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七二章 非一代之功

對於羌人,李藎忱還是期望能夠和對巴人那樣,儘可能的安撫、招攬,逐漸讓他們成爲華夏的一部分。

畢竟單純的殺戮和征服,並不可能把羌人殺得亡族滅種,也不可能讓羌人真心臣服。只有爲他們帶來更加先進的生產力和文化思想,並且給他們和大漢國民相同的待遇,才能夠讓他們意識到原來漢人並不是想要加害於他們。

隨着這一代人離開,下一代人就會對大漢更加忠誠。一代又一代,逐漸的這個民族可能還被保留,但是從思想上、從血脈上、從認知上,他們都已經和漢人並沒有什麼兩樣,並且認可於華夏民族這個共同的稱呼。

當然李藎忱並不是說之前歷朝歷代對這些蠻夷部落所採用的殺戮和鎮壓的策略至始至終都是錯的。

冷兵器時代,生產力跟不上,搶掠和鎮壓是必然的。

不然的話中央王朝根本沒有那麼多的財力和物力供養駐紮在邊疆的軍隊以及派遣足夠多的官吏在本地建立起來完善的統治。不說別的,單純是後世的廣西啊、海南啊這些地方,實際上都是到唐宋時期才陸續形成中原王朝的直屬統治的。至於吐蕃這些地方,其東部實際上一直到清朝平定大小金川,實際上才正式歸屬於中央,而西部,也就是後藏等地,即後世的西藏所在,長久以來只是聽調不聽宣罷了,到了民國動盪之中又自立爲王、差點了就在英國人的小動作下和華夏說拜拜。

而現在的大漢,至少在李藎忱看來不是單純依賴於冷兵器和小農經濟的封建王朝了。

工商業的急速發展和擴張以及火器的大規模列裝,意味着大漢軍隊可以更輕鬆的戰勝原本佔據地形優勢和人數優勢的本地部落——這個人數又是當然是在局部上的,畢竟大漢進攻邊遠地區也不可能派遣太多的兵馬。同時也意味着大漢能夠通過建設商貿網絡以及開採當地的礦產原材料等等,將這些地方納入大漢的版圖之內,讓當地的百姓同樣能夠在和大漢的貿易往來以及工業生產等等過程中獲利,如此一來,他們自然就會更加傾向於歸屬於大漢。

同時,中原王朝能不能形成對邊疆的有效統治,實際上並不只是看邊疆民族是否配合、支持中央的政策,也要看朝堂上的羣臣以及朝野百姓是否具有“這些土地本就是我大漢所有”的概念。

不得不說,這樣的概念或許在朝堂上還比較濃厚,但是在民間,很難讓那些剛剛解決溫飽問題的百姓秉持這樣的想法。因此朝廷對外征戰很有可能就會被貶斥爲“勞民傷財、窮兵黷武”。

教育的重要性自然在這個時候就完全體現出來了,假如百姓從小就被告知,如此遼遠的地界原本就應該是大漢的地盤,原本就是我們的祖輩們浴血廝殺拿下的土地,那他們肯定更加傾向於支持大漢對外征戰。原來的時候我們弱小、受人欺負,連自家九州之地都保不住,也就來不及計較這些了,而現在既然已經天下一統,那我們去拿回祖輩們曾經開拓的土地又有什麼問題麼?

不過這種思想想要貫徹人心,恐怕至少還得等上一代人。

可是現在的大漢,現在的李藎忱也不是很想等。

敵人都已經打上門來了,假如不反殺回去的話,豈不是顯得我大漢對內強硬,對外卻是軟骨頭?

所以李藎忱還要着手通過勘探和開發這些邊遠地區豐厚的資源來讓百姓充分的認識到拿下西域還有遼東等地的重要性。不過李藎忱也不知道到時候工部是不是就能夠在西域找到足夠多的資源來證實自己的想法,畢竟他對於後世西域還有遼東等地的礦產資源也只是有個大概的認知罷了。

這些礦產是不是露天就能開採、具體在哪片山上,李藎忱還真的不清楚。

不過話說回來,現在有在南洋發現的豐厚資源作爲背書,李藎忱說西域也有,百姓們自然不會再質疑。而不管西域也好,遼東也罷,就算是找不到,等到大漢在這些地方站穩腳跟並且擴張勢力的時候,下一代人就已經成爲社會上的頂樑柱了,自然會比自己更習慣於盯着門口一畝三分地的父輩們更加支持朝廷對外的擴張。

征服這些曾經屬於華夏的邊疆土地,絕非一代之功。甚至可能還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屯墾、繁衍,才能讓華夏文明的根深深的扎入這一片又一片土地之中。

不過正是因爲這是一個漫長而持久、需要耐心的過程,所以李藎忱更加傾向於能夠更早的開始。

可想而知,在剛開始的時候,這一切必然都會面臨很多挫折和挑戰,因此李藎忱也期望自己能夠儘可能的在自己在位的時間裡解決掉這些問題,這樣自己的後代們就可以用已經經過完善的政策方針,實現對這些土地的同化和掌控。

而讓羌人成爲大漢的一部分,同樣也是爲大漢創造出更多的勞動力。這麼多人蹲在山上,飢一頓飽一頓,何必呢?假如能夠讓他們去耕作或者讓他們進入工坊,那自然就能夠極大的彌補現在大漢人力的不足。換句話說,這些驍勇好鬥的羌人,如果真的能夠收服並且使得他們認可於大漢,那麼大漢軍中也會再多一支驍銳。

李藎忱的心思,蕭摩訶似懂非懂。

不過他也知道,李藎忱只是單純的先提醒自己一下罷了。

陛下如果真的有心想要讓羌人歸順大漢的話,不會把這種活單純只是交給自己,必然還會派遣文官以及隨軍的主簿配合指導。

到時候在這方面上自己只要乖乖聽話就好了。

之前大漢北伐的時候,武將在前只管衝殺,文官在後只管安民,很快整個北方就安定下來,這已經讓大漢文武們有足夠的經驗並且足以證明這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至少比原來都督一方的官員又是忙着征戰、又是忙着安撫百姓,看着是大權在握,但是實際上卻是手忙腳亂來得好。

蕭摩訶慨然應允之後,李藎忱並沒有多做停留。

本來徵調蕭摩訶上陣,又何必需要李藎忱親自上門。

第六百五十二章 家書第四百八十章 援軍第二百五十四章 老子連狗都不如?第八百二十六章 沒有資格第一七七四章 求生欲極強第九十一章 陳叔陵第二一六八章 安定西北第一一八七章 忍無可忍第一一三零章 知足第二百三十四章 時間不多了第一一一九章 你們的名字第五百零八章 孤城絕地第一二四八章 加到八成第一七三七章 陛下春秋鼎盛第兩千零一章 “如數”,“足額”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讀第一七三八章 潁川世家第一七二四章 逆流而上是男兒本色第九百三十七章 掃雪第一千章 如此星辰如此風第一百六十七章 僵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熟人第一三一六章 朋友嘛!第三百四十八章 過三峽第五百四十三章 昏招第一七三七章 陛下春秋鼎盛第三百零二章 來客第六百三十六章 他的意見第一百零二章 幸好第六百七十二章 不會太久第五百三十章 撤第兩千零六章 進攻燕郡的序曲第一四六六章 帝王的弱點第一七三四章 移駕北上第二三零五章 你是個成熟的秘書了第六百五十七章 謹受教第一百七十七章 詔書第二三六五章 要致富,先修路第二一四七章 房彥謙第二零四七章 征戰經年,終有今日第七百九十一章 隆中第二十七章 寂靜第三百零二章 來客第二百八十章 名勝第一百零八章 建康府第一五九七章 但願人長久序章 白袍第一七二八章 生擒李惠,賞百金第二百八十四章 江上第六百八十九章 宮門外第八百八十章 於氏之困第二二六三章 唯一的活路第一百零八章 建康府第六百五十三章 徐陵需要的答案第二二八七章 雪域高原爲漢土第一六二五章 從龍之心,人皆有之第一四八零章 刑部的態度第一一五八章 是談判不是求和第一九零七章 冰下的兇險第一八四二章 風箱裡的老鼠第一四三六章 女人看不對眼時第一四四零章 後生可畏第一四三五章 煙火第二百八十九章 憂慮第四百二十九章 巴人來客第一三三五章 反攻的勇氣第一八六八章 大軍渡河第八百八十章 於氏之困第一八四五章 這個冬天不好過第一五四二章 海軍上岸?陸軍下海?第二一六一章 授印掛劍第九百三十二章 坐江山難第二零九一章 雁門關上,人心浮動第一九三五章 這就是朕的底氣所在第一七零七章 倒黴的崔景嵩第一章 千年第七百三十章 後患無窮第四百四十六章 主將之選第一四六七章 長安事略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一七零五章 都在看着我們第一百一十三章 什麼樣的君王第三百九十三章 杏葉滿庭鶯亂啼第一三八零章 回家第一七三七章 陛下春秋鼎盛第四百零五章 出嫁第二三二七章 平西三策第一二八三章 在疏不在堵第一八三九章 暖手第一三零四章 大義滅親第五百二十五章 天意如此第一一三二章 心甘情願第一八八五章 鑿空河東第一五七五章 戰爭服務於政治第一四八八章 起名第二二四七章 地道內外第一四三七章 不能厚此薄彼第一五零六章 神醫第七百二十二章 離別第一百七十六章 潑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