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引起了駱賓王強烈的感慨,道:“歲月如刀催人老,回頭尚知身不在啊。”
陸漸紅笑道:“歲月催的不僅是老,更有奮進啊。駱書記,新的一年開始了,我有點想法和思路,不如趁着這個機會向您彙報彙報。”
陸漸紅說得不少,從農業到工業到三產,兼而有之,思路不愧爲不新穎,駱賓王靜靜地聽着,不時地插上一兩句,越聽心頭越是驚訝,以陸漸紅的年齡,看待問題還是很犀利的,尤其是涉及到基層百姓的疾苦與矛盾時,更是一針見血,看得出來,他是有着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的。駱賓王必須承認,如果換了陸漸紅來坐自己的這個位置,絕不會比自己差。
不過這不是最重要的,駱賓王隱隱感覺到陸漸紅在向自己示好,這絕對是一種怪異的感覺,以他所知,陸漸紅跟他水火不容的,可是陸漸紅向自己說起的工作思路,這僅僅是彙報之意,更多地是在暗示。
駱賓王猜得不錯,陸漸紅確實是在示好。他這麼做出於三方面的考慮,第一,鬥爭不是目的。從目前來看,局勢已經趨於穩定,駱賓王應該很清楚地知道,對於常委會他已經失去了控制權,而且陸漸紅還藏有後手未發,這個時候選擇針鋒相對的話,只是自取其辱,實屬不智之舉。鬥爭的最終目的是理順關係,以求進一步的發展,這個發展包括個人的政治發展和整個江東省各項事業的發展。第二,陸漸紅知道,自己只不過是三把手,無論是決策權還是實施權,都輪不到自己。要想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藉助力量。駱賓王這個省委一把手就是了一個最佳的載體。經過他的觀察,駱賓王算是一個實幹的領導幹部,既然大家目的一致,爲何爲協作共進呢?矛與盾的碰撞,是爲了求得一個最終的平衡。第三,陸漸紅深深地清楚,江東不是自己的終點,將來他還要走出江東,走得更遠,所以他不想把江東的矛盾過分地激化。這既不符合他的原則,也不符合高層對他的期望。博弈雖然無處不在,但這只不過是一個手段,中國是一箇中庸之國,非到萬不得已,誰也不願去撕破臉皮。況且他與駱賓王之間根本不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只要駱賓王安安分分,只要駱賓王圖謀發展,他還是萬人之上的省委一把手,誰也不會去輕易挑釁他的尊嚴。
陸漸紅已經走出了第一步,如果駱賓王能明白他的意思的話,他便會知道,陸漸紅是在送給他一份大禮,因爲他所提出來的發展思路極具前瞻“忄生”。
駱賓王眯起了眼睛,沉默了下來。
駱賓王雖然臉上波瀾不驚,但是心裡卻是涌起了軒然大浪。
陸漸紅未雨綢繆,卻是把自己的建設“忄生”思路都告訴了駱賓王,以駱賓王從省委一把手的高度來看,這些發展方略還是非常具備操作“忄生”的,只要自己略一整理,加上自己的想法,那麼這便是他自己的東西。本來,這是協助省委一把手工作的省委副書記的職責所在,但是卻因爲林林總總,讓駱賓王感覺到了內心的一絲痛楚。如果沒有爭鬥,駱賓王自然會因爲有這麼一個優秀的助手而欣慰,可事實情況是,陸漸紅讓自己屢次難堪。
從情感上來講,他很難相信也很難接受陸漸紅突然之間變成了一隻溫馴的羊,但理智告訴他,陸漸紅是絕無惡意的。他從來沒有如此矛盾過,到底是發展重要還是尊嚴重要?到底是爲百姓做實事重要還是鬥爭以獲得自己的絕對權威重要?
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陸漸紅也沒有再說話,扭過頭看着窗外,此時除了高速路兩旁的植物,幾乎已經看不到綠色,他也在想,駱賓王,希望你拋開個人成見,以事業爲重。歷史可以證明,兩虎相爭,必有一傷,甚至是兩敗俱傷。對於他們來說,只要不犯致命的錯誤,敗下陣來,無非是再換個地方,不疼又不癢,可是損失最大的還是千千萬萬的老百姓。爲官一任,少則三年,多則五載,對於他們這些官員來說,到哪裡都是工作,但是百姓卻是一輩子甚至幾輩子都住在這裡。就像燕華市的舊城改造,如果爲了穩健,蔣正元完全可以熟視無睹,最多常委會一過,對這塊地進行整體開發,可是這不是一個負責任的態度,更不是一個發展的態度。一句話說到底,一切都是爲了最基層的百姓。只有他們的日子好過了,口袋裡鼓起來了,纔是真正的安定繁榮,纔會有真正的和諧穩定。
上了高速,車開得便快了起來,路上,洪如彬發了一條短信過來,問陸漸紅到了哪裡。
陸漸紅跟他交待過,他們可能要晚到,所以讓他把揭牌儀式的時間由九點十八分改爲十點十八分,眼看着洪山越來越近,時間也在一點點地推移,九點四十四分,車已進入了洪山縣城。十五分鐘後,車便到了與龍山公園相鄰的豪爵射擊俱樂部。
現場彩旗飄揚,拱門環繞,氣球飛舞於空,音樂嘹亮不絕於耳,好一派熱鬧景象。
洪如彬事先是知道陸漸紅坐的什麼車來的,私下裡也跟準安市市委書記卞偉彙報過陸漸紅來的消息,卞偉想不到洪如彬居然會請來了省委副書記參加這個儀式,雖然因爲沒有事先彙報而有些不舒服,不過洪山好歹是自己的轄區,省委副書記的到來讓他臉上也倍有光彩。所以本來不打算來的他也親自到洪山來了。
車子一停下,卞偉便領着一幫人迎了上來。
陸漸紅下了車,卻沒有急着走過去,而是在車門邊停了一下,當衆人看見代表着絕對勢力的省委巨頭駱賓王出現在現場的時候,頓時驚呆了。
卞偉不滿地瞪了洪如彬一眼,轉過臉時已經像海大富一樣滿臉堆起了笑容,迎了上來,道:“駱書記,您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