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卷 劍指開封(二)

他思來想去,終覺眼前這幾個月時間,還是隻是穎州附近經略,鞏固戰果,屯墾理民,多治軍械,擴軍備戰。歸德一線的蒙兀人,倒是暫且可以不去碰他,阿里不哥戰敗之前,忽必烈絕無可能騰出手來,南下征討自己。

“好了,現下的當務之急,還是安撫人心,整頓流民。蒙兀人在穎州附近橫行霸道,燒殺搶掠,百姓受損極大。大別山中,各屯田校尉已經知會完畢,即將選取良種,輸送至穎州附近,除此之外,穎州附近的十幾個州縣也勢必將全數拿下,統算起來,也有十幾萬戶,兩三百萬人口,過千萬畝的農田,這一切,均需極大的人力物力前來支持方可。

在這個時代,儘管有前朝兩宋,還有本朝大楚的重商之策,海外貿易頻繁,種種珍奇貨物,不絕於途。

然而不論是蒙兀也好,南楚也罷,張守仁心中清楚,得天下,打天下的最終結果,只倚賴於兩個字:耕戰!

蒙兀人在興起之初,原本還使用的是骨刺箭頭,也很少有盔甲鐵器。待部族發展興盛,知道了練鐵之法,大量的鐵製箭頭和鐵製的兵器盔甲的使用,方使得蒙兀軍隊戰力提升,成爲天下無敵的勁旅。

蒙兀軍人在行軍時,每個人擁有五六匹戰馬,輪流騎換,渴了餓了,均是服用馬ru即可。這樣的一支軍隊和整個部族,在對農耕經濟的需求,自然是極小。待國家疆土越大,原本的戰時打仗,閒時遊牧的全民皆民制度,顯然已經無法適應相應的戰爭局勢。自成吉思汗使用常備的怯薛軍以來,蒙兀國的常備軍數量越來越多,到得今日,已經有數十萬騎戰之士,常年奔襲在長過萬里的戰線之上。在成吉思汗時代,已經重視對漢地的經略,以及經商來彌補草原物資的不足。到得此時,蒙兀人早就放棄了將整個北方漢地催毀,將整個華北平原改成牧場的愚蠢打算。糧食、棉布、鹽、茶,這些蒙兀人的必需物資,再有上層貴族的奢侈品,無一不靠漢地和西域各處的殖民地來提供。

如果歷史沒有改變,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爭奪汗位的戰爭,並不是因爲阿里不哥手下戰士不夠精良,也並不是因爲阿里不哥是個無能的統帥。實在是因爲忽必烈早早控制了漢地,在戰爭伊始時,就掐斷了漢地對漠北的供應。阿里不哥越打越窮,到後事無法支撐,尋求西域的財力支持失敗後,終於放棄抵抗,向忽必烈投降,承認了後者的汗位正統。

與此相應,整個南楚的局勢在太祖當年的定計下,裁撤冗員冗兵,節省了大筆軍費。再加上海外貿易的越發繁榮,整個大楚的歲入是一億貫以上,除去朝廷用度和軍費開支,每年都可節餘大量的財力。

只可惜,太祖當年繼承了富庶的南宋,財力充足,在農耕上畜牧業上,下力很小。今時此日的大楚,富者可敵國,而貧者仍無立稚之地。就是因爲人力不可抗天,農民經常要飽受災荒之苦。而糧食的不足,亦使得窮富分化的問題顯的極爲嚴重。一旦遇着天災,政府不免要花費大量的錢財前往賑濟。

繁榮的背後,掩蓋着農民的痛苦。中國幾千年下來,並不曾在實際意義上解決農民的問題,三百年一輪迴的繁華與衰敗,正因如此。

與中國相對應的是,歐洲的土地富沃,天災極少,自羅馬的文明被蠻族毀滅後,卻又以羅馬的繼承人自居。經歷了幾百年的黑暗與徘徊後,從未發生因大規模災荒引發的農民暴亂的歐洲,在堅強厚實的農業基礎支持下,在文藝復興的思潮指引下,開始了大踏步的前行,終於將一直領先世界的中國拋在身後。

張守仁與後世到來的太祖不同,太祖雖然亦知農業是當世之時的立身根本,卻又在潛意識中,無法抹殺後世的工業與商業立國的影響。在太祖心中,大興工商,才能興國強國。卻不知道,中國曆朝歷代,一向重農而輕商,並不是當時的人愚蠢,不知道商業流通的重要,實在是因爲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封閉的大陸,不似歐洲,分裂成若干個小國,在王朝的大一統後,立國的基礎和穩定的最重要因素,自然是關係到幾千萬農人生計的農業。張守仁雖然是襄城市民出身,卻是身居下層,眼裡見的多了,農人之苦,農業對整個天下大勢的影響之大,他自是心知肚明。

正因如此,他一進大別山後,首重之事,不是開爐練鋼,亦不是燒製玻璃,而是選取良種,改革農田水利設施,設立嚴形峻法,以屯田校尉管理幾百個寨子的數十萬山民。大半年下來,雖然因爲山地條件所限,卻是獲得了比平地上好良田仍然豐厚許多的收穫。

經此試驗,張守仁信心大增。他的夾袋中盡有後世改革農業的種種辦法舉措,只要善加利用,必收奇效。不但是小麥,還有那水稻、棉花等軍國需用的緊要農產品,亦可大舉推廣先進的辦法而善加改正。再加上那珍妮坊織法配合流傳正廣的黃道婆坊織法,只需保障吃食與衣着的產出,他就有信心養起一支百萬大軍。只可惜,那些良種與中國沒有的品種,卻仍是沒有辦法得到,只得慢慢設法。

當年秦國不過五百萬人,所用的耕具與辦法遠遠比後世落後,不過是倚靠着先進的管理辦法與明確仔細的分工,就養活了百萬大軍。張守仁以前每觀閱史書,總是感慨秦國得天下之速,簡直似如天授,待看了來自後世的許多總結之後,方知道秦國的勝利與輝煌,絕非偶然。一頭耕牛的死,居然會一直追查到縣令,罰俸之餘,還影響仕途。只有在這樣的嚴苛的法條治理下,才能將一團散沙的封閉式的農業社會,發揮到最大的效能。

提起這些耕作之事,堂中的衆將自然是全無興趣。就是伍定國,曾經擔任屯田校尉,後來又任屯田將軍,管理幾百個下屬,四處奔波,選育良種,督查農田水利,甚至哪個寨子死了牛,亦要彙報到他的案頭。只是軍人生性渴望在戰場上建立不世的武勳,象這樣的事,他一旦卸下之後,便再也不會插手其中。

此時見張守仁講到耕戰之事,想想地盤日大,管理的的民衆越發的多,以前任屯田將軍時就不勝其煩,待到此時,若是仍讓他專責此事,卻是打死也不肯幹了。

他滿臉苦笑,見旁人不敢出聲,只得向張守仁答話道:“大帥,人口變多,地盤變大,還需以專人專責,管理此事爲好。最好,是單獨成立部門,以收全責全力之效。”

張守仁搖頭道:“部門越多,越辦不了事。想那蒙兀人,有大斷事官按大扎撒處理民政,有下屬各官專理馬政、軍事、宿衛,各以專職,人數甚少。每有錯漏,就是管事官的責任。大別山裡,我是沒有辦法,山路崎嶇狹窄,只是委以各屯田校尉分權,在這穎州附近,只需將民政盡委州官縣令,不宜多添部門,徒耗官帑。”

他冷笑道:“我的州縣官,還有下屬的那些輔佐官員,需得按職責踏實辦事,若是還效仿前宋和本朝的文官,在袖飄然,宛若神仙,實際的政務卻只交給小吏去辦―――我就讓他們真的去做神仙!”

又見伍定國滿臉釋然,張守仁不禁失笑道:“你是我麾下一員猛將,我怎麼捨得讓你老去耕田。”

他站起身來,向衆人道:“收整部曲,安撫傷患,厚葬死者,這些是當務之急,你們立刻去做起來。”

衆將連忙躬身,向他答道:“是!”

眼見各人退出,張守仁招過一名親兵,向他令道:“去喚張仲舉來。”

那張仲舉自從被李勇唐偉二人俘獲後,憑着識得文墨,言語狡猾,心智多變,居然也在張守仁身邊,搏得一個幕僚的身份。

衆將私下裡勸諫,這種小人唯利是圖,斷然不可信任。張守仁卻是放聲大笑,向各人道:“他唯利是圖是最好不過,我一直讓他有利可圖,讓他明白我這裡纔是利益最高之所在,他自然是一心爲我效力。人麼,知道趨利,便知道避害啊。”

自得穎州後,張守仁建牙稱帥,地位聲勢已經與往日絕然不同。除了張仲舉這樣的實才,還有許多名士大儒、鄉野隱士等蜂然而投。

他到不重視這些滿口經義,卻很少和道變通的儒生。只是蒙兀人最瞧不起這些文官,在他們看來,這些讀書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打仗不行,做事也不行,真不知道世界上還專門有讀書爲職業的人。因爲這種理念,自成吉思汗起,蒙兀人一直將儒生視爲下九流。就算是忽必烈興起後,重視漢族大地主與名士,卻也是絕然瞧不起純粹的儒生。故語相傳,忽必烈曾經在山東親手射了孔子像一箭,不論事情是否屬實,卻也是整個蒙兀統治階層對儒家態度的一種體現。

張守仁亦是討厭儒學的僵化與保守。只是他深知一點,在中國小農經濟的社會條件下,交通不便,資訊困難,對那些目不識丁,不知道外界消息的農夫來說,能解讀朝廷諭令和官府黃紙的,便是那些搖頭晃腦,滿口子曰詩云的儒生。

在影響力上,不論是佛,道,均不能與儒家相比的原因,便是因此。千百年下,儒學及儒家信條的各種行爲規範,人生準則,通過儒生的嘴巴,流偉在中國民間,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傳承。

這種來自民間底層的力量,反過來影響上統治階級,統治階級爲了迎合這種力量,則必然不敢在學說與思想上與儒學悖離。

這樣一來,整個中國歷史上,除了元朝以絕對強大的武力,漠視儒學外,在它之前的唐宋、之後明或滿清,均是將天地君親師掛在嘴上,絕對不敢稍有質疑。而元朝,亦是因爲其在對儒家處理上的失敗,決定了它早早退出中國腹地,返回漠北的命運。

這種自西漢就形成的儒家學說一家獨大的傳統,絕非是一個人能在短時間內可以改變的現實。張守仁瞭解這一點後,卻並不如當年楚太祖那般苦腦。他畢竟不是一個現代人,對儒學在後世的失敗並不是那麼直觀與痛切。

在他看來,適當的改良之後,反過來利用固有的傳統力量,反而是絕大的助力,豈不更好?漢宣帝的話,他深覺有理: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什麼樣的君主,使用着什麼樣的權力,張守仁決心以霸道整合天下,以王道來掛上幌子罷了。任憑是誰,敢質疑並動搖他手中的權力,則自然會遭受到毀滅性的打擊。對這一點,現在已經深具自信的他,從未懷疑。

出城之後,過百親兵簇擁着他,鮮衣怒馬,狂奔而出。自城門一出,那些早知消息,前來侍奉的一衆幕僚。那張仲舉自然亦在其中。他與那些滿臉諂笑,只以爲是陪同張守仁前來遊樂的儒生幕僚不同,他深知張守仁絕非是那種閒來無事,跑出城來遊玩取樂的人。是以在看着張守仁諂笑奉承的同時,卻也緊盯着他眼,等他的示下。

古人喜歡奴才,今人亦不能免俗。象張守仁這樣半今不古的人,遇到張仲舉這樣體帖小意的奴才,心中卻也歡喜。

與幾個老儒寒暄一番之後,張守仁打馬向前,示意張仲舉跟隨在他身後。

“仲舉,聽說你沒事還喜歡填詞弄詩,你好生風雅。”

張仲舉聽聞他誇獎,卻也洋洋自得,當年自懷中掏出一本小冊子,上書《拈花集》三字。他一邊將這集子向張守仁遞去,一邊微笑道:“小人自幼開蒙學詩,苦心孤詣,略有小成。在這穎州城被圍時,閒來無事,便又多寫了一些。更巧的是,大人身邊好些老夫子,可以拔冗指教一番。小人自己覺得,亦是略有小成了。這不,刻成了這一本詩集,還請大人雅正。”

張守仁左手控騎小馬,右手接過那詩集,略瞄幾眼,便遞還給他,一面似笑非笑,誇讚道:“好,想不到我的屬下幕府中,人才濟濟。連你張仲舉,都能填詩做詩,吟風弄月。”

張仲舉聽他話頭不對,不敢再來自誇,只是小心翼翼答道:“小人怎敢言風月,不過是閒來……”

張守仁回頭瞪他一眼,怒道:“閒來?你拿着我的俸祿,很閒麼?”

第九卷 兵者詭道(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八)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七)第九卷 兵者詭道(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四)第三卷 帝都風雲(六)第七卷 血戰歸德(五)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八)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三卷 帝都風雲(六)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一)第一卷 背嵬揚威(八)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五)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四)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五)第十卷 縱橫捭闔(5)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一)第四卷 逐鹿中原(八)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五)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四)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第三卷 帝都風雲(三)第六卷 劍指開封(六)第六卷 劍指開封(七)第九卷 兵者詭道(一)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四)第二卷 帝都風雲(二)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九卷 兵者詭道(二)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二卷 帝都風雲(二)第四卷 逐鹿中原(三)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二)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九卷 兵者詭道(四)第一卷 鐵血襄陽(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八)第一卷 鐵血襄陽(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一)第十卷 縱橫捭闔(3)第九卷 兵者詭道(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九)第五卷 穎州之戰(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一)第七卷 血戰歸德(一)第一卷鐵血襄陽(五)第八卷 撫境安民(六)第二卷 背嵬揚威(一)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七卷 血戰歸德(二十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八)第六卷 劍指開封(六)第六卷 劍指開封(九)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三)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二)第五卷 穎州之戰(十三)解禁第二章第三卷 帝都風雲(七)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第七卷 血戰歸德(十四)第一卷 鐵血襄陽(二)第六卷 劍指開封(六)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二)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一)第六卷 劍指開封(四)第一卷 鐵血襄陽(四)第九卷 兵者詭道(七)第六卷 劍指開封(九)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七)第七卷 血戰歸德(五)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六卷 劍指開封(十三)第二卷 背嵬揚威(六)第八卷 撫境安民(十)第四卷 逐鹿中原(九)十一卷 天下一統(1)第二卷 背嵬揚威(二)第九卷 兵者詭道(九)第四卷 逐鹿中原(八)第九卷 兵者詭道(十五)十一卷 天下一統(2)第三卷 帝都風雲(四)第二卷 帝都風雲(二)第八卷 撫境安民(五)第五卷 穎州之戰(五)第三卷 帝都風雲(十六)第四卷 逐鹿中原(十七)第八卷 撫境安民(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