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7章 幽默回鶻人

大宋慶曆十一年六月,公文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抵達邊關。

同時大宋的戰爭機器再次啓動。

這次大宋用的不再是直接由汴梁把糧草運送到邊關的方式,而是採取層層遞進。

汴梁會僱傭百姓把糧草運到關中,永興軍路轉運司那邊則在當地僱傭人手,把存放在永興軍以及秦鳳路的存糧運至邊關。

大宋是一個非常注重豐年存糧,災年放糧的國家,每年收上來的糧食都作爲新糧填入倉庫,舊糧則繼續存放。

如果倉庫滿了,會把三到五年的陳糧放在市面上低價出售,用於做雞鴨豬牛的飼料,以此完成循環。

爲此常平司使成爲了一路與安撫使、轉運使、提刑官、監察御史平級的高級大員。

這一點其實歷代王朝都有沿用,甚至從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只是大宋因占城稻而出現第一次糧食革命,生產力爆發性提升而做得相當好。

這使得宋朝雖爲歷代起義次數最多的王朝。卻在規模和集中爆發次數上,都不如排名第二的清朝那麼大。

就在於即便地方上有災情,通過倉庫放糧,也能迅速解決。

不過陝西路的秦鳳路、永興軍路卻沒有多少糧食儲存,因爲這裡本身就人少,又要時常供應給邊軍,因此存糧不是很多。

歷史上宋夏交戰,邊區和汴梁的糧價暴漲,就在於邊區的存糧用盡,需要大量從汴梁運到西北邊關。

如今的情況倒沒有那麼糟糕,滅夏戰爭很快,加上生產力再次提升,糧價低廉,在滅夏戰爭時期,朝廷就運送了大批糧草至西北存儲起來。

這次要進攻高昌,離得實在是太過遙遠,如果直接從汴梁運糧過去,顯然不是一個好辦法。

爲此趙駿想到了一個妙計。

那就是由朝廷招募流民,爲國家押運糧草送到關中,如果流民願意留在關中,就給予他們田地和生產資料,幫助他們開墾農田。

如此一來,即能解決汴梁這些年日益增長的人口,以及一些外來務工人員沒有工作而產生的治安問題。

同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關中目前存在的地廣人稀,渺無人煙的尷尬情況。

當然。

這項政策肯定不能完全解決關中人少的窘境。

因爲關中的問題是自然資源過度開發,導致森林減少、水土流失、土地無法耕作、自然災害頻發等現狀。

需要改變的不是人少,是恢復生態。

但要想恢復生態,也需要人爲的幫助,廣種樹木,多修繕河流之類。否則依靠自然變化,怕是得經年累月,曠日持久。

所以必要的遷徙還是要有。

很快到了八月份,大批糧食就運到了關中,送到了陝西兩路各縣倉庫存儲起來。

而各縣的倉庫存糧則由當地縣衙抽調民力,幫忙運送到邊境。

八月九日,已是中秋。

遼闊西北大戈壁上,一支龐大的隊伍正在徐徐前行,身後的人羣或是騎駱駝,或是騎戰馬,排列出蜿蜒的長蛇。

狄青騎在馬背上,他的馬腹有一個筒子,裡面裝着很多地圖,旁邊幾名隨從的馬腹則裝着大量的水壺,戈壁上水比錢重要。

“相公,前方就是玉門關,那裡目前就只有沙洲指揮衛隊安置在那裡的一支小隊,出了玉門關後,就是西域了。”

曹賢惠單手搭涼棚,藉着中午的烈陽,對照着周邊戈壁看後,最後指着西北方向道:“那邊應該有一條河流,是遠處天山餘脈戈壁裡流出來的河水。”

“嗯,傳令,去前面的河邊休息,生火煮水,讓每一個士兵和輔兵把水壺打滿,哪怕是滿的,也給我喝乾淨再裝一壺。”

狄青下令道。

這裡已經是西域邊緣,可不是後世那個玉門市,而是敦煌市西北方向的古玉門關遺址一帶。

可以說出了玉門關,離他們最近的西州回鶻城池伊州,也就是後世新疆哈密市,都有三百多公里的直線距離。

這就意味着他們將要渡過的是一片長達三四百公里的無人荒漠戈壁,如果不能準確地找到水源,那麼對於大軍來說,將是一場災難。

命令下達之後,後方龐大的繼續前行,沒過多久遠遠地在戈壁灘上就看到了一條小河。

這條河與其說是河,不如說是小溪。

作爲後世疏勒河的一條支流,這裡供應着玉門關基本生活用水,日久已經是秋季,水流量已經很小。

大軍陸續來到河邊汲水,僅僅過了半天功夫,人喝馬喂,下游就差不多枯竭。

到傍晚時分,大軍總算是休整得差不多,入駐玉門關外。

此番狄青帶了整整十二萬人。

其中戰兵約有兩萬,其餘十萬人,都是徵召的民夫和廂軍。

爲此朝廷大出血。

漢武帝滅匈奴,出動大軍二十萬,而隨軍押運糧草的民夫和輔兵則有五十萬,總人數達到了七十萬,這纔出塞滅匈奴。

唐太宗滅突厥,出動大軍十萬,隨軍的民夫達到三十萬,史料記載“運十耗八”,可見後勤壓力之大。

而且最重要的是劉徹和李世民是不給工資的,這叫服徭役,朝廷最多管你兩頓飯而已。

大宋則是除了管飯以外,還有補貼和工資,屬於僱傭性質。

因而這一趟可就不止是浪費糧食,國庫還得出一大筆錢,可以說光打這一仗,朝廷就得花數百萬貫,頗有些得不償失。

但也沒有辦法。

如果趙駿不急於滅高昌,完全可以再等個十幾年,等火車修到敦煌,滅高昌就是輕而易舉,完全不用消耗那麼大的國力。

可那樣的話,就會影響到其它佈局。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考慮長遠利益,早點在西域推廣棉花,能夠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以及國民禦寒能力提升的情況下,也只能如此。

翌日,將士們出玉門關,推着輜重車輛,艱難地邁入了大荒漠戈壁,繞過天山餘脈,在諸多向導的帶領下,向着遠方而去。

大概過了十餘天,宋軍以每日五十里的速度徐徐前行,穿過荒涼的沙漠,也走過成片的戈壁灘,即將抵達伊州。

不過他們的行蹤並沒有得到保密,那麼多軍隊出行,不可能做到輕鬆隱瞞敵人。

最重要的是他們走的是西域自古以來人們常走的道路,這條道路沿途一路有不少西域商人和遊牧牧民往來,隔着很遠的距離,很容易發現他們的行蹤。

所以幾乎是在宋軍還未抵達伊州之前,高昌王阿啓伏羅就已經得到了宋軍出行的消息,甚至偵察的士兵還摸清楚了宋軍的數量。

這確實很好摸清楚。

戈壁攤上一望無際,宋軍的軍服又特別有辨識度,那鮮麗的大紅色生怕人們不知道這是成羣結隊的宋軍。

除了兩萬左右穿着軍服的士兵以外,其餘人就都是各色普通服飾如百姓一樣的民夫輔兵。

因此有經驗的偵察兵一眼就能看出來,宋軍的真正兵力其實只有兩萬。

“兩萬?”

高昌國內,皇宮當中,阿啓伏羅得知宋軍只派了區區兩萬人馬來,大笑道:“宋人真是傲慢,居然想只派兩萬人就來進攻我們。”

聽到宋軍來得不多,幾名大臣也鬆了一口氣,大臣胡咄葛說道:“國王陛下,這可能是宋軍的先頭部隊,他們在向我們釋放善意,或許我們可以派人與他們和談。”

“善意?釋放什麼善意?”阿啓伏羅很是納悶。

另一名大臣吐如紇解釋道:“臣聽聞宋軍兵馬數量達百萬之衆,若真要來攻打高昌,勢必不可能這麼點人,就算人很多,也應該一起行動。現在只有兩萬,說明宋國與我們還有和談的可能。”

“和談?”

阿啓伏羅冷笑道:“有什麼好和談的,這正是彰顯我們高昌強大的機會,只要擊敗了他們的先頭部隊,然後聯合遼軍,趁着他們軍心不穩的時候一舉把宋國擊潰,我們就能入玉門關,拿下曾經屬於李元昊的領地。”

胡咄葛、吐如紇、斯結等幾名大臣都傻了。

以前李元昊在的時候把你阿啓伏羅揍成什麼樣心裡沒點數嗎?

現在李元昊都被宋國滅了,你拿什麼去跟宋國打?

還要謀奪人家的地盤?

這腦子怎麼長的?

“陛下.”

胡咄葛正想再勸。

斯結打斷道:“陛下高見,正該如此。”

“好!”

阿啓伏羅從王座上站起來道:“傳我命令,集結大軍,我們在伊州以逸待勞,對宋軍迎頭痛擊!我要親自率軍出征!”

說罷一展披風,急急忙忙去後宮找靜陽公主邀功去了。

幾個大臣面面相覷,隨後出了宮,胡咄葛對斯結埋怨道:“你怎麼不勸勸陛下?”

“宋國有句話叫做好言難勸該死的鬼。”

斯結低聲道:“你們現在也看到了,國王根本聽不進去勸,被王后騙得團團轉,一心只想跟這遼國走,既然如此,我們又何必忤逆呢?到時候反而自己要被國王處死。”

“那就這樣眼睜睜地看着國家陷入危機?”

吐如紇道。

“沒有辦法。”

斯結雙手一攤道:“勸他,我們死,陛下還是會去和宋國打仗。但如果不勸他,我們會活,區別在於我們能不能活下來而已,我勸你們還是別想這個了,還是想想現在該怎麼辦,早點收拾收拾準備逃跑吧。”

“額”

大家互相對視,覺得很有道理。

他們是回鶻人,國家意識本來就不太濃烈,很多時候,自然還是保命要緊。

衆人便於是各自回去,等待着戰事的結局。

阿啓伏羅那邊則與靜陽公主說過之後,公主非常高興,狠狠地誇讚了國王一番,鼓勵國王親征。

被王后三言兩語說得興高采烈,阿啓伏羅都快忘了自己姓什麼,當即下令召集兵馬。

相比於李元昊十多萬大軍,西州回鶻自然不算強大,總人口也就數十萬,而且頗爲分散,屬於空有回鶻民族,卻沒有民族和國家意識。

除了阿啓伏羅率領的高昌回鶻以外,西州回鶻內部還分爲龜茲回鶻、黃頭回鶻、河西回鶻等等,林林總總有二十多部。

但高昌回鶻地位最高,實力最強大,也是回鶻王庭,因此被各方回鶻尊爲名義上的共主。

如果這些部落加起來的話,整個西州回鶻總人口超過百萬,總兵力能達到二三十萬,實力還是非常強勁。

不過就因爲分散,很多回鶻部落都是聽調不聽宣,比如高昌回鶻只親遼,龜茲回鶻、黃頭回鶻、河西回鶻等都是遼宋都親,分別都向兩國朝貢。

一個國家內部派系連政治傾向都不一樣,自然不能說這個國家政權統一。

所以阿啓伏羅目前能直接調動的兵馬差不多在八萬左右。

這還是前些年由於李元昊不斷襲擾黃頭回鶻與河西回鶻,讓大量地方部落投奔他。

否則的話在景佑年間,阿啓伏羅能調動個五萬人都算不錯了。

此刻面對區區兩萬宋軍,阿啓伏羅顯然沒有放在心上,甚至都沒有發出回鶻王庭的召集令,讓所有回鶻過來勤王,而是帶着本部人馬出擊。

很快,數日之後,大地蒼茫,宋軍經過十餘天的長途跋涉,橫渡了大片荒漠,遠遠地就已經看到了一片綠洲。

雖是八月,但遠方大地一片青綠色,偶爾能看到一抹黃褐,成羣結隊的牛羊穿梭期間,牧民用皮革、石頭之類堆砌出建築物,更遠的地方,則能看到一座土城。

曹賢惠處於行軍道路左側的一座小山包上,騎着戰馬眺望着遠處,然後對身邊的狄青說道:“相公,那就是回鶻人的伊州。”

“嗯,總算是有了人煙。”

狄青點點頭,隨後拿出望遠鏡觀望。

他看到牧民正在加緊驅趕着牛羊羣吃草,看到城內偶爾有商隊出入,還看到幾名士兵懶洋洋地倚靠在城門邊上。

“有點意思。”

狄青看到這一幕,笑了笑道:“回鶻人好像完全沒有警覺,這一路上我們也見了一些商旅,有些商旅正常與我們交錯而過,有些則急急忙忙往回跑,我就不信回鶻人不知道我們來的消息。”

“相公發現了什麼?”

曹賢惠詫異。

“你自己看。”

狄青把望遠鏡遞過去。

曹賢惠看了一下,也非常不理解道:“這倒是奇怪,會不會是陷阱?”

“管他什麼陷阱,我只信奉手裡的槍!”

狄青拍了拍馬腹的長槍道:“現在已經不是以前那種,若是我們行軍當中毫無準備,就可能被突襲的年代了。現在是不管敵人什麼時候出現,在哪裡出現,我們都可以第一時間舉槍反擊的年代。”

這就是狄青的自信。

兩人正說話間,另外一名瞭望手侍衛忽然說道:“相公,西北方有異。”

“哦?”

狄青尋聲看去,就看到西北方向,塵煙滾滾,煙霧沖天。

他目光微凝。

以他們的經驗來看,顯然是大股回鶻部隊來襲。

這回鶻人有點意思啊。

在明知道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居然選擇主動出擊,難道是覺得以逸待勞,就能大獲全勝?

真是令人詫異。

又或者說,這回鶻人根本不知道他們與大宋之間的差距有多大?

那這裡面就更有意思了。

想到這裡,狄青也沒有深究,平靜地道:“既然回鶻人想玩玩,那就陪他們玩玩!走!”

說罷大手一揮,下達了軍令,大軍向着回鶻人軍隊的方向,疾馳而去。

183.第181章 給我滾下馬來132.第132章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第521章 大宋邊境,外軍禁行第327章 第五輪慶曆新政第509章 宗藩關係纔是最好的體系第48章 官家在泰山封禪第446章 吃絕戶,陳規陋習204.第201章 故里已經成爲過去第16章 靖康恥139.第138章 趙允讓的試探第373章 在趙光義墳頭蹦迪第416章 文明開化與武力第496章 抵達巴格達第365章 千炮瞄城第322章 雙刃劍第385章 決戰前夕第425章 一眼看去,便是萬家燈火第76章 趙禎的智慧189.第187章 李元昊籌備稱帝,攻宋第390章 不講武德,一團亂麻271.第267章 慶曆三年來了第22章 不乳宋,就會死183.第181章 給我滾下馬來273.第269章 工業的第一步,由此開始!191.第189章 清官,貪官,庸官第407章 都是因爲宋國第492章 得加錢283.第279章 查查他們第382章 遼宋決戰,遼皇吐血267.第263章 先恢復,再談發展第14章 好幾層樓高的高人!262.第258章 公平律法第482章 陽光開朗好少年228.第225章 建立宋日貿易路線第427章 目標西域,一朝雪恥第73章 祖孫交心(爲盟主雲哥加更)298.第294章 國家建設與出大事了第520章 大宋一天比一天好163.第162章 離開前的規劃第470章 與范仲淹利益交換161.第160章 搞錢!搞錢!搞錢!第441章 又被搶劫了第410章 倭寇狼子野心182.第180章 宋人愛寫信第42章 大宋不能沒有趙駿223.第220章 壞了,我人設崩了第48章 官家在泰山封禪第32章 薑還是老的辣第469章 收復西域,黑汗王國第508章 萬國來朝(3)第518章 國家利益至上108.第108章 呂夷簡的取捨302.第298章 李元昊自願上供260.第256章 趙駿怒斥羣臣(加更一章)第339章 慶曆六年新的規劃第88章 撕裂大宋的傷口279.第275章 與將門利益交換第10章 世間並非非黑即白(求推薦票)第82章 這樣的大宋,還不如破滅了297.第293章 不堪一擊204.第201章 故里已經成爲過去163.第162章 離開前的規劃第331章 大化學家趙禎第458章 不許胡馬窺陰山199.第196章 貪腐案真相第432章 版圖大增,重走天下第89章 大勢不可擋第444章 工業建設與新的發明123.第123章 學生們的雙倍快樂266.第262章 慶曆新政,正式改革篇248.第244章 給新人來點大宋笑話的小震撼127.第127章 趙駿是主心骨219.第216章 人與自然?讓我康康255.第251章 李白蘇軾來了也得有政績第505章 天命在宋第53章 帝王之術第7章 趙禎是二傻子和蠢笨驢第378章 生擒蕭孝穆第315章 地毯式轟炸,直取升龍第332章 耶律宗真的憂愁160.第159章 法治的意義第433章 民生大於天第515章 大授銜292.第288章 皇帝終究是老虎第46章 交子務初見成效第501章 威震西方第522章 滅金,就是這麼快第50章 拗相公第71章 那是它們欠我們的第528章 番外一,中華秋海棠葉歸於一統第421章 該滅西夏了第329章 說曹操,曹操到第10章 世間並非非黑即白(求推薦票)263.第259章 給天下官員漲薪233.第230章 你要戰,那便戰第443章 探討諸多問題,地方發展方向第509章 宗藩關係纔是最好的體系第93章 解試234.第231章 宋遼保塞決戰174.第172章 今年的國家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