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八二章 吐谷渾的情況不同

李藎忱真正想問的,則是“步步爲營”又應該到什麼地步。

緩慢進軍、一點點推進,這是步步爲營。

建設城寨,開墾和放牧,這也是步步爲營。

這中間差距可大了去了。

慕容孝雋顯然對此早就已經有預料:“臣以爲,當多設立城寨,開榷場,引導各部落在此交易,勸動各部落送子弟前來入學,爲各部落病人診病,自然能夠讓各部落知有大漢並傾心歸附。”

李藎忱微微頷首。

醫療、教育和商貿甚至工業,這些是大漢的長處,也是這些部落中人之前都沒有概念的。如果能夠拿出來這些,的確可以讓這些部落感受到大漢的發達和強大,並且願意爲大漢效勞。

尤其是教育,掌控下一代,實際上纔是掌控這些部落的最好辦法。

這一套流程,對於大漢來說倒並不是什麼難事。這些年大漢在開發巴蜀、南中和嶺南的過程中,實際上都是這麼做的。效果當然是很好的,現在且去看看那些巴人還有嶺南各部,哪個不是以大漢子民自居?畢竟雙方本身在文化上就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源頭,再加上語言也不是完全不通暢,總是能夠交流並且相互理解的。

能夠交流,能夠理解對方的想法,那麼自然就有了合作的基礎。再加上大漢通過開發礦產和建設工坊直接帶動本地的經濟發展,實打實的好處擺在眼前,這些在窮山惡水之中已經吃盡了苦頭的蠻夷部落,當然屁顛屁顛的來爲大漢效勞,更何況就算是你不入工坊,也能夠分到土地,大家在山上東躲西藏這麼多代人,歸根結底不就是因爲在搶土地的時候搶不過漢人麼?

現在漢人主動把多餘的土地拿出來,自然最深刻、最基礎的矛盾也就消弭掉了。

大漢再把醫療、教育等等全面鋪開,這些人爲大漢效死的心都有了。

然而吐谷渾這邊的情況顯然又不一樣。

漢人倒是不會和他們爭奪土地,因爲他們那一片地上真的是沒有什麼好爭奪的。

因此這就意味着最基本的一切,朝廷是給不了這些遊牧部落的。無論是慕容氏在位,還是吐谷渾歸入大漢的版圖,這些部落需要遊牧的自然繼續遊牧,等到哪天高原上沒有足夠的食物了,那自然就會反過來進攻周圍的村寨以搶奪資源。

換句話說,時至今日,這些人秉持的實際上還是草原上各自割據、強者爲王的那一套。

他們並不在乎統治這一方土地的人是誰,他們在乎的只是自己能不能吃飽肚子。

因此慕容孝雋說的很簡單,李藎忱卻清楚,這背後也需要朝廷大量的投入以及一代一代人的耐心教導。

短時間內顯然是很難見到成效的。

張須陀和閻毗等人已經開始竊竊私語,時不時的冒出來一些“怕是十年之功也難以實現”,“陛下常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所以怎麼也得好幾代人呢”的話語。

戶部侍郎於德的臉色看上去就很是不對。

說得好聽,你們看到的是時間,而我看到的是錢。

此次陛下西巡,戶部尚書陳叔慎是親自隨駕的,現在朝廷拿下河西,打通絲綢之路勢在必得,陳叔慎代表李藎忱起身前往西北,針對已經轉好的局面,重新規劃西北的經濟發展。

戶部是朝廷的錢財大管家,當然也要肩負着全國各處經濟的發展。

西北長年以來都因爲戰亂以及處於路網、貿易網等各種意義上的末梢,所以說一句發展的不溫不火似乎都覺得有點兒違心。身爲西北巡撫的徐德言也清楚,出身軍旅的他,平衡民政和軍事或許是一把好手,但是論發展經濟,那的確讓人頭疼,所以也虛心請讓李藎忱派遣能臣前來攘助。

這個任務交給戶部尚書陳叔慎自然再合適不過。

這位陛下的小舅子成名甚早,主持戶部事宜所取得的成就也是有目共睹,可是到底還是因爲久在朝堂之上,缺了一些對下面實際情況的瞭解,李藎忱也算是給他一次機會歷練一下。

不入紅塵,又焉知紅塵之中真正需要的是什麼、

所謂的發展經濟,不就是爲了帶動紅塵之中的普羅大衆都能夠生活富裕起來麼?

陳叔慎一走,戶部的諸多事宜自然就落在了於德的肩膀上。

所以此時你們一羣人已經開始構想未來如何把海量的錢投入到吐谷渾的發展建設之中,戶部焉能沒有意見?

於德輕輕咳嗽一聲,站出來說道:

“啓稟陛下,而今朝廷財政同樣緊張,臣以爲征服吐谷渾固然需要步步爲營,卻也不好設下太多的城寨。尤其是大漢進入高原,亦是初來乍到,若是攤子鋪開的太大,恐怕難免會有疏漏之處。臣認爲很有可能會有人屆時狐假虎威、欺壓百姓,反而毀壞我大漢聲名,當然也可能會有心懷不軌之徒,索性直接糾集其餘部落不惜與大漢正面衝突,到時候各軍零散,恐怕難以相互照應。”

“愛卿言之有理。”李藎忱點了點頭。

攤子鋪開的太大,不見得就能幫助大漢佔有吐谷渾,反而有可能爲一些想要稱王稱霸的傢伙送上一個機會。

李藎忱想要的是吐谷渾的土地和礦產,但是假如獲得這些需要漢軍去疲於奔命,那還不如不要。

朝廷的財政根本支撐不了漢軍常年在高原上往來征戰。

張須陀的臉色微微一變,咬牙看向於德。

於德沒有退縮,挺直腰桿。

縱然你是天子近臣,我現在手握道理,也不會怕了你。

你個將門叛徒!

張須陀腹誹一句,也不知道你哥於璽知道了會不會打你。

不過張須陀不得不承認,於德到底出身將門,一語中的,說中了軍方現在的難處。

雖然現在的大漢還沒有到四面開戰的地步,南方還是相對比較安穩的,可是剛剛結束的北伐大戰,的確已經讓漢軍各部都亟待休整和補充兵員,這一次西北之戰的接踵而至,更是已經讓漢軍疲於奔命。

這個疲於奔命並不是說將士們有多勞累——畢竟西北之戰上陣的是當初留下的預備隊,大家反倒是鬥志高昂着呢。

真正有問題的,是大漢的後勤體系。

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舊山河第一七四零章 宇文氏要拼命了第三十三章 對策第一九九四章 海軍,靠得住麼?第一一八六章 蕭氏的擔憂第六百七十二章 不會太久第五百零七章 驚人的消息第三百一十三章 山第一九九三章 塞上,代郡第二零八二章 佯攻晉陽,實攻雁門第一三八一章 楊素的八卦之心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二三六一章 產業定位不準確第一三八一章 楊素的八卦之心第一二四八章 加到八成第十三章 優勢第一四六一章 不走心的勸降第二零五一章 陛下在幹什麼?第八百九十二章 慘叫聲第三百七十一章 劍指何處第一四九九章 我看誰敢!第二二九七章 這個憂,不分好不好?第一二三零章 土地集中制第三百七十一章 劍指何處第一千六十章 再向河梁把琅琊越第一六八四章 某不是懦夫第二三四二章 一碗水端平第一三二二章 楊堅真的值得嗎?第五百三十二章 柔情似水第四百九十四章 來不及第五百五十九章 見面第六百一十六章 世家興亡第二三五五章 休對故人思故國第二一六五章 巡視陪都,名正言順第七十一章 時間第一百章 繼承第二二四八章 自亂第一九一零章 鮮卑人的心,也在變第三百四十八章 過三峽第七百六十七章 隨風雲而動第八百七十五章 沒有那麼好心第一九四六章 打掃乾淨好請客第九百三十六章 良宵總是短第一百二十八章 一禮第一二五二章 晨戲第一百零八章 建康府第五百零三章 承蒙不棄第一七九三章 邙山伏擊戰第八百四十八章 不甘的尉遲順第一三零三章 抗命第二一七七章 驚天一爆第二二零二章 破敵先鋒第二二一二章 渡口慘案第二二四二章 吐谷渾來人第二二五五章 安排的明明白白第三百七十二章 忽東忽西第六百二十一章 守好底線第一千六十四章 大朝第一五零七章 沒有來源啊第五百六十四章 想的簡單第二三三一章 今後國策,內擴外縮第二一一九章 且看門外,風猶未定第一五七八章 港口的選擇第二零五一章 陛下在幹什麼?第一一八六章 蕭氏的擔憂第一七一五章 打臉,很疼的那種第九百五十三章 除夕第四百一十八章 還算有良心第二一六六章 安定城外,十里長亭第一四五四章 顧左右而言“他”第五十二章 生天第九百六十四章 烽煙起第一七四六章 那朕給你打下手如何?第一四九三章 水陸夾攻第九百三十九章 看不懂的年輕人第一百六十章 聚寶齋第二零八一章 晉陽城第一百一十三章 什麼樣的君王第一三九三章 楊麗華的夢第六百五十四章 多多益善第二百四十五章 不見第二零九八章 今夜開門,迎入王師第七十八章 西向第八百七十九章 初到陳倉第一九三四章 振興兩淮第一章 千年第一七九五章 僵持和發展第一千四十九章 後宮規矩第八百七十六章 亂世的主題第六百九十三章 風景不殊第二百九十二章 江流涌第五百一十五章 這纔是弱點第二三五零章 上天第一九六九章 君臨河內第一一八六章 蕭氏的擔憂第七百七十四章 是個聰明人第二百九十六章 爭執第六百五十四章 多多益善第一八九六章 叫罵第七百零一章 兩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