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八章 龜茲攻防戰

得到龍烈兩萬危須兵的意外援軍之後,羅憲覺得手頭上的兵力充裕了很多。他向另外兩座衛城各派去五千危須兵替回在在烏壘、校尉防守的蜀國精兵。羅憲將戴麗絲的四萬重步兵一分爲二,分別防守烏壘與校尉,並任命了戴麗絲爲烏壘的最高守將負責防衛烏孫的進攻。校尉的守將是有班勇擔任,班勇乃是沙場的宿將威名遠播,危須兵與且末兵對他擔任守將都心悅誠服。

構建好外圍的第一道防線之後,羅憲用小宛、且末等國獻上兩萬多匹戰馬裝備給西域都護府的一萬五千蜀軍以及徵召補充的原西域都護府五千護衛軍,;羅憲將戰馬給了蜀兵將他們分成三隊每隊五千人組成救火隊隨時救援各個即將失陷的衛城。

裡外兩層的防禦體系構建完畢之後,李嚴和羅憲都安下心來靜候戰爭的發展。羅憲對李嚴說:“我不大相信張狂沙那小子能擋住烏孫國的鐵蹄,要不我帶一隊親兵過去幫助他們指揮吧。”李嚴回答說:“我看行,不過張狂沙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就登上了王位肯定十分自負。可能剛開始只會讓你觀戰不會讓你插手龜茲的軍隊指揮,我將陛下送我的白毦兵撥一個百人隊給你。你要等到張狂沙吃敗仗之後,再出面替他出謀劃策,這樣他就不會有那麼牴觸了。”

羅憲回答說:“好的,我現在就起程去龜茲。西域都護府的事情就拜託你了,若是有什麼地方需要人幫把手。你不妨去找班勇,他可是這西域地界上的一尊大佛啊,跟其他國家打交道有他出面比我們出面省事多了。”

“刀劍無眼,戰場上小心啊!我就不送你了,走好!”李嚴說道。

羅憲帶着李嚴送的頂級保鏢一百白毦兵一人雙馬,換馬不換人馬不停蹄的趕去龜茲國。在經過輪臺的時候看見打着龜茲王駕的旗號的隊伍護送老龜茲王進入西域都護府避難,;羅憲心想道:未戰未戰先卻不是一件好事,連老王都逃走了,一般的士兵還有有理由相信你新王能帶領大勝戰嗎。張狂沙到底你是真的狂了還是簡直就是一個軍事白癡。

羅憲攔下龜茲老王的王駕,對老王說道:“貴國上下同聲一氣爲了抵抗烏孫入侵,老王這個時候怎麼能離開自己的王國,逃到其他地方避難呢?您這樣做讓您的子民知道了對於士氣的打擊將會是致命,連老王都沒有信心取勝那普通的士兵們還指望什麼呢?”

“這個道理本王也是知道了,但是本王已經年邁對於指揮戰鬥已經是無力從心,更何況本王相信我兒會做的比我好的。”龜茲老王回答說。

“既然如此我們不妨做個試驗,看一下沒有了您龜茲軍隊的戰鬥會怎麼樣!”羅憲說道,老龜茲王沒有阻止羅憲同意做這個試驗。羅憲從護衛老龜茲王的衛隊裡面挑出三個年齡不一樣的衛兵。羅憲想年長的衛兵問道:“你相信新王能帶領你們取得對抗烏孫國的勝利嗎?老王的地位在你們心目中是怎樣的。當他在國難時離開自己的國家時你會有什麼看法。”

起初年長的衛兵不敢回答在老王許諾言者無罪之後年長的衛兵回答說:“不能,在我們看來新王只不過是半桶水沒有真材實料,根本不是烏孫王那隻老狐狸的對手;老王在我們心目中的形象是無可替代了,他深受子民的愛戴我們都希望在國家危難的時候能跟我們一起並肩作戰而不是臨陣脫逃。”羅憲向其他兩個衛兵問了同樣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大徑相同,等年少的衛兵回答完之後羅憲望着老王希望老王能改變主意,注意到他們問答的其他衛兵也聚攏過來露出渴望的眼神,最後老王權衡一下利弊決定跟羅憲返回王城昆域,當老王宣佈改變方向返回昆域的時候整個衛隊的士兵抱着跳起來相擁而泣高呼着老王萬歲。

羅憲等人到達龜茲王城的後,得知烏孫已經攻下了龜茲的三座城池正步步向王城緊逼。於是羅憲帶着老王求見新王,這時候的新王張狂沙像一隻鬥敗的公雞垂頭喪氣一點鬥志也沒有了。羅憲對老王說道:“我請您回來沒有錯吧,我們漢人有句話叫做能對付狐狸的只有狐狸或者比狐狸更狡猾的獵人,很顯然您的兒子還不是一個合格的獵人。”

對於羅憲幽默的諷刺老王沒有在意,張狂沙見到老王出現之後彷彿有了主心骨衝上來抱着老王的大腿直哭,張狂沙對老王說道:“父王,兒臣沒有,無法駕馭手下的將領。當得知能在戰事開始的時候就去了西域都護府前線的幾個將軍一箭不髮帶着軍隊直接開城投降了,現在國內的兵力吃緊,兒臣已經全面收縮戰線。目前王城聚集了我龜茲最後的兵力兩萬騎兵與七萬步兵但是烏孫國的軍隊加上叛逃過去的軍隊差不多有五十五萬了,兒臣無能請父王廢黜我的王位處罰我吧!”

老王扶起張狂沙說道:“王兒,不必擔心!男子漢大丈夫哭哭啼啼的成不了大事了,來我給你介紹蜀國徵西將軍馬岱麾下的將軍羅憲。羅憲是西域都護府特地來援助我們,他將會替我們指揮軍隊跟烏孫生死決戰。”

“羅將軍我們倒是有一面之緣,至於西域都護府?他們派來的援軍?這個時候西域都護府有援軍可派嗎?”張狂沙遲疑的說道。

“你們不缺優秀的士兵,只是缺少大將,我想我的到來可以給你們幫上一點小忙。打戰不一定要靠人多才能贏得勝利,以少勝多在我們中原是經常有的,只要謀劃得當你們照樣可以打敗烏孫。”羅憲說道。

“那羅將軍打算怎麼做呢?需要我們提供什麼幫助呢?”老王問道

“兵家有言道、天、地、將、法是取勝的五個基本因素。烏孫無故侵略龜茲在道義上就站不住腳,只要我們將烏孫的大軍拖在王城外一兩個月讓烏孫無法迅速擊敗我們,那麼跟烏孫有隙的國家都會認爲烏孫只是外強中乾。到那時我們只需要一封結盟書就可以讓其他國家出兵痛打落水狗攻擊烏孫國,逼烏孫回援,然後在他們回援的路上設計消滅他們;龜茲王城佔據地利只要防守得當準備充分守上一兩個月是沒問題;防守成功的關鍵是要有一個實力超羣的將軍,縱觀龜茲上下我認爲無能擔此重任,因此毛遂自薦推薦我代替你們指揮軍隊;法就是要賞罰分明,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拿出王宮府庫的財寶由新老兩王出面犒軍,粉碎先前不利的傳言。只要按我的計劃去執行大概有六成的勝算。”

“六成勝算,比本王估計的高上三成。好本王就將龜茲的命運交到你手上了,王兒將兵符給羅將軍由他代替你統帥三軍。”老王說道。

張狂沙將兵符交給羅憲說道:“羅將軍,我有個不情之請。能不能讓我在你的麾下聽令學習怎麼打戰。我見剛纔你分析的很好,我想成爲像你一樣的大將。”羅憲向老王投去詢問的眼神得到老王的肯定回答後便同意讓他加入。

羅憲接手龜茲兵權之後帶着新老兩王召開了一次戰前動員大會,張狂沙簡單介紹了羅憲並告訴手下的將領現在的指揮官已經換成是羅憲。有老王坐鎮龜茲軍隊的將領都沒有意見,因此羅憲順利的掌握了兵權。羅憲將龜茲剩餘的軍隊分成兩部分,兩萬騎兵由張狂沙統領駐紮在王城外面。等烏孫大軍圍城之後繞道西南方向,等烏孫攻城半月後無法攻破王城時出兵襲擊烏孫的糧道切斷烏孫大軍的糧食供應,同時由老王負責收集國內的糧食聚攏到王城將百姓遷移到南面進入且末、精絕境內進行堅壁清野。還有老王派出使者勸服投降過去的將領有帶隊迴歸,若是不能勸服他們就行使反間計讓他們自相殘殺。”

聽完羅憲的全盤大致計劃,張狂沙與老王也沒有意見。但是有一位將領賀剛的將領對羅憲這麼指手畫腳的指揮他們不時流露出不滿的情緒,但是羅憲並沒有在意認爲這是自然現象。爲了化解賀剛心中的憤懣羅憲特意示好將他任命爲守城的副將貼身跟隨自己。

當羅憲的計劃堅壁清野的計劃進行不到一半的時候,烏孫的大軍已經兵臨城下。龜茲的王城非常有特色整個王城建立在一個斜坡上:只有進出的西、南兩座城門,而且西城門建立在陡峭的戈壁上,這就使得烏孫大軍的攻擊方向變得十分有限。羅憲集結五萬大軍重兵防守南城門,在南城門外一口氣修了十幾座甕城,每座甕城裡面建起了四五十個高高的箭塔,西城門派遣兩萬大軍由老王負責帶軍防守。

架勢擺開之後,烏孫王訶黎布爲了顯得自己仁義於是派使者前來勸降,聽完使者的話之後羅憲一箭射死使者的馬讓人翻譯說道:“這就是答案!”讓烏孫使者灰溜溜的跑回去了向黎布報告龜茲的選擇。訶黎布假仁假義的對身邊的將軍說:“本來念在當初跟龜茲王這個老烏龜是同一個老師替我們啓蒙學習的份上,只要這隻老烏龜不跟本王作對可以放過他一命,既然他如此不識擡舉衆將領替本王擊破此城活捉老王八,燉來補身體!”烏孫的將領聽完訶黎布的話都哈哈大笑起來,投降過去的龜茲將領也跟着苦笑。

訶黎布攤開城內密探畫出的城防佈局圖說道:“這個老烏龜,就是膽子小整個王城修的跟龜城一樣想啃他一口都不知道怎麼下嘴,要想攻下它難啊。”阿普杜拉本來應該留下監國但是他抱有一種僥倖心理:只要在訶黎布戰死沙場,根據烏孫國的法律替訶黎布報酬的王族就有權繼承王位。阿普杜拉心懷鬼胎的向訶黎布建議說:“叔父,爲什麼不已降軍爲先導比他們硬撼此城,同時進攻的時候裹挾大量的龜茲百姓讓城內的士兵投鼠忌器不敢釋放大規模的守城武器。”

“戰爭是男人的事情,老人、女人、孩子通通靠邊站,你這樣做會不會有失道義啊。如果按照你說的做攻下這座王城至少要死上三十萬以上無辜的百姓。”訶黎布遲疑的說道。阿普杜拉解釋道:“一將功成萬骨枯,即使我們征服了這裡。龜茲的百姓不一定會真正服從我們的統治,當我們離開了恐怕他們還會反叛,即使這裡的人死光了,但龜茲的土地肥沃適合居住我們可以從國內移民。因此我認爲這麼做既可以削弱以後統治的反抗勢力,又可以爲我國百姓贏得生存空間。一舉兩得,叔父不必再猶豫了。”

於是訶黎布將降將扣押起來,奪走他們的兵符,派人接管的他們的部隊。訶黎布縱兵劫掠從王城方圓百里搶來三十多萬手無寸鐵的百姓,將他們分成兩部分,一路由十萬降軍裹脅二十萬龜茲百姓進攻南門,另一路由五萬降軍裹脅十萬百姓進攻西門。訶黎布將自己的部隊也分成兩部分南門二十萬訶黎布親自坐鎮,西門十萬由阿普杜拉統御。訶黎佈讓烏孫國的部隊成爲督戰隊,只要有龜茲人後撤逃跑全部格殺勿論。

龜茲降軍裹脅着龜茲的百姓在烏孫大軍的威逼下步步向城門逼近,羅憲與龜茲老王看到這種陣仗不由得傻眼了。負責守衛南門一座甕城的千夫長將手中的劍狠狠的摔在地上罵道:“他嗎的的,他嗎的太不地道了居然想出這麼很得招。這戰怎麼打啊左右死的都是我們龜茲自己人。”過了一會這名千夫長又撿起地上的劍對身邊的士兵們說道:“王城是我們的最高的榮耀,我們寧可戰死也不願意他淪陷。因此我命令你們拿起手中的武器,只要他們上前一步進入我們的攻擊範圍,他們將不是我們的親人而是我們的敵人。爲了至高無上的老王,爲了神聖的昆域!”

口同聲喊道:“爲了至高無上的老王,爲了神聖的昆域!”這座甕城的士兵猶如着了魔一樣眼睛通紅好像要噴火一般,他們拿起弓箭、架起投石車向攻擊他們的“敵人”發射。一座甕城的箭枝是有限的很快到了短兵相接的時候,降軍本來認爲有着裹脅的百姓當盾牌城上的守軍投鼠忌器不敢射擊,他們絲毫沒有防備一頓箭雨和石雨下來大量的百姓與士兵死亡。降軍改變攻城的方法採用蟻附的方式爬上了城牆。

當第一座甕城被攻破之後,大量的百姓與降軍進入甕城,城內士兵的最後命運是被憤怒的降軍與百姓分屍。降軍採取同樣的方式將南門外面的甕城一一攻破,他們攻到南門的時候降軍與百姓只剩下一半了。看到傷亡慘重的降軍與龜茲百姓訶黎布不禁爲阿普杜拉的主意感到佩服,訶黎布心想若是全部用烏孫國的士兵去攻城,恐怕攻下此城剩下的軍隊也沒有多少了。

南門的城牆高大不像甕城那麼簡單,降軍和百姓光靠蟻附的方式是無法攻破南城門的,於是訶黎布將攻城部隊派了上去,一輛輛高大的投石車在南門外豎起。訶黎布的投石兵將大量的重達上百斤的石頭髮射進城,大量的石塊砸在城牆上將城牆砸的震動。羅憲一直以爲西域各國沒有非常厲害的攻城的武器,沒想到烏孫國不知道從哪裡搞來一批這麼厲害的投石車,一個有見識的龜茲將領對羅憲說道:“這是西方羅馬帝國的攻城利器投石車,不知道訶黎布從那搞來的。”羅憲擔憂的說道:“羅馬?沒聽說過,如果不將這批投石車破壞掉恐怕今天我們是凶多吉少啊。”

羅憲想了一會之後說道:“賀剛你替我挑選五千死士,我要親自帶隊出城攻擊投石車。”

賀剛望着城外的密密麻麻的降軍與百姓說道:“羅將軍要不要再考慮下,五千人很難靠近投石車啊。除非下面的降軍肯臨陣反戈一擊否則還是沒有希望的。”

“反戈一擊,可能嗎?”羅憲問道。“可以用國王的王印寫一封赦免書赦免他們同時開城門放他們入城。”賀剛說道。羅憲覺得賀剛的話說的不錯,於是派出一名使者將羅憲的意思告訴龜茲老王,龜茲老王同意了羅憲的辦法,並且送上了加蓋上王印的赦免書。得到赦免書之後羅憲帶着賀剛挑選出來的五千死士與一百白毦兵準備妥當準備出城招降被裹挾的百姓和降軍。

我也穿越了?第六十四章 第一次西域戰爭(2)第一百五十四章 平定塞外第一百六十章 聖戰—1第三十三章 強攻長安 終章(1)第六章 成都風雲—2第一四十八章 驚世之秘第一百五十三章 東征日本第一百三十九章 會稽山下第三十章 強攻長安—7(改)第一百零一章 逃出生天第四十九章 和談—1第一百三十四章 江陵血戰第四十章 強攻長安 終章(8)第四十九章 和談—1第一百三十三章 再戰江陵第五十四章 三方會談—停止內戰第一百零七章 白帝論勢(1)第七十三章 信都攻防戰第五十五章 潼關會談—摸底第九十七章 山雨欲來前言第一百五十七章 暗潮來襲第九十六章 沒有硝煙的西域第一百二十六章 誰爲智者第二十二章 孫權一怒五十七章 君臣交心第七十四章 誰爲蜀相-1第六十一章 來自西域的聲音第一百四十六章 一鍋端第九十五章 最終的勝利第十五章 伐魏—3第一四十九章 盧龍要塞第一百五十七章 暗潮來襲第二十五章 強攻長安—2劇情公告第一四十八章 驚世之秘第一百四十一章 江東士族第一百一十六章 血戰嘉峪關第一百五十三章 東征日本第十七章 伐魏—5第四十五章 鹿死誰手第十四章 伐魏—2第一百五十二章 蜀國變革第一百零二章 諸葛病危第四十五章 鹿死誰手第七十九章 漢裔危機第三十章 強攻長安—7(改)第七十九章 漢裔危機第四章 北伐第五十八章 諸葛亮封王事件—1第九十二章 沒有援軍?第一把二十二章 決戰(1)第九十章 固守待援-1第九十八章 初現觀察者第五十八章 諸葛亮封王事件—1第一百五十七章 暗潮來襲第六十七章 西域都護府第一百五十八章 黃皓絕境第九十三章 撲朔迷離五十七章 君臣交心第八章 魏國心思第九十七章 山雨欲來第一百五十四章 平定塞外第一百章 巴州遇險第十章 算計第十二章 聯吳伐魏第三十五章 強攻長安 終章(3)第七十四章 誰爲蜀相-1第一四十八章 驚世之秘第一百四十五章 敵人的敵人便是朋友第九十五章 最終的勝利第一百一十九章 劉禪的決斷第一百零三章 霍去病曾在否?第二十章 西進與北上?第四十三章 薑還是老的辣—1第九十六章 沒有硝煙的西域第七十八章 涼州軍團—3第一百五十三章 東征日本第一四十九章 盧龍要塞第五十三章 三方會談——暗潮涌起第一百零二章 諸葛病危第一百一十章 上庸硝煙第一百五十一章 統一戰線第四十四章 薑還是老的辣—2第六十二章 兵發西域第一百一十五章 涼州狼煙第四十九章 和談—1第六十八章 西域疑雲第一百零七章 白帝論勢(1)第一四十九章 盧龍要塞第六十八章 西域疑雲第一百零三章 霍去病曾在否?第四十章 強攻長安 終章(8)第七十一章 長安朝議第四十一章 意想不到的收穫第十三章 伐魏—1前言第三十三章 強攻長安 終章(1)第五十一章 三方會談—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