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明報告陳友諒猛攻南昌,朱元璋聽了之後還真嚇了一大跳,趕忙問:“陳友諒兵勢如何?”張子明答:“陳友諒兵勢很盛,但攻城中戰死不少。現今江水轉涸,很快就不利於巨舟泊行。其師出已久,兵糧馬上也會成問題。如果有援兵至,裡外夾攻,必可破敵!”朱元璋沉吟片刻,對張子明說:“你回去告訴文正,讓他再堅守一個月,我將親自率兵前往破敵!”張子明得命而還。行至湖口,被陳友諒巡邏兵抓住。陳友諒聽說抓住了奸細趕忙親自審問,將張子明帶到跟前說:“如能爲我誘降,不僅不殺你,高官厚爵任你選。”張子明面上做出一副猶豫不絕的表情思考了好一會兒,這才假裝答應。轉天,漢軍押張子明至南昌城下,守城將士皆憑城往下觀望。張子明站定,仰頭高呼道:“主上令諸公堅守,大軍馬上就來!”朱文正等人聞言,守志益堅。狂怒之下,陳友諒又在陣前剮殺張子明。朱元璋調兵遣將,他立命正圍攻廬州的徐達、常遇春還兵,共集水陸兵二十萬,與自己一起共徵南昌。進至湖口後,朱元璋先遣一萬軍屯於涇江口,又派一軍屯於南湖嘴,準備一戰全殲這個宿敵。
至此,陳友諒整整包圍南昌八十五天,雖殺掉朱元璋十四員大將,仍未能克堅城。聽聞朱元璋親自來戰,他馬上解圍,掉頭殺出鄱陽湖,前來迎戰。朱元璋胸有成算,他率水軍自鬆門入鄱陽湖,揚帆而來,與陳友諒軍在康郎山附近相遇。當時,乍從水軍的陣容看上去,漢軍佔有明顯優勢,其鉅艦高大威猛,鐵皮閃爍黑光,虎虎逼人。朱元璋仔細觀察後,對諸將說:“哼,陳友諒非是懂兵之人,彼巨舟首尾相聯,不利進退,可破也!”於是,朱元璋命自己這一方舟師列爲二十隊,其間以小船遍載火器弓弩,告誡諸將說:“接近敵船後,先發火器,再發弓弩,舟船相接後,則以短兵擊之!”由此,鄱陽湖大戰拉開序幕。徐達、常遇春、廖永忠等人先發,驅船直逼敵人鉅艦薄戰。徐達表現最出色,他身先士卒,擊敗漢軍前鋒,殺敵一千五百人,並俘獲漢軍鉅艦一艘,使得軍聲大震。首戰告捷,對於朱元璋一方軍士的心理來講起了真正的鼓舞作用。大將俞通海乘風發射火炮,又一舉焚燬漢軍鉅艦二十艘,漢兵被殺被溺一萬多,不少人身上着火在水中撲騰。當然,漢軍並不示弱,以巨舟逼近,箭弩齊發,朱元璋手下兩位元帥當即戰死。而且,漢兵船高,先施火攻,居高臨下扔火把,連徐達的指揮船也被燒着。徐達臨危不懼,邊撲火邊指揮,奮戰得免。
陳友諒手下驍將張定邊有勇有謀,他看見朱元璋的指揮艦居中,立刻率幾隻鉅艦直撲而來。朱元璋見到之後不覺有些心慌,掉頭避逃時慌不擇路,在近岸處擱淺。漢軍一圍而上,數艘鉅艦及幾千兵士包攏過來。朱元璋手下猛將程國勝和陳兆先冒死抵抗,四躍奮擊。情急之下,牙將韓成跪告朱元璋說:“古人言殺身成仁,臣不敢愛其死”,言畢,他穿上朱元璋本人的冠服,面對密麻麻進攻的漢軍大叫一聲,投水而死。漢軍見“朱元璋”投水自殺,喜躍高呼。消息傳出,圍攻之勢稍緩,不少兵將開始把注意力放在打撈“朱元璋”的屍體方面,準備撈上後剁成數塊向陳友諒請功。混戰之間,朱元璋指揮艦上大將陳兆先和宋貴皆戰死。危急時刻,常遇春指揮船隊逼近敵將張定邊鉅艦,一箭射中正站在前甲板指揮的張定邊,使得他本人的指揮艦不得不後撤。俞通海聞朱元璋被圍,也紅了眼,他從水戰中抽出數艘船,一直衝向朱元璋的指揮艦,連擠帶撞,終於把大船從沙中撞動,重新返入深水之中,老朱躲過一大劫。俞通海小船復爲敵鉅艦所壓,兵皆以頭抵艦,兜鍪盡裂,僅免。
俞通海救了朱元璋後,又與廖永忠一起乘輕舸小船追擊
敗走的張定邊,邊追邊放箭,致使張定邊身上中箭百餘,完全成了一個刺蝟,倒在甲板之上。見天色已晚,朱元璋定定心神,鳴金收兵,召集諸將議事,總結首戰一日的經驗。爲防止張士誠乘虛入寇,朱元璋命令徐達率一支部隊回防建康。轉日,朱元璋親自佈陣,與陳友諒重新交手。陳友諒急紅眼,下令把所有巨舟接連鎖串在一起爲水中巨陣,“旌旗樓櫓,望之如山”。壯觀是壯觀,老陳忘了“火燒赤壁”的故事。戰事緊急,老陳很可能早忘了那些評話。他忘了,朱元璋沒忘。也甭說,面對如此水中浮蕩的鉅艦城,朱元璋船隊短小簡陋,仰攻多卻,似乎面對銅牆鐵壁。朱元璋怒惱,立刻下令斬殺退卻的隊長十多名,但仍然止不住退勢。正當朱元璋聲嘶力竭下令殺人的當口兒,大將郭興進言:“主公且莫發虎狼之威,不是我方將士不用命,而是敵人舟船太高大,末將認爲一定要火攻才行。”這句話提醒了聽過《三國》的朱元璋,他馬上命常遇春等人分別調集七艘漁船,載滿蘆葦稈柴,以火藥填充其間,等待時機投入戰場。待東北風起,時機成熟,朱元璋命士兵捆紮稻草人在七艘漁船上直立,衣以甲冑戰盔,持矛在手,僞裝成兵士的樣子。然後,他又分募敢死士卒伏於船中划船。這樣,陳友諒軍士以爲來船是普通戰船,沒有太多防備。
時值黃昏,七艘漁船竟然趁亂駛入漢軍鉅艦近前。敢死士卒乘風縱火,風急火烈,須臾之間已經衝撞到漢軍艦隊內,猛烈燃燒。火勢迅急,數百艘船一齊着火。一時之間江面上火勢沖天,把整個湖面全都映紅了,漢軍被燒死的是不計其數。這一把大火,燒死陳友諒兩個弟弟陳友仁、陳友貴及大將陳普略。特別是陳友仁,號稱“五王”,此人眇一目,多智數,驍勇善戰。他的死亡,對陳友諒軍產生了極大的心理打擊。當然,朱元璋軍損失也不少,丁普郎等數員大將也戰死。
陳友諒與朱元璋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依然是展開了激戰,有一天,朱元璋正坐鎮指揮船發號施令。忽然,侍坐在身旁的劉基,一跳而起,對着朱元璋大呼道:“主公,現在難星過,請急速換乘別船。”此時連平時十分鎮定的朱元璋也驚起而四顧,這時只見劉基雙手揮舞,不覺有些迷茫看着劉基,可是劉基臉上一片焦急的神色說道:“請主公火速換船。”這時朱元璋連想也沒有來得及想清楚,就被劉基和幾個貼身護衛拉着上了另一艘船。正在這時還沒有坐穩的朱元璋耳朵裡只聽得“轟隆”一聲巨響,忙回首觀看,只見他剛剛乘坐的指揮船被陳友諒的大炮擊中,頓時擊了個粉碎。這時朱元璋才緩過神來,明白了是怎麼回事,不由得稱讚劉基的神機妙算。原來,劉基看到朱元璋急於求勝,顧不得指揮船的隱藏,穿行兵陣之中,已經被漢軍所發現。他想到陳友諒必定會設法用大炮首先把朱元璋的坐駕給擊中的,恰好這個時候天象異常,出現所謂的難星,劉基便藉機督促朱元璋趕快換船,躲過了這場有關勝負成敗的禍事。這邊的陳友諒眼見朱元璋的坐駕已經被擊沉,認爲朱元璋必死無疑,全軍頓時一片歡呼之聲,無不拍手稱慶。正在狂喜之中,不久,他們又看到朱元璋指揮戰船進攻,不免得一個個都是大驚失色,以爲有神仙相助,頓時漢軍的軍勢大亂。朱元璋的軍隊裡的戰船乘機旋繞漢軍的巨船時出時沒,勢如游龍,弄得漢軍是不知所措。朱元璋的將士一見這種情況,無不勇氣倍增,呼聲是驚天動地。同時,湖面是上波濤大起,陰雲密佈,給朱軍進攻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朱元璋的軍隊雖然是小船,但運用自如,正好採用火攻,陳友諒的巨船卻處於捱打的局勢,有的被擊沉,有的燃起了大火。
戰至中午,陳友諒漢軍氣泄,大敗,丟下的兵器和旗幟幾乎把整個湖
面全都遮嚴了。胡通海等人回來報功,朱元璋喜不自勝,讚賞道:“今日之捷,諸君之功也!”俞通海進言:“湖水有淺有深,戰船難以迴旋。不如急入大江,據敵上流。”朱元璋聽了之後頷首同意。頓時水軍先行抵至罌子口,橫截湖面,把陳友諒軍隊堵在水道中不敢動彈。這一次,老陳喪膽,再不敢輕易出戰。不久,朱元璋又指揮水軍連夜輕行至左蠡,扼控咽喉水道。相持三日後,陳友諒最強的左右金吾部將領來降,更使漢軍勢弱膽喪。見陳友諒龜縮不出,朱元璋寫信激之:“陳公您乘尾大不掉之巨舟,殞兵敝甲,與我相持。以陳公平日之強暴,正當親決一死戰,奈何徐徐隨後,似聽我指揮尾隨,此非大丈夫所爲也!”陳友諒見信大怒,下令盡殺交戰中生俘的朱元璋士兵幾千人。朱元璋一反其道,下令把所有漢軍俘虜放掉,傷員發藥療傷,仁義得不行,又下令公祭敵死難者。如此,人心向背,不言而明。
相持一月有餘,朱元璋除寫信激怒陳友諒逗他玩以外,與博士夏煜等日草檄賦詩,意氣彌壯。並分兵連克蘄州、興國。陳友諒殘軍糧盡,遣精銳突襲南昌抄糧,被朱文正派人盡焚其舟,偷雞不成蝕把米。不顧朱元璋軍水陸結營的嚴陣以待,陳友諒最終不得不冒死突圍,繞江下流,準備由禁江遁回。朱元璋早有準備,指揮諸軍盡銳出擊,滿縱火筏衝擊敵艦。漢軍舟船散走,朱元璋軍隊追奔數十里。其間,陳友諒把腦袋伸出舷窗簾看形勢,一枝弩箭飛來,不偏不倚貫其眼睛而入,陳友諒就這樣委委屈屈的、糊里糊塗的一命嗚呼。朱元璋軍士聞訊,大呼喜躍,鬥志更奮,激戰中又活捉了老陳的“太子”陳善見。不久,漢軍“平章”陳榮等人率水軍五萬餘人投降。張定邊趁天黑,乘小船裝載陳友諒屍體及其另外一個兒子陳理奔還武昌。回武昌後,張定邊擁立小孩子陳理爲帝,改元德壽。
朱元璋回金陵休整,不久,他又率大軍親征武昌。在城下安排圍城事宜後,老朱分兵徇漢陽、德安州郡,湖北諸郡皆來降。見形勢大好,朱元璋留諸將圍城,自己率護衛軍返回金陵。朱元璋稱帝后,猶對自己親征擊滅陳友諒一事津津樂道:朕遭時喪亂,初起鄉土,本圖自全(起初壓根沒有坐大的打算)。及渡江以來,觀羣雄所爲,徒爲生民之患,而張士誠、陳友諒尤爲巨蠹。(張)士誠恃富,(陳)友諒恃強,朕獨無所恃。惟不嗜殺人,布信義,行節儉,與卿等同心共濟。初與二寇相恃,士誠尤逼近。或謂宜先擊之。朕以友諒志驕,士誠器小,志驕則好生事,器小則無遠圖,故先攻友諒。鄱陽之役,士誠卒不能出姑蘇一步以爲之援。向使先攻士誠,浙西負固堅守,友諒必空國而來,吾腹背受敵矣。二寇既除,北定中原。
當然,鄱陽湖大戰勝利後,朱元璋也知道自己勝得僥倖,對劉基說:“我不該親自去安豐(救韓林兒)。假使那時陳友諒乘我不在建康,順流而下直搗巢穴,我進無所成,退無所歸,大事去矣!今陳友諒不攻建康,而圍南昌,出此下計,不亡何待!”
公元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自立爲吳王,建中書省,設百官,以李善長爲右相國,徐達爲左相國,仍沿用小明王的龍鳳年號。朱元璋的下一步便是針對張士誠了。平定江南,然後北圖中原,以成王業。這個張士誠,江蘇泰州人,原來是私鹽販了,公元1353年起義,佔據泰州和高郵等地,公元1354年,自立爲王,國號大周。兩年之後建都於平江。他爲人寬厚,禮賢下士,建都平江以後設立弘文館,招募了一大批文人儒士,這些人心心爲他謀劃治國。但他缺乏雄遠謀略,又無治人之能,本人又貪圖享樂,而臣下們也放任貪銀,統治集團內部鬆散不振,根本就沒有什麼戰鬥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