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八九二章 華夏的民族精神

李藎忱當然知道自己在後宮之中的地位實際上“並不高”。

名義上是皇帝陛下,但是實際上就是個吉祥物,後宮妃嬪每天都忙得暈頭轉向,難得有閒暇的時候纔想起來向陛下請安,順便從陛下這裡蹭點撥款什麼的,手段自然是多種多樣。

有諸如陳宣華和楊妙這種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賣萌的,也有諸如蔡容這種把救死扶傷的大道理掛在嘴邊、大有陛下今日不答應便是對不起黎民蒼生的,當然還有徐素這種不卑不亢做好雞湯之類的送到面前,擺明着讓陛下“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的。

李藎忱對於這樣的生活早就已經習慣了,更何況他也知道這些錢財批覆出去也不是打水漂,現在的洛陽以及整個新收復的北方土地,文教和醫療事業蒸蒸日上,這也是有目共睹的,朝野民間對於后妃們的稱讚不絕於耳。

尉遲貞作爲少數長期跟在李藎忱身邊的人,雖然不像陳宣華那丫頭一樣事到臨頭了就跑過來打滾耍無賴、絲毫沒有把陛下的威望放在眼裡,但是平日裡也沒有太過小心謹慎,今天擺出來這樣的態度,擺明着內府又花錢了。

“是的。”尉遲貞急忙答應。

李藎忱大致翻看了一下,洛陽書院建設佔了大頭,這是必然的。只是當時陳宣華制定計劃的時候也沒有想到,洛陽書院選址龍門之後,大量的私人書院以及州府所屬的會館等等都依託洛陽書院建設起來,當真如雨後春筍一般,整個城南龍門一帶,工地上是整日裡熱火朝天。

而這些會館、書院的建設,往往也都有內府在背後支持乃至於把持的成分在,畢竟建設一個書院以及招生、請先生等等所需要花費的錢財衆多,單憑地方乃至於私人也是有些力所不能急,自然需要內府的照應。

“這倒是個好兆頭。”李藎忱並沒有生氣,反而稱讚。

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這是古人一直掛在嘴邊的道理,李藎忱當然不可能不明白,自然也不會貪心。

既然想要發展文教事業,提高整個民族的受教育水平並且培養各個階層的社會責任感乃至於對民族、對國家的熱愛,那麼有一定的付出是必然的,只要能夠堅持過這一段陣痛期,那麼之後各項事宜自然而然就會變得順暢無比。

李藎忱想到了被後世認爲是穿越者的王莽和隋煬帝。王莽還好,在李藎忱看來王莽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偏激,不管他是不是穿越者,既然打算這麼改就應該已經做好了身敗名裂的準備,畢竟他的那些思想是和當時的社會格格不入的,也必然不會被時代接受。

倒是隋煬帝,的確有些可惜了,因爲無論是發展江南經濟還是疏通大運河,這都是惠民萬代的工程,不說從隋唐一直使用到一千多年後的大運河爲華夏的經濟、貿易和民生髮展做出了多麼突出的貢獻,單單是隋煬帝對江都等地的營建,就極大地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可以說後世江南能夠成爲經濟、農耕的中心之一,和隋唐時期打下的堅實基礎脫不開關係。

甚至就是三徵高麗,在李藎忱看來也無可厚非,高麗實在是太跳了,最後一個後世人,李藎忱不介意狠狠的抽他們一巴掌。

更不要說科舉制度的落實了。

只可惜隋煬帝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並沒有考慮到短期內可能會給百姓帶來多大的壓力和傷害,只是一味地在向前走,卻沒有注意到跟在他身後還能理解他、支持他的人已經越來越少,再加上這個傢伙窮奢極欲的表現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最後同樣落得一個身敗名裂的下場也是必然的,對他奢侈、好面子的表現,李藎忱並不苟同。

李藎忱認爲隋煬帝在做出來這麼多造福千秋的事情之後還落得這樣的下場,的確有些可惜,不過他需要做的並不是爲這個已經消失於這個時代中的人扼腕嘆息,而是想一想如何能夠從中汲取教訓。

既然社會各個階層中的人不能理解朝廷的所作所爲,那就乾脆讓他們先理解,這也是李藎忱廣泛設立書院甚至鼓勵私塾、私人書院建設以加快對人才培養的深層次目的。

名義上是私人書院或者更低一層類似於蒙學的私塾,但是背後都有朝廷的監管甚至於內府的直接支持,因此書院之中教授的內容統一併且可以說向上能夠和官方大書院的內容接上,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在經過系統的教育之後,產生對這個民族和國家的歸屬感。

當他們意識到朝廷所做的那些所謂的“勞民傷財”的事情,實際上是真正有利於千秋後世的時候,自然就不會再站出來抨擊挑釁,相反,他們還會成爲朝廷的好“喉舌”,把這種思想一點一點的灌輸下去,逐漸被整個社會所接受。

說得難聽一點兒,這樣做或許有“洗腦”的意思在,但是這絕對是讓民族的整體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更上一層樓的好辦法。

華夏民族有着淳厚老實的性格,所求不過溫飽,在亂世之中所求的也不過是安穩生活。這些勞民傷財的基礎設施建設或者戰爭征伐在他們看來當然是有害的,因此他們會反對、甚至在壓迫面前揭竿而起也是必然,畢竟華夏絕對不是一個好欺負的民族。

如果這個民族好欺負的話,那麼試問華夏是如何從當初黃河邊的兩個小部落發展成漢唐這種佇立世界之巔的帝國的?

但是如果能夠讓各個階層意識到,現在他們所做的這些、所付出的這些都是功在千秋、利在後人的事情,那麼他們不但不會反對,反而會竭盡全力,哪怕是自己受凍捱餓,也要給後人一個吃得飽、穿得暖的好生活。

或許正是因爲這種寧肯犧牲自我也要保全民族生存、維護子孫後代之和平的思想,讓這個民族歷經五千年的大風大浪,依舊在東方故土上屹立不倒。

李藎忱不需要轉變什麼思想,只需要通過文教的建設,讓百姓能夠理解自己,這就足夠了。

爲了能夠做到這一點,不讓自己步隋煬帝的後塵,就算是花再多的錢也是值得的。

第一八零五章 掌控輿論第一一二七章 這是運氣好第六百七十六章 風雨愈急第一六五六章 萬衆一心第一七四五章 讓軍神當苦力第一四三二章 漢騎出擊第二百四十八章 兵鋒第一六六三章 綦連雄到哪裡去了?第一九二零章 江東子弟需要的是共贏第二二九三章 有規律的求援第三百一十七章 有情無情第一六三一章 搶人第四百一十六章 殺雞用牛刀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同的戰略思想第二零九七章 天下將定,萬里無塵第一五六九章 聖人第六百六十六章 最後的旨意第九百四十章 小年第一四二三章 讀書人的事第二百五十九章 好男兒至此(下)第十八章 佈置第四百零五章 出嫁第三百四十章 歲歲因何折綠柳第一九八零章 火炮的威風第五百三十七章 背水第一三零七章 天子之怒第一百五十五章 來訪第一五五九章 比技術更重要的第一七三八章 潁川世家第四百六十三章 呼應第一四一四章 父女相見第一三七七章 難當都城之重任第一六四四章 漢軍騎兵的突進第七百六十章 同時突破第二一一一章 陛下溫柔似水?第二百四十七章 頑強第一七二零章 不能製造內部矛盾第五十九章 始興槍王第八十四章 君自酌第一八八九章 風冷,心熱第一九五九章 春水滿鴻溝第四百零二章 重逢第七百六十九章 戰爭的目的第七百三十二章 罪該萬死第三百九十三章 杏葉滿庭鶯亂啼第一百一十一章 家第一二九三章 兩代人之間的爭鋒第二一五九章 橫渠四句第六百四十二章 要求第三百一十八章 沒有真的桃源第二零二二章 死命令第五百七十四章 廢物第二百四十七章 頑強第三百五十一章 戴才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開門,迎入王師第一百九十章 合適人選第六百七十三章 不滿第十九章 火光第一八四九章 白狼堆第一三五九章 變得真快第七百六十七章 隨風雲而動第一六四二章 臨陣,重甲士的威力第九百一十一章 入安定第一八一六章 “離經叛道”的二劉第二一一六章 編排朕的八卦第一八五一章 馬,馬!第二二四八章 自亂第六百五十章 統帥第六百四十二章 要求第一二六七章 李衍的選擇第一百三十九章 同予者何人第五百二十九章 佝僂老人第二二八一章 步步爲營和直搗伏俟第八百零二章 將計就計第一一六七章 長處和短板第兩千零七章 說好的輕兵呢?第一百九十一章 決斷第一二二四章 制衡張麗華第二百七十八章 明主第四百九十三章 心有惴惴第一七一七章 赤與青,山河鼎沸第二零五二章 反戰第二零五九章 局裡局外第二百二十三章 替身第五百四十七章 蟬要叫得響第六百三十二章 不想隔岸觀火第八百五十九章 擡起頭第二零七零章 你們也太不靠譜了吧?第三百九十三章 杏葉滿庭鶯亂啼第二百二十六章 老繭第五百六十五章 君臣第一九二七章 做好眼前事第一四一零章 陛下的願意和不願意第一二零九章 上元節第一三一八章 死國之心第一千二十四章 後塵第二二一二章 渡口慘案第一六零零章 誰能同去第一二零三章 那是個倔老頭第一九八九章 沁水以南,盡爲漢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