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後,荀採和陳韜在所有人的祝福下終成眷屬。
這也相當於,是潁川荀氏和昔日下邳陳氏,如今的桃源陳氏聯姻的開始。世家的人脈很大程度就是依靠聯姻來完成,後來的三妻四妾很大程度也是爲了方便世家聯姻。
荀採算是潁川荀氏的旁系女子,陳韜卻是陳球的庶子。看起來差不多,實際上荀採身份要比陳韜要高,這次聯姻其實算是‘下嫁’。好在荀採沒有那種作爲世家女的刁蠻,如同小鳥依人一樣乖乖的,很多人都說陳韜有福氣。
其他姑且不說,隨着李伶年紀越來越大,上門提親的人也越來越多。哪怕大家都知道,李伶不是李煜的親妹妹,甚至只是一個山民,且有點o型腿,長得也不是很漂亮。娶了她就意味着成了李煜和李文的親戚,說不得還能和隴西李氏攀上關係。
就爲了這個,甚至最近顧雍都有意無意和李伶親近,這也是江東世家認可了陵陽李氏的直接表現。只是李煜都拒絕了他們的提親,只說讓她自己選擇。其實他算是看出來,最近小妮子和祖郎走得很近,兩人的關係已經有點不清不楚,就等着祖郎向自己提親。
之所以還沒有,主要是祖郎身爲軍官,已經成爲校尉的他,需要以軍隊爲重。眼看如今軍隊開始重新整編,太多的事情需要處理,他一時半會可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處理私事。
這樣的確有點虧待了李伶,不過既然是他們兩人的選擇,李煜表示默認。再說他也不希望和那些大世家有太多的瓜葛,現階段還好,以後說不定會成爲敵人。到時候李伶若嫁給了那些世家子弟,只怕會受苦,甚至一個不小心就給‘病逝’了。
黃忠家多了一個小生命,黃夫人爲他生了一個孩子,取名舞蝶。長子黃敘的病已經完全好轉,甚至經過三年多的調養後和同齡人無異。奈何病得太久,錯過了學武的年紀,是故在李煜的建議下入學,打算走文官或者軍隊文官的路線。
關羽在河東老家接回了他的妻子和長子,長子關平可是他的親生兒子,可不是演義裡面所謂的義子。關鍵是最近關夫人又有喜,或許關興會在明年出生。
典韋的妻子自然也是接了過來,包括他哥哥典傑也來了。只是典傑並不想要出仕,只是與政府合資開辦了金屬冶煉廠,專門研究合金技術和冶金技術。
或許他本身就是個手藝人,奈何歷史上的手藝人地位太低,更別說他是典韋的哥哥,眼看典韋掛掉了,他只能承擔家族強大的重任,無奈成爲了將軍。
順帶的,小典滿也跟着過來,這小傢伙就是個天生暴力分子,兩歲多已經會欺負同齡人了。其實李煜清楚,典韋經常不在家,典夫人難免容易招人閒話,典滿不兇點很難維護自己的母親,說到底也是個孝子。
祖茂的妻子又給他生了一個女兒,長女卻是和陳珪的兒子陳登訂了婚。只是如此一來,祖家的發展,還是要看祖郎那邊了。連續有了兩個女兒之後,祖茂也算是認命了。
黃蓋長子黃柄,今年六歲,剛好入學,走的是文官路線。
這些臣子的情況,李煜都有注意,尤其是這些二代甚至是三代們。在這個時代,一個人在職位上工作一輩子都是有的,不過李煜卻認爲,沒必要這樣。
且不說上了年紀,武力本來就會有所下降,身體素質大大不如以前。只說反應速度,邏輯能力都會大量退化,到了八十歲沒有糊塗已經算是非常難得。
第二代,甚至是第三代的培養非常重要,至於一般的臣子,六十五歲就該退休了。或許這樣會讓如同黃蓋或者黃忠這類‘老人’留下遺憾,但一個政權的天地,不應該由這些已經年老的將軍來撐起。
他們其實還有發揮餘熱的地方,比如總參,比如軍校,反正就是能當天回家的職業。到了他們這個年紀,好好享受一下餘生,含飴弄孫纔是最大的幸福。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朝廷那邊調撥了幾個新的縣令來到自治區上任。裡面沒有比較熟悉的歷史人物,不過大多來自世家,少數來自寒門。
也不是說李煜有那種收集歷史人物的癖好,當然他也不否認。只能說既然能成爲歷史名將,甚至歷史名臣,本身就證明了他的才華。放着已經知道才華的人不用,反而要揣摩身邊培養出來的人是不是人才,這本身就是一種浪費。
至於新的縣令,他們是否能夠適應自己的制度,願意公開他們的財政,這就不是李煜需要管的。反正不公開,就換一批,這是他的底線!
時間一點點的過去,184年悄然而過,來到了185年春季。
去年年底,又一批稅收運送到了雒陽,哪怕要消化新的地盤浪費了不少的錢財,但地盤的擴大也進一步帶來的稅收的提高。
巴蜀的計劃成功,使得劉宏稍微得到了喘息的機會。本來他只需要繼續經營巴蜀,鞏固這裡來之不易的政權就好。作爲一個華夏人,難免有點落葉歸根的情節。冀州是他的故鄉,那裡本來也是他的根基,他還不想那麼快放棄。
李煜報上來的稅收非常巧妙,分成兩個賬目,其中六成很快就進入了內帑,這是沒有在賬本里面的。只有四成走了正統的路線入庫,偏偏賬目做得很好,在這個賬本記錄不完善的時代裡,要做假賬太簡單了。
有了錢,劉宏開始進一步加大了投資,想要趁着世家佔據冀州重要官職之前,最大限度的收復失地。至於成功與否,尚未得知。
今年補種的高產作物得到了很大的成功,司隸地區甚至中原地區的大豐收,再加上各種試吃的開展,使得三種作物徹底打破了世家的封鎖,天下聞名。
各地求種的商人絡繹不絕,大多都是小商人,世家對這三種作物的熱情不高,或者對於他們來說,刀耕火種的做法,纔是最符合他們需要的。
與自治區接壤的那些州郡,可以說是最先受惠的存在,僅僅是依靠種子銷售,還有三種作物的種植技術,他們就賺了一筆。更別說是粗加工之後的產品,銷售更是火爆。
低廉的高產作物作爲伙食進入到了長江以北地區,進入到了不少人的家中。糧食的價格也因此有所下滑,本來期待戰後糧食價格暴漲的世家,只能是悲催了。甚至一些炒作糧食的中小世家,因此一蹶不振。
那些大門閥,大世家們,也開始爲了未來考慮起來。
高產作物已經沒辦法封鎖起來,那麼以後糧食價格想要繼續提升可能不太容易。除非暗地裡把官路進一步破壞,把運輸成本提升上來,但似乎也沒什麼意義。
古代的交通爲什麼不便利,爲什麼方便的秦朝鐵路棄之不用,說到底還不是因爲運輸成本的上升,也能帶動糧食價格的提升?
沒辦法遏制,那麼就要順應趨勢。據說在黃巾之亂後,弘農楊氏和隴西李氏就聯合起來,把大部分的田地改爲了棉田,剩下的也主要以高粱和高產作物爲主。
馬鈴薯對土地的要求不大,西北那乾旱的田地也能種植。對於棉花這種新生的事物,很多世家還很陌生,但一直對自治區有關注的人,自然也會看重這種作物。
棉籽可以榨油,棉花可以用來紡織,剩下的莖葉也能用來製作成青儲料,用來餵養越冬的牛羊馬匹。李煜免費提供青儲料技術給隴西李氏和弘農楊氏,這也直接使得西北的畜牧發展有了很大的提高,規模比以前擴大了數倍。
隴西李氏的發展方向已經確定,主要就是畜牧業方面;弘農楊氏的方向也確定了下來,他們打算進軍棉紡織業。兩家的資源會逐漸朝着資本主義傾斜,連帶着對弘農和隴西兩地的交通,兩人也是在最大限度的完善。
商業主要依靠交通,這是誰都知道的道理,以前大家都在玩糧食,那麼交通方不方便其實無關緊要,有官路就好,其他小路也不怎麼會去走。如今不行,沒有道路就沒有商路,沒有商路就發展不了貿易。
其他如太原王氏、江夏黃氏和汝南袁氏等,也不得不爲新時代新要求做準備。在商業方面,他們的傾斜力度有所提升。但對於前景還不是很看好,所以投入並沒有大多少。到底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還想着坐等田地產出賺錢,不想費心費力經營商業。
反而是如潁川陳氏、潁川荀氏、譙縣曹氏和譙縣夏侯氏等,把家族資金六成都朝着商業和工業傾斜。甚至更多有先見之明的世家,已經開始默默的進行轉變。
釀酒、畜牧、紡織、酒樓、青樓和造紙是普遍開設的產業。不是沒有打算經營冶金,只是鹽鐵專營是朝廷的政策,他們也不好過多插手。
很多人的舉動有點幼稚,甚至只是爲了經營而經營,從來不去考慮如何經營,如何競爭。這一切和他們都太遙遠了,總要吸收一些教訓才能成長起來。
不是沒有人想過用政治的手段來限制,奈何問題是當糧食已經賣不出個好價錢的時候,繼續把眼光放在這上面,本來就是自欺欺人而已。
不管他們願意也好,還是不願意也罷,觀念都在被迫或者半被迫下開始改變。連帶着大漢也因此悄悄的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