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漣漪

此刻看到期刊封面的時候,古斯塔夫博士卻是信了三分。

滿分十分中的三分。

也許這便是古玩鑑定行業口中的“對味”吧?

古斯塔夫能在作品的筆墨色彩之間,找到很多早期印象派作品的特徵。他又找不到任何晚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纔出現的用筆特質,用來當作對論文結論的“一票否決項”。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一幅繪畫於1870年的古典油畫,它上面肯定不可能出現1908年以後才逐漸走入主流藝術圈視野的立體主義流派的用筆線條。

這就像有些明代的景泰爐上會出現一些波斯語的吉祥經文,這是明代商業發達,文明融合的珍貴痕跡。

可無論怎麼文明融合,誰家的景泰爐上出現了乾隆皇帝的提詩,或者“微波爐專用”的落款,這說破天了也不可能是明朝的東西。

從任何角度上來看,畫面都符合最早那批印象派畫家的繪畫特徵。

古斯塔夫直覺告訴他,這也不像是一幅現代人的山寨仿品。

找人仿一幅十九世紀的油畫並不難。

有些仿的好確實能達到真假莫辨的地步。

今人不必不如古人。

如今的油畫大師們的用筆技法,比起百年前的油畫家們,並不如何遜色。

但如果是一幅後仿的印象派。

畫家在畫畫的過程中,是很難注意到一些微妙的感覺的。

受到藝術風潮的演變影響,當代印象派畫家們在提筆做畫的時候,色彩的變化往往會更加鮮亮一些,會更加喜歡運用空氣透視法來表現顏色,也會更加註意作品線條的“節奏感”。

而十九世紀的畫家,則會更加註意作品線條的“自然感”。

節奏感和自然感之間的那種風格差異。

這就是所謂歷史的痕跡。

印象派、後印象派畫法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迅猛發展。

它們像嬰兒的搖籃般催生出了後來諸多現代藝術流派的同時,也使得畫具行業發生了不少改變。

越來越多新的繪畫材料,新的顏料媒介物被髮明瞭出來。

各種優質的細顆粒顏料、調色油、發光油以及如今的有機合成顏料紛紛出現在了畫家們的畫室裡。

而這種技術的進步又反過來潛移默化的改造着印象派畫家們。

這一百五十年的時間長河兩岸,所間隔的是顏料技術的進步,也間隔着整個色彩理論科學體系的發展。

現代的畫家想找來和十九世紀畫家們完全一致的畫具來畫畫,肯定是沒有任何技術難度的。

二者本來差距就不大。

但技術回滾容易,用筆氣質“回滾”是很難的。

有些時代印記出現在了你的身體中,它就會永遠伴隨着你,讓你不經意間在畫筆下留下某種特殊的烙印。

它們彷彿是某種藝術領域裡所代代遺傳,又不斷髮生突變的“DNA”基因螺旋片段。

一位當代的油畫家就算有意的僞造印象派作品,他們可能會整天盯着莫奈、德加、雷諾阿的畫琢磨,卻很難會注意到要去留心模仿康斯太布爾的風景特質,或者去特意追求少數十九世紀時的畫家所喜愛的特殊的“筆觸體積感”。

不注意這些也能畫好畫。

這些細枝末節的事物,是他這樣鑽牛尖的學究纔會拿着“放大鏡”注意的,而非藝術家會留意的。

而連古斯塔夫自己,他都沒有辦法把這些特質準確的量化。

什麼叫“康斯太布爾的風景特質”,什麼叫側重筆觸的“體積”,什麼又叫下筆時的“節奏感”與“自然感”?

世界不存在任何一架天平,能把畫家的筆觸稱量出個一二三四五的準確讀數來。

所以。

它們永遠都只能是一種模糊的感觸,一種玄而又玄的直覺。

能言傳而無法身教。

會特別注意到這些小問題、小感覺的學者們,類似古斯塔夫博士——他們很可能一輩子都沒畫過幾張畫。

講理論他能給學生講個三天三夜,說的頭頭是道,給他一根畫筆,讓他畫畫,他就只能在那裡大眼瞪小眼了。

這就是所謂的“伊蓮娜小姐悖論”。

藝術學者、藝術評論家與藝術創作者,它們是兩種有一定共同點,本質上又完全不同的職業。

真要讓古斯塔夫拿起畫筆,他頂多也就是個畫小豬佩奇的水準……也許連這都沒有。

達芬奇畫雞蛋還練了三年呢,畫小豬佩奇的技術難度至少比畫雞蛋要高。

不過。

話又說回來。

這些感覺也不是真的就不能僞造。

判斷一幅畫的歷史年代最好的,沒準也是唯一的“黃金法則”,就是在同期的歷史文獻上找到相應的繪畫記錄。

它是唯一不可質疑,無法推翻的鐵證。

除了歷史文獻以外,如果伴隨着巨大的利益,古斯塔夫上述的一切判斷畫面年代的特徵都是可以後天還原的,只是成本多寡的問題而已。

判斷一幅精品《油畫》的真僞和年代,本來就是很難的事情,裡面的水也很深。

不然的話。

豪哥龐大的洗錢生意就沒法玩了。

大英博物館那幅賣了五億美元的《救世主》,也不會產生那麼大的學界爭議了,圍繞着那幅畫到底是不是達芬奇真跡的這個議題的,可不僅僅只有一兩篇論文而已。

各種紀錄片,學術討論會一大堆一大堆。

大英博物館還自己出版了好幾本相關題材的通俗讀物,試圖用來向公衆證明這幅畫的“血統純正性”。

就這,該撕B,照樣得撕。

所以。

古斯塔夫看着封面的照片,就算他的感覺是對的,他也只敢信上三成而已。

思前想後。

博士索性也就不回自己的辦公室裡。

他又猛的瞅了《亞洲藝術》的封面幾眼,就這麼靠在身後的書架上,打開雜誌翻了起來。

都不用古斯塔夫特意的在目錄上費勁的去找。

翻開正文的第一頁,就是顧爲經和酒井勝子的論文——

“《The Female Artists Carol Forgotten by Time: The Color Entanglement and Visual Dimension of Dark Tone Impressionist Works》。”

論文的題名和引言上的大體內容,《油畫》雜誌的新聞版塊上都已經寫過了概述。

古斯塔夫的視線主要停留在了論文的作者名上。

“顧爲經和酒井勝子?多摩美術大學……”

酒井一成送佛送到西。

在最後論文發表的時候,他甚至把論文通迅作者的位置都給孩子們讓了出來,變成了由顧爲經和酒井勝子共同通迅。

他只在通訊單位上保留了自己辦公室的署名。

古斯塔夫這樣遠離聚光燈鑽在圖書館裡的老學者,明顯就沒有人家策展人唐克斯的敏銳洞察力。

唐克斯掃一眼“酒井”這個姓氏,就能憑感覺一路拔下去,把酒井一成的大屁股從地底下拔出來。

他只是覺得這兩個人挺陌生的。

藝術學者圈子就那麼大,印象派是畫界顯學,可專門研究印象派的學者其實就那麼多,就算沒有在學術會議上見過,多多少少也都聽說過彼此的名字。

古斯塔夫卻想了半天,也沒想出這兩個人是誰。

“行業新人麼?日本倒確實是印象派研究的大國。”

博士也沒在意一目十行的往下讀去。

“……早期的印象派作品裡,畫家多數會強調水面反照的光影效果和急促的短線條用筆。在這幅畫中,這一特點被畫家卡洛爾開創性的使用在了描繪天空的雨雲之上……”

“……在老照片的對比中,我們能看到這座舊式的英國國教教堂的兩側都立有塑像和浮雕,這一特點在油畫畫稿中,也有着相應的體現。但在這張拍攝於1902年的照片裡,我們能看到右側的浮雕已經被戰火……”

“……以下是摘錄的部分傳教士日跡的原文,1876年12月19日,距離聖誕節只剩下了一週時間……她有着讓人印象深刻的金紅色頭髮……”

……

藝術類的論文讀起來不像是理科論文那樣複雜,會充斥着各種各樣圖表以及數據運算。

類似古斯塔夫這樣的學者,他們受過專業的學術訓練,論文字裡行間中像是“顏色糾纏”、“視覺維度”、“單向度奇景”這類英文八股的內部行話黑話,不會對其造成任何理解困擾。

他們讀藝術論文其實就和讀《紐約客》上的散文小說沒有什麼兩樣。

那種幾十萬字的博士專項論文,可能還要耗費個幾天甚至幾個星期的時間,才能啃完。

這類的期刊上的文章,往往三兩眼的功夫,幾頁的論文就全部都讀完了。

古斯塔夫把整篇論文從頭到尾的掃過程,只用了不到五分鐘時間。

“先通過油畫,找到了畫家繪畫時的採風取景地,又通過採風取景地的歷史照片,判斷出了創作的大致年代,最後又通過傳教士佈道日誌的手稿,定位到了具體的畫家?”

他輕易的便抓住了這篇文章的重點。

整篇論文上的所有內容,往簡單點說,便都可以囊括到這一句話之中。

可若是往復雜了說。

這篇文章的信息量比古斯塔夫所預計的要大上不少。

推導的過程一環套着一環,每一步的猜想都儘可能給出了旁證,儘管沒有那種一錘定音的關鍵性證據,但在“藝術考古”領域,做到這一步,已經可以說是有一定說服力了。

一百年前,海因裡希·施裡曼在土耳其半島上向世界宣佈,他找到了失落的“特洛伊古城”的時候,施裡曼手裡的證據其實也只有詩人荷馬在《奧德賽》裡的幾句詩而已。

噠、噠、噠。

博士用手指輕輕敲打着期刊的封底。

依然是那兩種可能。

要不然這是一場騙局,畫作、照片、舊教堂、傳教士日記這裡面有一項或者幾項是假的。

先射箭,再畫靶子。

自然能畫的看上去正中靶心。

日本這些年來搞論文作弊,被查出來的案例並不少。

如果不是的話。

一兩項間接證據也許沒有足夠的證明力,這麼多項證據全都湊到一起去,那麼——

“事情就很有意思了啊。”古斯塔夫揚了揚下巴。

如果是柯南這種的動漫,那麼此刻博士黃棕色的有色眼鏡鏡片背後,已經開始閃出銳利的光了。

他又把文章翻到了最開頭,從頭讀過。

這次博士不再只是粗粗的一目十行的看,而是一個單詞一個單詞的細讀,論文裡所附帶的照片也每一張都認真的看過。

二十分鐘後。

古斯塔夫博士“噌”的一下,合上了期刊,轉身拖着皮鞋,就朝圖書館的大廳走去。

他在大廳中隨便找了臺沒人用的顯示器邊坐下,拉出鍵盤來,登陸自己的郵箱。伸出兩根手指,一個字母一個字母的輸入論文附帶的通迅郵箱的聯繫地址。

「尊敬的顧爲經、酒井勝子女士/先生:」

「非常高興能夠寫信聯繫您,我是來自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的古斯塔夫·奧朗德博士,我剛剛拜讀了您們在《亞洲藝術》上所刊登的論文,受益匪淺,您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只是,有幾個問題不知道是否……」

古斯塔夫興致勃勃的用二指禪敲打着鍵盤,跟樂隊的鼓手似的,手指頭都快要敲出火星子來了。

論文篇幅有限,只能看一個大體上的內容。

如果誰想知道論文的寫作細節,或者深度介入到研究之中,看到一些寫論文時的一手原始資料,還是要單獨聯繫作者的。

……

西班牙。

馬德里皇家高等美術學院,穿格子襯衫的年輕學生助理正戴着耳機,隨意的翻看辦公室裡新到的論文期刊。

他隨意的讀了兩行。

忽然摘下了耳機,站起身:“Seor, seor, puede que le interese leer este documento……(老師,老師,這篇論文或許您有興趣想要看……)”

……

巴黎,奧賽博物館。

藝術史論與收藏部研究員辦公室。

穿着黑西裝,身材微胖的女研究員一邊把一塊馬卡龍夾心餅放進嘴巴里,一邊在面前的筆記本電腦面前打着字。

“……期待着您的回覆。”

想了想。

她又打字道:“另外,我希望有這個榮幸能邀請顧先生和酒井女士前來法國奧賽博物館,如果您能攜帶論文中所提到的《雷雨天的老教堂》的原作,我們將非常開心。如果不方便,我們也熱誠的歡迎您前來交流訪問。祝您在生活中美滿順利!”

“——奧賽博物館,高級研究員娜奧米·威廉姆斯。”

女研究滿意的按下了發送鍵。

……

顧爲經和酒井勝子以前從來都沒有發表這種高端論文的經歷。

他們不知道。

隨着《亞洲藝術》的刊載發表,他們的論文像是往藝術研究領域投下了一顆石頭。

如今砸進水面的也許只是巨石落下前的幾顆小小的碎石。

然而。

湖面上的漣漪,已經一波又一波的盪漾開了。

第558章 聲對聲第246章 偵探貓tmd是誰?第432章 陽謀與獲獎提名第181章 線條渲染第167章 宮庭畫師第655章 同行評議第596章 兩張作品第383章 入會考試第62章 安娜的憤怒第292章 直面魂靈第406章 天王巨星第113章 金錢與堅持第328章 敬故人第492章 必勝的命運第27章 少年天才第582章 燃燒的情感第661章 相同的境遇第660章 出價第365章 地心引力第69章 漂亮富婆看上我第646章 撤離前奏第345章 回贈第438章 提色點睛與第二項傳奇技能第499章 K獎項第438章 提色點睛與第二項傳奇技能第312章 畫宗掌門人曹老弟子的名字的問題第103章 Soulmate第426章 如何成爲一名大畫家第3章 基本功第106章 燃燒的畫第497章 開宗之路(補布都御羽的盟主加更)第127章 項目組第462章 畫紙之上卷末感言:教父、畫皮與天鵝湖第556章 擁抱第576章 徹悟第675章 蠟燭第551章 生日快樂(中)第642章 龍爭虎鬥(下)第273章 指導畫第572章 參展畫(上)第19章 任務完成(二合一)第416章 卓爾不羣的少數人第195章 高水平認定第595章 融合第531章 春光第298章 艾米第257章 寂靜第707章 牛仔很忙第679章 大師一階第198章 賜福蠟燭的正確用法第550章 生日快樂(上)第373章 羨慕第228章 至高榮譽第428章 年會結束(下)第274章 槍聲迴盪第395章 神聖公牛第666章 真的勇士(上)第223章 安娜的小心思第616章 安娜的偵探貓養成改造計劃第110章 新任務——線描速寫第678章 就是現在第77章 書畫鑑定術第311章 我是曹老的接班人第287章 信任與城市採風第58章 激發慾望的工具第112章 論文的爭論第651章 《清幽空寂神秘》第545章 苗昂溫?第600章 曹老的心思第676章 原來如此與何爲如此第691章 卷末尾聲:命運航班(四)第493章 撤離日第46章 Girl Friend第434章 水彩提高(新年快樂!)第162章 留白第487章 對策第68章 靈魂伴侶第278章 巫術第380章 世紀賭約第578章 英雄與頒獎前奏第554章 順心如意第351章 光的美學第437章 寸秒寸金第230章 驅逐第168章 無限丹青手第282章 情感聊天室第336章 莫向外求第292章 直面魂靈第422章 卡拉的曝光第592章 自食其果第480章 風雲第40章 一星畫家第323章 觀衆第442章 大師一階第235章 神話第526章 千里之外,兩花兩人(上)第611章 六隻貓第357章 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