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五八章 祭壇上的五個牌位

論辨明風向、察言觀色,江總這傢伙的確是個好手。

既然自己的出場有可能惹來很多老臣的不快,那乾脆就只站在幕後。反正讓許善心這個立了大功的人出面主持,你們總不能再有什麼異議了吧。

李藎忱對着許善心微微頷首,示意可以開始了。

許善心深吸一口氣,今日能夠站在這裡,對於他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榮幸。

李藎忱面前的桌案上,擺放着五個牌位,分作兩層,上面一層有三個,中間的上面寫着“昊天”,代表的正是上天。蒼天悠悠,把控着人間的生死悲歡,也把控着無數的宿命使然。

而昊天牌位的兩側,一邊是黃帝之位,一邊是炎帝之位。

炎黃,這已經是從秦漢一直到今日都得到公認的華夏起源。將黃帝和炎帝的牌位擺在這裡,自然是要告慰這兩位華夏的開創者們,今日華夏兒女終於歷經三百年的血火苦戰之後,將蹂躪他們、也蹂躪這一方千百年傳承下來的土地的胡人,全部驅趕或者消滅,讓華夏的旗號重新遍佈神州各個角落。

當然這個驅趕和消滅並不是實際意義上的讓所有胡人都消失在華夏的領土上,這也是不現實的。

在李藎忱看來,當胡人已經完全被同化的時候,實際上和把這些胡人民族全部都消滅並沒有什麼區別了。比如鮮卑人,當他們也開始以華夏子孫自居,當他們已經忘記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之後,當他們不記得祖輩們曾經在草原上信奉的那些神佛之後,他們和華夏還有什麼區別呢?

同化,本來就是華夏民族的種族特技之一——假如這個算是“之一”的話,那李藎忱竊以爲唯一能夠與之相提並論的,恐怕也就只有“種菜”了。

實際上從華夏崛起於黃河流域開始,整個民族強大的過程,就是不斷的和其餘的部落、之後再和其餘的國家融合的過程,黃帝和炎帝之間也是爆發了戰爭之後才合二爲一的。

現在華夏逐漸徹底把巴人、南蠻還有鮮卑等等族羣融入到自己的血脈之中,實際上也是這麼一個民族融合的過程。雖然這個過程之中原本充滿了悲慘和血腥,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有了這些族羣的加入,華夏的文化也更加的多元化、華夏所能夠直接管轄的土地也更加的遼闊,而華夏這個民族,也註定了愈發的強大。頑強而又包容,這或許是這個民族能夠數千年經久不息的原因之一。

當初的黃帝和炎帝能夠拋棄成見、共同發展,方纔有了今日的炎黃子孫,因此李藎忱相信這兩位華夏始祖的在天之靈還是很願意看到華夏在李藎忱的帶領下走出這樣一步的。

畢竟民族想要發展,就必須要擴充自己的地盤、增加自己的人口,這是任何人都不能改變的客觀規律。

這大好的江山,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拿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就能夠牢牢坐穩的。

而在這一排的下面一排,有兩個牌位,左爲尊,左邊的是李成的牌位,李成已經被追諡爲元皇帝。

雖然他並不是李藎忱的親生父親,但是的確對李藎忱有養育之恩,又有兩次救命之恩,自然當之無愧。至於李藎忱可能的親生父親楊愔,身爲北齊一國之相,其身份畢竟敏感,而且歸根到底,他是爲了北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而北齊在大漢的宣傳之中可也不是什麼好貨色,到時候一旦又拿出來說楊愔是陛下的父親、是大漢的先祖,那可就沒有辦法解釋爲什麼大漢的先祖會盡心竭力的爲鮮卑人服務了。

甚至有可能街巷坊間還會出現各種傳聞,直接質疑李藎忱的真實身份,懷疑他會不會是鮮卑人之類的,皆有可能。

爲了避免這麼多麻煩的產生,直接隱藏這個事實似乎反倒是最好的選擇了。

而且弘農楊氏現在已經通過聯姻和皇室以及朝堂上的權貴等等緊密的結合在一起,所以本來就不渴求一個得到證實的皇室身份。因爲那往往意味着肯定也會有人指摘說弘農楊氏附庸富貴,對於弘農楊氏本身難道就是好事麼?

不見得。

實際上作爲一個後來人李藎忱很清楚,歷史上楊堅作爲弘農楊氏不知道流落在民間多少代的寒門旁支——假如這是事實的話——硬生生的要把弘農楊氏變成皇親國戚,以表明自己出身根正苗紅,並且儘可能的拉攏以楊素爲代表的弘農楊氏貴族。

可是最後結果呢?

楊堅並不能阻止後人依舊在這件事上嘲笑他的牽強附會,而隋朝的滅亡和楊素之子、名義上的皇親國戚楊玄感的叛亂也有脫不開的關係,所以楊堅所做的不過是給後人留下了一個笑柄罷了。

既然沒有必要,那李藎忱自然也就不會去做。

畢竟在李藎忱心中,真正對自己有養育之恩的實際上還是李成。

上一次大漢渡過淮水的時候,李藎忱爲了主持潁水這邊的戰事,並沒有來得及前往呂梁收斂李成的屍骨,只能在遺憾之中把這個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妹妹。

李憐兒已經在那個山洞之中搜尋到了衆人的骨殖,只可惜早就已經不能辨認,而且當初搜剿山林的北周士卒因爲同樣付出了不小的代價而深恨之,因此不少骨殖都已經遭到了非常明顯的破壞。李憐兒也只能把這些骨殖全部收斂起來,運到洛陽。

村寨之中的大多數人,都是那些年北方戰亂南下的流民,因此本來就應該葬在北方更加合適。而對於李成等人來說,追隨陳慶之完成的洛陽之戰,既是華夏軍事史上的神來之筆,也是他們一生的榮耀和驕傲,所以把這些老兵葬在洛陽城外,他們也不會有遺憾的。

他們的在天之靈,重新看到這一片曾經浴血廝殺並且刻下輝煌之名的土地,不知道會不會感慨萬千。

至於元皇帝李成的牌位旁邊,則是“大漢英烈”之牌位。

顧名思義,這就是爲了祭奠從大漢立國之後時至今日,所有前赴後繼戰死的將士們。

李藎忱要豎立這個牌位,一開始是有很多人表示反對的。

原因無他,以往歷朝歷代的祭祀,都是祭祀天地之後再祭祀本王朝的列祖列宗,豈有皇帝祭祀平民之道理?

第一二一九章 東宮的“女主人”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洞第二三一七章 遼東有國名勿吉第六十三章 介紹第一三三八章 未敗已敗第七百七十八章 城裡城外第八百七十六章 亂世的主題第一二一四章 穩紮穩打第三百三十五章 下馬威第七百二十二章 離別第一七八七章 不可阻擋的力量第一一一零章 陣法變化第三十八章 進山第一八七九章 當爲將軍擒此獠第二百二十六章 老繭第七十六章 淮口第一七八八章 制度的優越性第二十八章 逃命第一六四九章 這打的什麼仗第一八零九章 朕的私房錢番外一·都中知我劉文靜第兩千零五章 宇文貢想哭第二二四二章 吐谷渾來人第九百六十六章 激戰,狼尾灘!第二三三四章 萬歲第二零五五章 戰還是和?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五百三十九章 做個示範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請示第一千八十九章 共同的敵人第一九三四章 振興兩淮第二百八十五章 倩影第九百四十七章 大用處第一一七五章 開墾淮南第二二八零章 吐谷渾的價值第一七一一章 洞開的許昌城第六十一章 哨騎第一一六一章 幾分真幾分假第一四零零章 震天雷第四百三十一章 條件第二三四二章 一碗水端平第一千一十章 建康之亂第一一六六章 童謠第一千零七章 你們第二一二二章 請冊太子,以安民心第一百零五章 遇襲第五百六十二章 龜縮第二二八二章 吐谷渾的情況不同第二三五八章 鍼砭時弊第一一三三章 血肉長城第三百一十四章 水第一五八七章 佛系的二老第一百八十一章 過招第二二四零章 汽車?火車?第二一九八章 奮進的時代第一二二八章 對酒瓜洲渡第一八九六章 叫罵第一五四零章 羨慕是真的羨慕第十七章 弱點第九百二十七章 歡迎回家第一一二二章 爲將者第四百零四章 喜事第九百九十一章 北門第一九九二章 遙遠的戰場第七十六章 淮口第四百四十八章 巴蜀南與北第一千八十一章 雄心第八十一章 承遠齋第五十八章 夕陽(加第二更)第八百五十三章 新的主人,新的時代第一九四五章 裴矩,牆頭草的典型第二二三二章 超前第七十二章 受教第一千九十一章 不是一個人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吐屯第三百零一章 無須擔心第九百二十八章 除卻巫山不是雲第一千零四章 民富之後第一百二十六章 可還有人?第三百二十八章 信與不信第四百四十九章 李藎忱的戰爭第六百七十章 開拓的精神第一七二五章 殺馬的你們拿來殺人?第一二一八章 陛下給了希望第一百零五章 遇襲第一九五一章 春水初生(新春快樂,加更一章)第六百零六章 吏員第八百九十九章 “路”第一七八二章 陛下是什麼意思第一八零八章 團聚第二一一六章 編排朕的八卦第一六五七章 披甲第三十章 談判第一六九六章 轉進,時間不等人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氣第二百九十九章 請纓第一八九零章 河內部署第二二六零章 風又起第一七六二章 擊鼓,死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