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

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

大宋慶曆八年臘月,晚冬下起了連續十多天的雨。

趙駿冒着風雨花了二十多天走遍了汴梁城,微服私訪,體察民情。

天子腳下的特性不同,雖然不能完全代表全國各地。

但很大程度上凸顯出來的問題,卻能值得被研究,當成後來其它地方城市化的經驗。

就像當初趙駿剛來大宋的時候,也需要四處走訪,看看大宋的真實情況一樣。

現在大宋的變化實在是太大了,可以說是日新月異,如果不能時時刻刻關注民間的發展,那麼很有可能會落伍。

所以趙駿必須每過一段時間,就去民間看看,看看有哪些需要發展的地方,哪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而就這樣他在汴梁城逛了差不多一個月,記錄了許多情況,有些要開封府處理,有些則需要朝廷進行規劃,比如下水道、水廠、化糞池等等。

大大小小,林林總總,記錄下了一百多個問題。

像開封府外城城區每天都在擴大,隨之而來的是大量外來人口流入而引發的治安問題,各種打架鬥毆、搶劫偷盜乃至兇殺案每天都在發生。

不是包拯不用心解決,而是事物的客觀規律就是這樣,短時間內人口流入,且還多聚集在城外,勢必會引發這些問題。

後世我們有天網,有二十四小時巡邏的警車,每個街道都有警務室,隨時隨地都能夠解決和處理。

但在古代哪這麼方便?

開封府還積壓了不少沒有抓到兇手,甚至都不知道兇手是誰的兇殺案子。

就憑那幾千名衙役,又如何能管理得了城裡數百萬人?

所以趙駿也沒有在這個問題上責備包拯,而是跟他商量之後,弄出了幾套解決方案。

如增加退伍軍人轉業入開封府當衙役,允許開封府招收健壯男子當編外人員,讓駐紮在汴梁的禁軍每天巡邏之類。

至於兇殺案子方面,趙駿認爲應該尋找刑偵技術上的突破。

如讓公安部牽頭,在全國範圍內尋找有經驗的仵作,將多年技術總結編纂成書,作爲公安口的內部資料傳播。

像宋慈的《洗冤錄》就是集大成者。

可惜宋慈是南宋人。

不過趙駿雖然不是刑偵人員,卻也知道指紋、腳印在很早之前就用來當做破案的技術。

因此趙駿要求公安部那邊專門成立一個部門,與化學院展開合作,在指紋、腳印以及血型上尋找突破口。

雖然血型研究肯定沒那麼容易,但化學院現在有顯微鏡,有很多實驗器具,並且朝廷還允許他們拿無人認領的死刑犯屍體進行解剖實驗。

相信只要找準方向,或許不是不能找到驗血型的辦法。

就在這淅淅瀝瀝的冬雨當中,大宋慶曆八年漸漸落下了帷幕,已是臨近尾聲。

臘月三十日,今天是最後一天上班了。

明天就是大年初一,大宋將要進入爲期七天的新年假期。

之後又是天聖節、元宵節之類的各種節假日,整個一月份的上班時間不超過五天。

今天晚上趙禎將要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他在皇宮內外都掛滿了白熾燈,要在東華樓上與全城百姓同樂。

此時屋外的大雨早就停了。

停了七八天的時間,地面是乾的,但天氣卻是陰沉沉的,是一個多雲的日子。

宰相們今天難得沒有加急忙慌幹公務,而是有條不紊地喝茶,每個人的面前都放着統計部今年交上來的札子。

“今年前面十個月的稅收就已經達到了1.8億貫,等到明年二月份把今年十一月份和十二月份的統計上來,超過2億貫應該是不成問題了。”

“各地鋼鐵廠都已經走上正軌,產鋼量大增。光武安鋼鐵廠今年一年就產了我們過去全國一年的六倍,達到了9萬噸級。”

“是啊,全國各地的鋼鐵廠都已經在生產,去年全國加起來鋼鐵產量是23萬噸,令人難以想象啊。”

“這些都不算什麼,我們建國初期,鋼鐵產量不過是16萬噸。但短短九年之後,在1958年,我們的產量就增加了20多倍,達到了370萬噸。”

趙駿見到大家拿着今年統計的數據感慨萬分,笑道:“之後國家把產業重心放在產鋼上,到1959年一年時間,就產鋼1400萬噸。現在我們的鋼鐵產量還只是一個開始,屬於起步階段,等到路子鋪開,產能提升,明年或者後年完成年產鋼100萬噸不是難事。”

“那這樣看來,完成五年內讓大宋產全世界90%以上的鋼鐵要提前完成了。”

晏殊笑道。

慶曆六年的時候,趙駿就做了五年計劃。

要求在五年內把全國鋼鐵產量達到年產一百萬噸,讓大宋產全世界90%以上的鋼鐵。

看上去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實際上鋼鐵行業這個東西越到後面,生產就是呈指數級向上增加。

今年可能年產10萬噸。

可有了這10萬噸的產量,又有合格的產鋼技術,你可以去其它煤炭、鐵礦資源豐富的地方再建鋼鐵廠,繼續擴大產能。

這樣今年10萬噸,明年20萬噸,後年40萬噸,大後年80萬噸,年年增長,年年翻倍。

就好像建國初期16萬噸,到70年後,就已經是年產10億噸一樣。

所以現在是鋼鐵產能擴張的第四年,也是趙駿提出五年計劃的第二年結束,第三年開始。

等到慶曆九年,順利的話大宋的鋼鐵產能就能達到五十萬噸,到慶曆十年,大概率就能完成趙駿提出的五年年產百萬噸計劃,超額一年完成目標。

“還有GDP也計算出來了,今年十個月的時間我們的GDP已經達到了26億貫,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4%。”

夏竦作爲管財政部的宰相,看到今年的GDP增長數據,還是非常喜悅,笑着說道:“還有兩個月沒統計上來,如果一樣比去年數據多14%的話,今年有望突破30億貫啊。”

“這是正常數據,甚至可以說是算慢的數據了。因爲我們起點低,發展空間大,糧食產量暴增,鋼鐵產量暴增,市面上的東西太多,供大於求,甚至造成了一定的通貨緊縮。”

趙駿說道:“去年新出臺的貨幣政策會有效解決這些問題,而國內的市場和人口還有很大發掘空間,所以以後還會發展得更快。直到國內市場出現飽和,遇到瓶頸之後,這樣的增速纔會放緩。”

“嗯。”

宋綬說道:“看來漢龍的佈局是對的,我們應該早早開闢新的市場,把大宋的商品賣到全世界去,讓大宋的百姓都過上錦衣玉食的生活。”

趙駿說道:“現在的主要發展方向其實我已經給你們定下來了,一是繼續擴大鋼鐵產能,然後大力發展基礎建設和蒸汽火車、蒸汽輪船業,要把大部分產能自己消化掉,提升強大國力。二是以後每年的稅收政策要進行調整,適當地提高稅率,增加財政收入,用來建設基礎教育和公共建設投入。”

“增稅?”

“仔細想想,確實也該增稅了。”

“是啊,咱們這些年的稅率確實太低,造成朝廷經常無錢可用。”

幾名宰相頓時來了精神。

要論起徵稅,他們可是專家級別的專家。

當初大宋那刮地三尺的稅收,可不就是朝廷這些重臣們制定的嗎? “當年我也是矯枉過正了。”

趙駿說道:“從極高的稅率大幅度降低,而且一降就是那麼多年。雖然促進了民間發展,但對於國家還是有些不利。”

慶曆新政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減輕百姓負擔,所以新政施行的第一年,朝廷收入直接跌了4000多萬貫。

從慶曆元年的10375萬貫,到慶曆二年掉到了不到6000萬貫,減少了40%的收入。

而且如果不是趙駿在那幾年擴大外貿交易,讓外貿收入增長了約700多玩貫,並且大量出售國有礦山、茶山、鹽場等資產,恐怕財政還得暴減。

由此可見慶曆新政對於農業稅的降低,以及商業稅的寬鬆程度達到了多少,簡直不是腰斬,而是直接在原有比例上降低了三分之二。

稅收太高了不行,會讓民間貧困,百姓生活困難。但稅率低了也不行,太多的錢在民間流通,供過於求,會造成通貨膨脹。

所以稅收同樣也是經濟循環的一種,加上銀行和信貸,一起維持着整個國家的經濟體系。

這是高中政治教的知識。

趙駿現在也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所在。

當初雖然做好了不少準備措施,通過出售國有資產,擴大外貿,又陸續解決三冗問題,緩解國家財政困難。

通過大幅度降低稅收,讓民間農業和商業進入高速發展的繁榮期。

可國家是繁榮了,政府的財政卻是減少了許多。

別看現在一年財政收入兩億,再算上分給地方的30-40%左右的地稅,總稅收約2.6-2.8億貫。

但佔GDP的總量卻只有9%左右。

這顯然是不健康的財政收入。

因爲後世很多國家的稅收都超過GDP的20%以上。

黴帝那邊是20-18%,我國比例逐年下降,年年調低稅率和起徵稅點,已經下降到15.1%,

而大宋的稅率比後世我國都要低6%,要花錢的地方卻非常多,教育、基建、國防、科研、軍事等等。

造成了每年都要維持一定的財政赤字,通過發行的國債來維持每年額外的支出,造成大宋朝廷欠交子務很多錢。

然後國債還得給利息,這樣下去就跟後世黴帝和日本一樣,通過舉債來發展國家,接着不斷髮國債,用新發的國債還舊債和利息。

雖然這個套路只要GDP和經濟一直能維持下去,國家一直在持續發展,那麼就能無限循環,沒有止境地搞下去。

但問題在於過低的稅收本身就不是一件好事,國家沒錢發展,又怎麼可能會繼續增長?

所以現在也是時候該提高稅收,以此讓經濟和發展更上一層樓。

趙駿繼續說道:“較爲寬鬆的稅收政策雖然給予了農業和經濟蓬勃發展,但還是要有國家這隻宏觀的大手進行調控,不能任由民間搞自由市場,因爲持續下去,很容易讓資本冒頭,然後形成壟斷。”

“眼下我們的發展已經走上了正軌,就需要國家這張宏觀的大手繼續往前推一推,就需要更多的財政收入。”

“目前的情況是以前我們一年鑄幣不過300-400萬貫,甚至到後來的宋神宗時期,大宋一年也只能鑄幣500萬貫,財政收入嚴重不足。”

“現在則想鑄多少就鑄多少。”

“可以用金銀做爲錨定物,發行銀元和綿鈔。”

“加上如今我們從國外大量引進金銀銅礦,讓朝廷可以每年鑄銅幣超過一千萬貫,銀元和綿鈔都是數百萬貫,年年能多出很多錢花。”

“但這不代表我們就可以無限制的印鈔,因爲這樣只會造成民間通貨膨脹,讓原本健康的發展變得不健康。”

“因而就必須要配合稅收、銀行和信貸完成一個完整的經濟循環體系,通過稅收回收錢幣,防止市面上的錢幣過多,造成供過於求的情況。”

“不過眼下百姓已經習慣了低稅率,貿然增稅,肯定會引起反對聲音不斷。”

“雖然我們完全可以無視這些反對的聲音,但這事關百姓的利益,就不能夠搞一刀切,直接大幅度上調。”

“所以就一步一步來,年後新政提高各類稅1%左右,明年再繼續往上提,最多維持到GDP的15%左右,應該就是比較合適的稅率了。”

他環顧衆人,最後看向夏竦道:“至於具體徵稅制度,就由財政部拿出個章程出來。可以適當減少低收入人羣的稅收,提高高收入人羣的稅收,像那些大商人,大資本家,就不要手軟了。”

“現在這些有錢人可富得不行。”

夏竦笑道:“聽說江浙有鹽商鬥富,拿絲綢掛彩船,直接百艘百艘地包,豪擲千金啊。”

“是啊,還有那些賣茶葉的,賣酒的,咱們汴梁身家數百萬貫乃至上千萬貫的大富商都有不少。”

晏殊也說道。

他在汴梁有很多房產出租,自然知道汴梁商業情況。

“所以就更不需要手軟。”

趙駿說道:“當初鹽山、礦山、茶山進行半私有化改革,造就了大批富賈。他們站在時代的風口上起飛,也應該回饋這個時代。”

慶曆年前,大宋富商的最高財富積累也不過是百萬貫,很少有突破數百萬貫乃至千萬貫的商人。

但到了明朝時期,江浙鹽商動則千萬兩白銀的家產,清朝和珅的家產更是達到了約8億兩白銀,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這其中固然有明清時期日本和美洲白銀大量流入,造成白銀鉅額增多的因素。

可也有宋朝對於大商人的高額徵稅政策。

一旦到達一定的財富值,宋朝朝廷對於你的搜刮那可以說是敲骨吸髓。

有些數十萬貫身家的商人,甚至能一夜之間被朝廷吃幹抹淨。

不像明朝時期,朝廷很難收這些頂級大商人的稅,造成了這些人財富的迅速積累。

所以宋朝看似繁榮,但只聽說過宋朝百姓穿綾羅綢緞,卻從未聽說過宋朝首富多有錢,就在於宋朝首富上限被限制死。

甚至百姓穿綾羅綢緞也不是百姓多有錢,而是汴梁百姓有錢。

歐陽修裡描述的販夫走卒穿綾羅綢緞,那是因爲汴梁的人工收入高,一天工資在150文左右,一個月收入4-5貫,這才穿得起綾羅綢緞。

你換成鄉野農民試試?

因而大宋的情況就是高額稅收,造成了虛假的繁榮。

朝廷有錢,民間積貧積弱,百姓和商人不得不拼命幹活,才能養家餬口,間接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現在不一樣。

稅收大降之後,有錢人就能突破財產上限。

據說江浙一帶,已經出現了身家千萬貫的大商人。

所以趙駿就打算實行階梯式的收稅策略。

繼續提高富人的稅收比例,以此達到讓稅收每年穩固提升的地步。

289.第285章 後苑驚變,引蛇出洞253.第249章 趙駿結婚298.第294章 國家建設與出大事了第39章 慫趙不死,大宋永無出頭之日273.第269章 工業的第一步,由此開始!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第347章 梟雄第355章 韓琦改性,穩健爲主第54章 官家離不開能臣第422章 再端份菜上大宋的餐桌第379章 洪水洶涌第369章 狄青的口袋陣第46章 交子務初見成效268.第264章 想想知院會怎麼做第358章 高麗叫父311.第307章 大宋的大缺大德第391章 決戰亂成一鍋粥第24章 趙光義是蠢豬第370章 大宋該圖窮匕見了第94章 該動手了196.第194章 強權至上196.第194章 強權至上第64章 你也不希望漢人淪爲奴才吧(第四更)第30章 趙駿的身份(求追讀,求推薦票)255.第251章 李白蘇軾來了也得有政績第341章 事情鬧大了268.第264章 想想知院會怎麼做第17章 呂夷簡栽跟頭115.第115章 建立政制院,從一品國公第391章 決戰亂成一鍋粥第369章 狄青的口袋陣287.第283章 平叛只需要座標121.第121章 太祖的子孫當不了皇帝第54章 官家離不開能臣第43章 朝堂裡的一些小事153.第152章 趙禎有子與元豐改制284.第280章 欽差遇刺,此事可解110.第110章 官家真的變得不一樣了第434章 慶曆八年落幕,該提一提稅了第94章 該動手了142.第141章 顆粒狀黑火藥第373章 在趙光義墳頭蹦迪第428章 西夏最後的絕唱254.第250章 南下度蜜月,柳永來攔車243.第239章 不甘心啊190.第188章 淮南貪腐案232.第229章 帳篷裡歡樂的笑聲第57章 復明前最後一堂課,君臣篇144.第143章 以後他要無法無天了第15章 景祐黨爭233.第230章 你要戰,那便戰第395章 吹進攻號!168.第166章 核心矛盾第20章 分配學生名額第98章 江大郎167.第165章 公私合營第421章 該滅西夏了第384章 你有反間計,我也有反間計第67章 你大宋配嗎?(第七更)第405章 鐵甲艦建造成功,先告訴鄰居283.第279章 查查他們第328章 餓不死,但很窮217.第214章 李元昊聯遼抗宋第8章 老範,來整個活(跪求推薦票!)139.第138章 趙允讓的試探第364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邊245.第241章 你就是東風第347章 梟雄第93章 解試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第343章 全城搜捕216.第213章 讓大宋屹立於世界之巔!第422章 再端份菜上大宋的餐桌第366章 收復青塘259.第255章 老子數到三!212.第209章 萬人相送第410章 倭寇狼子野心第448章 樹立正確信仰,掃除牛鬼蛇神第382章 遼宋決戰,遼皇吐血256.第252章 慶曆新政第一輪風波第344章 一網打盡,注意影響第454章 幽燕路發展規劃,與世家談談第90章 與開封府的第一次衝突263.第259章 給天下官員漲薪318.第314章 給我轟!第435章 開燈,照耀這盛世大宋第450章 圖謀幽燕世家第394章 決戰圈套第317章 一炮轟殺大越皇帝119.第119章 誰贊成誰反對?191.第189章 清官,貪官,庸官190.第188章 淮南貪腐案216.第213章 讓大宋屹立於世界之巔!173.第171章 開封來了個包黑子107.第107章 願與高人共襄盛舉(祝大家中秋第396章 贏得倉皇南顧第328章 餓不死,但很窮第80章 所見,所聞第85章 知皇城司,偶爾當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