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齊桓公率領的三國聯軍前來救助被狄人侵略的邢國,臨戰前管仲的私心讓齊桓公停止發兵,停了兩個月。兩個月後狄人終於不負衆望破城而入,邢國國破。齊桓公此時又在感慨,我救你救晚了啊!
於是三國聯軍即刻發兵,無奈狄人已經縱火逃脫。救兵變成了救火兵,先救火再說。
火滅了之後齊桓公問邢侯叔顏,這城池還能居住嗎?
廢話。
先是被狄人打破,然後火燒,你說能住嗎?
邢侯叔顏無奈的說道,“百姓逃難,大多是在夷儀,我也願意跟隨百姓一起去。”
齊桓公於是命令三國各自帶好了傢伙,前往夷儀修築城池。而且齊桓公還在夷儀地方建立朝堂、廟社以及廬舍,送去很多牛馬粟帛,邢國君臣覺得真是好幸福啊!
解決完邢國的問題,齊桓公又問諸侯,這衛國的問題還沒解決呢!諸侯當然惟命是從。於是齊桓公命令帶着工具開往衛國。
三國工程隊抵達衛國,衛文公早已遠遠迎接。不能說出城迎接,因爲根本沒有城池。齊桓公遠遠的看見自己的外甥布衣帛冠,還依然是身穿喪服,心想這也是一方諸侯啊!不由得心生兔死狐悲之感。齊桓公問衛文公,我們這次來就是建設城市來了,你看看有沒有你中意的地方?
衛文公恭敬的回答道,“我已經占卜過,吉地就在楚邱。可是這修築城池,實在不是亡國能夠承擔的任務。”
齊桓公一聽地方已經選好了,豪爽的回答道,“這事兒你就交給我吧!”
齊桓公當天就號令諸侯即刻前往楚邱,帶好了工具材料,施工隊正式開始工作。由於有齊桓公的號召,衛文公終於擁有了自己的朝堂。
衛文公爲了感謝齊桓公這一義舉,特地作詩一首,這便是那首著名的《木瓜》:
投我以木瓜兮,報之以瓊琚。
投我以木桃兮,報之以瓊瑤。
投我以木李兮,報之以瓊玖。
這當然是表示自己將來要報恩的心情,但是這首詩營造的美好意境卻是樸實感人,觸人心絃的。
算起來齊桓公已經有保全三個諸侯國的功德,那就是立魯僖公保全魯國,建夷儀保全邢國,建楚邱保全衛國。有這三件功德,因此齊桓公被稱爲五霸之首。
當然齊桓公在這中間也有自己的小心思,比如曾經想吞併魯國,坐等邢國國破。但是最終齊桓公還是表現出大國風範,鋤強扶弱,而且並沒有要什麼回報。其實認真去算,還應該有滅山戎保全燕國。幫助別人,展現的不止是同情心與高尚的品德,還有不菲實力。如果沒有實力,恐怕這其中的任何一件事情都足以將齊國拉入泥潭。
對於齊桓公的讚美之詞一時間譽滿神州,甚至傳到了很偏僻的地方。有一個遠方的諸侯,也一直在默默的努力,聽了齊桓公的事蹟,心裡可就酸溜溜起來。
此人正是楚成王熊惲。
楚成王任用令尹子文,勵精圖治,好容易楚國的面貌一新,可是齊桓公的壯舉已經舉世皆知。楚成王聞此倍感失落。
齊桓公到底何許人也,爲什麼他能這麼霸道?成就如此霸業?爲什麼大家都這麼佩服他?
楚成王心裡憋屈,對令尹子文說道,“齊桓公沽名釣譽,遍施恩德。寡人地處偏僻,既不能施恩德與他人,更不能服衆。以後有齊無楚,太丟人了!”
子文知道楚成王傷心了。他略一思索進言道,“齊桓公經營霸業已經三十多年了。這三十多年中,齊桓公以尊王爲名號,鋤強扶弱,所以諸侯都很聽從他的。現在鄭國在南北中間,主公如果想經營霸業,必須先得到鄭國!”
這話雖然很實際,但是蠻不講理。
齊桓公稱霸,你們眼氣就得挑戰嗎?
挑戰你爲什麼不直接找齊桓公,總找鄭國呢?
鄭侯聽見得哭死,我招你惹你了,總找我麻煩!
不過這也是常見心理。你強大了,自然有人嫉妒,嫉妒便要生事。就算你說自己是和平崛起,是崛起就會有威脅,別人還是得收拾你。其實還是嫉妒的人自己心態不健康,因爲發展本來就是新事物取代舊事物的過程。就算你詭計多端,難以阻擋歷史潮流。總不可能一直是一個國家永遠第一。所謂花無千日紅。
楚成王覺得子文這話說到自己心坎兒裡了,我們就是要挑戰齊桓公,看看誰更厲害?
大夫鬥章願意前往,楚成王派出兵車二百乘,發兵鄭國。
鄭國身處齊國與楚國之間,日子也不好過,每日裡提心吊膽,就害怕這二位鬧矛盾把自己連累了。楚國發兵不久,鄭國就知道了消
息。鄭侯爲此大吃一驚,害怕歸害怕,該來的總會來的。鄭侯立馬派大夫聃伯率兵守衛純門,又派人前往齊國求援。
齊桓公一看這真是沒有一天消停的時候,楚國你們不在漢東好好發展自己,找鄭國的事兒幹嘛?吃飽了撐的?
齊桓公傳檄諸侯,合兵一處,謀求解救鄭國。
再不能讓衛國與邢國的悲劇重演了。
鬥章在路途中已經知道鄭國有所準備,加上齊桓公傳檄諸侯合兵對付楚國,知道這次恐怕難以如願,鬥章便在邊界的地方返回了。
其實鬥章此舉並非不對。難道明知道諸侯準備好了,必須去送死嗎?再說,令尹子文和楚成王發佈命令攻擊鄭國的時候,是否想到會引起諸侯合兵抵抗呢?這些都不是將領的錯誤,是制定命令人的失誤。
可是楚成王知道鬥章居然不戰而返,怒氣勃發。我們楚國真是膽小鬼啊!
是,按照您的命令來看,恐怕還是缺心眼兒。
其實楚成王內心恐怕更多的是對齊桓公和其他諸侯的怒氣,憤恨。我還沒挑戰你呢,你怎麼這麼多管閒事,居然就傳檄諸侯對付我?我犯了什麼罪了?
您是沒犯罪,您只是無故侵略他國。
楚成王越想越生氣,解下佩劍賜給鬥廉,命令鬥廉前往軍中,將鬥章斬首。
楚成王打算用鬥章的死,掩蓋自己的無能、膽怯和憤怒。
可是他找錯了人。
因爲鬥廉是鬥章的哥哥。
爲了楚成王一個錯誤的決定殺掉自己沒有錯誤的親弟弟?
這事兒鬥廉不會做。
鬥廉來到軍營中,並沒有告訴鬥章楚成王的命令,而是告訴鬥章,這次楚成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要想平息楚成王的怒氣,那必須立功才行。
鬥章一聽哥哥這麼說,知道嚴重了。鬥章跪下請教哥哥,該怎麼辦?
鬥廉沉思良久說道,“鄭國知道你退兵,那肯定不會馬上返回。這時候如果你突襲鄭國,必定得手。”
於是鬥章將楚軍分爲兩隊,自己親自率領前隊,哥哥鬥廉率領後隊接應。
走,是因爲我們打不過你們。
回來,是因爲我們要出其不意。
楚軍在沉默的行進途中,沒有人說話,因爲大家都知道,此舉是贖罪之舉。
作爲軍人,無論有什麼理由,不戰而退,總是恥辱的。
現在,就是雪恥的時候。
這支沉默的軍隊在鄭國國境內行進,忽然遇到了鄭國的軍隊。
鄭國的軍隊不是別人,正是大夫聃伯在點檢兵馬。
兩支軍隊就此不期而遇,一場血戰就此展開。
聃伯沒有想到在這裡,在這個時候,居然能遇到楚軍。他們不是撤退了嗎?難道是計策?
正在廝殺,後面忽然也殺聲大作。
是鬥廉到了。
原來鬥廉看到鬥章在前方與聃伯對陣,自己便默默率領軍隊繞到鄭軍身後,默契的開始前後包抄。
驚愕之中忽然遇到敵人的鄭軍本來不佔優勢,現在被抄了後路,結果可想而知。鄭兵折損大半,聃伯被抓。
鬥章興奮不已,將聃伯壓入囚車,就準備率兵長驅直入。鬥廉急忙制止了鬥章,“此行能夠免死足矣,還敢有其他的念頭嗎?”
鬥廉的分析是正確的,突襲得手,再得瑟,齊桓公也能帶着兵馬返回,到時候恐怕就不是這個僥倖的結果了。
鬥章回朝之後,先向楚王請罪,但是他辯解說自己當時並不是返回,而是故意誘敵深入。
果然話有三說,巧說爲妙。
楚成王說道,“既然都抓了鄭國大將了,就準你將功贖罪。但是鄭國沒服氣我們,你怎麼就撤退了呢?”
鬥章的汗都下來了,這怎麼就揪着撤退不放了呢?但是他只能回答說道,“恐怕兵少不能成功,反而墮了我軍威風。”這話說的實在,人家鄭國早有準備,加上齊桓公號令諸侯,憑什麼就該我們去送死呢?
不料楚成王聞言大怒道,“你用兵少做藉口,明顯是膽怯!現在寡人給你增加兵車二百乘,你即刻前往,如果見不到鄭國求和,你就不用回來與寡人見面了!”
看來鬥章的話還是觸動了楚成王不如別人的自卑。
旁邊鬥廉走出啓奏道,“臣願與鬥章一起前往。此行如果鄭伯不來請和,臣將他綁回來!”
瘋狂的領導果然只能帶出瘋狂的部下。至於是真瘋還是假瘋那就不一定了。
於是楚成王拜斗廉爲大將,鬥章爲副將,發兵車四百乘殺奔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