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和命令樂和帶領偏師五千人駐紮在了臨河,防備歷城軍前往取水。
駐軍在丘陵之上雖然可以阻擋黃巾賊數萬大軍的進攻,但是也有一個不便,那就是取水困難。
丘陵的海拔高於平原,在平原上只要努力挖井,早晚能挖出地下水,但是在丘陵山就不免困難非常。
劉燁面色犯難,長長嘆了一口氣。
“如今我軍兩度擊退黃巾賊,聲威大震,想必臨淄城將士士氣受到鼓舞,不如我軍撤入臨淄城中,與龔使君會師。”
說話者乃是于禁,他老成持重,以區區兩千軍抗衡黃巾賊數萬大軍固然是鼓舞人心,不過像他這樣的將領往往都求穩,主張穩中求勝。
管亥搖搖頭:“大兄若是信得過俺,俺願帶兵夜晚過河取水,咱們尚能堅持,若是入城則爲孤軍,免不了被徐和繼續圍困,青州可有第二處歷城軍來救我們嗎?”
如今水源斷絕,歷城軍絕不可能一直留在這裡,要不然沒兩天士卒各個口乾舌燥,不用黃巾賊發兵就先渴死了。
可是如果帶兵撤入臨淄城內,的確是會陷入到孤立無援之境,不過最後大家還是決定先入臨淄城。
“來人,請龔使君派兵接應,迎接我等入城。”
當天晚上,數騎飛奔而出,奔馳到了臨淄城下,向城頭射上一封書信。夜間巡邏守城的士卒看到這封書信之後,急忙傳給了龔使君。
“劉玉卿以弱旅兩次挫敗黃巾賊攻勢,殺傷五千餘人,已經是極爲不易,我等必須接應,法雄你率三千軍出城接應,明白麼?”
龔景看完書信,對旁邊的都尉韓正說吩咐道。
韓正說急忙抱拳:“末將明白。”
龔景滿意的點點頭,雖然劉玉卿未能殺退黃巾賊,不過能夠有這樣的表現已經殊爲不易,況且有這等猛將進城,他也就心安了。
當天清晨,這是一般人最困的時間段。
軍寨之中早就空無一人,大戰之後的一千八百餘歷城軍人勒口馬銜枚,靜悄悄的從丘陵上緩緩的奔了下來。
“諸軍不可戀戰,到了臨淄城下有人接應我等,明白麼?”
“喏!”
聽到衆軍一致的聲音,劉燁滿意的點點頭,隨後雙腿輕夾馬腹,頓時奔騰出去,身後則是跟着一千八百餘歷城軍,快步的朝着臨淄城而去。
不過儘管已經做好防備,但是黃巾賊專門在丘陵的通道之下專門設置了一座營寨,因此經過黃巾賊營寨時發出的響聲不免驚動了黃巾賊。
很快就有成羣結隊的黃巾賊被驚醒,他們以爲劉燁又是過來襲營的,當即穿戴兵甲,成羣結隊魚貫而出,朝着劉燁一干人馬衝殺過來。
“爾等速走,某來斷後!”
劉燁怒吼一聲,而管亥聞言則是衝了過來,朝着劉燁大吼道:“將軍快走,某當死戰。”
劉燁轉身對於禁道:“文則,汝帶領諸軍速退,某頃刻便至!”
于禁默然點頭,他是個合格的將軍,因此接受了劉燁的命令,有條不紊的指揮着一千五百歷城軍步卒且戰且退,朝着臨淄城的方向緩緩而去。
而劉燁和管亥則是帶着三百騎兵如同一道尖錐一般在黃巾賊之中左衝右突,上萬黃巾賊早就被劉燁給嚇怕了,如今劉燁和管亥兩人合璧,如同一支雙頭鐵矛一般在黃巾賊中颳起了一道黑色的旋風,所過之處人仰馬翻,無人能敵。
徐和此時也清醒過來,看到一千多人撤入城中,估計也抓不到了,頓時命令十幾位將校各自帶領麾下部屬對劉燁和管亥兩人進行鐵壁合圍,一時之間能夠讓三百騎兵轉輾挪移的餘地變得越來越小。
劉燁心中明白,要是再不殺出去那就沒有機會了,因此以目示意管亥,隨後一馬當下殺入了兩部黃巾軍的空隙之中,身後的三百騎則是呼嘯如雲,跟在劉燁身後,將戰馬的速度催促到了極致,一口氣從黃巾軍的包圍之中殺了出來,隨後飛一般的朝着臨淄城飛奔而去。
徐和大怒:“追上他們!”
徐和命令一下,當即便有上千騎着馬的黃巾賊從軍陣之中飛奔而出,這些黃巾賊騎兵雖然也會騎馬,但是並不擅長馬戰,頂多算得上是騎馬的步兵。
這羣人儘管竭力追趕劉燁的三百騎兵,但是兩軍的距離卻是越拉越大,一轉眼之間劉燁早就率軍趕到了城門之下。
“爾等速速入城,某最後一個進去。”
劉燁第一個到了臨淄城下,卻打馬停住,轉身讓騎兵先進城,管亥看到這一幕,心中佩服的同時,也陪在劉燁身邊,等到三百騎兵全部都入城之後,這才和劉燁兩個人一起縱馬入城,看的城頭上韓正說緊張的滿頭大汗,等到兩人入城,急忙喝令臨淄城守軍放下拉上千斤閘,厚重的城門緩緩關閉。
千餘黃巾賊騎兵見狀只好搖搖頭,無功而返,徐和雖然恨得牙癢癢,但是劉燁所部既然已經入城了,那也沒有辦法,只好轉身回營。
而在臨淄城中。
不少臨淄城的守軍看着劉燁的背影議論紛紛。
“他就是劉玉卿?”
“是啊,這位劉隊率端的是一條好漢,以兩千軍擊敗濟南國黃巾賊,又連挫賊帥徐和兩陣。”
“啊?這位劉……隊率纔不過是個隊率啊,不過對麾下士卒當真是沒話說,俺還是第一次見到先讓士卒入城,自己殿後的呢。”
臨淄城守軍親眼目睹了劉燁立在臨淄城下爲三百騎兵斷後,心中議論紛紛,好生羨慕歷城軍竟然有這等主將。
而這時韓正說迎了上來,看到劉燁之後,皮笑肉不笑道:“劉隊率,請隨我來吧,龔刺史言語之中對你可是大加讚賞呢,好生讓某家羨慕。”
劉燁拱手道:“好說,不知道將軍如何稱呼?”
聽到劉燁稱他將軍,韓正說面色稍和:“某家不過都尉而已,如何擔當得起將軍一稱,某家姓韓。”
劉燁卻彷彿沒聽到一般:“請韓將軍在前引路,某當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