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65 忍辱不出
費曜、戴陵得知司馬懿親自守住上方谷,自認爲後顧無憂,全力對抗王平帶領的蜀軍,他們哪裡想到,諸葛亮已經率軍成功躲過司馬懿大軍的阻擋,趕到了他們的後方。
這天夜裡,辛苦阻截了一天的魏軍正在大睡,後方的山下傳來了大軍趕來的聲響,費曜急忙起牀,只聽哨兵來報,看見這支大軍前方將士,穿着的正是魏軍的服裝,一杆大旗上寫得正是“司馬”二字。
大都督夜晚趕來,究竟爲了何事,怎麼不事先通報一聲?難道說被諸葛亮戰敗了?
應該是這樣,來不及報告,費曜因此放鬆了警惕,然而,等這支大軍來到跟前,全部都是生面孔,而且眼神冰冷,難掩殺氣,費曜這才發覺上了當。
正是諸葛亮命令先行部隊穿上了魏軍的服裝,迷惑費曜等人,蜀軍在吳懿、吳班的帶領下,迅速衝進了魏軍大營,費曜、戴陵與二將苦戰,因爲沒有防備,根本擋不住。
兩萬魏兵折損過半,被俘近兩千人,費曜的戰馬被吳班一刀砍斷了馬腿,當場被俘,戴陵率領剩餘部隊,經過數次衝殺,血染衣襟,才終得逃脫,連夜返回了上邦。
木門道失守,魏軍先敗了一局,屏障被拆除,王平、張嶷的部隊也得以跟諸葛亮匯合一處*?。
“丞相神算,若非大軍後方偷襲魏軍,倒是不知何時才能佔領此處。”王平佩服的說道。
諸葛亮擺了擺手,說道:“雖得木門道,並未得上邦,只是小勝而已。”
“我軍何不趁勝前進,直接攻下上邦?”王平問道。
“我剛剛得知,郭淮率三萬人馬守在上邦,此人頗有計謀,不可小視。”諸葛亮道,隨即吩咐王平:“既已佔據要地,還需穩步推進,將軍可帶領兵馬,在此地修建城池,必保此地不失。”
王平聽令,立刻着手去辦,諸葛亮則立刻率軍返回,司馬懿走脫的消息已經傳來,他很擔心司馬懿會趁自己不在,命令張郃對姜維展開猛烈進攻。
諸葛亮將費曜等降兵帶走,順暢的通過上方谷,返回了天水西側的主力部隊,所幸張郃沒有任何行動,反倒是聽說司馬懿回去後,又繼續向上邦增兵,顯然畏懼了王平的部隊。
“丞相,如此膠着,與我軍不利,逼迫張郃出戰,方爲上策。”姜維建議道。
“司馬懿唯恐失去上邦,重兵集中在那處,如今張郃所轄兵力不及我軍,因此不敢出兵,也在情理之中。”諸葛亮道。
“不如辱其將,逼迫其出兵,只要這邊戰事一起,上邦定然失守。”姜維道。
諸葛亮想了想,決定採用姜維的計策,儘管他對這種做法有些鄙夷,但是兩軍交戰,勢如水火,什麼法子都得用,不能按照常規出牌。
隨後,諸葛亮下令,將費曜以及其手下幾十名堅決不降的士兵全部予以刺青,削去頭髮,放歸魏軍大營。
咒罵聲不斷,費曜等人身上被刺滿了凌亂的圖案,禿頭光膀子被攆走,回到了張郃這邊,哭訴蜀軍無道。
張郃氣得目呲欲裂,暴跳如雷,立刻將此事彙報給司馬懿,強烈要去出兵進攻蜀軍。
司馬懿得知了消息,同樣氣得肝顫,這種做法是不人道的,令人不齒,不由痛罵諸葛亮小人之舉,無所不用其極!但是,隨後司馬懿就冷靜了下來,這是諸葛亮的激將之法,如此更說明蜀軍難以維繫,急於攻佔城池,於是通知張郃安撫好費曜等人,堅守住陣地,絕不出兵。
諸葛亮等了許久,也不見魏軍有任何動靜,知道計謀被司馬懿識破,只怕是這招不管用了。與此同時,諸葛亮真心佩服司馬懿的忍耐力和睿智,隨後派出使者,給魏軍送去了少許物資,算作羞辱費曜等人的歉意。
司馬懿堅守不戰,令諸葛亮煩惱叢生,只能啓用木牛流馬,運送軍需物資,還要打一場持久戰。
木牛流馬的威力立刻發揮出來,只需百餘名士兵看管,翻山越嶺,奔走如風,來回往返,不知疲倦。
儘管有木牛流馬運糧,但諸葛亮並不輕鬆,最大的問題是,有了運糧的設備,糧草依舊不足,接連三次北伐,耗費巨大。正所謂巧婦難爲無米之炊,有了運送工具但是沒有糧食,那還不是一個樣嗎?
於是,諸葛亮又給朝廷上奏,請求支援糧草,劉禪也是甩手掌櫃,又把這件事兒交給了李嚴,反正照着丞相說的去辦就行。
李嚴徹底成了苦瓜臉,連年北伐,蜀中壯丁少了許多,糧食連年減產,百姓吃飯都成了問題,上哪兒去籌糧。
李嚴也將這個情況如實反應給劉禪,但是劉禪不以爲然,沒有糧食看可以多吃點肉嘛,又好吃又扛餓。如今丞相不辭辛苦遠征打仗,咱們不能只在後方享受安樂,必須要給丞相最大的支持。
以後別在好藉口了,丞相怎麼要求,咱們就怎麼做,排除萬難一定要解決糧食問題。李嚴恨不得嚎啕大哭,這不是難爲人嘛!爲了徵糧的事兒,他不僅得罪了百姓,更是受到了不少有頭臉人的排斥,因爲攤派給他們的任務最多,大家看見他就躲,還有人背地裡叫他李瘟神。
聖上安排的事情,豈敢不做,李嚴硬着頭皮去辦理此事,但是也應該讓諸葛亮明白現在的具體困難,所以只是徵集了一小部分,派人先一步送到了前線,希望丞相看到這種狀況能有所改觀。
剩下的軍糧還是沒有着落,李嚴爲此十分頭疼,徵糧的方法也不是完全沒有,卻不能採用。無論哪朝哪代,都有貴族的存在,蜀國雖然較弱,但也有一些當地士族大戶,私下裡存糧很多,根本吃不了,但是一到徵糧的時候就裝迷糊哭窮,甚至還有人想借機哄擡糧價,大發國難財。
李嚴很是氣惱,但也明白一點,如果動了這些人的窩窩頭,那就等於動搖了劉禪的統治,來自內部貴族的反叛,可比外來攻擊更容易亡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