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七章 壓迫式戰法

七八七章 壓迫式戰法

這一商議,就是小半天。

王羽提出了個大方向,衆將集思廣益,將細節完善起來。

王羽總結了東征的幾大難點,最基本的就是補給,三軍未動,糧草先行,這是定數,無論誰指揮作戰,都必須得考慮在先。

現在山海關還沒建,也沒有遼西走廊的說法,但進兵的路線,其實就是從後世山海關的位置,穿越整個遼西走廊,攻擊盤踞在錦州以北的烏桓人。

這條路線,後世的明軍走過很多次,此外隋唐的軍隊爲了征討高句麗也各走過幾次,在漢朝,除了公孫瓚之外,倒是很少有人如此興師動衆,只爲了區區遼東。

因此,儘管從嚴格意義上來說,王羽的兵法韜略比不上張遼等人,但在東征問題上,他是最有發言權的,因爲他經驗豐富。

這條路線一馬平川,行軍起來很方便,難點在於後勤線拉得太長之後,容易被人迂迴包抄。青州軍的戰力很強,但由於王羽一直要求軍隊職業化,防守時可以用民兵做補充,離本土不遠的時候,同樣可以發動民兵做輔兵,保衛補給線,但在遼東就沒辦法了。

臨渝到柳城足有千里之遙,要是每隔一段路程,就佈下一座堡壘或營寨,也就是仿照明末關寧軍的戰法,即便打贏了,也會把自己給拖死。若不這樣的話,也確實很危險。

何況,東征打的就是一個快,王羽當然不會在路上先消耗個十天半月,讓蹋頓等人從容準備,到處串聯,而且幽州現在人力處處吃緊,他也找不到那麼多民夫千里饋糧。

所以說,這第一個難題是很有些棘手的。王羽的解決辦法當然是從海路補給。

“好在這裡靠的是渤海,不用擔心風浪,不過問題也不是沒有……”

王羽豎起兩根手指,沉聲說道:“雖說渤海風浪較小,船隻比較安全,但意外總是有的,萬一起了風浪,船隊迷航或是擱淺,誤了匯合之期,就很麻煩了。文則,運籌調度方面你最拿手,可有良策?”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在馬蹄樑大捷之前,于禁表現出來的就是這樣一種風格。羽林軍從魏郡啓程,千里迢迢的北上,在到達中山國之前,倒有一大半的路程是在張燕控制下的黑山軍防區行軍,一走就是近十天,整個行程中,卻完全沒和黑山軍民發生哪怕一起衝突。

這種軍紀放到後世的近代、現代軍隊中或許不算什麼,但在這兩千年之前的時代,大概也只有漢軍有可能做到,而於禁,正是漢將中的佼佼者。

到了中山國後,由於戰局的變化,羽林軍的行軍節奏連續發生了多次變化。從正常行軍,到分兵行進,最後又變成了兵馬在糧草之前的急行軍,對任何軍隊和將領來說,這種變幻都會帶來很大的壓力,但于禁卻絲毫未受影響,圓滿的完成了王羽交待的任務。

最讓人震驚的是,經歷了這樣的波折後,除了傷病減員之外,羽林軍沒有任何一名士兵掉隊,更別提這時代司空見慣的逃兵了。

于禁唯一的弱點,就是判斷力不足,如果沒有新的命令,他就會盡可能向初始命令的方向靠攏。當日要不是李十一及時趕到,于禁八成會和鮮卑人在馬蹄樑磨上十天半個月,用最小的代價殲滅對方,而不是強行發動決戰。

所以王羽一直覺得,于禁就是三國第一副將,只要有于禁在軍中,什麼後勤補給、安營紮寨、訓練士兵的繁雜事務,都可以丟給他,做主將的只要專心考慮整體戰略就可以了。

他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因此他直接點了于禁的名。

“或許可以沿用漂榆津故例,將整個遼西走廊分爲數段,每段建一座簡易的碼頭,船隊先行,然後先建出碼頭來,每段都存放數日之糧,留少量士卒防守。這樣一來,若是碰到小股遊騎,可以憑寨自守,若是敵軍大舉進犯,便燒掉糧草,登舟撤退。”

古代軍隊和近代軍隊行軍速度差得很多,王羽在前世時,經常會去軍事論壇逛,見過很多人討論古代行軍速度問題。

原來他也不確定,不知道是不是古人的身體素質太差,軍紀也不夠嚴格,所以長途行軍很慢。等他熟悉了這個時代之後,終於發現,其實行軍速度,完全是跟着後勤運輸的速度來的。

因此,泰山軍一日夜強行百多裡的速度並不誇張,因爲當時將士們都只隨身帶了武器和當天的乾糧,鐵甲那些重物,都是用馬車隨軍運送的,士兵只需要趕路就可以了,所以速度極快。

在此之前,泰山軍從高唐北上的時候,一天也只能走上四五十里,這還是在馳道上呢。

用海運解決補給問題,不光是爲了安全考慮,也是爲了速度考慮。如果有可能,王羽不介意在遼東也來一場奔襲戰,震懾諸胡。

于禁的提議正中王羽下懷,衆將思考片刻,也紛紛點頭,只有徐晃有少許顧慮:“文則兄說的這辦法應該可行,唯可慮者,是被胡人摸到規律,沿途一路掃蕩過來就糟了。”

在居庸之戰中,泰山軍傷亡不小,一個多月過去,依然沒能完全恢復元氣,所以,東征的主力位置只能讓給羽林軍。徐晃倒是沒什麼不甘,但他是從旁觀者的角度考慮問題,自覺在利弊取捨上,會看得更清晰些。

“那也不用擔心。”張遼分析的同樣很快:“海軍除了運送補給外,還兼有觀敵的作用,若是胡騎嚐到甜頭,樂此不疲,那動向就盡在我軍眼中了。犧牲幾處屯糧所,將胡騎吸引到海岸線上殲滅,豈不是比深入敵境追擊輕鬆得多?”

“文遠有見於此,倒是晃多慮了。”徐晃想了想,覺得有理,於是點點頭,很乾脆的認可了張遼的意見。

其實,看得出,並不代表能做得到。

以屯糧港口爲餌,誘敵殲敵的對策是一柄雙刃劍,胡騎雖然無法下海,但他們在這裡住了很多年,對山川地勢更爲熟悉,想誘殲他們,不是那麼容易的。只是這些細節就沒必要糾結了,徐晃相信主公的眼光,既然主公點了將,總不會是個紙上談兵的趙括吧?

“那海運協調方面的事,就先這麼定下來了。”王羽見其他人都沒有意見要提,便直接轉入了下一個話題:“除了風浪之外,海上還有其他風險,大規模海運補給的消息瞞不住人,若是有人由此下手,也是個不大不小的麻煩,所以,子義……”

“俺知道了。”太史慈沒精打采的應了一聲。

除了漁民之外,渤海上的船隻不是青州的,就是遼東的,後者的海運歷史,尚在青州之前,早在王羽入主青州之前,公孫度就開始用海船從青州招攬人才了。

只要是和自己相關的事,太史慈都挺敏銳的,一聽王羽的話頭,就知道後面是什麼了……不就是要自己護航麼。

雖然護航也有可能會遭遇戰鬥,海戰的激烈程度也不比陸戰差多少,可問題是‘有可能’,意思就是也有可能沒人會從海上偷襲,那這一趟就又是白折騰了。嗯,可能比白折騰還慘,看文遠那意思,仗說不定會在海邊開打,自己還得當個觀衆……

魏延同情的看着太史慈,拍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結果他的安慰沒什麼效果,卻被王羽一眼掃到,點了名:“嗯,遼東水師實力還是不錯的,子義的人馬終究還是少了些,文長,你給子義當副手好了,有你們二人在,就算公孫度傾全力而來,也只能鎩羽而歸。”

“啊?我也要?”魏延傻眼了。

“怎麼,你不識水性麼?不應該啊。”王羽看看魏延,頗爲詫異。

“倒不是那個,只是……”魏延是南陽人,也算是在江邊上長大的,哪裡會不識水性,他只是鬱悶兼疑惑,自己的隱霧軍一向是尖刀、斥候,怎麼突然被撇到一邊了呢,這不合情理啊。

“你是擔心偵查的事啊?”王羽一口道出了魏延的疑惑,然後給他潑了一盆冷水:“放心吧,這次是在邊塞作戰,子龍的騎兵足以勝任,嗯,沒有百姓干擾的話,輕騎或許比你們更合適呢。”

魏延沒話說了,只是一臉悲憤的看向了趙雲,眼中的幽怨之氣,使得後者起了一身雞皮疙瘩。

搶生意什麼的,從來都最可惡了!

然後又說了一陣行軍路線、三軍配合的問題,最後說起了總體戰略。

“這次的作戰,重點不僅僅是要獲勝,必須要儘快的取得壓倒性的勝利,我稱之爲碾壓……先前和鮮卑的戰爭,威懾力不足,因爲距離太遠,任由消息自然傳播的話,要傳到遼東,需要很長時間。同時,又有人放假消息,干擾視線。”

王羽簡略總結了一下戰前的態勢:“只要我軍呈現出不可抵擋的態勢,這些小伎倆就是蚊吶蟲鳴,不足爲慮,若是反之,塞上諸胡也許就真要蠢蠢欲動了。爲了順利達成目標,我和文遠商議出了一個戰法,我稱之爲壓迫式戰法!”

六五零章 處處針對五七九章 陳登對策五五二章 新漢開元七八零章 議平遼東七二六章 總是心太軟二九五章 狼煙四起一三九章 箭風血雨三六五章 太史慈之謀一三一章 荊襄震動三八二章 夜襲與潰敗四七七章 高唐得勝山五六五章 成功誘敵五零七章 奇計怪招九四九章 殘兵血戰七七九章 大包大攬二四六章 針鋒相對五五二章 新漢開元一九四章 周邊不寧六二八章 一起打架吧一九六章 大風起兮八八五章 退避三舍七四三章 漢道乃昌六一零章 袁術的籌碼八三零章 英雄所見二六一章 白馬義士七六六章 心病難治七九八章 意氣風發第16章 復仇誰當先六五二章 激鬥與勝負一三零章 誰是大英雄五三八章 一併解決二六一章 白馬義士八六一章 雙喜臨門四四零章 墜馬薦郭嘉六二八章 一起打架吧九三零章 計出更有惑七三二章 漢軍威武九七三章 天心難測六九四章 當仁不讓二七四章 十蕩十決二六零章 尋他千百度一零二章 第一名將七七七章 乘勝追擊四七一章 轅門射戟四四九章 買一送一六一三章 一語服羣儒九二六章 曙光乍現時一八八章 暗合經典三七八章 慘烈攻防戰六六零章 一路碾壓四三一章 辯才無雙五七四章 不謀而合三九九章 單騎催鋒七六八章 所謂教化九七五章 吾志高遠第94章 灰飛煙滅八五八章 凌厲殺機四八一章 千頭萬緒八七九章 涉水攻關四六二章 營建亦爲才第6章 事了拂衣去七三零章 許攸毒計五九五章 送羊入虎口九四一章 千軍如席捲四九九章 知己之敵九六五章 強渡黃河五九七章 求和與契機一五九章 兵者詭道也三三六章 劉岱潰滅六二零章 無畏之心一零九章 心照不宣八二五章 定北諸事二四八章 何如輔英主六一四章 兵不厭詐九六三章 天下一局棋九六五章 強渡黃河六五一章 陰謀浮現三九一章 趙雲發威三六三章 民心似水八七五章 半日破城四一九章 追亡逐北八零三章 連環中計九四五章 誓死不降八六八章 兗州先哨戰五零九章 奇蹟再現一三九章 箭風血雨八一二章 強者爲王七三四章 馬蹄樑慘案三三六章 劉岱潰滅六二三章 輕取下邳城三一三章 迎而戰之三一九章 波平波起二五四章 狹路相逢四九四章 李代桃僵三七八章 慘烈攻防戰九二三章 江東分裂六三八章 煽動與圖謀三零三章 戰不約期九一二章 不祥的預感第12章 契機緣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