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精銳之師

在牧浩洋安排指揮機構的時候,陸軍與空軍的換裝工作也開始了。

首先換裝的陸軍部隊是部署在重慶的第十三集團軍,該集團軍也被戚凱威選爲對印作戰的頭號部隊。

這裡,不得不提到騰耀輝擔任總參謀長期間做出的最大貢獻。

事實上,這也是黃峙博想做,卻沒有做成功的事情,即用戰區制替代軍區制。

從性質上講,兩種制度的本質區別就是軍隊的職能。軍區制,最主要的職能就是維護國內穩定與保衛國土,屬於典型的戰略防禦型軍事結構。戰區制的主要職能是捍衛本土與維護國家利益,屬於典型的戰略進攻型軍事結構。

可以說,用戰區製取代軍區制,正是中國軍事力量戰略轉型的關鍵所在。

從某種意義上講,由黃峙博發起的軍事改革,就是要把中國軍隊打造成一支戰略進攻型軍事力量。

當然,這也與中國的戰略轉型有關。

在黃峙博之前,中國的主要利益在國內,即以本土防禦戰略爲主。在黃峙博擔任總參謀長期間,中國的海外利益逐步提高,急需一支具備戰略進攻能力,能夠在世界各地維護國家利益的軍事力量。

可惜的是,如此重大的軍事變革,僅僅十五年肯定不夠。

離開總參謀部的時候,黃峙博只爲接下來的改革打下了基礎。

剩下的事情,就輪到騰耀輝來做了。

事實上,這也是黃峙博積極支持騰耀輝出任總參謀長的主要原因,因爲騰耀輝是海軍將領,而且是“大海軍主義者”,註定他是一名積極主張戰略進攻的軍事統帥,也就會完成黃峙博的軍事改革。

同樣的,這也是黃峙博在退役後一直住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中國的軍事改革,重點不是海軍與空軍,因爲與陸軍相比,海軍與空軍的根基都不夠紮實,所以是軍事改革的積極推動者,而不是阻撓者。相反,陸軍的影響力足夠大,而且註定會在軍事改革中遭受損失,所以陸軍纔是軍事改革的阻撓者。騰耀輝是海軍將領,在陸軍的影響力遠遠比不上黃峙博。如此一來,只有黃峙博坐鎮北京,擋住那些阻撓軍事改革的陸軍將領,騰耀輝纔不會受到影響。

即便如此,這輪軍事改革進行得也很不順利。

有本質上的變化,肯定就有形式上的變化,而當時影響最大的,就是撤消已經存在了數十年的七大軍區。

要知道,在騰耀輝當上總參謀長之前,海軍與空軍基本上脫離了軍區。

也就是說,七大軍區,實際上是以陸軍爲主。

撤消軍區的話,意味着數百名將領、數萬名校官、十數萬低級軍官要麼退役、要麼打入冷宮、要麼丟掉職務,這等於一下動了幾十萬人的蛋糕,特別是軍區制的既得利益者,即七大軍區的主要將領。

爲此,騰耀輝不得不採取“曲線救國”的方針。

當時,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集團軍固定隸屬於某個軍區的陳規,首先把衛戍北京的第三十八集團軍派往南京軍區,然後陸續對所有集團軍重新做了部署,切斷了軍區與集團軍的直接關係。隨後,騰耀輝開始裁減陸軍規模,把十一個甲類集團軍縮減爲八個,七個乙類集團軍全部併入甲類集團軍,藉此機會對集團軍指揮階層大換血,從而切斷了集團軍內部根深蒂固的“血緣關係”。最後,騰耀輝纔在新的陸軍指揮體系下,逐步把一些軍區合併爲戰區司令部,比如瀋陽軍區、北京軍區與濟南軍區合併爲中央戰區司令部,南京軍區與廣州軍區合併爲南方戰區司令部,成都軍區與蘭州軍區合併爲西部戰區司令部,另外增設了印度洋戰區司令部與西太平洋戰區司令部。

必須承認,在對日戰爭爆發前,騰耀輝的改革並不徹底。

爲了降低軍隊的抵抗情緒,騰耀輝保留了大部分在職將領,結果就是,五個戰區司令部都人滿爲患。

直到對日戰爭爆發後,騰耀輝纔開始大刀闊斧的裁減人員,特別是高級將領。

對日戰爭結束後,中國陸軍的在職將領總人數已經由七千多人減少到了四千多人,而且平均年齡由五十三歲降低到了四十一歲。

當時,騰耀輝做的最引人矚目的一件事情,就是裁減掉所有非指揮性質的將領。

說得直接一點,主要就是針對文工部隊。

在騰耀輝之前,中國陸軍中,僅文工部隊就有兩百多名將軍,而這些人不但不會領軍作戰,甚至算不上真正的軍人,而他們最大的能耐就是唱歌跳舞,搞些娛樂活動。如果這樣的人都能當上將軍,那麼中國軍隊也就沒有什麼希望了。對於穩定軍心來說,也必須禁止非指揮人員晉升爲將領。

在退役前,騰耀輝還推動了“國防法補充案”,對將領性質做了明確規定。

直到二零四一年前後,騰耀輝才基本上完成了由黃峙博規劃的軍事改革,建立起了以戰區爲主的指揮體系。

當然,與軍區制相比,戰區制有一個極爲明顯的特點,即五大戰區司令部都沒有常備作戰部隊,所有作戰部隊,不管是陸軍、空軍、海軍、還是陸戰隊的作戰部隊,都直接隸屬於總參謀部,只是在有作戰需要的時候,由總參謀部分派給戰區,並且接受戰區司令部下達的作戰命令。

可以說,這極大的提高了軍隊的靈活性。

同時,這也提高了對軍人素質的要求。

要知道,在軍區制下,各個軍區的作戰部隊基本上不用考慮到其他軍區所在地方執行作戰任務,因此在建設與訓練的時候,主要針對本軍區內的獨特情況。比如,瀋陽軍區的部隊就主要針對在東北平原地區作戰,更加重視在寒冷條件下的大規模機械化戰爭,而廣州軍區的作戰部隊則主要針對在南方水網地區作戰,更加重視在炎熱潮溼氣候下的作戰能力,從而導致兩個軍區的作戰部隊在裝備、訓練、人員素質、戰術戰法、甚至是官兵的文化觀念都有很大區別。

如果僅僅爲了保衛本土,這不是什麼大問題。

可是,要想在面向全世界的戰爭中取勝,這就是個大問題。

說得嚴重一點,像第三十九集團軍這樣的王牌部隊,拉到南方叢林戰場上,恐怕連游擊隊都打不過。

問題是,誰能保證中國軍隊不會到陌生環境下作戰。

因此爲了打贏下一場戰爭,而且很有可能是在其他國家、在完全陌生的地理環境、人文環境下進行的戰爭,中國軍隊就需要改變,需要提高自身素質,需要通過更加嚴厲的訓練來適應新的戰爭環境。

如此一來,戰區制就成了必然選擇。

由此可見,黃峙博早在二十多年前就預料到,中國陸軍將打出國門,去遙遠的戰場上作戰。

毫無疑問,軍事改革的成效非常顯著。

到二零四四年,中國陸軍總共只有八個集團軍,不過規模都有所增加,平均每個集團軍的總兵力高達六萬,是之前的兩倍左右,而三個王牌集團軍,即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三十九集團軍與第五十四集團軍的總兵力都在七萬以上,擁有較爲完整的作戰編制,也擁有較爲全面的作戰能力。

即便不考慮裝備因素,中國陸軍在二零四四年的戰鬥力都比第二次朝鮮戰爭時提高了兩倍不止。

主要就體現在官兵素質上。

到二零四四年,中國陸軍中,軍官所佔比例達到了百分之十七,高於美國陸軍的百分之十四與歐盟陸軍的百分之十二,士官與軍士所佔比例更是高達百分之六十八,同樣高於美國陸軍與歐盟陸軍。

也就是說,在中國陸軍中,士兵只佔了百分之十五。

這就意味着,在中國軍隊中,大部分都是具有一定技術水準的士官,或者是具有一定戰術水準的軍士。

可以說,這纔是真正的精銳之師。

英國的“簡氏防務週刊”在二零四零年底對全球十二個主要國家與地區的軍事實力做了一次全面評估,中美陸軍在總兵力相當、裝備技術水平相當、官兵文化程度相當、官兵平均年齡相當的情況下,中國陸軍的綜合作戰能力是美國陸軍的一點五倍,其中就明確提到了中國陸軍的軍人素質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得到保留的八個集團軍,即第三十八集團軍、第三十九集團軍、第五十四集團軍、第十五空降集團軍、第六十五集團軍、第二十七集團軍、第四十二集團軍與第十三集團軍除了在人員編制規模上有較爲明顯的差別之外,在其他方面,比如官兵的文化水平、平均年齡等方面,都沒有區別,因此在扣除了人員規模因素之後,八個集團軍的綜合作戰能力相差無幾。

可以說,這也是黃峙博搞軍事改革所追求的目的。

作爲陸軍將領,黃峙博不可能背棄陸軍,而他理想中的陸軍,就是一支素質均衡、能征善戰的精銳之師。

俗話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輪到牧浩洋出任總參謀長的時候,黃峙博與騰耀輝已經爲他掃清了障礙,打造了一支足夠強大的地面部隊。

他要做的,就是如何有效的利用這支精銳之師。

第173章 振奮軍心第23章 殺向印度洋第135章 推心置腹第67章 新式攻擊法第19章 水深火熱第52章 空中力量第83章 科學寶藏第132章 攻守兩難第55章 毅然決絕第99章 故技重演第115章 遭遇第79章 另闢蹊徑第128章 數量致勝第99章 進退兩難第41章 順藤摸瓜第300章 瘋狂的頂點第144章 毫秒之差第15章 受害者第81章 防空攔截第41章 糧食投資第1章 扶桑的自救第223章 真假難辨第111章 長遠考慮第195章 兩手準備第117章 高姿態第44章 歷史使命第15章 風頭正勁第120章 餘波第33章 白宮的晚餐第7章 又見熟人第81章 同盟集團第197章 無果而終第153章 運氣成分第193章 單刀直入第234章 決勝點第158章 二虎相爭第165章 按兵不動第19章 水深火熱第280章 誕生之地第51章 時間點第227章 力所不逮第88章 十字路口第56章 抽身第91章 戰略突擊第54章 突然襲擊第139章 豪爽軍人第140章 改變歷史的潛艇第233章 蠶食第229章 守無可守第257章 切入點第24章 昏了頭第58章 邁向戰爭第194章 是打是和第15章 受害者第56章 守株待兔第263章 負隅頑抗第11章 不可否缺第55章 戰爭的腳步第9章 十萬火急第3章 演習第23章 多活三十秒第23章 最後一根稻草第75章 預演第97章 戰前會議第18章 左右逢源第11章 經濟圍剿第85章 矛盾爆發第44章 蛇困淺灘第234章 推波助瀾第22章 登陸作戰第67章 外行看熱鬧第52章 大獲全勝第50章 重創第34章 空軍出擊第154章 特種戰鬥第286章 中美聯合體第81章 屏障第84章 轟炸機登場第109章 東線開打第72章 炮擊第129章 準備進攻第168章 暴風雪第293章 戰神之星第44章 加速追擊第226章 戰略進攻第242章 第一宇宙條約第28章 九死一生第69章 休假第125章 潛力大爆發第183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133章 新的發祥第1章 禁運效果第37章 刺刀見紅第68章 一己之力第29章 力挽狂瀾第10章 共同體第20章 混戰第7章 太空戰第221章 經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