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七七章 江東之變
書有詳細說明,來自合肥的第二封信只隔了兩天半,就再次送入了洛陽城。
顯然,總管東南區域情報系統的龐統,對這件事同樣有着異乎尋常的重視。
不奇怪,孫策有勇,周瑜有謀,本來就是一對很難對付的組合。當日若非孫權在張頜、龐統的壓迫下岌岌可危,周瑜不得不留下來幫忙,孫策未必會在渡河之戰中吃那麼大的虧。
如今,江東軍雖慘敗於中原,但轄下領地卻沒有被削弱太多,江夏、荊南、江東的統治沒有被動搖,損失的主要是新得的淮南,基本上算是回到了原點。
依照這段時間江東方面的備戰狀況來看,未來的南征之戰,恐怕沒有想象中那麼輕而易舉。在南方,青州軍最強悍的騎兵沒有多少用武之地,主要靠水軍。青州水軍雖強,可畢竟是遠征,很難取得壓倒性的優勢。
在這種情況下,孫策之死本來就是個令人精神爲之一振的利好消息,如果龐統的推測屬實,那就不是普通的利好了,可以說,江東的兩大支柱會同時消失。
在魏延、高順、太史慈出兵增援西線之後的幾個月裡,王羽還是第一次召開軍議。
“士元的推測是有道理的……”
代王羽主持軍議的仍然是諸葛亮。在天下形勢漸趨明朗之後,賈詡開始有意識的放權,情報系統這邊,他將更多的責任推給了龐統,軍務方面,自然是諸葛亮。
用他自己的話說。年輕人精力旺盛,又不怕累。自然要多承擔些。以前是人力不足,形勢也緊張。讓小傢伙們上手還有諸多不便,現在麼,反正主公也說要摸着石頭過河,那就讓更有勁頭的孩子們去摸唄,磕磕碰碰的,慢慢也就成爲棟樑了。
諸葛亮的確沒有辜負賈詡的期望——如果真的有的話……
總之,他的能力正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在這種相對隆重的場合做爲主持,也不會招致什麼人帶有疑慮的目光了。
“在中原大戰後。江東內部便有了分歧,其中一派以張昭、張紘等徐淮名士爲主,他們認爲局勢已不可爲,應該早做打算,以江東之地爲籌碼,與君上討價還價。這一派,可稱之爲主和派,影響力最爲龐大……”
諸葛亮稍一停頓,給聽者留出思考的時間。然後繼續道:“與之相應的,故討虜孫將軍則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出於野心也好,其他也罷,總之。他的氣勢並沒有因爲之前的慘敗而打消,依然有意與我軍爭雄。”
在場所有人的神情都有些古怪。
這種時候還有想法和主公爭奪天下的人,真不知該如何形容。
說他瘋了吧?偏偏孫策的備戰工作有條不紊。完全看不出歇斯底里,倒行逆施的味道。
可說他一切正常也不對。連當年的項籍都不肯渡江捲土重來,不就是因爲他知道胳膊扭不過大腿嗎?以區區江東之地面對整個中原。想自保都很難,還想逆襲麼?
幕僚們倒是沒有鄙夷的意思,畢竟自家的主公也是這種性格,當年他悍然向袁紹發起挑戰的時候,很多人的觀點不也和現在差不多嗎?
只能說,這麼兩個人生在同一時代,或許本身就是老天爺開的玩笑吧?也難怪孫策有死戰之念了。
“最後,還有以顧雍、闞澤等吳越名士爲主的一派。他們既不贊同孫討虜的激進,認爲江東不具備那種力量,同時他們也不認爲現在就放下武器是個好主意,他們的觀點是,江東進取無望,自保有餘……”
諸葛亮向王羽望了一眼,觀察了一下後者的神情變化,這才進一步解釋道:“他們認爲,如今的五路諸侯,以及未來要繼續冊封的諸侯遲早會成爲麻煩,到得烽煙起時,江東就有爭奪中原的機會了。”
這番話引起了輕微的騷動,在空曠的大殿內,即使是耳語也會被放大很多倍。
“當然,這只是表面的理由,究其根本,還是江東世族不願意放棄現有的地位和利益,認爲我軍強在騎戰,憑藉大江天險,嚴防死守,就有希望抵擋住我軍的侵攻。”
江東豪族在江東軍中的地位很超然,隨着江東軍勢力的擴大,各家的地盤和私兵力量也一直在快速增長。
在孫策全取江東之時,江東的總軍力便已經超過了五萬,其後又奪取了江夏和長沙諸郡,以及淮南和豫南的部分地區,兵力早已翻了兩三倍,可孫策能指揮自如的,卻只有他帶去渡河的那三萬人馬。
就這三萬人,還不全是他的嫡系,其中還包括了朱桓的五千私兵,以及陳武的三千老底子,真正完全屬於孫策的班底,只有陣亡的韓當和兩萬兩千人馬而已。
這不是特例,其他諸侯勢力也多少會有這個問題。
曹操的解決辦法就是擴大親族勢力,逐漸以親族來取代外系實力派,以鞏固曹家獨大的地位。
孫策則是直來直去,直接以強力壓服,除非所有士族一起聯合起來,否則江東沒人能和他正面叫板。歷史上的孫權則是以權術,在外來派系和本土派系之間搞制衡。
正因如此,在曹操勢窮的時候,世族們的選擇是各自回家,對王羽的新國策沒有太大的牴觸情緒。而江東和益州,主流意見卻是繼續頑抗。
熙熙往往,所爲何事?
無他,唯利益使然。
“在這種形勢下,自身實力遭到嚴重損傷的孫氏已經無法像從前那樣壓服各方勢力了。在這種時候,孫討虜爲了儘快恢復實力,竟是在山越諸部身上打起了主意,這對江東各方勢力的利益。無疑又是一次重大的傷害。”
山越就是江東的土著,是地方世族擴大人口。掠奪財富的主要來源之一。
特別是擴大人口,江東地廣人稀。能夠開拓的地方多着呢,光靠中原逃難的人可不夠,更多的還是要從身邊來尋找。山越是土著,沒人權的,抓來就是上好的農奴,訓練一下就是相當剽悍的戰士,順便還能搶到一些錢糧,正是兩全其美的好事。
孫策爲了快速恢復力量,和山越達成了和平協議。出兵的部落今後都可以得到將軍府的保護,頓時斬斷了江東世族的一項重大利益。
再加上各方在對外策略方面的分歧,會有暗流涌動也算不上稀奇了。
諸葛亮還在繼續說明着,又說到了孫氏內部很可能也產生了分歧。
聽到這裡,王羽的注意力開始不集中了,思緒飄忽着,突然凝聚出了一個很奇葩的念頭:歷史上暗算孫策的,不會就是他的弟弟孫權吧?
他沒有將這個想法述之於衆,只是把自己給嚇了一跳。
但回過頭來仔細想想。這還真就未必一點都不靠譜。
對於孫策之死,後世的諸多猜測中,以郭嘉或是曹操的嫌疑最大,這是從得利原則推導出來的。當時正處於官渡之戰前夕。曹操多面受敵,一旦孫策兵出淮南,對他造成的威脅可不是一般的大。
提前解決掉孫策。危機自然就此解除。
然而,以同樣的思路放在孫權和江東世族身上。何嘗不能得出相近的結論呢?論得利,孫權得利難道不是更大嗎?古往今來。兄業弟承的又有幾家呢?
還有一些細節可以作爲參考。
周泰在孫策身邊的位置,和曹操身邊的典韋、許褚差不多,是近身護衛。可偏偏就在孫策遇刺之前,孫權將其討要至自己的麾下,削弱了孫策身邊的保護。
此外,孫權對待跟着孫策打天下的功臣們的態度,也很值得商榷。孫策死後一直到赤壁之戰,周瑜一直沒能外放領軍,說是和張昭共同輔佐孫權,可他的長處本來就不在政務上。
再考慮到孫權對孫紹的防範,不難得出結論,孫權與江東世族同謀弒兄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當然,尋根問底的追究這些秘辛,對王羽來說,倒是可以極大的滿足他的八卦心理,對別人來說就意義不大了,似乎沒必要這麼鄭重其事。
但實則不然,這將涉及到一個重大決策,那就是評估策反周瑜的可行性!
歷史上曹操打過這主意,被周瑜言辭拒絕了,王羽也不敢保證自己的魅力肯定比曹操大。不過,若能拿出有力的證據證明孫權或江東世族和孫策之死有關,那事情也許會有些不同。
畢竟現在的周瑜和孫策的兄弟之情還很深,也沒有家小留在孫權身邊爲質,更重要的是,龐統的情報系統對江東的滲透還是很成功的,這件事還有追查的餘地。有必要的話,龐統甚至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栽贓!
孫策已死,再去了周瑜,江東實力雖在,卻沒了真正有戰略眼光,能激起將兵戰力的人。
其實不光是這兩個人,歷史上在孫策、周瑜之後支撐江東局面的幾位大才,魯肅、陸遜、甘寧,除了呂蒙之外,幾乎都在王羽麾下。
沒有這些難纏的對手,不久之後的南征之戰,將會變得輕鬆很多,犧牲和耗費都會大幅降低。
軍議最終得出了可行的結論,但這個說客卻不大好找。
以周瑜的智謀,普通人去了恐怕會自取其辱,說不定還會被反過來利用。可若是派遣才華相當的人去,安全性又難以保障。
孔融、禰衡、魯肅,以及新來的法正,一個個人選被提出,然後又被衆人否定,最後,諸葛亮竟然主動請纓。
“孔明,你應該清楚這一趟有多危險吧?”王羽皺着眉頭看向自己的參軍。
“回稟主公,臣已經想清楚了。”諸葛亮躬身答道:“不過,就眼下而言,臣是最好的人選。”
“首先,身份相當,以周瑜的心高氣傲,去的若是無名之人,他恐怕會感覺被輕視;其次,年齡相近,說起話來也比較方便;第三,若論及對主公新政的理解,恐怕也只有老師與文和先生能超過臣;再有,亮兄如今在江東爲官,當初的引薦人正是周瑜;而且……”
雖然沒特意標榜自己的口才,但諸葛亮一張口就是滔滔不絕的七八條理由,條條有理有據,而且看那他那意猶未盡的樣子,如果讓他一直說下去,說不定一直能數出幾十條來。
總之,說服力是相當之強。
王羽最終還是被打動了。既然安全性能得到保障,那麼,讓這對冤家直接對話,不正是天作之合嗎?
那首詩怎麼說的來着?嗯,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就這麼辦吧。”王羽頷首微笑之間,歷史的車輪開始了加速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