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博物館
概況
中國航空博物館坐落在北京昌平大湯山腳下,1986年建館,1989年11月正式對外開放。博物館佔地70餘萬平方米,館藏270餘架飛機、99架國家文物飛機、近萬件航空文物,是中國第一座對外開放的大型航空博物館,也是目前亞洲規模最大、躋身世界前5位的航空博物館。2001年6月,它被中宣部公佈爲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走進博物館,門前的廣場上由空軍四個兵種的兵器實物組成的館標令人大開眼界。一架殲-12飛機以緊急躍升的戰鬥姿態騰空而起,其航跡就是基座的對稱軸。飛機基座由一個巨大的空心圓和藝術構圖的空軍軍徽組成。空心圓象徵地球,在此之上,飛機一飛沖天,顯示出中國航空事業突飛猛進的氣勢。飛機兩側分別是四枚“紅旗三號”地空導彈和四門一百毫米高射炮,以及一部大型遠程警戒雷達。用一架真正的飛機高高支起作爲館標,在世界還是首例。
廣場中央,有一座“天魂”碑。它是用從泰山採集的一塊完整的黑色花崗岩製成,碑文爲:紀念爲中華民族航空航天事業獻身的先人、同仁和朋友。
館內共有100多種型號的200多架飛機,還有地對空、雷達等航空展品共600餘件,其中不乏精品。中國航空博物館是中國航空史的縮影,也是飛行器的博覽會。展廳由洞庫展廳、露天展區和珍寶館展廳組成。
洞庫展廳是利用70年代開鑿的儲機庫改造的,宏偉開闊,總面積達2萬平方米,主要陳列着中國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珍貴飛機:初教-5結束了中國不能造飛機的歷史;殲-12是中國完全自行設計的新式殲擊機;運-5曾將周總理的骨灰撒向祖國大地。
露天展廳主要陳列着世界各國製造的各種飛機。如世界上第一種使用渦輪螺旋槳動力裝置的英制“子爵”號運輸機,還有其它各類飛機精品。除此之外,館內還設有“發動機系列展”、“珍品展”、“航空照相設備展”、“救生防護裝備展”、“毛主席座機展”等陳列。
珍寶館由三個展室組成。第一展室展出了航空博物館製作的各種遙控飛機模型和仿真飛機模型;第二展室展出的是外國政府首腦贈送給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珍貴禮物;第三展室展出的是外國軍事代表團、航空界朋友以及其他友好人士贈送給人民空軍的精美軍徽、部隊徽等禮品。
承載歷史的光榮“戰士”
航空博物館有200多架風姿各異的飛機,每一架飛機都代表着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露天陳列場上的一架銀白色伊
爾-14飛機,是毛澤東的座機之一。1957年至1958年期間,毛澤東乘坐這架飛機飛往全國各地達23次。如今,客艙內恢復了毛澤東乘坐時的原狀,艙壁上掛的那張《毛澤東在飛機中工作》的彩色照片,異常醒目。
這張照片拍攝於1957年秋天。當時毛澤東乘坐該機在山東視察後繼續南下。航行中,他身穿灰色大衣伏在小方桌上,左手夾煙,右手握筆,正聚精會神地批閱着一份材料。毛澤東的專職攝影記者及時捕捉了這一珍貴的鏡頭,生動地再現了毛澤東爲人民日理萬機的偉大形象。
多用途運輸機運-5是1957年中國仿照蘇聯安-2生產出來的。它是中國生產的第一種運輸機,也是生產批量最大、投產時間最長的運輸機。它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足跡更是遍佈祖國的天南地北,三山五嶽。在航空博物館陳列的這架運-5,曾經完成了一次具有歷史意義的飛行——把敬愛的周總理的骨灰撒向了祖國的江河大地。播撒骨灰的過程沒有留下任何文字與照片,只有這擔當神聖使命的國產運-5飛機,留給我們無盡的思念。
直-5是第一種國產直升機。由於直升機起落方便,在國家建設、保衛中屢立奇功。在東北珍寶島、西南邊境和西沙羣島的自衛反擊戰中,直-5在軍事運輸中大顯身手。在內蒙古草原、大興安嶺森林失火和邢臺、唐山地震後,它都參加了搶險救災工作。1983年1月10日,它在黃河冰上單界限懸停,營救了五十八名遇險人員。此外,在海洋生物考察、原子彈爆炸及軍事演習中,直-5也都大有作爲。
機頭用紅色油漆噴着“香玉劇社號”字樣的米格-15飛機,是當年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捐贈給志願軍空軍的戰機。當時,常香玉和她的“香玉劇社”全體同仁,於1951年8月從西安出發,輾轉5省,歷時半年,義演180多場,收入15億多元(舊幣,約合現人民幣15萬元),捐獻給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買回這架戰鬥機裝備前線。這架戰鷹屢建功勳,可常香玉一直沒有機會見到它。
1992年3月22日,在北京參加七屆人大五次會議的常香玉,由館長薛培森的陪同來到航空博物館。她緩緩走到“香玉劇社號”機旁,輕輕撫摸着機頭上的字跡,淚流滿面:“義演那年我29歲,現在69歲,40年歲月如流。我真爲我們祖國的繁榮而高興,爲我們軍隊的強盛而驕傲。謝謝你們,謝謝解放軍。”
東方萊特——馮如
馮如,原名馮九如,字鼎三,號樹垣,廣東恩平人。他是中國最早從事飛機研製、設計、製造的人,美國報紙
稱讚他爲“東方萊特”。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失敗,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鉅額的賠款使清政府加大了對人民的剝削。當時年僅12歲的馮如,雖然不懂國事,但也嚐到了家庭窘困的滋味。就在這年,他爲了謀生揮淚告別父母,隨親戚去了美國。
到達美國三藩市後,馮如經鄉親介紹,在耶穌教會做童工。日工夜讀,生活十分艱苦。通過學習英語和科技知識以及目睹日新月異的先進機器,他認爲國家富強必須依靠發達的工業,要想使中國貧窮落後面貌得到改變必須要學習機械、發展工業。於是他更加發憤學習,專攻機器製造。
爲了救國,馮如決心去紐約學習機器製造技藝。他先後在船廠、電廠和機器製造廠當學徒和工人,歷時近7年。在飽受種族歧視和失業的折磨後,馮如終於學會了多種機器製造技能,也增進了對機器製造知識瞭解的廣度和深度。
當得知美國萊特兄弟研製飛機成功後,馮如決心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製造飛機。馮如先後研製修改飛機6次,都失敗了。而此時廠房失火使這一切雪上加霜。但馮如並沒有放棄,繼續奮進。
1909年9月,馮如終於完成了由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1910年10月至12月,馮如駕駛着自制的第二架飛機在奧克蘭進行飛行表演大獲成功,獲得美國國際航空學會頒發的甲等飛行員證書。
1911年2月,馮如帶着公司人員、機械設備和造好的飛機回到國內。
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全國沸騰。11月9日,廣東革命政府成立,馮如率助手參加革命。馮如被任命爲廣東革命政府飛機長,成爲中國第一個飛機長。隨後,他在廣州燕塘建立廣東飛行器公司,並親自擔任總機器師。
經過3個月的努力,一架與“馮如2號”相似的飛機於1912年3月製成。這是中國國內製成的第一架飛機,從此揭開了中國航空工業史的第一頁。因此,馮如是中國近代航空事業的創始人和開拓者。
1912年8月25日,馮如在廣州燕塘機場進行公開飛行表演。馮如首先向到場的各界人士介紹飛機如何利用、如何製造、如何駕駛等內容,然後馮如駕駛自制飛機騰空而起,高約36米,東南行約8千米。
當時飛機運轉正常,操縱自如,機場上響起了一陣陣熱烈的掌聲。但馮如急於升高,操縱過猛,導致飛機失速墜地,機毀人傷。馮如經醫院搶救無效,以身殉國,時年僅29歲。在彌留之際,馮如仍勉勵助手:“勿因吾斃而阻其進取心,須知此爲必有之階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