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7章討價的技巧
呂布心想:貿易對雙方都有好處,多開幾條商路也沒什麼,只要控制住主要的戰略物資就行。於是便也答應到:“好。這個便答應你。然。舊波斯之地邊界需重新劃分,波斯半島沙漠(後世阿拉伯沙漠)名義上也須得歸大漢所有。”
諸葛亮一想:那波斯半島上的大漠環境比死亡瀚海還艱險。只要在那大漠裡也放上蟲蟻,又有何難。於是便也答應了:“波斯半島上的大漠可以歸大漢所有。只是其他地方當以雙方實際控制爲界,彼此不得尋藉口侵犯。”
呂布點頭到:“好。但若要彼此不得再尋藉口侵犯,需得再答應一條。你國之海域,離陸地三十里爲界。三十里外極其島嶼盡歸大漢所有。”
諸葛亮拒絕到:“此萬萬做不到。”諸葛亮自然知道大漢此時正處於海疆擴張的井噴時代。諸葛佛國在陸地上戰力不弱,但水軍不行。所以急需發展水軍。只是此時的水軍遠遠已不是當初在內河內江湖泊那樣,而是面對浩瀚的大海。所以諸葛亮想發展卻沒那麼容易。他還想從這次談判中獲得大漢的海船建造技術呢。
呂布見諸葛亮拒絕便笑道:“那好。既然海域邊界無法劃定,那也不難。我們就在陸地上罷兵。至於水上嘛···呵呵···那就用戰艦來說話吧。”
諸葛亮一聽,暗叫不好。此時的諸葛佛國哪裡有能力與大漢打海戰啊。形勢不及人,徒呼奈何。
諸葛亮想了片刻,知道要是不答應呂布的要求,不久大漢水軍的戰艦一定會殺過來。此時諸葛佛國急需與大漢海貿,以恢復發展。一旦大漢水軍殺來,那海上貿易也就別說了,羅馬聯邦海岸線被大漢水封鎖的教訓,不應該發生在諸葛佛國身上。更重要的是,現在的諸葛佛國連八百料的海船都造不出來。還是用這機會獲取大型海船的技術要緊。
於是諸葛亮便無奈到:“也罷。但三十里海域實在不行。當五百里。”
呂布到:“五十里。”
諸葛亮堅持着:“三百里。”
呂布強硬到:“八十里。”
諸葛亮無奈到:“罷罷罷。一百里。再也不能少。”
呂布笑道:“好。但所有離大陸的海域島嶼都將歸大漢所有。”
諸葛亮知道戰船都沒幾艘,根本守不住什麼島嶼,海島有也是沒有。於是便再到:“可以。只是汝國需傳授吾國海船建造技術。”
呂布暗想:商人圖利,兩國海貿發展繁榮,有些造船技術早晚會被商人傳播出去,何況對方還可以從周瑜那獲得支援。用一些老舊的技術換一些實在的條件纔好。便也到:“傳授海船建造技術可以。只是你國需受到約束,你方所有船隻一概不得超過五百料。一旦超過五百料,我大漢水軍可肆意擄掠與擊毀。”
諸葛亮暗恨:你夠狠。不過還是討價到:“五千料。”
呂布回價到:“一千料。”
諸葛亮堅持着:“三千料。”
呂布最後到:“最多兩千料,再囉嗦,毛都沒有。”
諸葛亮心想:能獲得兩千料的海船建造技術也不錯,自己現在連八百料的海船都造不出來呢。於是便也答應了。
於是。諸葛亮便與呂布簽下了蘇丹之盟。兩方協議規定,以阿斯旺與蘇丹之間的中間線爲邊界。東起紅海,西連死亡沙漠,至黑奴大陸的最西邊,但死亡瀚海名譽上則歸大漢所有。波斯半島則以波斯沙漠爲邊界,諸葛佛國只佔波斯半島西面,南面與部分東面。最北有麥地那,南至麥加再南至亞丁,也門,東至曼奈,阿布。而波斯沙漠名譽上也歸大漢所有。再來原有邊界上,從巴士拉一直到東波斯地區與天竺,則以以往雙方實際控制的邊界爲準。
而諸葛佛國海域只限制於海岸往大海延伸一百里,且所有離大陸島嶼都歸大漢所有。而諸葛佛國的艦船最大不得超過兩千料,大漢則向諸葛佛國傳授造船技術。兩國友好通商,相互往來。
協議簽下後,諸葛佛國雖然被死死的限制在黑蠻大陸與天竺大陸和波斯地區,但卻再也沒有與大漢交戰過。
阿斯旺戰役成了呂布與諸葛亮的最後一戰。雖然呂布在這場戰役上沒有取勝,甚至還吃了點虧。但是還是在協議上獲得了想要的一切。
隨後的日子裡。呂布一直忙於應對國內各地的問題,與儲位之爭和絞殺周瑜,就再也沒有西征了。
漢元二十九年秋,諸葛亮帶着從埃及掠奪來的大量的人口與物資,在黑蠻大陸大力發展諸葛佛國是實力。且爲了維持各方平衡,諸葛亮還從波斯,天竺遷移來了大量的波斯人和天竺阿三,而後又將黑蠻和埃及人遷移一部分往原波斯與天竺地。使得整個諸葛佛國在佛教的洗腦下,由漢人主導着一切,平衡着黑蠻,波斯,埃及,天竺四大種族之間的力量。而呂布也帶着凱撒領着大軍回洛陽去了。
222年,漢元三十年春,呂布領大軍回到皇都,將凱撒與海倫極其隨從安置在洛陽,封凱撒爲羅馬安逸侯。此時繁華的洛陽是幾十個羅馬也無法比與的。凱撒等人一路上見識了大漢的富強,從而從心理上被徹底的征服。
隨後的日子裡,凱撒極其隨從百十人,便在羅馬安家做生意。在被允許與漢人或其他民族通婚的情況下。凱撒的隨從,後來很多都做了一些洛陽富戶人家的上門女婿。在幾十年的時間裡,便被淹沒的大漢文明的浩瀚之中。凱撒也改名爲羅馬凱撒,羅馬則成了大漢百家姓中的一個複姓。
而此時大漢帝國國內也開始出現一些管理不及的問題來。由於擴張太快,通訊受到制約。整個大漢帝國幾乎佔據了整個北半球。在缺乏便捷通訊與交通的情況下,很多問題便開始一一出現。
再來一個更辣手的問題便是儲位之爭。呂布對於呂緣與呂賜之間的爭奪顯得很無奈。
呂賜是一生下來便被立爲太子的,而且爲人溫和且極爲聰明。自小到大都沒出現過什麼差錯。可是呂布卻更喜歡呂緣這個小兒子。不只是由於呂緣長相與性格像極了呂布,更因呂緣時常隨呂布出征,與呂布在一起的時間更多許多。
雖然太子已被立二十來年,對於兩人的爭奪,呂布本應該制約呂緣纔是。只是從感情上來說,呂布更加疼愛呂緣,甚至有些弱愛。而且在呂布的顧慮中,也覺得呂緣似乎更合適做皇儲之位。
因爲在呂布看來,現在的大漢是一個以武力征服四蠻八夷的強大帝國。各地蠻夷勢力,縱橫交錯。這個時期,做爲一國之君更需要霸氣與威信用以來威懾臣服的四蠻八夷。而呂賜性格較爲溫和,一旦將來繼位,可能無法震懾住四面八方已經臣服的蠻夷。
呂布很清楚。對於民族的融合是需要時間的。最起碼也要幾十年,甚至幾代人的雜居,乃至更長時間,幾百年,上千年。而短短一二十年是無法做到民族融合的。
現在四方蠻夷臣服,更多的是懼怕於呂布的威性,而不是真的已經和漢人和睦相處。畢竟這一代人,或者上一代人,很多都是被呂布的漢軍滅門,很多蠻夷都是家破人亡的,這是有仇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