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劉縣令棄官

李素得到了徵辟,也就能名正言順長期留在京師了。

此後兩天並無大事發生,他就去宗正卿那兒辦了一下“入職手續”,熟悉一下情況,然後業餘時間就繼續完成他的寫書、刻書、印書工作。

兩天後,三月初一,正是朝廷五日一朝的大朝會日期。

算算日子,李素穿越到這個世界,已經過了整整一個月了。在京師滯留,前後加起來也有十幾天。

靈帝如今常年荒於政事,但朝會還是要開的。無非皇帝稍微露個臉就閃,具體事務由公卿初步處理後、交十常侍定奪。

之前幽州刺史陶謙的第一份告急文書,是四天前送來的,錯過了上一次大朝會,所以對於相關告急的獎懲處斷,自然要在這次朝會上討論。

公卿與十常侍一番閉門博弈,最後達成了平衡。

陶謙暫時不獎不懲,仍然暫留在幽州刺史職務上,讓他戴罪立功先把幽州局面穩定住,免得糜爛快速擴大。

不過大家都知道,陶謙這個幽州刺史是當不久了,最多幾個月,就會被藉口調走。

護烏桓校尉公綦稠,十天前倉促帶領駐紮在漁陽的烏桓南下迎擊張純。可行至後世居庸關一帶時,其帳下的烏桓難峭王突然發難,與張純裡應外合,擊殺公綦稠,並殺散公綦稠帳下嫡系的漢人部曲。

這次的朝會上,也正式定了調子,把一切都推到了公綦稠這個已經戰死的死人身上,認爲是他御下不明,又剋扣烏桓糧餉,沒有察覺到烏桓人的異心。

與此同時,朝會還正式對劉備、潘鳳、張郃等人之前出首、追捕張純的功過,討論出了一個結果。

潘鳳、張郃功勞較小,或者說行動中有一定的過失,但總體上功大於過,各自被賞賜了一些金錢,但沒有升官。

而劉備功勞最大,因爲有首先出首之功,還是一路殺穿了黑山賊盤踞的地區、冒險南下報信的,追殺張純時作戰表現也英勇敢先。

最終朝議決定,將劉備由安喜縣尉,改遷爲廣昌縣長,秩正四百石,比原先升了兩級。(安喜縣尉是三百石,要升到比四百石、再到四百石)

之所以廣昌縣長只有正四百石,是因爲這個縣比較小——一萬戶以下的縣,只有“縣長”,根據戶口數從正四百石到比六百石。一萬戶以上的縣纔有“縣令”,從正六百石到千石。

而廣昌縣是中山最北面的縣,位於淶水上游(相當於後世保定的淶源縣),這個縣在燕山山區,戶口很少,纔剛剛五千戶左右,所以縣長比較不值錢。

另外,根據之前張郃堵截張純時的部署,當時因爲官軍兵力不夠,只堵截了中山郡與涿郡交界的南部地區、也就是易水沿岸,而沒有兵力去堵淶水。

所以最終,張純確實是從廣昌縣沿着淶水逃脫的。廣昌當地的官員,不是本來就跟着張純從賊,就是被張純殺害殉國了。

因此,廣昌縣官場上的官員,基本上都被清空、騰出了很多官位空缺。

朝議這才決定讓知兵善戰的劉備去當廣昌縣長,也好負責堵住淶水一線,防止張純在幽州做大後,再沿着這條路反向蔓延回冀州。

至於李素,在朝議上倒也有提到他的名字,但後來聽說大宗正劉虞已經徵辟他爲宗正府公主家丞、秩正三百石,也就不再另外處理,只是追認備案即可。

……

可惜,朝廷對劉備的任命徵辟,當然沒能正式下發下去。

因爲劉備早就不在安喜縣尉的職位上了,哪怕把任命送去也是白跑一趟。

朝議後第二天,李素就以“劉備前同僚”的身份,用恰當的渠道,委婉上報有司,說劉備已經棄官回鄉、組織鄉勇抗擊張純了。

有司之中,其實有少數人已經提前知道這個消息了,畢竟劉備離京已有將近十天。但做局需要,他們只能揣着明白裝糊塗,等李素“正式稟報”後再假裝“恍然大悟”。

演得也是挺累的,劉焉的勢力,估計在這背後也花了不少資源,自以爲把劉備和李素當成提線木偶一樣在操縱。

與此同時,在李素把上述情況正式反饋之後,又過了兩天,李素之前在甄家工坊訂貨的第一批防止印刷滲染的楮皮紙,也已經正式造好曬乾、可以用於印刷了。

這批紙的原料並沒有充分浸漚,前後只花了半個月的時間出品,所以造出來的紙壽命會短一點,但印東西是沒問題的。

雕版也已經在等紙的過程中雕好了,就等紙一到立刻就能印——

雕版過程中,當然也遇到過一些技術難題,比如一開始李素都沒考慮到陰文雕版雕出來的字是反的,所以讓鍾繇抄寫的在正常的紙上,沒法翻轉。

但這些都好解決的,李素讓鍾繇在很薄的絹帛上重新抄了一遍,這種絹帛是拓印章專用的,透墨性比紙更好,寫完後絹背面也能清晰印出字跡,所以把絹反過來蓋在木板上、讓木匠順着反的字刻,就能刻出可以印書的雕版了。

李素還做了一個滾筒狀的、外面包裹類似海綿一樣吸墨材料的工具,用於給雕版刷墨,免得墨沾多了楮皮紙也撐不住。

總之一番折騰,總算是把這世上第一批黑底白字的陰文卷軸書印了出來。

給劉備授官未遂後的第三天,這批書就開始在雒陽流傳開來了。

最初的賣家,是甄家的商鋪,他們就跟原先賣紙一樣賣成品書。

畢竟這個時代原先還沒有書籍這門生意,大家都是買紙回去自己抄的,就算有交易,也是讀書人之間買賣,沒有商人批量賣的。

……

三月初四,也就是《孝義錄》開賣後的第二天。

李素一早去衙門裡點卯,處理了些事務,等着逮到公務的空閒,就翹班溜出來。溜到甄家商號,向管事張亮查問一下賣書的情況。

張亮對李素的態度,着實比較兩面化。

一方面很感激李素髮明瞭這門新生意(雖然現在還對甄家人技術保密),看起來整體行業前景很開闊。

但另一方面,最初出版的這本書,質量確實不咋地,賣得不太好。

張亮便如實相告:“先生,自昨日起,來這兒看新鮮的人不少,很多人試讀了之後,也覺得故事精彩,也頗有教化之功,發人深省。但很多人覺得這書價錢太貴,於仕途經學並無補益,捨不得花錢買。”

李素對這個暫時的結果,有一定的心理準備,但他沒想到,大家不買的主要原因居然是嫌價格貴。

他便耐心問道:“這書價格還貴?光是賣紙,這樣一張長卷,蔡侯紙都要十幾錢,左伯紙更是要三十錢。我造的左伯紙,比尋常左伯紙質量還好,光賣紙賣四五十錢,因爲稀缺,恐怕也不爲過吧?

我還把字弄上去了,只收一百多錢一卷,貴麼?這一卷好幾千字,找個文書抄寫,手慢也得抄幾天,讀書人的時間,一天不得至少當得百錢工錢?”

李素非常中肯地剖析,一度以爲是甄家的人不會做生意,不會給客戶找參照對象說服,才導致客戶不肯掏錢。

另外,或許有人會覺得一張紙賣十幾錢到幾十錢太貴了——但實際上,這個時代的紙是非常長的,也就是跟後世宣紙一樣寬闊,比宣紙窄一些,但更長。

因爲漢朝的人寫書的習慣,還沒脫胎於竹簡,竹簡就是很長一排竹片捲起來的,有紙之後舊習難改,也就依然做成長長的卷軸。所以書纔是以“卷”爲單位的,一張長紙寫滿卷好就是一卷書了。

沒有蔡侯紙之前,這樣面積的一條絹帛,至少要幾百錢。紙只賣十幾錢到幾十錢一卷,已經比寫在絹帛上成本便宜了十幾倍了。大家的心理價位對標的是絹帛,所以對紙的售價也是很認可的。

面對李素的分析,張亮耐心解釋:“先生,你這書,算紙錢和工費,確實不貴,說到底還是題材。讀書人花大錢買書看書……目的終究是要有益於仕途,只是故事的話,看過記個大概也就罷了。

你要是肯賣經學書籍的話,我倒是可以保你銷量至少漲幾十倍。以雒陽城讀書人的數量,只要我們一家獨攬,《春秋》一天賣出幾百卷都沒問題。”

銷量暴漲幾十倍,也才能保證一天賣出幾百卷。可見李素這個《孝義錄》,如今只能每天賣出十幾卷,攢一個月也不到一千卷,只能覆蓋到如此少量的讀書人。

幸好,李素知道自己有後手。

他拍了拍張亮的肩膀:“別急,再觀望兩天。明天,又到了朝廷朝會之日了,我相信不出數日,這套書就會大賣的,到時候,定然會有貴人相助。”

張亮被忽悠得一愣一愣的:“真的?讀書這種事兒,就算有貴人相助,都不能逼着士子去買吧?除非是太學都規定孝子人人要讀此書,那倒是有可能賣出去。但太學是太常卿管的,那些清貴之人怎麼會關心這些污濁俗務呢。”

李素眼神一亮,暗忖這張亮倒是個做生意的福將嘛,弗萊格立得不錯。

第395章 沿着歷史長河一路碾壓第711章 出現在大漢朝的羅馬高架第820章 永不言敗第51章 被人跟蹤了都不知道第23章 屯田不是請客吃飯第648章 謀士多有謀士多的壞處第166章 華雄需要急,呂布不用急第771章 有種就全家老小一波流第829章 走王道的紅利第241章 太史慈迴歸第707章 到了李司空手上,什麼都可以化腐朽爲神奇第398章 曹操的忠誠變質了第806章 田種不炒第340章 大展旌旗,以壯軍威第104章 止不住的連環弄巧成拙第492章 似曾相識的勤王討董第796章 李丞相說要有光,世界便有了光第589章 你回不到夏口了第768章 爲什麼只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後面就沒了第748章 袁紹之死第267章 炫富凡爾賽第81章 要臉就得花更多錢第597章 呂蒙死於此樹下?第23章 屯田不是請客吃飯第90章 沒有人比甘興霸更懂渠江水戰第654章 互相包餃子第385章 一仗打出一年太平第325章 死硬分子第586章 海盜本色(今天就恢復兩更吧,還四千字)第300章 李傕問計賈文和第269章 還沒北伐先分贓第76章 老子全都要第710章 新城選址是洛神顯聖的意思番外第22章 大漢不能只有十五個州番外第31章 扶桑是遼東人的扶桑一點免費感言第289章 李素不在時的暗戰第757章 敦克爾曹大撤退第651章 大將軍“光復”河內第534章 放着歷史書白讀都不讀,活該他找死第57章 貼錢做官的好官第55章 如果你誠心誠意被我利用第229章 連敵人是誰都沒搞清楚第131章 兩線作戰貪一波第835章 荀諶:我弟和我侄兒都是尚書令,我投誰都是一樣的第286章 袁紹掛孝第269章 還沒北伐先分贓第43章 劉涿郡亦知世間有孔融耶?第224章 真沒想到,劉備能來啊第848章 劉曹對決-上第700章 邀買人心的本能第477章 從租庸調法到租庸調輸法第706章 打着修理的旗幟,走着拆除的路子第654章 互相包餃子第354章 行百里者半九十第720章 息壤降世:李司空強要逆天而行,遭天譴啦!第817章 只不過是被包圍而已第802章 鄴城落第382章 打仗全靠嚇番外第34章 知天命之年,自當知天命第348章 奪宮前夜第510章 圍毆的作用只是在幫子龍攢怒氣第620章 一段恩怨的終結第96章 要造反書信?來人吶,咱給他寫一張第375章 人才爭奪戰第75章 數郡之地也敢稱帝?第167章 時代受益者第397章 能做諸侯的人心裡都有逼數第324章 關雲長水淹陳倉第226章 吳蘭不愧漢將軍第85章 舌尖上的三國第78章 命都沒了還要錢有毛用第43章 連滅二賊救泰山第344章 追亡逐北第121章 討不了董自有人背鍋第133章 三天一個郡第700章 邀買人心的本能第462章 戰略恫嚇第261章 此法可用三百年第286章 袁紹掛孝第672章 周都督:李素下來戰書,約我等明日決戰,如何對敵?第518章 你這是在懷疑孤的凝聚力麼第553章 背信得榮華,首倡終天譴第66章 漢中太守假節鉞第605章 旱地行舟2.0第36章 踢到鐵板了第152章 劉焉殺吾內應矣第297章 靈渠谷奇謀第12章 一魚三吃,一功三立第642章 孟德野望第209 竄天猴談笑間,戰象灰飛煙滅-上第823章 曹操的認知,是停留在沒有地圖編輯器的前提下的第685章 有兵無糧豈可冒進第121章 討不了董自有人背鍋番外第54章 不聽諸葛勸第622章 決戰不是你想打就有得打番外第41章 地球正統論第255章 諸葛子瑜可爲大司農第525章 果斷迎擊顏良第792章 虎視何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