛病又犯了,咳嗽不停,偶爾還會咳出血痰來。

皇帝的病,仍未治癒。

夏無且診脈,支支吾吾,只說皇帝並無大礙,只是疲勞所至,需要寧神靜養……

靜養?這天下一團糟,外有復國之賊,內有擔不起大任的天真兒子,羣臣態度叵測,世上事千頭萬緒,讓他如何能靜養!

越是想,心越急,咳嗽越重。

一個可怕的問題,一個他從前沒想過的問題,擺在秦始皇面前。

“朕還能活幾年?”

“是五年?還是十年?”

秦始皇已經無法堅定自己將長生不滅了。

東海求仙已被證明是騙局,丹丸更是方術士自己吃了都死的毒藥,西王母邦卻遲遲未找到,身體日漸不適,秦始皇心急如焚,連施政,也開始偏激急躁。

本來可以十年後做的事,提前到現在,可以以後再打的仗,必須馬上就要打!

誰這時候再和他說緩緩圖之,皇帝就會跟誰急!

不急不行。

因爲,秦始皇籌劃的第二場戰爭,是在與天鬥,在與名爲“時間”的死敵相爭!

三十多年來,他勝了六國君王,勝了三十代先君,甚至勝了三皇五帝,信心滿滿。

但如今,秦始皇卻有些不自信了。

因爲這場仗,不論賢愚,古往今來,無人能勝。

薤上露,何易晞?

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躕!

外面下雪了,雖然有暖爐地龍,但這空蕩蕩的大殿,依然寒冷,四下無人,僅有秦始皇茫然獨坐。

“朕能勝人,能勝天否?”他喃喃自語。

但只片刻後,秦始皇眼中迸發出怒意和不甘,手重新握成拳!

“能!”

第743章 一人可當十萬兵(中)第171章 破楚策第576章 舊部第417章 疾風衝塞起第300章 不可與之爲敵第97章 足跡學第51章 安心在外第717章 有人天生世卿第784章 三千越甲可吞吳第141章 陳平第982章 去留第280章 國之將亡第975章 鄭韓第236章 威懾第559章 脣亡齒寒一些醉話,關於孔子第208章 來自祖龍的評價第349章 勞動人民的智慧第878章 狗血第225章 盡地力之教第282章 勝利者第432章 公子扶蘇第185章 軍賊第400章 臨戰合刃之急者三劇情沒想好,今晚第二章先鴿了,不要等第541章 莫如樹谷第282章 勝利者第965章 劃江而治第420章 鳴鼓逢逢促獵圍第764章 三軍可奪氣第110章 入學第485章 松柏之凋第799章 江漢湯湯第567章 平原津第600章 箕氏第356章 黃老第627章 極盛第571章 鼎之輕重第913章 一飯之恩必償第190章 一鼓作氣第212章 涇流之大第886章 影子第686章 不知足第415章 男兒本自重橫行第937章 好皇帝第978章 狹路相逢勇者勝第565章 惡名第804章 勝敗兵家事不期第394章 崑山之玉完本感言,以及暫時的告別第453章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第437章 單于王庭第388章 一個莖結出兩個果第511章 稷下第371章 慷慨悲歌第793章 君夫人第646章 刀劍第727章 這鍋真黑!第936章 武忠侯是天!第344章 麟之趾第455章 除惡務盡第142章 千古奇冤?第787章 權謀第917章 萬人敵第134章 戶牖遊徼第440章 頭狼(騙月票)第133章 劉季第492章 青青園中葵第943章 思蜀第953章 奇蹟第703章 拾骨第632章 伯樂與千里馬第685章 圖騰第545章 兔死狐悲第824章 趙客縵胡纓第704章 昌南侯的秘密第450章 河邊骨第352章 推陳出新第961章 猗氏第409章 胡馬追隨出蹛林第434章 鄰人失火第289章 與時變化第16章 要小心……第731章 贏得生前身後名!第886章 影子第587章 鷹之子第124章 攻權第3章 爵位難得第718章 有人貴爲公子第775章 南北戰爭(上)第34章 版築之間第862章 等上路兵線第353章 項籍第715章 君側之惡人第110章 入學第983章 隨波逐流第488章 農家第274章 五十里而爭利第795章 奇貨可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