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浩洋趕到的時候,黃瀚林、杜小蕾、騰耀輝、鍾盛林與萬宏濤等人已經到了。
萬宏濤是黃瀚林提拔起來的國防部長,與騰耀輝鬥得很厲害,爲了軍隊人事任命的事情鬧得不可開交。從道理上講,人事任命權屬於國防部,總參謀部只有建議權,但是在黃峙博擔任總參謀長的時候,總參謀部的“建議”從未被否決過。在二零三八年之前,也就是萬宏濤擔任國防部長前,騰耀輝的“建議”也沒有被否決過,而這兩年裡,總參謀部的很多建議都遭到了否決。
當然,萬宏濤肯定得到了黃瀚林的支持。
鍾盛林則是黎平寇提拔的高層領導,現任國務院常務副總理,主管經濟等事務,與分管外交的杜小蕾都是黎平寇的人。
不用多說,在下一任國家元首的問題上,黎平寇與黃瀚林肯定有不同的見解。
只是,黎平寇與黃瀚林的矛盾還沒有表面化,主要是黎平寇仍然很年輕,即便卸任之後也將分管軍事,因此就算黃瀚林在二零四三年出任國家元首,也無法獨攬大權,要到二零四八年才能擺脫黎平寇的影響。更重要的是,在很多人眼裡,黎平寇與黃瀚林有着相似的政治主張,而且在同一條戰線上。當年,黎平寇能夠在易援朝的反對下出任國家元首,與黃瀚林的支持密不可分。可以說,在二零三三年,正是黎平寇與黃瀚林的政治同盟,壓制住了易援朝。
事實上,在政治觀念上,黎平寇與黃瀚林確實有很多相似之處。
比如在對待國內民營資本的時候,兩人的態度都很開明,也正是在黎平寇擔任總理期間中國民營經濟纔得到飛速發展,而黃瀚林出任總理之後,出臺了很多鼓勵性政策,爲民營資本壯大打下了基礎。
也就是說,兩人的矛盾,主要集中在權力上。
說得簡單一些,就是黎平寇肯不肯在二零四三年放權,讓黃瀚林主持大局。
當然,牧浩洋對政治問題一向不大熱心,也很少參與政治鬥爭。與騰耀輝不同,在牧浩洋看來,就算黃瀚林主持大局,基本國防政策也不會出現重大變化。因爲黃瀚林與民營資本的關係更加密切,所以牧浩洋還有理由相信,他能更加有力的支持軍隊建設,推進國防現代化。至於軍隊人事任命權,本來就不屬於總參謀部,也不應該由軍人掌握,因爲這將導致軍人掌權。
所幸的是,離二零四三年還有三年。
李明陽到來後,會議立即開始。
這次,軍事情報局提供的情報非常詳細,在二零四五年之前,美國將幫助印度實現軍事現代化。
按照李明陽的說法,美國肯定對中國軍事建設規劃瞭如指掌。
雖然李明陽沒有把矛頭對準總參謀部,即沒有說是總參謀部泄露了絕密資料,但是牧浩洋心裡非常清楚,李明陽肯定非常惱火,因爲軍事建設規劃是總參謀部的事,如果泄密就肯定與總參謀部有關。
當然,軍事情報局也脫不了關係,因爲情報安全是其主要職責之一。
本着務實的精神,李明陽沒有提到情報安全的事情,而是把重點落到了美國對印軍事援助上。
根據情報提供的信息,在未來五年之內,美國以無償贈送、有償援助、出售、與合作生產等方式,爲印度提供足夠多的武器裝備,並且以委派軍事顧問、建立聯合指揮機構等方式幫助印度建立完善的指揮體系。從範疇上講,前者屬於硬件建設,後者則屬於更加重要的軟件建設。
當然,從影響上講,硬件建設更加重要。
此外,如果印度軍隊要想把美式裝備的性能全部發揮出來,就得向美國學習,採用美軍的指揮體系,甚至採用美軍的戰術。
也就是說,硬件是基礎。
如此一來,美國的對印援助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李明陽明確提到,美國國防部已經根據外交事務委員會的評估報告,向白宮提交了一份詳細的援助計劃,核心內容是幫助印度在未來五年之內成爲環印度洋地區的軍事強國,建立起足以打贏一場全面戰爭的武裝力量,並且通過援助等方式,幫助印度建立完善的國防工業體系。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幫助印度在五年之內成爲印度洋的頭號軍事強國。
按照軍種來分,援助分成三個部分。
陸軍方面,美國將以贈送、或低價出售、或授權生產等方式,向印度提供足以裝備十個裝甲師、二十個獨立裝甲旅與四十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直接援助,即贈送與低價出售部分包括三千五百輛主戰坦克、五千輛裝甲戰車、二千五百門自行火炮與火箭炮、一千二百門自行高射炮、一百八十套野戰防空導彈系統、八千門大口徑迫擊炮、十二萬具反坦克導彈與火箭筒、一百二十萬套單兵作戰系統。僅贈送軍火的市場價值就高達數千億美元,而低價出售的軍火也能爲印度節約數千億美元。
空軍方面,美國將以同樣的方式,向印度提供一千二百架戰鬥機,並且授權在印度製造同等數量的先進戰鬥機,印度只需要支付極爲低廉的生產專利與製造成本,能夠用最低的支出完成空軍現代化建設。此外,美國還將爲印度提供八十套戰區反導防空系統,建立全國性的戰略防空網,把印度的本土防空實力提高到三零年代初的國際水平,並且在新德里與孟買等具有戰略價值的大都市建立國家防空系統,增強對核心城市的保護力度,降低遭到戰略打擊的風險。
海軍方面,美國將贈送給印度一百四十艘大型戰艦,包括五艘航母、十艘巡洋艦、三十六艘驅逐艦、四十八艘護衛艦、十艘快速戰鬥支援艦、十八艘兩棲戰艦,還將以技術援助的方式,幫助印度在二零四五年之前開工建造第一批攻擊核潛艇,向印度出售製造艦載戰鬥機與艦載武器彈藥的生產線。此外,美國還將以低價向印度提供四百六十架艦載飛機,組建五個艦載航空兵聯隊,並且以委託培訓的方式,由美國的私營飛行培訓公司爲印度培訓兩千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
如果以援助方式來分,無償援助佔了大約一半的比例。
從戰略影響來看,最重要的是幫助印度建立完整的國防工業體系,使印度在二零四五年之後能夠執行生產與建造大部分武器裝備,陸軍裝備完全實現國產化,空軍裝備的國產化程度超過百分之八十,海軍裝備則達到百分之七十。如果這些援助全部到位的話,那麼到二零五零年,印度將擁有與其經濟實力完全不相稱的國防工業實力,並且成爲印度洋地區名副其實的頭號軍事大國。
在做報告的時候,李明陽還明確提到,如果這份情報沒有錯,意味着美國的裝備換代工作將在年內開始,在二零四五年左右全面展開,不然到二零四五年的時候,美國軍隊就沒有裝備可以用了。
果真如此的話,那麼中國的裝備換代計劃就比美國晚了五年以上。
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因爲這就意味着,在二零四五年的時候,中國得用已經服役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裝備去對抗由最新式裝備武裝起來的美軍,也將因此喪失微弱的技術優勢。
對牧浩洋來說,他必須考慮調整裝備發展計劃。
事實上,最大的影響還不是在軍事層面上。
站在不同的角度,自然有不同的看法。
從黎平寇等政治家的角度看過去,就能發現一個新的問題,即美國在印度的戰略部署是在爲世界大戰做準備,而且最早在二零四五年、最遲在二零五零年,美國就能獲得較爲明顯的軍事優勢。如果情報沒有錯,那麼美國瘋狂擴充軍備的行動將難以維持下去,因此美國肯定會主動挑起世界大戰。
到那時候,中國軍隊在戰場上還有優勢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即便沒有太大的劣勢,也很難在戰爭初期掌握主動權,因此中國就算能夠獲勝,也要付出慘烈代價。
更重要的是,這一戰略判斷,使得中國的印度政策進退兩難。
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戰在二零四五年到二零五零年之間爆發,那麼在二零四五年之後,即便印度已經是較爲明顯的戰略威脅,中國也沒有理由對付印度,而在二零四五年之前,中國的軍事實力又不足以保證能夠迅速擊敗印度,很有可能陷入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從而喪失戰勝美國的機會。
可以說,中國的戰略處境非常被動。
雖然李明陽沒有點明,但是牧浩洋已經意識到,導致這一情況的,正是中國的軍事發展規劃泄密,導致美國準確掌握了中國的戰略發展佈局,從而制訂出了針對性的戰略規劃,沒有給中國任何轉圜餘地。
調整戰略規劃顯然不是小事,因爲搞不好就會傷筋動骨。
更重要的是,在已經被動的情況下,即便進行調整,也只能跟着敵人走,除非不顧一切的進行擴軍備戰。
顯然,這對解決問題沒有任何幫助。
在李明陽介紹完情況後,氣氛顯得很壓抑,大家的情緒都不是很高。
牧浩洋心裡跟不是個滋味,因爲他知道,問題很有可能出在由他主管的部門,而他要爲此承擔全部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