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金森長近前腳剛一走,腳步聲甚至還沒稀落,山內主計的臉馬上就垮下來了!
今川義親一看自己叔叔這樣的臉色,起身把山內主計手裡的信接過來,只是略微一看,就明白了過來。
幾個人轉了一圈看完,這封信的內容怎麼說呢,還真不好立刻評述他的好與壞!
織田信長認爲山內太郎功勳既著,威名又顯,絲毫不墮父祖之威名。而今幕府興隆,爲了保證公儀繼承有序,宜爲山內太郎元服。
元服不元服的,這倒不是什麼很急的事情。雖然元服意味着一個人的成年,像是織田信長就是十二歲元服的。此前他還就擔任了那古野城主,配屬了家臣。
可山內太郎情況不一樣啊!他本身就是大名了,元服不元服都改變不了他擔任山內氏家督的大義名分。他不需要依靠元服成人來獲得某些成年人才可以行駛的權力,這是他本身的血統和身份所既定的現實。
山內太郎元服不元服的,在可與不可之間。但信長之後說的,那就很有些意思了。
現在山內太郎位高爵顯,乃是足利將軍之猶子,室町幕府繼承人。要爲山內太郎元服的話,肯定不能由什麼阿貓阿狗之類的來辦,如果像是之前細川管領,細川政元、細川晴元之類的還在,他們幫山內太郎元服就比較符合禮儀。
可是現在情況大爲不同了!足利義昭頒佈的御教書明確的宣佈了“天下之儀,任於信長!”也就是說,在某種程度上,織田信長的武家等級是高於山內太郎的。
畢竟織田信長是幕府的執權,山內太郎是幕府的繼承人,在權勢上,確實是織田信長更高一籌!身份上也不好掰扯,到底如何一個高下。
所以信長的意思就是明年新年,請山內太郎上洛,恭祝他的父親足利義昭新年快樂的同時,由織田信長爲他舉辦盛大的元服儀式!
到這裡爲止,一切都說得過去。甚至還有一點示恩的意思在裡面,如果山內太郎元服禮成,便能代表他名義上的爹足利義昭行駛某些權利(不是力)。
比如皇居禁裡那位新年舉辦正旦之禮時,山內太郎就有資格擔任皇居的御警備役,這是向天下昭示山內太郎繼承公儀的身份。
又比如山內太郎可以巡視五山五寺,大和的興福寺等處,並要求各寺院神社獻上下榻之禮。這代表山門對武家政權的臣服和認可,在寺社勢力強大的年代,這一點乃是將軍統治穩定的有力臂助。
以織田信長承認這個幕府繼承人爲前提,好處確實不少!
可信到了最後,那意思就有些不對勁了!信中大咧咧的說山內太郎作爲幕府的繼承人,織田信長是十分支持的,並且保證和山內家站在同一陣線,任何一個敢於挑戰山內太郎繼承權的野心分子都將遭到他織田信長的無情打擊。
很好!
山內與織田的盟約尚且存續,作爲室町幕府的臣子,守望相助,真的很好!
現在洛陽在幕府的控制下,也就是他織田信長的控制下,一個進不了京的將軍,到底是野雞將軍。就算得到了宣下又如何?不能在洛陽發佈御教書的將軍,誰承認?
山內太郎想要繼承將軍,同樣要進入洛陽,在皇居拜見天子,接受詔令,昭告天下,公儀順利繼承。
信長說我一定會真誠護送你進京的!
這封信到底什麼意思?結合上下文像是織田信長在拉攏山內家,不僅舉雙手雙腳支持和確認山內太郎的繼承權,而且還願意武裝保證山內家的權力。
但是又暗中表示了一下,現在我是幕府將軍之下第一人,我的權力是得到被關在二條御所的足利義昭確認的。御教書天下明發,世所公知。
更加重要的是,洛陽在我織田信長手裡!
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理解,山內主計這種時刻以清和源氏足利一門衆,河內源氏嫡流身份自傲的老頑固,哪裡樂意聽織田信長暗示。
我家太郎要做將軍,便做將軍,何用你扶持!
“岐阜彈正到底是何意?”今川義親皺着眉頭。
“恩威並重!”【注1】
“示之以恩,用之以威!”綱良叔父見過織田信長,也見識過織田信長的手段,對於這一切到不太陌生。
說到底就是山內家的勢力差織田家好大一截,人家一個美濃加尾張就比你海道五國還富庶,更何況織田信長還用弟弟加兒子控制了伊勢。江南和山城也大致在握,那都是膏腴豐潤的肥地。
你小子跟我混,我保你家權勢富貴,至於什麼歪心思,你掂一掂自己的分量,拎一拎自己的輕重。想清楚了,能不能幹的過我織田信長!
“諸位,該該如何答覆?”山內主計雖然對織田信長的姿態不太滿意,但是爲政者不能義氣用事那是肯定知道的。
大國之間的交往靠懷柔或者賄賂,那肯定是開玩笑,織田信長現在就是曉之以利,動之以威,看你山內家識不識時務。
“既然小平太與春日山管領剛剛面談,是不是等他回來再決議,反正也就這一兩日的功夫!”細川采女感覺這事情總要小平太參謀一下才好。
“是了!殿下也應當知曉此事!”綱良叔父幫了一個腔。
“小平太到哪兒了?”山內主計轉頭問細川采女。
“算日子應該已經過甲斐了!”
信使一人獨騎跑得快,小平太隨後出發,但是跟着八百人的隊伍,還坐的牛車,頂多走了一半的路程。現在大概還在諏訪口,大概要走兩天到三天才能到府中。
“那便吩咐人好生招待織田來者,我等先拖延一兩日。也許春日山管領還有囑咐,爲今之時,總要同調纔好!”山內主計表示認可。
“那便如此!”
“也好!”
…………
【注1】:其實日語裡應該有更加口語化的句子,飴と鞭で子供を教育させる,大概就是這樣的句子,教孩子要糖和鞭子一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