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六章 三省的瓦解

祭壇上,大風烈烈。

羣臣已經在祭壇下恭敬等候,圍觀的百姓裡三層、外三層,已經鋪滿了整個原野,所有人都在鼓盪的風中屏住呼吸,看着那一道身影一步一步,向祭壇上走去。

李藎忱上一次如此正式的祭拜天地,實際上應該要一直追溯到他登基稱帝的時候了。畢竟在此之後,也沒有什麼值得李藎忱如此大張旗鼓的祭拜天地。

祭拜天地也是一門技術活,需要選好時機,也需要制定好流程。

假如流程沒有制定好,那麼肯定會被世人背地裡笑話,而假如連時機都沒有選擇好的話,那就更要貽笑大方了。只是拿封禪泰山來說,秦始皇封禪,人家足夠資格,因爲一統六國的確是不世之功。而漢武帝和唐太宗也有這個資格,無論是擊敗匈奴還是擊敗突厥,的確都是爲華夏解決了困擾百年的宿敵,讓整個王朝徹底走向強盛。

但是宋真宗因爲自己和遼國簽訂了一個和平條約,就也覺得自己有資格封禪泰山,這可就惹得後人白白笑話了。畢竟你連遼軍都沒有真的擊敗,只是雙方都害怕徹底陷入戰爭的泥淖之中而一起罷兵而已,甚至宋朝獲得的並不是完全的好處,反而多了歲幣這個讓後人所嘲笑的東西,又如何能夠說自己能夠和秦皇漢武相比肩?

現在李藎忱所做的,也不過只是結束了這三百年的亂世罷了,而且在這個過程中,他實際上更多的只是順勢而爲。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算沒有李藎忱,楊堅或者其餘的人也會完成這個過程,因此李藎忱並不着急封禪泰山,等到自己之後征服西域或者草原之後再封禪,至少臉上也好看不是?

至於在洛陽城外祭天,李藎忱也是猶豫了很久的。

實際上他也是擔心現在自己這樣祭拜天地,宣告大漢的昌盛和強大,會讓很多人重新升起輕敵之心,覺得環伺的敵人不過如此,覺得大漢又重新變成了之前秦漢那樣的天朝上國,現在大漢就是佔據着天下最好的土地,擁有着天下最強的軍隊,萬方都應該前來臣服。

如此一來,李藎忱這麼長時間來所做的努力不就都白費了麼?

不過話說回來,一統天下,放在任何時代都是赫赫功勞,李藎忱假如不大肆祭拜一下的話,又如何向百姓交代?如此一場輝煌的勝利如果也需要藏着掖着,那百姓們又會如何想?

而那些都等待着論功行賞的功臣們,當然也都期望自己能夠在一個莊嚴壯麗的場景之中獲得自己應該得到的一切。

這一場祭祀,既是李藎忱要告慰那些在這麼多年的征戰中付出生命代價的英烈們,也是要讓所有追隨着自己的文武官員們,感受到勝利的歡呼和喜悅。

不過李藎忱自己心裡很清楚,這一場勝利,是早在十年之前,自己就已經想要的勝利,至於現在的自己,早就已經不滿足於此了。

征途猶然還長,現在不過只是完成了一步罷了。

李藎忱一步一步向前走,祭壇上兩側的士卒紛紛低頭向他們的皇帝行禮。一直走到祭壇平臺上,袁大舍已經帶着兩名宮女和兩名內侍恭候在此,他們負責舉着祭品。

見到李藎忱上來,袁大舍旋即轉身,帶着手下人把祭品恭恭敬敬擺放在桌案上,然後恭敬退後。

而站在桌案前的正是大漢的通事館通事卿許善心,現在已經兼任禮部左侍郎。

通事館負責的是對外出使和接待他國使節,而禮部這邊則負責主持一些涉及到其餘國家和部落的典禮,兩邊往往因爲配合不得當而出現岔子,尤其是通事館是隸屬於門下省的,而禮部則是屬於尚書省的。

大漢雖然奉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但是在多年的實際運轉之中,負責整理文書、上下傳遞消息的中書省和負責諸如通事館等不好說專門放置入哪個部門的朝廷各個直屬機構的門下省,實際上都已經名存實亡。

中書省的主要任務一部分被緊隨着陛下的秘書監所繼承,而還有一部分則被統帶尚書省的都官尚書所分走。沒辦法,都官尚書名義上的任務是統籌六部,然後負責將六部的各項事務整理之後向上彙報,可是隨着李藎忱北征,爲了縮減隨駕官員班子,並且又能夠保證各個部門所發生的大事都能夠及時的彙報到陛下這裡,所以最好的選擇自然便是都官尚書留守後方,統籌各方消息,而六部各自選派得力干將隨着陛下北上,能夠及時向陛下稟報緊急事宜,並且主持北方各地相對應的工作。

如此一來,原本應該主要負責六部的都官尚書,一下子變成了負責所有的奏章往來,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中書省什麼事了,尤其是隨着大漢上一任宰輔顧野王隱退之後,新任宰輔唐亦舜實際上就是從原本都官尚書的位置上走上去的。

原本朝廷的安排是撤掉都官尚書而保留宰輔的位置,唐亦舜也的確在宰輔的位置上做了一段時間,不過隨着中書省和尚書省之間相互獨立、互不統屬的矛盾體現出來之後,李藎忱便當機立斷,撤掉宰輔,甚至直接撤銷中書省這個只剩下一個殼子,實際上內部官吏全部都是原來都官尚書屬官的機構,以都官尚書爲文官之首,取都督所有尚書之意,倒也無妨。

畢竟現在大漢的“三省”已經名存實亡,實際上在主持整個大漢運轉的,自陛下以降,就是六部了,不,現在加上新設立的農部、醫療部和教育部,應該是九部纔對。因此尚書就已經是文官之中幾乎一人兩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了。

撤銷宰輔甚至直接撤銷整個中書省的編制,只保留原本在名義上隸屬於中書省,而實際上緊跟着陛下、直接對陛下負責的秘書監,在在熊熊戰火之中並沒有引起什麼波折。

所有人的工作實際上都沒有變動,甚至只是換了一個名字罷了,因此又有什麼好糾結的?

尤其是當時正是朝廷用人的時候,像是中書省和門下省這些一時間沒有什麼事的部門,自然人手都被抽調一空,只剩下一堆可有可無的空架子,所以撤銷掉也就撤銷掉了。

第一一七六章 西北餘聲第一千二十章 冷血第二零一三章 沒有失誤是最大的失誤第一千一十八章 孤臣第一五七五章 戰爭服務於政治第一一五二章 葉護大帳第一五四一章 我們海軍就是要搶功勞第二一二一章 你這樣讓我很難做啊第七百二十五章 請願第一五三零章 範梵志的果斷第一百五十六章 告知第一四七一章 朕不急,岳父急第一八零零章 李藎忱入城第一二六四章 權力的巔峰第一千零二章 應變第二三四九章 天下誰人不識君第二一九四章 此等英才當舉薦第一八四三章 別無選擇第一七四七章 鐵骨錚錚宇文達第六百一十三章 另有目的第六百七十章 開拓的精神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靠稟報打仗?第一一零一章 吐屯背後第九十三章 逆風行第一千章 如此星辰如此風第二一一三章 最後的忠臣第五百零三章 承蒙不棄第一九三六章 海運的發展第七百八十七章 既然開始第一八九二章 華夏的民族精神第五百九十五章 是否也在思念第二百九十章 星暗淡第四百五十七章 陌上雪第二二八六章 漢羌一家親第一二四七章 父業子承第二零六四章 北岸對峙,壕溝之間第一九七二章 甲騎,不可不防第二零七五章 避嫌第四百二十九章 巴人來客第一八零七章 芳心第一八一二章 可用第六百三十八章 宣旨第二一三七章 你來我往,針鋒相對第一四七七章 穩坐釣魚臺的皇后第二百二十二章 綾羅之下第二零五二章 反戰第四百七十一章 他在想什麼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帳第一千五十章 便宜大舅哥第一三零六章 留給漢軍的時間不多了第一百八十一章 過招第一八四四章 蒲阪津和風陵渡第八百八十三章 真是一場豪賭第一百零三章 考覈第二二八五章 軍墾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第四百三十七章 新年第一天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開門,迎入王師第八百二十二章 徒勞第一二二二章 他以爲他是誰第一一七八章 意料之外的贊同第一三六六章 駕前驚變第二一五四章 務實的思想第二三二七章 平西三策第二十章 殺機第一七五四章 外室打上門來了?第一九二二章 絕不偏袒,問心無愧第五百二十六章 總有一天第一三六七章 一屋之朕第一八一四章 調動第一九三五章 這就是朕的底氣所在第二三零二章 “烽火戲諸侯”第四百八十六章 還打得起第六百七十五章 難得消閒第五百三十七章 背水第八百六十六章 不同的戰略思想第八百九十一章 紮營雲田第七百二十二章 離別第三百六十三章 難以拒絕第一一七一章 火藥第二一五八章 祭壇上的五個牌位第一千二十一章 江州之會第一四零九章 年輕人在成熟第六百六十九章 小隊伍第一八八三章 我就知道姊夫你最好了第八百四十七章 尉遲寬的無奈第一四六二章 可能會被打第七百七十八章 城裡城外第一八零七章 芳心第七百零九章 保護自己愛的人第一五二六章 小姑娘長大了第一九七三章 白袍傳出的六個字第一三八零章 回家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二二九二章 是皇帝,也是人第二百九十一章 陳叔寶第一五六四章 內府也不富第九百六十九章 朕的命令第一千零七章 你們第一二八七章 士氣浮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