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升級之後的一個月裡,每天除了上課就是瘋狂的用眼力技能掃描自己的學生們,想看看有沒有學生資質有所提高的。興許是時間太短了,董明並沒有發現誰的資質有所提升。大概是心急的原因吧。
掃描了一個月之後,董明才反應過來自己有些着急了。於是給自己定下了一個規矩,每年年末的時候掃描一次就行。
課程還在推進。這個月的主要任務是優化曲轅犁和筒車兩個農業工具。效果呢,沒有想象中的大,但是的確有所進步。曲轅犁和筒車的動能轉化效率以及製作工序的簡化程度都有了一定的提升。
當然肯定還是有進步空間的。不過書院卻不能將精力全都放在這個上面。而是組建了一個小組,專門負責曲轅犁、筒車的改進工作。領頭的學生,是張田。也就是之前去探礦被朱家發現了地圖的那位。
張田是妥妥的寒門士子,也不對,他連寒門都算不上。新野本地人,父母雙全,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家六口人全靠一百來畝地勉強生活。說起來,張田除了不是個孤兒之外,其成長軌跡特別像是勵志小說的男主角。
張田六七歲的時候,家裡爲了節省口糧,把他送了出去。給新野城的豪族家的公子做隨從。也就是在做隨處期間,他跟着這公子哥蹭了幾年學。十三歲的時候,返回家中,因爲能讀書識字,家裡咬咬牙供他讀書。
光和六年的時候,十八歲的他被當時的南陽太守送進了太學。再然後,他又因爲聽了董明的課,決定拜入董明門下。
張田爲人忠厚、性格堅韌。在同學之間雖然沒什麼太大的存在感,但大家也都不討厭他。說起來曲轅犁也好、筒車也好、新式制肥法也好。張田學的都是最認真的,認真到了有些嚴苛的地步了。
蓋因爲,他出身低層,更明白糧食的珍貴。也正是這一點,他被董明看上,委以重任。對此,張田也沒有拒絕,直接就應了下來。
這就是擔當了。
張田的資質不好不壞,最高的是內政,乙等的資質。如今已經二十一歲的張田,四維屬性也拿得出手:武力值65、軍略70、內政75、謀略71。說實在的這個四維屬性值放到漢末井噴式的英雄豪傑中,並不出彩,但卻非常的實用。
可惜的是,張田沒有特技。只有一個特性:明德書院。
董明很奇怪,到目前爲止,非史上留名的那些人之外,只有馬明一個人是有特技的。其他人,包括他的學生,大多數都只有四維屬性,同時也會有些特性。
不只是張田,包括高尚也是如此。高尚四維屬性也在七十多左右,但是同樣沒有特技。倒是特性上,他相較於張田多了一個技術。
除了張田之外,整個小組還有另外七個人。這八個人就是明德書院接下來一段時間內專門分管農業技術革新的小組了。這也意味着,短時間內他們是不會出師了。
中平三年四月十五,明德書院一共有十個學生選擇了今年出師。這十個人分別是:張佳、張銘、丁壹、趙卓、周承、陳皓、王俊、馬彥、劉雲、王志。
這十人全都是內政側的人才,資質從丙上到乙上不等。如今他們的屬性值都卡在了一個極限點,只差實踐就能突破桎梏,快速將自己的相關屬性值提升到自己的資質上限。
董明帶着書院所有的學生、工作人員在書院的廣場上,爲他們送行。前來觀禮的還有劉備、馬維、蔡颯、秦頡和孫靜。
孫靜是來進購曲轅犁的,恰逢其會。
“.......以上十人,於中平三年四月十五日結業於明德書院。爲師希望你們能夠記住在書院所學,能夠爲天下百姓做出自己應有貢獻!祝願你們,出了此門之後,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最後!一定要記住,我明德學子!要爲天地立心,爲民生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董明借用了一下橫渠先生的話,裝了一個不大不小的波依。
在場衆人卻聽得熱血沸騰!學生們最先反應過來,發瘋了似的跟着重複!
“爲天地立心,爲民生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爲天地立心,爲民生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爲天地立心,爲民生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
前來觀禮的幾人也被董明借用的這句話給鎮住了。尤其是秦頡和劉備兩個人,全都激動的臉色通紅。
“爲天地立心,爲民生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劉備低聲重複着:“說得好!說的太好了!先生果然是有大志向的人!果然也只有先生這等人物才能說出如此令人振聾發聵的話來。”
相較於劉備這個小年輕來說,秦頡這種出身儒家的積年老吏卻是另外一種看法:“好好好!這纔是我儒家子弟該有的樣子!”
其他蔡颯、馬維、孫靜雖然也覺得董明這幾句話說的霸氣測漏,但是感觸並沒有劉備和秦頡兩人深刻。
一來這三人中只有蔡颯算是真的有文化,馬維只會做生意,至於孫靜....種瓜能手,賣瓜先鋒。還不是日後辣個站在孫吳爭權背後的男人。
而蔡颯快五十歲了,早就沒了年輕人的熱血。
“諸君!共飲此杯!”董明絲毫沒有在意激動地學生們,而是端起酒,敬了十人一杯:“此後天涯海角、滄海桑田莫要墜了我明德書院的名頭。”
“喏!”
十人轟然應諾!
酒喝乾,禮亦畢。
十人打點行裝,離開明德書院。這十人中有五個人被劉備拐到了漢中。剩下的五個人中,有三個南陽本地人,被秦頡帶走了。還剩下的兩人都是荊南人,一者零陵人劉雲、一者長沙人王志。
這兩人被孫靜一番遊說之後,打算先去長沙郡看看再做決定。
對於這一點,董明沒覺得有什麼。這十個人跟着他的時候,都十八九歲了,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三觀。而且都是有文化有思想的讀書人,有自己的考量的選擇很正常。
再一個就是,眼下大漢朝會很穩定,對地方的掌控力雖然空前降低,但是漢室仍然是民心所向。這些學生不管是在誰手底下幹活,那都是劉漢的臣子。
董明倒也想讓他們一畢業就在洛陽就官或者外放主政一方,但是這不可能啊。袁紹四世三公的背景,得到的第一個官職也不過是一個縣令罷了。
這些學生能有個去處,已經算是不錯了。
再加上,不管是漢中、南陽還是長沙。這附近的三洲十幾個郡真要說起來,都算是在明德書院的輻射區內,有了這些人任官,更有助於董明推廣和宣傳自己的新學。更有助於打造董明自己的政治資本。
再具體說的話,就是明德書院周邊凡是被書院影響到的地方,都屬於董明的基本盤。這種基本盤不是兵力、金錢或者其他的什麼實在的東西而是思想。
送走了這十人時候,董明與劉備等人坐到了一起,分桌而食吃了一頓飯。飯桌上,董明對她們把學生帶走的事情,一個字都沒提。倒是讓除了蔡颯和馬維的之外的三人頗有些不好意思。
不過人才難得。
莫說是人才了,只要是個能讀書識字的,就沒有人不想收爲己用的。這個年代,識字率太低了。董明自己推算了一下,如今的漢朝,識字率估計不足百分之八。也就是說整個大漢朝識字的人數可能只有四五十萬左右。
當然這裡所說的識字率指的是系統的讀過書,能夠認識並且熟練的使用文字的人。而這些人,也是漢朝官府最需要的一批人。
然而根據後世的《勞動理論與實踐》1994年第九期中的論文《中國曆代官民比例》一文的統計,東漢末年的官民比例是1:7464。也就是說運轉整個大漢朝的穩定運行的只有大約一萬人不到。
這簡直就是開玩笑,如此龐大的帝國,只有不到一萬人在管理。如果這還不出亂子的話,纔有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