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廣泛動員

回到總參謀部之後,牧浩洋除了要跟戚凱威扯皮,還要處理更重要的事情。

十二月二日,就任戰爭部長的第三天,牧浩洋在臨時安排的會議地點,接待了來自全國的數百名企業家與企業管理者,然後在會議上打出了他擔任戰爭部長的第一張牌:戰爭期間各大企業必須以保證產量爲主,不得以拖欠款項等任何名義影響工業產能,並且遵守政府產業規劃的統一安排。

爲了增強“說服力”,牧浩洋還暗示這些工業鉅子:誰不聽話,誰就出局。

雖然在會議上,企業家提出了一些問題,比如政府採購款項不到位,企業將無法及時支付工人工資,無法採購工業原材料與工業設備,也就無法按時完成政府訂單,但是在最基本的問題上,這些中國民營資本的佼佼者都給出了讓牧浩洋滿意的答覆,即只要企業還在正常運轉,就會全力以赴的配合國家的戰爭政策,不遺餘力的支持軍隊的作戰行動,盡到公民的基本義務。

當然,其中存在的問題必須得到解決。

第二天,牧浩洋就去見了黃瀚林,然後去找了杜小蕾。

在工業動員上,黃瀚林已經做出指示,在必要的時候可以進行政府管制,即不再以市場經濟模式來運作,由政府配給與調控爲住。只是杜小蕾覺得暫時沒有這個必要,因爲還有很多手段沒有用上。

最主要的手段,就是政府提供擔保貸款。

按照杜小蕾的說法,在政府的信用額度用完之後,還可以增加貨幣發行量,最後才輪到政府管制。

當然,對這些問題,牧浩洋也不大清楚。

他只需要一個結果:戰爭期間,工業生產絕對不能受其他因素影響,軍隊的供應必須得到保證。

顯然,杜小蕾的答覆沒有讓他失望。

根據戰後公佈的資料,在二零五二年底,中國的經濟體系就已經進入戰爭軌道,中國政府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別的不說,杜小蕾在十二月中旬推出的擔保措施,就讓數十萬中小企業的生存得到了保證,而這些中小企業、特別是從事製造業的中小企業,是中國工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甚至是軍工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在大戰期間,一家轉移到江西的浙江電子企業,所生產的慣性導航儀的幾個關鍵零部件,佔到了戰爭期間總產量的百分之六十。這家企業在戰爭爆發的時候,只有一百多名員工,到戰爭結束時,已有三千多名員工。

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能夠如此迅速的進入戰爭狀態,牧浩洋的貢獻最大。

要知道,早在二零三八年,也就是全球自然災害結束時,牧浩洋就着手製訂全國性的戰爭規劃項目。雖然他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軍事領域,早期則集中在裝備建設上,但是肯定得於工業打交道。根據周渝生、李明陽與馬明濤等人回憶,牧浩洋在制訂戰爭規劃時,首先做的就是對工業進行摸底,然後以軍事需求量劃分等級,以確定各個行業的重要性,而他做的這些事,在戰時就是動員標準。

當然,這並不是他一個人的功勞。

牧浩洋只負責制訂總體規劃,落實到細節上,以及具體實施,仍然是由杜小蕾領導的國務院各部門負責。

穩住了國內企業家後,牧浩洋還通過他的影響力,對周邊國家採取了行動。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在十二月七日,牧浩洋以戰爭部長的身份,接見了巴基斯坦、朝鮮、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孟加拉國、尼泊爾、斯里蘭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與菲律賓的駐華武官,首次向這些盟國提出,應該在工業生產上與中國同步,而中國則提供全面安全保障。

此後,牧浩洋還單獨會見了印度的軍事代表,提出了同樣的觀點。

雖然要到二零五三年四月份,即杜小蕾在北京召開“同盟國政府首腦會議”時,中國政府才正式提出了經濟整合方案,開始着手整合同盟國集團的經濟力量,重新規劃集團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牧浩洋在此之前的舉動,等於提前給盟國打了招呼,爲杜小蕾在政府首腦會議上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當時,最值得重視的,正是集團中實力僅次於中國的印度。

雖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結束之後,印度一下子跌落爲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而且隨後幾年中,歐盟也沒有像承諾的那樣,幫助印度進行戰後重建,反而利用重建,從印度獲取了大量利益,但是憑藉巨大的人口規模、相對廣袤的國土與豐富的自然資源,印度依然具有不可小覷的實力。

七年間,印度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別的不說,到大戰爆發時,印度的義務教育普及率已經達到百分之九十五,而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僅有百分之六十。此外,印度每萬人享有的醫療設施也由原來的不到一座增加到了…五座。根據印度在二零五零年做的全國人口普查,人均壽命已經提高到五十八歲,恢復到第二次印度洋戰爭前的水準。在生活環境上,印度的人均居住面積由二點三平方米提高到了四點七平方米,人均日攝入卡路里由一千八百大卡提高到二千七百大卡,基本上擺脫了貧窮。

當然,這些粗略的統計數據還不能完全說明印度的變化。

根據國際機構在二零五零年做的統計,印度的基尼係數爲四點二,而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高達五點八。

這個數據表明,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後的五年間,印度的貧富差距大幅度縮小。

由此產生的影響就是:印度社會逐漸趨於穩定。

毫無疑問,穩定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較高的受教育程度則是經濟發展的動力。

到大戰爆發前,印度已經基本上恢復了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的創傷,成爲南亞地區產值最大的工業國。

當然,這並不表明印度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國家。

與當初的中國一樣,印度在工業化道路上也選擇了類似的方法,即首先發展輕工業,以此提高國民的生活水準,在完成了基礎積累之後,再穩步發展重工業,最後纔是向高端工業進軍。

對印度人來說,這意味着能夠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與更好的生活環境。

對中國來說,這則意味着能夠充分利用印度的人力資源,獲得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與產能巨大的工廠。

事實上,這正是中國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中獲得的戰爭紅利。

到大戰爆發時,印度已是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每年向中國出口數萬億元的貨物,同時從中國進口數萬億元的產品。印度出口到中國的商品,主要是紡織品、鞋類、成衣、生態農產品、傢俱與裝飾品,而中國出口到印度的商品,主要是工業機器、汽車、飛機、高端電子產品、新型船舶與工廠農產品。

頻繁的雙邊貿易往來,已經使印度融入了以中國爲核心的地區經濟體。

難能可貴的是,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印度不但建立起了輕工業體系,還在重工業領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大戰爆發的這一年,印度的鋼鐵產量達到了四千七百萬噸。

雖然與真正的工業強國相比,這根本算不了什麼,同一年,中國的鋼鐵產量爲…八億噸、美國爲…二億噸、俄羅斯爲一點七億噸、歐盟爲二點四億噸,連巴西與南非都超過了一億噸。但是縱向比的話,這個成就非常了不起。要知道,在第二次印度洋戰爭爆發前,印度的鋼鐵產量也就只有五千萬噸。

從某種意義上講,印度在重工業領域取得的成就,使其地位大幅度提高。

要知道,戰爭期間,重工業至關重要。

別的不說,到二零五四年的時候,中國的鋼鐵產量突破了五億噸,可實際需求卻高達五點八億噸。這一年,印度的鋼鐵產量達到了一億噸。也就是說,印度的鋼鐵產量正好填補了需求缺口。

事實上,印度真正的重要性,還是在其輕工業上。

當然,牧浩洋並沒認識到這一點。作爲總參謀長,他在乎的只是印度的重工業能夠爲中國的戰爭機器提供多大幫助。

根據戰後披露的資料,中國能在戰爭期間保持國內穩定,最大的功臣就是印度,準確的說是印度的輕工業,因爲正是來自印度的大量輕工業產品,確保中國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有充足的生活物資供應,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需求不但沒有受到負面影響,反而比大戰爆發前有所提高。也正是有了充足的生活物資供應,中國的社會環境才能在大戰期間保持穩定,也才能傾盡所能的進行軍事投資。

所幸的是,牧浩洋知道印度的重要性,不管其出發點是否正確。

也正是牧浩洋有如此清醒的認識,所以在戰爭爆發後不久,中國就率先在地區經濟體內採取行動。

要知道,美國直到二零五三年底,纔在地區經濟體內進行廣泛的動員工作。

由此可見,黃瀚林任命牧浩洋爲戰爭部長,絕不是心血來潮的決定。

以牧浩洋的能力,他不僅僅是一名出色的艦隊指揮官、也不僅僅是一名能夠擔當重任的總參謀長,更是一名出色的戰爭管理者。

第121章 中亞劇變第72章 對峙第50章 大無畏第41章 求生第43章 傳奇人物第27章 戰略目的第54章 遠征日本海第62章 太陽風暴第127章 科技力量第2章 秘密任務第6章 軍事化第101章 高歌猛進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59章 與時間賽跑第73章 擴軍備戰第31章 返航第42章 第五代第95章 通暢的航線第17章 打與不打第69章 外援第53章 軍事部署第18章 圍捕第71章 以進爲退第60章 立即反擊第210章 莫斯科易主第115章 獨斷專行第205章 多頭進攻第73章 沉默是金第33章 再次出擊第34章 空軍出擊第31章 不可避免第70章 內部矛盾第89章 政治決定戰爭第214章 小國的立場第103章 折中方案第32章 金融戰爭第41章 求生第143章 老鳥上陣第148章 誤打誤撞第74章 信心十足第19章 第二戰線第192章 選擇權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22章 大決戰第62章 戰略意第231章 被迫停戰第4章 戰爭危機第154章 總撤退第84章 連環拳第22章 主要與次要第233章 蠶食第124章 風光無限第131章 掃蕩第285章 行星大發現第170章 戰爭的代價第200章 將錯就錯第17章 打與不打第35章 奔赴前線第110章 愛莫能助第131章 掃蕩第208章 毀滅之路第25章 偃旗息鼓第85章 科技戰爭第14章 宣戰第73章 沉默是金第122章 拖後腿第27章 商船立功第173章 人肉盾牌第223章 崩潰的徵兆第20章 混戰第76章 新機會第21章 粒子風暴第133章 大膽直言第44章 理想主義第45章 宣傳戰第40章 此消彼漲第4章 戰爭陰雲第75章 真真假假第240章 不算圓滿第15章 虧本買賣第228章 導火索第76章 樂觀派第125章 鶴蚌相爭第181章 最後的頑抗第21章 奪回失地第50章 關鍵技術第311章 災難的源頭第44章 歷史使命第44章 開戰在即第41章 瘋狂準備第266章 門檻第221章 不能爲而爲之第44章 加速追擊第61章 猛然醒悟第86章 總統的野心第61章 戰略禁運第22章 橫掃全球第232章 政治戰爭第196章 突襲第176章 關聯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