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地平面上煙塵滾滾,雙方大軍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一股直衝雲霄席捲四方的雄渾殺氣終於陡然釋放,讓所有人的內心都彷彿一瞬間上面壓了一座大山,每一次呼吸都要竭盡全力、每一步邁出都是異常沉重!
“敵軍已近500米!”
而當專門負責觀望兩軍相距以便給弓弩手提供射擊諸元引導的士兵驀地轉過頭、撕扯着嗓子發出那聲咆哮時,徐徐推進中的羅馬方陣一下子變得靜悄悄的,並不是他們的腳步亦或是甲冑擦碰聲都真的消失不見,而是數萬大軍似乎同時屏住了呼吸,於是整個世界也宛如因此受到影響陷入了詭異的默劇。
那是千鈞一髮、萬人屏息之際纔會給人帶來的錯覺,無論是對於親臨其中的雙方將士還是旁觀者來說都是一樣,所有人的精神、感覺和意識都毫無保留地融入到了眼前。588zw,請您記住。的戰鬥中!不過,這樣的感覺只是持續了一剎那而已,戰場轉瞬又恢復到了之前的狂爆,一如即將噴發的維蘇威火山般。
“弓箭手準備!”
聽到前沿士兵的距離報告,軍陣後方指揮弓箭連隊的羅馬百夫長們幾乎同時高舉佩劍、齊聲吶喊,與他們並肩的數千羅馬弓箭手隨即張弓搭箭、擡高射角,由於前方視線都被袍澤的背影阻隔,他們的射擊將無法肉眼觀瞄,只能全部依靠軍官的指揮,不過這對於訓練有素的羅馬弓箭手來說並非不可能!
“保持進攻速度跟進,45度仰角,齊射!弓箭手,放箭!”連串的命令聲如同一聲聲驚雷憑空炸響,那些弓箭手登時手指一鬆,咻咻一片黑色的箭雲從軍陣中騰空而起,在半空中劃過一道拋物線徑直朝幾百米開外的匈奴輕騎落去!而射出第一箭後的羅馬弓手們無暇理會殺傷多少,立刻低下頭再次搭建引弓,同時腳步飛快地跟進方陣向前移動了一段距離,而後停住腳步再次仰天射出第二波利箭!如此循環往復直到射完了攜帶的20支箭,雙臂肌肉隱隱痠痛爲止。
連綿20波箭雨,在短短不過幾分鐘內全部射出,猶如在半空中澆注成了一道噴泉,只不過那灑落的並非是晶瑩的水珠而是致人死命的飛箭!每一波箭雨落下,至少有上百匈奴輕騎被掀翻,衝鋒的勢頭也爲之一遏,然而在上萬騎兵形成的奔騰鐵流中,無論是哀鳴翻倒的戰馬還是慘叫落馬的騎兵,都只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轉瞬間就消失在隨後而來的滾滾馬蹄中,泯然無聞。
在碰撞到來前忍受遠程火力的洗禮,這對於匈奴騎兵來說完全就是家常便飯,從天而降的箭雨絲毫不能動搖他們衝鋒的意志,他們只是拼命地壓低身體、催馬前衝,只求儘快地拉近距離。
很快,距離已經拉近到不足300米,這時戰場態勢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艾丁斯統帥的右翼原本是最先出擊,但現在看來卻是有可能最後接戰,因爲對面的匈奴左翼也都是步兵,沒辦法誰讓步兵天生跑得慢呢?另外,匈奴人的大軍開始脫節,中軍和右翼的騎兵速度很快遠遠將左翼的步兵落在了後面,不過對於這個破綻休屠王完全是有恃無恐,因爲即使奧卡想要利用這個破綻,派遣一支精銳突然出擊打一個時間差將匈奴步兵和騎兵分割開來也是無兵可用,沒有成建制的精銳騎兵根本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
“以爲騎兵多就可以仗勢欺人是吧?好,我就讓你們這些從東方故國逃來的喪家之犬在泰西也重溫一下曾經讓你們的先祖聞風喪膽的弩陣!”羅馬中軍,奧卡看到匈奴人肆無忌憚地試圖用龐大的騎兵直接衝破羅馬方陣,不由嘴角泛起一絲冷厲。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眼見洶涌而來的匈奴騎兵越來越近,忽然行進中的羅馬三軍中同時響起此起彼伏的怒吼命令聲,命令聲落下原本徐徐前行的軍陣立時停住不動,牢牢紮根在了原地,接着軍陣中錯落有序的腳步聲響起,陣型隨即發生變化,由進攻陣型迅速轉爲防守陣型,層層疊疊、左右環繞,令人眼花繚亂,但毋庸置疑,這些內部蘊含無窮變化可以隨意變動的軍陣絕非只是表面看看而已,其中必然隱藏着可怕的殺機。
不過,相比於這暫時還看不出真正威力的軍陣,那從密集的步兵排列中紛涌而出、在陣前呈V字形排布的弩兵卻已經亮出了他們清晰可見的毒牙,一具具製作精良、足以狙殺敵人於百米之外的的弩就端在這些眼神犀利的士兵手中,而在V形陣的中央,數百名士兵正忙碌地爲一架架看上去奇怪的器械裝填,那器械看上去就像是一張弩固定在木製底座上的放大版,赫然正是奧卡下令兵工廠工匠仿製而成的東方牀弩,一大一小、一重一輕,這兩件目前產量極低、只能少量裝備的利器這些就是奧卡爲此戰準備的秘密武器之一!
記得前世在軍事學院深造的時候,奧卡曾學習過很多古代的戰爭史內容,雖然大多數記憶已經有些模糊,不過在認真回想後還是有了很大的收穫。就比如這弩和牀弩搭配的弩陣,就是奧卡腦海中爲將來徹底擊敗匈奴人而思考的幾種單純軍事層面設想之一,之所以會對弩陣有如此清晰的印象,就不得不提及一位華夏曆史上的名將,正是這個名將的生平戰績讓奧卡充分認識到弩陣絕對是剋制輕裝控弦的殺手鐗之一,這位名將就是李陵。
李陵,漢朝武帝時人,有國士之風,先祖李信、李廣俱是當時名揚的悍將。然而,這位將門之後卻並非靠着先輩的蔭庇和餘威爲後人所銘記,他的不朽功勳乃是憑己一力創下,率部五千,“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深入匈奴腹地,與相當於自己十六倍兵力的匈奴主力騎兵相遇,竟然生生堅持了十天,轉戰百里、殺傷數萬!最後不是力盡被擒而是箭盡被擒!被俘時,李陵曾嘆道:如果再給他的士兵每人三支箭,他們就能殺回漢朝邊境!試想一下,這是何等驚人的戰績!據後世考證,李陵軍團總共射出了近五十萬支箭!正是靠着對缺少重甲防護的匈奴控弦輕騎具有巨大殺傷力的強弩,李陵軍團才能創新如此輝煌的戰績,奧卡有什麼理由不學習華夏先人的經驗?
當然,除了弩陣之外,奧卡還從數千年抵抗北方草原民族的華夏先輩的戰爭史中汲取了另外幾個構想,比如已經派遣諾頓落實組建的用於對攻的騎兵軍團,還有就是學習明朝時期第一名將、戍守九邊讓韃靼人十數年不敢犯境戚繼光的車陣,不過這後一個構想只能是作爲弩陣的輔助,因爲戚繼光的車陣的主要殺傷力是體現在與之交相輝映的火炮和鳥銃手上,而奧卡就算知道火槍、火藥的製造原理,但也無法邁過材料、設備這一關,。提前數百年發明出燧發槍,所以只能是借鑑經驗而已,畢竟車陣的防護力肯定是超過直接用步兵的血肉之軀來抵擋騎兵的鐵蹄的。
不過,這些構想大多都還停留在紙面階段,畢竟奧卡登上奧古斯都之位不過區區一月,而且都是在邊境領軍作戰,根本還沒有時間對低效混亂的帝國體制進行梳理,軍工廠方面也是臨時趕工才製造了一些新型軍備投入使用,遠不足以滿足所有軍團的換裝需要。因而眼前能夠用於實戰的也就是臨時整訓的這一千弩兵了。
弩的威力在於集中使用,密集殺傷,可現在滿打滿算奧卡手上只有一千多一點的弩兵,自然無法分兵,所以奧卡也就“不客氣”了一回將所有弩兵都安排在了自己統帥的中軍。
軍陣前沿,負責觀察距離的軍官緊張得額間早已滲出一層細密的汗珠,他努力瞪大了雙眼,生怕自己眨了一下眼就會錯過一個標度的數字,雖然這種由奧卡傳授到軍中流傳的單憑目測默算得出的距離並不能精準,但用來提供粗概的校準已經完全夠用了。
200米!180米!160米!……
軍官一次次地在心裡默唸着,當120米的數字跳出口的瞬間他猛地一揮手,站在一架架牀弩旁等候指令的操作士兵立刻一邊齊齊吼道發射一邊放開了絞輪!
咻咻咻!10支兩米近兩米長的以木爲杆、以鐵爲翎,鋒鏃橫刃的粗圓弩箭立時化作一道道黑影,在迥異於弓箭破空的沉悶聲響中激射而出!
短短一百米的距離轉瞬及至!撲哧撲哧!一連串令人心悸的肉體撕裂聲中,僅僅10支弩箭竟如同直穿一線的黑線一般,掀起蓬蓬血雨根本無可阻擋,那些衝刺中的匈奴騎兵只覺眼前一閃,下一刻已是人仰馬翻、血肉飛濺!平均一支弩箭,至少能洞穿兩至三匹馬,如果是直接射中人體的話,就像肉串似的一連秒殺四五不在話下!
牀弩的第一次出手就創造了令人震撼的一幕,儘管實際殺傷並不多但帶給匈奴人視覺和心理上的衝擊卻超乎尋常,任誰也不可能在見到面前的同伴連人帶馬被勁風掃爲兩斷後還能保持鎮定!
然而,不等那些匈奴人反應過來,第二波牀弩攻擊又來了!不止於此,這一次,索五八八。中文不僅有牀弩,還有早已蓄勢待發的一千弩手,100米的距離正好是目前列裝的弩最佳射程,於是軍官們果斷下令,千張勁弩一時齊發,有如雷動、耳鳴不絕!
撲哧撲哧!!!
這一次,匈奴人終於無法再面色不改了,和遭遇弓箭的襲擊完全不同,牀弩和弩箭的殺傷場景簡直就是在考驗匈奴人的承受力!那些匈奴騎兵只聽見耳旁嗚嗚嗚的尖嘯聲中,甚至不及反應,強勁的弩箭已然將前排整個穿透,一瞬間,無數悽豔的血花凌空綻放,一匹匹健壯的戰馬失蹄翻倒,兩三百名騎兵組成的楔形前隊整個竟然被一次齊射就一掃而空,這樣的場景不禁讓後續衝上的匈奴人看得是目瞪口呆心膽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