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一就有二,一次次的溺愛和驕縱下來,即便是天生自覺性好的孩子,只怕也會漸漸的沉溺其中。而一旦沉溺進去,最終的後果也就不用說了……
父母愛孩子卻沒有分寸,這樣看似好心的錯事,那一個個毫無教養的熊孩子以及三四十歲還在啃老的社會垃圾,就是典型的案例。
而反過來說,孩子孝順父母卻沒有分寸,同樣也會帶來悲劇。
還是那句話,並不是每一對有了孩子的夫妻都有資格稱爲父母,他們只是頂着一個父母的身份,卻並沒有盡到父母的責任。
尤其是那種天性自私,或者重男輕女的極品父母,仗着自家孩子的孝心,倚老賣老的各種折騰,最終弄得全家雞犬不寧。
如果哪一家的孩子遇上了這樣一對父母,那簡直就是倒了八輩子的血黴,除非是熬到父母雙雙去世,否則一家人休想過上安穩日子……
尤其是那種過度孝順、甚至已經變成一種愚孝的人,因爲極品父母的無理要求,拋妻棄子也不再話下……
最可笑的是,即使這種事情傳開了,也很少有人會去考慮被他拋棄的妻子和兒子,反而會覺得他是個實打實的大孝子,甚至還有可能受到稱讚。
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重男輕女的思想極爲嚴重,幾乎所有人都認爲家家戶戶必須有個兒子才能挺直腰板說話,而女兒卻是不值錢的,甚至連女人自己都這麼想。
再加上越是封閉貧窮的地方,對孝道的要求就更爲苛刻,老人,尤其是男性老人,幾乎全都是一家之主,擁有着說一不二的權力,其次就是每家每戶的老太太,好不容易從媳婦熬成婆婆,刁鑽跋扈的絕不是一個兩個。
一直到現在,很多人對於農村出身的女人都有一種近乎本能的排斥心理,覺得對方粗鄙、潑辣、土氣,眼皮子還淺。
尤其是那種出身農村、有了兒媳婦的婆婆,在大部分人心裡簡直就是惡婆婆的代言人,刁鑽蠻橫,潑辣狠毒,一門心思的折騰家裡的兒媳婦。
而現在的人之所以會有這樣惡劣的心理印象,其中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受到了六七十年的觀念影響,那個時候的人們普遍貧窮,農村裡更是吃不上飯,家家戶戶都想要多生兒子來獲取更多的勞動力,再加上當時改革開放還沒多久,各種封建思想還深深殘留在人們的腦海中,於是就更加促使了當時的農民百姓對重男輕女的推崇。
再加上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掌握一家之主大權的往往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或者老太太,他們的思想觀念更加封建和古板,重男輕女到一個苛刻的地步,家裡的青壯年又大多比較愚孝,輕易不敢反抗父母,於是兩者相襯之下,造成了無數不爲人知的悲劇。
因爲父母重男輕女,家裡的青壯年又十分愚孝,事事都聽父母的安排,如果家裡的兒媳婦不幸生了女兒,不知道有多少男人因爲父母的命令,選擇賣掉自己的親生女兒,甚至活活將女兒溺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