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_第一百九十九回 征討三韓

高句麗,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

高祖劉邦建漢之後,高句麗作爲一個塞外各民族混合部族出現在世人的面前,其政權的高官號“主簿”,隸屬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

從歷史來看,漢武帝時期,“高句麗”這一名字爲班固所著的《漢書》所提及。這是第一次有史書記載,“高句麗”其本身沒有單獨的文字可記述。

“高句麗”,在其成立的初期,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余人組成的。

扶余,扶餘國,又作“夫餘國”,夫餘國的王族來自春秋魯國的公室,是中土流人瑕丘仲後人,那裡穀物豐盛,餘糧頗多。扶余人,無論是王族還是平民百姓都與遼東南部的三韓民族沒有太大關係。

濊貊,又稱貉、貉貊或藏貊,“白民”,“毫人”或“發人”,以農業城柵爲特點,不同於遊牧族。

“濊貊人”這一詞語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

濊貊人在半島的分佈從未離開過傳統漢四郡地區,與三韓部落,是完全牽扯不上任何關係的。

“高句麗”的文化中,炎帝曾出現在“高句麗”壁畫上,四神崇拜、伏羲與女媧圖、神農圖、道家羽衣仙人圖等,均體現了中原對高句麗文化的全面影響,說明了高句麗也是炎黃後代,而非其他。

三韓,一爲馬韓、二爲辰韓、三爲弁辰。

馬韓在西,下轄五十四“國”,北接樂浪,南臨“倭島”;

辰韓在東,共有一十二“國”,其北與濊貊接襄;

弁辰在辰韓之南,亦有一十二“國”,其南與“倭島”相臨。

這七十八國,大的有萬餘戶,小的止有數千家,都在山海間,方圓四千餘里,東西以海爲限,皆古之辰國。

馬韓人邑落雜居,沒有城郭。造的房子,形狀像冢,窗口朝天,不知跪拜,不

識長幼男女之別。不貴金寶錦罽,不知騎乘牛馬,唯重瓔珠,以綴衣爲飾,及懸頸垂耳。大都魁頭露紒,布袍草履。

辰韓,耆老自言秦之亡人,避苦役,適三韓,馬韓割東地與之。

弁辰與辰韓雜居,城郭衣服皆同,語言風俗有異。其“國”近倭,故頗有文身者。

麴義率着倭國僕從前軍從海船上下來,見到的便是如此一副模樣。

回首看看麾下的將卒,麴義有些遲疑,陳震需要派遣出三萬大軍攻伐三韓嗎?

不提麴義如何征討三韓,卻說沮授站在城頭,舉劍欲自刎,未料一箭射來,擊中寶劍之身,震脫離手,直往城下墜落而去。

沮授渾身一顫,俯看間,見呂玲綺收弓綽戟,知是自己之劍爲此女所射落,悲愴一聲,言道:“吾主…”沮授話未及說完,便被身後親衛撲倒在地。

剛纔沮授橫劍及頸,數名親衛已經嚇得膽顫心驚,各自都暗道一聲,苦也!

沮授是他們的主將,沮授是袁紹的謀臣軍師,現在沮授他命麾下將卒向溫侯呂布投降,不管如何來看,南皮一戰到此也算已經結束了。

那麼,不論其他,自己等這些沮授的親衛在投向溫侯呂布之後,所能依靠的還只能是沮授一人,而非他人。現在沮授他想自刎,這將置自己等人於何地?

沮授爲主公袁紹殉葬了,那麼我等在主帥沮公自刎之後,是否也應該自戕?

這事關一個人的品德,不能以平常心態視之。

救下沮授,可免己等陷入尷尬之境,救下沮授,可藉此向溫侯呂布表明心志,吾等可是真心歸順,不是虛情假意。

將沮授扶起來之後,這幾人看覷下去,果見溫侯之女呂玲綺面露讚賞之色,聽她言道:“汝等可扶沮公下城來,以待我父帥接見。”

這幾人聽得呂玲綺之言後,各個心中大喜,向沮授好言勸說道:“大人,害死主公的乃是曹操,現在溫侯與其勢同水火,

兩者之間箭撥弩張,一觸即發。大人,何不借溫侯之手,爲主公報仇雪恨呢?”

沮授爲數親衛所挾,架着往城下去,行動受阻中,沮授怒斥言道:“貪生怕死之輩,何敢提及主公?汝等皆是些狼心狗肺之人,不足爲謀!”

親衛中一人聽得沮授所罵,苦笑向沮授說道:“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在大人心目中爲主公死節乃是理所當然,但在我等心中,大人的生死,纔是最爲重要的啊…”這人說道這裡便沒有說下去了,沮授聽得暗歎一聲,心下暗道着,君爲臣綱,自己身爲袁紹臣子,將袁紹視作天,不顧其他,一心求死,這本身沒錯,而他們這些自己的親衛,現在如此行事,也亦沒有過錯。自己與他們,只不過都是些這天地下芸芸衆生中的一員,生死不能由己,皆逃脫不了命運的排布。

南皮一役歷經月餘,溫侯前後付出將近三萬將士的傷亡,得曹操攻破鄴城,袁紹兵敗自刎消息傳出之後,逼迫得沮授放棄抵禦,向呂布投降,這才取得此城池。

南皮輔將王摩、夏昭兩人,在沮授傳令棄械投降之前,一爲韓猛所斬,令一爲許褚所殺,徒增悲愴之感,令溫侯擒獲沮授之後,一無所得。

沮授雖然被挾制來到呂布軍中,但沒有就此屈尊俯就,歸順溫侯,反而大呼言道:“授不降也!”

ωωω☢ тTk án☢ c o

沮授秉直如此,呂布招攬不得,怒意勃發,就欲斬殺沮授,陳宮上前勸阻,呂布遂遣其說沮授來降。

陳宮進沮授所軟禁之帳中,見沮授披頭散髮,形狀落拓,乃親自爲其束髮,言道:“公乃當世名士,有良、平之智。君貴審才,臣尚量主,本初無謀,不用君言,君何尚執迷耶?吾主若早得足下,天下不足慮也。”

沮授聽罷,神色不變,不言不語,只冷冷相待。

陳宮見之,知急切不可勸,心中思及沮授尚有一子,或能借親情勸服沮授,乃向沮授告退而出,暗中派出人手打探消息,以獲此人來軍前勸說沮授。

(本章完)

正文_第三百五十五回 探索先行正文_第三百七十二回 代漢塗高正文_第六百九十回 人在半途正文_第三百四十回 應對之策正文_第四百八十二回 天池之內正文_第一百六十九回 袁紹敗績正文_第六百一十九回 詐降之計正文_第二百二十回 陷陣突進正文_第一百五十一回 灘塗之戰正文_第六百九十三回 龍爭虎鬥正文_第五百七十三回 攻城開始正文_第五百九十一回 大戰將起正文_第一百四十六回 重甲騎兵正文_第一百五十六回 大將徐晃正文_第三百一十八回 決戰之始正文_第一百八十七回 南皮城下正文_上架感言正文_第二十三回 旗幟飄揚正文_第四百二十二回 天縱之才正文_第六百四十四回 赤壁之年正文_第五十七回 獨戰三英正文_第一百二十三回 弱水三千正文_第一百七十四回 首登之將正文_第三百九十四回 我爲說客正文_第五百四十二回 趙雲出現正文_第四百二十六回 常來常往正文_第六百一十九回 詐降之計正文_第二百四十九回 搶收糧食正文_第五百四十六回 劉備退兵正文_第二百九十回 一門三傑正文_第四百二十四回 入駐小沛正文_第二百九十五回 一見傾心正文_第二百零五回 柳城之下正文_第六百五十五回 竟有此事正文_第三百八十二回 拜見呂布正文_第四百二十一回 迂迴突襲正文_第六十四回 陳宮說曹正文_第六百一十八回 程普闖營正文_第五百七十七回 張任死節正文_第十一回 玉璽下落正文_第一百六十八回 麴義被擒正文_第三十六回 呂布擺宴正文_第三百七十六回 孰忠孰奸正文_第六百八十九回 王佐之人正文_第十四回 蝸居小縣正文_第二百一十七回 混戰之中正文_第二百六十二回 陷陣之營正文_第四百六十七回 所謂伊人正文_第三百零四回 屈指可數正文_第八回 以假論真正文_第六十四回 陳宮說曹正文_第六百六十九回 死戰不退正文_第二百零五回 柳城之下正文_第四回 紙上談兵正文_第四百一十回 據城不出正文_第四百七十四回 遨遊天際正文_第三百零三回 或將遠遊正文_第六百二十回 泰始二年正文_第三百九十五回 戰事紛起正文_第一百零九回 海上遇險正文_第六百一十三回 烈火焚城正文_第二百零三回 平原決事正文_第二百五十四回 贏縣夜戰正文_第一百二十八回 九州之地正文_第二百零六回 大宛良馬正文_第五百一十二回 強搶俊才正文_第三百八十九回 遁回幷州正文_第七十八回 斬將奪城正文_第五百六十九回 萬箭齊發正文_第六十七回 呂縣之戰正文_第七十二回 偶遇華佗正文_第四百八十一回 陳平理事正文_第三百三十六回 一人之威正文_第四百三十九回 事有突變正文_第五百一十二回 強搶俊才正文_第四百回 如疾如徐正文_第六百二十九回 抉擇爲何正文_第一百三十五回 文丑攻城正文_第一百三十一回 公孫勢滅正文_第五百三十四回 兩敗俱傷正文_第一百二十七回 大封羣臣正文_第三百四十七回 食邑封侯正文_第五百三十二回 奪城大戰正文_第五百四十六回 劉備退兵正文_第四百零六回 九品中正正文_第五百三十七回 禦敵無策正文_第六百九十五回 生死之間正文_第二十五回 汝陰易手正文_第五百四十三回 張飛敗退正文_第三百零九回 道法自然正文_第六百九十二回 爲臣之道正文_第四百六十三回 瑣碎之事正文_第五百三十三回 突入城中正文_第五十回 借兵三千正文_第五百一十一回 大戰之間正文_第六百七十三回 城中困境正文_第二百零七回 遷徙人口正文_第一百二十五回 種田生涯正文_第三百三十五回 挑燈夜戰正文_第六百八十一回 君臣奏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