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 洪水洶涌

蕭孝穆被狠狠地摜進泥水裡,摔得他七葷八素。

要知道今年他已經六十四歲了,雖然遼人馬上打天下,但身體的機能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

因此這一下差點沒給他摔死,口鼻都在地上摩擦了一下,出了不少血。

呼延守用又將他提溜了起來,蕭孝穆眼冒金星,卻又恍惚間看到了他那粗獷的大鬍子以及一張獰笑的臉。

想說點什麼,可喉嚨被扼住無力開口。

“大帥,這人肯定是遼國的大官,周圍遼軍都不敢上來了。”

王奎目視四方。

“是。”

但狄青也沒有辦法,他不可能壓制住這種情況,否則將士們肯定心有怨氣。

他們逮住蕭孝穆若是論功行賞,不敢說平步青雲,但連升好幾級,混個路一級的兵馬鈐轄乃至副部署之類的當當絕對沒問題。

狄青大手一揮,知道現在自己應該做出什麼樣的決定。

過了兩個時辰,天色已經暗了下來,雨勢也沒有白天那麼大,從大雨變成了中雨,現在已經是小雨。

來時雄赳赳氣昂昂,走的時候倒頗有些打了敗仗的架勢。

騎士答道。

當下就有人將蕭孝穆五花大綁。

“報!”

“走,回城裡!”

平海軍指揮使呼延守用與定海軍指揮使王奎分別召集了各部將士列出整齊的隊伍。

宋軍將士繼續前行,經過將近三個時辰的長途跋涉之後,他們總算是回到了廣寧。

呼延守用連忙上去詢問。

甚至論起實際地位,連范仲淹都比不上蕭孝穆,因此他們這次真是逮了一條大魚,功勞非常大。

騎士翻身下馬喊道:“大帥,敵人斥候察覺到異樣,已經知道船上無人,現在正在搭建浮橋。”

若是再讓士兵們進攻,那麼就可能會出現最壞的情況。

但宋軍可以不用這麼急。

戰場上狀況頻發,有在雨水中奮力拼殺者,有的還在追趕,還有的乾脆摔了個狗啃泥。

遼軍沒有選擇泄洪而是直接渡河,是因爲遼軍覺得事情緊急,必須冒險渡河救援蕭孝穆。

樞密使在大宋是大官,號稱樞相,在遼國自然同樣如此,乃是遼國最高軍事官員,相當於後世軍威部門的主要席位。

沿途經過那些村莊,村子裡諸多百姓再次又看到了這支軍隊,很多人已經不再像白天那麼畏懼,大着膽子走出屋外,躲在圍牆柵欄後面,遠遠地看着他們。

兩個人只是軍指揮使,下轄五千士兵,相當於漢朝的校尉一級的中級軍官。

不到一個時辰遼軍的營寨就已經是另外一片模樣。

然而看目前的形勢,估計要不了多久遼軍就能夠搭建好浮橋。並且遼軍除了在迅速搭建浮橋以外,小舟依舊在往對岸運輸人馬。

古代戰場上不成文的規定就是繳獲歸自己所有,繳獲歸公不僅在古代,即便是在後世戰場上,也只有極少數有信仰的軍隊才能做到。

狄青喝道。

“殺啊!”

伴隨的是大量遼軍潰卒四散逃跑,雨水當中宋軍有的用火槍裝刺刀,有的用腰間直刀,還有的火槍加刀並用,左手短銃右手直刀,肆意砍殺。

遼軍連泄洪都沒有泄,直接開始搭建浮橋是知道泄洪必然會浪費時間,所以乾脆就繼續蓄水,想盡快渡河馳援蕭孝穆。

一是劉度轟塌了大壩,現在衝洪水阻攔遼軍,等洪水過後,宋軍再次把海上的部分船隻駛入榆水,斷絕遼軍通道。

否則如果蕭孝穆出了問題,蕭萬里那邊肯定也會吃不了兜着走。

到時候利用威遠炮的機動性,在山裡搭建炮兵陣地,轟擊敵人的大壩,勢必能造成洪水波濤。不過大水來得快去得也快,何況遼軍匆忙之間不可能修出一個超大型水壩,蓄水不會太多,頂多也就是讓榆水在短時間內爆發洪水,卻不會持續太久。

狄青幾乎第一時間縱馬抵達了城外的榆水河畔,此時宋軍的船隻全都在西岸,東岸的遼軍正在砍伐樹木,搭建浮橋。

遼軍遭遇到突然襲擊,本來就很混亂,但蕭孝穆的帳篷周圍全是他的親衛隊,蕭孝穆遭到襲擊之後,很多遼軍親衛就本能地蜂擁而至。

這次狄青集結了他幾乎全部兵力,已經與遼軍人數差距不大。

但那兇悍的氣質,卻彷彿更勝。

偶爾轟鳴的閃電當中,夾雜着呼嘯的狂風,讓疲憊不堪的宋軍更加勞累。

而且鎮海軍也已經在趕來的路上。

他們河上的船隻可以拋棄,海上還有部分船隻,至少還有退路。

相比之下,狄青雖然是樞密副使兼海軍總管,但也最多就是國防副部長兼海軍總司令,不管是從職務上還是地位上都差了不止一籌。

所以此刻士兵們已然進入狂歡。

“大帥有令,不得放跑了一個遼軍。”

此刻他脖子用塊白布裹着,滲出來的血水把白布染出幾抹鮮豔的紅色;胳膊也被砍了一刀,小臂上纏着根布條,幾根血條子順小臂直拖到手背上,沿着腕骨指尖緩緩凝聚滴答。

而且還是突然襲擊之下,整個遼軍隊伍都猝不及防。

狄青身上同樣浴血,不過那都是敵人的血。

可宋軍也早就有對策,遼軍不泄洪宋軍會幫他們,劉度已經帶着一千多人趕赴臨榆山,也就是後世角山。

“無妨。”

這顯然對宋軍的體力是個嚴酷的考驗,他們上午出發時吃了飯,但此時疾走十五公里,又經過一陣廝殺,很多人體力嚴重不足。

“走!”

可就在他準備勒馬回去的時候。

“好了,把此人抓起來,繼續衝殺!”

“北院樞密使?他就是蕭孝穆?”

但榆水可不是一條小河,又恰逢大雨。哪怕他們在上游蓄水,可水流速度還是非常快,因此想要在短時間內搭建出一條可以供數萬大軍行走的浮橋可不容易。

而且蕭孝穆不僅僅是遼國最高軍事官員那麼簡單,同時還是皇親國戚,是耶律宗真的親舅舅。

所以狄青只能儘快回去。

狄青沉聲說道。

因此狄青想到趙駿的教誨,就勢必要考慮到“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的問題。

畢竟在這個時候整個榆關的宋軍也就一千人左右,哪怕遼軍大部隊都在東岸不能過來,可大雨加人數劣勢,還是不能阻止遼軍。

“你已經盡力了。”

哪怕隊伍回去的時候不再奔跑,而是步行走路,可也出現了不少人累得夠嗆,半路掉隊的事情發生。

戰場上將士們忙得團團轉,狄青沒有阻攔他們四處劫掠遼軍的物資——這些都是他們應得的。

曠野之上,沿途所過之處,那些村莊的漢人百姓都遠遠地看着宋軍。

到處都是炸燬的帳篷,硝煙味道瀰漫,在大雨當中時不時還有白色霧氣升騰。

遼軍此時已經陷入了極大的混亂當中。

可此刻他們卻看到蕭孝穆被人抓住,一時間投鼠忌器,很多人正在用遼語呼喊着什麼,不敢靠近。

另外就是宋軍雖然穿了蓑衣,但腳上的靴子很容易進水,很多人的腳都泡了一天了,現在走路一瘸一拐,不少人需要靠別人攙扶着前進。

“他們怎麼這麼快回來了?身上都衣衫襤褸,這樣子是打了敗仗嗎?”

遼軍不會操縱大型船隻,自然就沒辦法利用宋軍的船隻運兵,依靠小船每次都過不去太多人,又有宋軍阻擊,大部隊還是被阻攔在榆水東岸。

雙方已經血戰過幾次,由於大雨導致宋軍火器難以發揮出作用,冷兵器作戰宋軍還是吃了不少的虧。

而且現在遼軍已經察覺到了不對勁,他就必須馬上回防。

狄青揮揮手,對周圍的親衛軍下令道:“傳令,即刻回廣寧!”

在這種情況下,宋軍可以說是勢如破竹。

而宋軍這邊剛剛經歷了一場殊死戰鬥,又長途跋涉一天行軍了三十公里,可以說是精疲力竭,冒着大雨與已經嚴正以待的西岸遼軍血戰,誰也不知道結局會是怎麼樣。

藉着閃電時的白晝視野,他們能夠清晰地看到來時的宋軍氣勢恢宏,走的時候雖然能夠看到他們低着頭,一步一步,緩慢地走着。

“大帥!末將有愧於大帥囑託,讓遼軍過河了一部分,末將死罪。”

大雨當中,周圍數裡之內的遼軍營寨到處都是宋軍在劫掠,想把將士們重新召集回來很費時間。

“遼國齊國王,北院樞密使,自然是一位大官。”

遼軍幾乎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很快近乎崩潰。

可以說現在除了遼國皇帝耶律宗真以及皇太弟耶律重元以外,就是這北院樞密使蕭孝穆最有權勢。

狄青皺起眉頭道:“若劉度那邊事不可爲,便退回船上去。我就不信他們臨時修築的大壩真能堅持這麼久。”

親衛軍連忙四處去喊話。

周圍親軍則依舊拼殺。

甚至已經有一些遼軍正在試圖搶奪宋軍在西岸的船隻,可一來他們不會操縱,二來宋軍從榆關撤出來的部隊正在對他們進行阻擊。

歷史上他死後被耶律宗真追贈爲大丞相、晉國王,可見地位有多高。

“不是這樣,我以前做過鄉軍,親眼看到過當年宋人擊敗我大遼,打了敗仗後就會四處亂跑。”

隨着狄青一聲令下,將士們就又只能冒雨重新向着來時的路跑去。

就當蕭孝穆的親衛軍與狄青的親衛軍展開血戰的時候,僅僅過去了不到半刻鐘的時間,宋軍大部隊就殺來。

狄青問。

“你們看,他們騎了馬,還押解了一些俘虜.”

“已經派人去通知。”

歷史上他在與西夏戰役當中多次衝陣,斬殺無數強敵卻無一次受傷,面涅將軍的名號自然並非浪得虛名。

唯一的好消息是他們繳獲了遼軍不少馬匹,哪怕海軍當中會騎馬的很少,但總歸還是有一些,不然傷員恐怕就只能在原地等死。

但狄青卻不爲所動,喝道:“讓分三千人回城池休息,其餘人都先回船上。”

“已經撤走了。”

“打了敗仗不是這樣吧。”

便又過了約半個時辰,有騎士冒雨縱馬而來,馬蹄踩得泥土飛濺,四處找人問話,最終才找到了狄青所在的位置。

“榆關上的將士撤走了沒有?”

又過了差不多半個時辰,此時已經是下午,各部宋軍才陸陸續續被傳令兵吹響的哨聲呼喚着歸隊。

宋軍也自然注意到了他們,但卻無人過去與他們接觸。

狄青看到他的模樣,也沒有怪罪,目光所及,東岸大量遼軍正在蓄勢待發。

即是劉度沒有成功,宋軍強撐着疲憊的身軀去阻擊敵人,可卻阻擊失敗,到時候他們這支宋軍就全軍覆沒了。

等繩索弄好之後,接下來就是用繩索固定木板,搭建船隻一類的活計,到時候木板船隻連在一起,就能夠供人過去。

負責留守的定海軍副指揮使匆匆而來,單膝下跪。

“將軍,現在是不是趁着這個機會?”

“唉喲,這地也太滑了。”

呼延守用和王奎對視一眼,眼眸當中都能露出狂喜的喜色。

因爲狄青來時也曾經想招貼安民告示,可換來的卻只是幽燕漢人的遠離。

“劉度那邊如何了?”

不過這道工序很耗費時間,遼軍中午才發現情況不對,一個下午四五個小時的時間,目前也就處於第二個階段——利用繩索固定木板,連船隻都還沒有搭建。

二是劉度失敗了,他們被迫回到海上,等鎮海軍抵達之後,他們依舊可以與鎮海軍匯合從事敵後騷擾工作,並且遼軍不泄洪,蓄水也遲早會崩塌。

特別是呼延守用和王奎。

地上遼軍的屍首隨意擺放,血液被雨水衝在泥地裡流淌,還有少部分宋軍的屍體,各種沒死透哀嚎的聲音也不斷傳來。

既然幽燕漢人早就已經沒有把自己當成漢人,那宋軍自然也就不會再在意他們的目光和想法。

就聽到遠處數公里外的山巒轟隆一聲恐怖的巨響,猶如高山崩塌,銀河倒灌。

周圍剩餘的士兵正在打掃戰場,有的在搶救自己傷員,有的在擡自家陣亡的屍體,還有的則趁機在摸索着遼軍士兵身上的錢幣,或者搜刮遼營的物資。

就看到遼軍已經先建造好了很多艘小船,接着利用船隻先運輸了大概三四千人過來,他們此刻正在將繩索連接着兩岸的樹木、巨石固定。

顯然方纔留守的宋軍已經盡最大努力。

所以他們有兩手準備。

“是!”

無數洶涌的洪水涌來,它們咆哮着,疾馳着,彷彿一輛輛轟隆隆駛來的坦克,要將眼前的一切都碾爲齏粉!

狄青扭過頭,天色已經很暗了,只有那麼一絲絲灰濛濛的光。但他還是能夠看到遠方洪波盪漾。

劉度成功了!

211.第208章 爲理想而奮鬥314.第310章 白話文運動146.第145章 洞內廝殺第367章 大宋旗幟飄揚275.第271章 要裁軍,先建軍,做最壞打算。第35章 來點今日大宋笑話250.第246章 慶曆新政,吏治篇第63章 復明的那一刻(第三更)304.第300章 政制院工作報告以及新的規劃第426章 此一去,西夏不復第322章 雙刃劍307.第303章 滅了越李朝164.第163章 這裡永遠是你的家第54章 官家離不開能臣118.第118章 先帝幼子?第349章 青塘城破第363章 大宋海軍170.第168章 景祐四年第9章 遇事不決問趙駿(跪求推薦票!)第322章 雙刃劍263.第259章 給天下官員漲薪208.第205章 陳希亮,長沙驚變253.第249章 趙駿結婚224.第221章 爲了清白,請老祖宗赴死第372章 政制院黨派劃分277.第273章 遠洋船隊迴歸第319章 攤丁入畝與殺豬過年第446章 吃絕戶,陳規陋習第398章 豐功偉績,與天下人分享179.第177章 草菅人命183.第181章 給我滾下馬來第344章 一網打盡,注意影響316.第312章 出雍雞關,直取升龍215.第212章 前面騎白馬的是元昊!259.第255章 老子數到三!142.第141章 顆粒狀黑火藥第19章 僞造一個尼尼村第40章 要有遠大眼界和格局第43章 朝堂裡的一些小事301.第297章 拿張元當替罪羊223.第220章 壞了,我人設崩了第386章 遼宋對峙,發行紙幣第53章 帝王之術295.第291章 他有大鐵炮,我有小鋼炮第28章 多幾個人捱罵第69章 認真務實的態度(第九更)286.第282章 王安石的警覺第34章 數學課第62章 趙駿改變了官家(第二更)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247.第243章 這個男人來自後世279.第275章 與將門利益交換316.第312章 出雍雞關,直取升龍第70章 島國?辦它!211.第208章 爲理想而奮鬥第4章 趙禎老色皮260.第256章 趙駿怒斥羣臣(加更一章)第21章 第一堂課第79章 上岸第一劍,先斬輔導員第353章 烏古乃定計,遼國南侵高麗238.第235章 挺起自己的腰桿,把脊樑骨接上第422章 再端份菜上大宋的餐桌第32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374章 滅遼吞夏,東北百年大計第34章 數學課281.第277章 杯酒釋冗軍第401章 趙禎眼裡有了光第388章 大宋託付於你222.第219章 偷元昊老家第96章 開封府再出陰計154.第153章 制度必須乾淨,職責必須明確第433章 民生大於天第323章 大宋發展與國債第342章 用好手裡的刀315.第311章 汴梁的變化有多大?246.第242章 政制院換屆第93章 解試第350章 趙昉小色批204.第201章 故里已經成爲過去282.第278章 還請緩緩第431章 西夏亡了,趙禎的快樂第15章 景祐黨爭277.第273章 遠洋船隊迴歸189.第187章 李元昊籌備稱帝,攻宋123.第123章 學生們的雙倍快樂第398章 豐功偉績,與天下人分享144.第143章 以後他要無法無天了第37章 科學體系的殘缺243.第239章 不甘心啊第338章 李元昊的惆悵第389章 徐如林 急如火,范仲淹雷霆突襲第57章 復明前最後一堂課,君臣篇第365章 千炮瞄城232.第229章 帳篷裡歡樂的笑聲第336章 一點工業革命的小小震撼第29章 趙禎的果決第2章 嫌棄大宋第426章 此一去,西夏不復第98章 江大郎第376章 防守反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