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卻說孔明班師回國,孟獲率引大小洞主酋長及諸部落,羅拜相送。前軍至瀘水,時值九月秋天,忽然陰雲布合,狂風驟起;兵不能渡,回報孔明。孔明遂問孟獲,獲曰:“此水原有猖神作禍,往來者必須祭之。”孔明曰:“用何物祭享?”獲曰:“舊時國中因猖神作禍,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風恬浪靜,更兼連年豐稔。”孔明曰:“吾今事已平定,安可妄殺一人?”遂自到瀘水岸邊觀看。果見陰風大起,波濤洶涌,人馬皆驚。孔明甚疑,即尋土人問之。土人告說:“自丞相經過之後,夜夜只聞得水邊鬼哭神號。自黃昏直至天曉,哭聲不絕。瘴煙之內,陰鬼無數。因此作禍,無人敢渡。”孔明曰:“此乃我之罪愆也。前者馬岱引蜀兵千餘,皆死於水中;更兼殺死南人,盡棄此處。狂魂怨鬼,不能解釋,以致如此。吾今晚當親自往祭。”土人曰:“須依舊例,殺四十九顆人頭爲祭,則怨鬼自散也。”孔明曰:“本爲人死而成怨鬼,豈可又殺生人耶?吾自有主意。”喚行廚宰殺牛馬;和麪爲劑,塑成人頭,內以牛羊等肉代之,名曰饅頭。當夜於瀘水岸上,設香案,鋪祭物,列燈四十九盞,揚幡招魂;將饅頭等物,陳設於地。三更時分,孔明金冠鶴氅,親自臨祭,令董厥讀祭文。其文曰:“維大漢建興三年秋九月一日,武鄉侯、領益州牧、丞相諸葛亮,謹陳祭儀,享於故歿王事蜀中將校及南人亡者陰魂曰:我大漢皇帝,威勝五霸,明繼三王。昨自遠方侵境,異俗起兵;縱蠆尾以興妖,盜狼心而逞亂。我奉王命,問罪遐荒;大舉貔貅,悉除螻蟻;雄軍雲集,狂寇冰消;才聞破竹之聲,便是失猿之勢。但士卒兒郎,盡是九州豪傑;官僚將校,皆爲四海英雄:習武從戎,投明事主,莫不同申三令,共展七擒;齊堅奉國之誠,並效忠君之志。何期汝等偶失兵機,緣落奸計:或爲流矢所中,魂掩泉臺;或爲刀劍所傷,魄歸長夜:生則有勇,死則成名,今凱歌欲還,獻俘將及。汝等英靈尚在,祈禱必聞:隨我旌旗,逐我部曲,同回上國,各認本鄉,受骨肉之蒸嘗,領家人之祭祀;莫作他鄉之鬼,徒爲異域之魂。我當奏之天子,使汝等各家盡沾恩露,年給衣糧,月賜廩祿。用茲酬答,以慰汝心。至於本境土神,南方亡鬼,血食有常,憑依不遠;生者既凜天威,死者亦歸王化,想宜寧帖,毋致號啕。聊表丹誠,敬陳祭祀。嗚呼,哀哉!伏惟尚饗!”讀畢祭文,孔明放聲大哭,極其痛切,情動三軍,無不下淚。孟獲等衆,盡皆哭泣。只見愁雲怨霧之中,隱隱有數千鬼魂,皆隨風而散。於是孔明令左右將祭物盡棄於瀘水之中。次日,孔明引大軍俱到瀘水南岸,但見雲收霧散,風靜浪平。蜀兵安然盡渡瀘水,果然鞭敲金鐙響,人唱凱歌還。行到永昌,孔明留王伉、呂凱守四郡;發付孟獲領衆自回,囑其勤政馭下,善撫居民,勿失農務。孟獲涕泣拜別而去。

孔明自引大軍回成都。後主排鑾駕出郭三十里迎接,下輦立於道傍,以侯孔明。孔明慌下車伏道而言曰:“臣不能速平南方,使主上懷憂,臣之罪也。”後主扶起孔明,並車而回,設太平筵會,重賞三軍。自此遠邦進貢來朝者二百餘處。孔明奏準後主,將歿於王事者之家,一一優恤。人心歡悅,朝野清平。卻說魏主曹丕,在位七年,即蜀漢建興四年也。丕先納夫人甄氏,即袁紹次子袁熙之婦,前破鄴城時所得。後生一子,名睿,字元仲,自幼聰明,不甚愛之。後丕又納安平廣宗人郭永之女爲貴妃,甚有顏色;其父嘗曰:“吾女乃女中之王也。”故號爲女王。自丕納爲貴妃,因甄夫人失寵,郭貴妃欲謀爲後,卻與倖臣張韜商議。時丕有疾,韜乃詐稱於甄夫人宮中掘得桐木偶人,上書天子年月日時,爲魘鎮之事。丕大怒,遂將甄夫人賜死,立郭貴妃爲後。因無出,養曹睿爲己子。雖甚愛之,不立爲嗣。

睿年至十五歲,弓馬熟嫺。當年春二月,丕帶睿出獵。行於山塢之間,趕出子母二鹿,丕一箭射倒母鹿,回觀小鹿馳於曹睿馬前。丕大呼曰:“吾兒何不射之?”睿在馬上泣告曰:“陛下已殺其母,臣安忍復殺其子也。”丕聞之,擲弓於地曰:“吾兒真仁德之主也!”於是遂封睿爲平原王。

夏五月,丕感寒疾,醫治不痊,乃召中軍大將軍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羣、撫軍大將軍司馬懿三人入寢宮。丕喚曹睿至,指謂曹真等曰:“今朕病已沉重,不能復生。此子年幼,卿等三人可善輔之,勿負朕心。”三人皆告曰:“陛下何出此言?臣等願竭力以事陛下,至千秋萬歲。”丕曰:“今年許昌城門無故自崩,乃不祥之兆,朕故自知必死也。”正言間,內侍奏徵東大將軍曹休入宮問安。丕召入謂曰:“卿等皆國家柱石之臣也,若能同心輔朕之子,朕死亦瞑目矣!”言訖,墮淚而薨。時年四十歲,在位七年。於是曹真、陳羣、司馬懿、曹休等,一面舉哀,一面擁立曹睿爲大魏皇帝。諡父丕爲文皇帝,諡母甄氏爲文昭皇后。封鍾繇爲太傅,曹真爲大將軍,曹休爲大司馬,華歆爲太尉,王朗爲司徒,陳羣爲司空,司馬懿爲驃騎大將軍。其餘文武官僚,各各封贈。大赦天下。時雍、涼二州缺人守把,司馬懿上表乞守西涼等處。曹睿從之,遂封懿提督雍、涼等處兵馬。領詔去訖。

早有細作飛報入川。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爲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參軍馬謖曰:“今丞相平南方回,軍馬疲敝,只宜存恤,豈可復遠征?某有一計,使司馬懿自死於曹睿之手,未知丞相鈞意允否?”孔明問是何計,馬謖曰:“司馬懿雖是魏國大臣,曹睿素懷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陽、鄴郡等處,佈散流言,道此人慾反;更作司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貼諸處。使曹睿心疑,必然殺此人也。”孔明從之,即遣人密行此計去了。

卻說鄴城門上。忽一日見貼下告示一道。守門者揭了,來奏曹睿。睿觀之,其文曰:“驃騎大將軍總領雍、涼等處兵馬事司馬懿,謹以信義佈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創立基業,本欲立陳思王子建爲社稷主;不幸奸讒交集,歲久潛龍。皇孫曹睿,素無德行,妄自居尊,有負太祖之遺意。今吾應天順人,剋日興師,以慰萬民之望。告示到日,各宜歸命新君。如不順者,當滅九族!先此告聞,想宜知悉。”

曹睿覽畢,大驚失色,急問羣臣。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爲此也。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爲國家大禍。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韜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爲禍。”睿乃降旨,欲興兵御駕親征。忽班部中閃出大將軍曹真奏曰:“不可。文皇帝託孤於臣等數人,是知司馬仲達無異志也。今事未知真假,遽爾加兵,乃逼之反耳。或者蜀、吳奸細行反間之計,使我君臣自亂,彼卻乘虛而擊,未可知也。陛下幸察之。”睿曰:“司馬懿若果謀反,將奈何?”真曰:“如陛下心疑,可仿漢高僞遊雲夢之計。御駕幸安邑,司馬懿必然來迎;觀其動靜,就車前擒之,可也。”睿從之,遂命曹真監國,親自領御林軍十萬,徑到安邑。司馬懿不知其故,欲令天子知其威嚴,乃整兵馬,率甲士數萬來迎。近臣奏曰:“司馬懿果率兵十餘萬,前來抗拒,實有反心矣。”睿慌命曹休先領兵迎之。司馬懿見兵馬前來,只疑車駕親至,伏道而迎。曹休出曰:“仲達受先帝託孤之重,何故反耶?”懿大驚失色,汗流遍體,乃問其故。休備言前事。懿曰:“此吳、蜀奸細反間之計,欲使我君臣自相殘害,彼卻乘虛而襲。某當自見天子辨之。”遂急退了軍馬,至睿車前俯伏泣奏曰:“臣受先帝託孤之重,安敢有異心?必是吳、蜀之奸計。臣請提一旅之師,先破蜀,後伐吳,報先帝與陛下,以明臣心。”睿疑慮未決。華歆奏曰:“不可付之兵權。可即罷歸田裡。”睿依言,將司馬懿削職回鄉,命曹休總督雍;涼軍馬。曹睿駕回洛陽。卻說細作探知此事,報入川中。孔明聞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今既中計遭貶,吾有何憂!”次日,後主早朝,大會官僚,孔明出班,上《出師表》一道。表曰:“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宮中府中,俱爲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愚以爲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以爲督。愚以爲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慮,恐付託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甲兵已足,當獎帥三軍,北定中原,庶竭弩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則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復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諮,以彰其慢。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

後主覽表曰:“相父南征,遠涉艱難;方始回都,坐未安席;今又欲北征,恐勞神思。”孔明曰:“臣受先帝託孤之重,夙夜未嘗有怠。今南方已平,可無內顧之憂;不就此時討賊,恢復中原,更待何日?”忽班部中太史譙周出奏曰:“臣夜觀天象,北方旺氣正盛,星曜倍明,未可圖也。”乃顧孔明曰:“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強爲?”孔明曰:“天道變易不常,豈可拘執?吾今且駐軍馬於漢中,觀其動靜而後行。”譙周苦諫不從。於是孔明乃留郭攸之、董允、費禕等爲侍中,總攝宮中之事。又留向寵爲大將,總督御林軍馬;蔣琬爲參軍;張裔爲長史,掌丞相府事;杜瓊爲諫議大夫;杜微、楊洪爲尚書;孟光、來敏爲祭酒;尹默、李譔爲博士;郤正、費詩爲秘書;譙周爲太史。內外文武官僚一百餘員,同理蜀中之事。

孔明受詔歸府,喚諸將聽令:前督部——鎮北將軍、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都亭侯魏延;前軍都督——領扶風太守張翼;牙門將——裨將軍王平;後軍領兵使——安漢將軍、領建寧太守李恢,副將——定遠將軍、領漢中太守呂義;兼管運糧左軍領兵使——平北將軍、陳倉侯馬岱,副將——飛衛將軍廖化;右軍領兵使——奮威將軍、博陽亭侯馬忠,撫戎將軍、關內侯張嶷;行中軍師——車騎大將軍、都鄉侯劉琰;中監軍——揚武將軍鄧芝;中參軍——安遠將軍馬謖;前將軍——都亭侯袁綝;左將軍——高陽侯吳懿;右將軍——

玄都侯高翔;後將軍——安樂侯吳班;領長史——綏軍將軍楊儀;前將軍——徵南將軍劉巴;前護軍——偏將軍、漢城亭侯許允;左護軍——篤信中郎將丁鹹;右護軍——偏將軍劉敏;後護軍——典軍中郎將官雝;行參軍——昭武中郎將胡濟;行參軍——諫議將軍閻晏;行參軍——偏將軍爨習;行參軍——裨將軍杜義,武略中郎將杜祺,綏戎都尉盛勃;從事——武略中郎將樊岐;典軍書記——樊建;丞相令史——

董厥;帳前左護衛使——龍驤將軍關興;右護衛使——虎翼將軍張苞。——以上一應官員,都隨着平北大都督、丞相、武鄉侯、領益州牧、知內外事諸葛亮。分撥已定,又檄李嚴等守川口以拒東吳。選定建興五年春三月丙寅日,出師伐魏。

忽帳下一老將,厲聲而進曰:“我雖年邁,尚有廉頗之勇,馬援之雄。此二古人皆不服老,何故不用我耶?”衆視之,乃趙雲也。孔明曰:“吾自平南迴都,馬孟起病故,吾甚惜之,以爲折一臂也。今將軍年紀已高,倘稍有參差,動搖一世英名,減卻蜀中銳氣。”雲厲聲曰:“吾自隨先帝以來,臨陣不退,遇敵則先。大丈夫得死於疆場者,幸也,吾何恨焉?願爲前部先鋒!”孔明再三苦勸不住。雲曰:“如不教我爲先鋒,就撞死於階下!”孔明曰:“將軍既要爲先鋒,須得一人同去。”言未盡,一人應曰:“某雖不才,願助老將軍先引一軍前去破敵。”孔明視之,乃鄧芝也。孔明大喜,即撥精兵五千。副將十員,隨趙雲、鄧芝去訖。

孔明出師,後主引百官送於北門外十里。孔明辭了後主,旌旗蔽野,戈戟如林,率軍望漢中迤邐進發。卻說邊庭探知此事,報入洛陽。是日曹睿設朝,近臣奏曰:“邊官報稱:諸葛亮率領大兵三十餘萬,出屯漢中,令趙雲、鄧芝爲前部先鋒,引兵入境。”睿大驚,問羣臣曰:“誰可爲將,以退蜀兵?”忽一人應聲而出曰:“臣父死於漢中,切齒之恨,未嘗得報。今蜀兵犯境,臣願引本部猛將,更乞陛下賜關西之兵,前往破蜀,上爲國家效力,下報父仇,臣萬死不恨!”衆視之,乃夏侯淵之子夏侯楙也。楙字子休,其性最急,又最吝,自幼嗣與夏侯惇爲子。後夏侯淵爲黃忠所斬,曹操憐之,以女清河公主招楙爲駙馬,因此朝中欽敬。雖掌兵權,未嘗臨陣。當時自請出徵,曹睿即命爲大都督,調關西諸路軍馬前去迎敵。司徒王朗諫曰:“不可。夏侯駙馬素不曾經戰,今付以大任,非其所宜。更兼諸葛亮足智多謀,深通韌略,不可輕敵。”夏侯楙叱曰:“司徒莫非結連諸葛亮,欲爲內應耶?吾自幼從父學習韜略,深通兵法。汝何欺我年幼?吾若不生擒諸葛亮,誓不回見天子!”王朗等皆不敢言。夏侯楙辭了魏主,星夜到長安,調關西諸路軍馬二十餘萬,來敵孔明。正是:欲秉白旄摩將士,卻教黃吻掌兵權。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第17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第41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第115回 詔班師後主信讒 託屯田姜維避禍第19回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第9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第23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第117回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第113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第140回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第9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第170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第71回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第30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62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第12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第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12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第72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第72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第58回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第99回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第13回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第47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第91回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第17回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第55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第31回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第68回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第120回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72回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第33回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第113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第52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第76回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第41回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第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羣英會蔣幹中計第23回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第16回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第14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第10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第83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26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第12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第78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第69回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第12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穗大戰呂布第11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第80回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第78回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第26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第1回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第82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第30回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第54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第36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第20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第114回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第39回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第24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第119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62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第3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第62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第63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第57回 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第90回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第47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第83回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第113回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第14回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第29回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第26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第40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第70回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第32回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第62回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第77回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第65回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第47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第49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第37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第15回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第84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第119回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第118回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第63回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第28回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第47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第25回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第170回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第24回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第110回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第84回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第20回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第26回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第60回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