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蹋頓率軍入寇幽州的消息,自然也隨之傳播到了冀州。
“烏桓人?”
賈詡看着手中的密報,神情逐漸凝重起來。
“單于蹋頓兵分三路,統兵十萬南下,欲助紹而逐我軍?”
賈詡看着手中密報,急忙站起身來:“備馬,某要向大將軍彙報此消息!”帳外侍衛早就準備好了馬匹,賈詡跨上馬匹便朝着劉燁中軍主帳狂奔而去。
見到賈詡飛馬奔馳而來,兩杆長戟頓時交叉一處,將賈詡攔截下來。
“不知文和先生有何要事?”
“通報大將軍,緊急軍情,萬分要緊!”賈詡嚴肅道。
帳外衛士見到賈詡一副嚴肅的神情,自然不敢怠慢,轉身走入帳中通報,過不多時走了出來:“大將軍請文和先生入內。”
賈詡點了點頭,直接就提起衣衫小跑進去。
劉燁桌案之上滿是竹簡,最近平定的冀州南部諸郡問題不少,有一些人受到袁紹的密令在後方掀起動亂,因此許多文件都要送來請劉燁親自批示,所以劉燁雖然在軍中卻也是十分繁忙。
“文和來了?坐。”劉燁擡頭看了一眼,揮手命令帳中衛士賜座。
見到劉燁依舊埋頭於案牘之中,賈詡不由得嘆了口氣:“驚濤巨浪來之將矣,將軍尚埋頭於小事之中乎?”
“驚濤巨浪?”劉燁擡起頭來,面露笑容:“莫非是孫伯符提師北上?還是曹孟德全力西進?”
劉燁早就做好了安排,命令劉備鎮守豫州,爲的便是防備孫策。于禁鎮守兗州,目的乃是防備曹操,如果孫策或者曹操出兵,倒是不必着急。
不過賈詡的表情卻是十分深沉,一看便知道並非開玩笑的樣子。
“蹋頓引兵十萬南下,將軍難道不擔心麼?”
劉燁聞言眉頭一皺:“烏桓人?”
劉燁頓時坐不住了,站起身來,來回踱步,面色一陣難看。
“烏桓人爲何要出兵,莫不是趁火打劫?”劉燁忽然開口道。
如果只是單純的趁火打劫,倒也沒什麼,頂多也就是劫掠一些人口財帛就算了。如果是因爲別的,那麼這場河北大戰無疑就增添了許多新的變數……
“非也。”賈詡緩緩搖頭,一字一頓道:“烏桓人出兵,乃是袁紹誠邀所至。”
“袁紹?”
劉燁怒火上衝:“邊地百姓受苦久矣,紹爲河北之主,力不能安民,竟然還引狼入室?”
歷來蠻夷入寇,最先遭殃的自然就是邊地百姓,蠻夷入寇之時往往擄掠財帛人口,將邊地漢人變爲奴隸,劉燁作爲練武之人,血氣方剛,對於這種行徑自然是強烈排斥,因此十分生氣。
賈詡感嘆道:“想不到主公如此愛民,詡敬佩。”
其實漢朝之人對於蠻夷並沒有後世這般的仇恨,因爲民族這一概念實際上形成於近代,古代時宗族觀念比較重要。別說是平頭百姓,即便是朝堂之上的袞袞諸公,也是認爲蠻夷可以拉攏、利用,比如京師五營之中的越騎營,便是胡人騎士組成。
“哼!袁紹爲了一己私利竟然引狼入室,當真該死。”劉燁憤憤不平道。
“詡這裡還有一則消息並未得到證實,大將軍聽說之後千萬不要生氣。”
“你只管說便是。”劉燁擺了擺手,示意無妨。
“據說,袁紹以漁陽、上谷二郡爲烏桓牧馬之地,軍隊、官吏悉數撤出。”賈詡低聲道。
劉燁的面龐忽然之間變得通紅,左看右看,伸出大手,五指成龍爪狀便朝着一名衛士抓了過去,那衛士知道劉燁武功厲害,嚇得面如土色。
劉燁自然不是要殺他,劈手把衛士手中的長矛抓了過來,雙手橫握,用力一掰之下,頓時斷爲兩截。
“城破之日,袁紹這賣國賊便是這一下場!”劉燁陰森森道,周圍的衛士都嚇了一跳。
“賣國賊?”賈詡表情微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爲王臣。袁紹將上谷、漁陽二郡送給烏桓人,這賣國賊一詞倒也貼切。”
不過賈詡面色之上很快就露出了擔心的表情:“鄴城乃是堅城,我軍攻下鄴城還不知道要再過幾個月,烏桓人南下,要不然我軍暫時放棄鄴城,西進幷州以解溫侯之圍如何?”
“撤兵?不過是區區烏桓人本將便要撤兵?”劉燁不滿道。
“我並非是擔心大將軍無法戰勝烏桓人。”賈詡正色道:“烏桓人雖然號稱十萬,不過肯定是誇大數字,兵力也就是在五六萬之間。但是與袁紹合兵之後便有七八萬人,再加上留在幷州境內的冀州軍,絕對有十萬之衆。”
“袁紹苦心積慮不惜放棄上谷、漁陽二郡,爲的便是徹底擊敗我軍!根據我軍細作情報,駐紮於幷州的沮授所部已經在逐漸南下,袁紹聚集這十萬大軍,大將軍一定能戰而勝之麼?”
賈詡不緊不慢道:“如今我軍死傷數千,兵力不過三萬餘人,大將軍難不成就想要以這三萬人抗衡十萬之衆?”
“即便大將軍能夠獲勝,也必定是慘勝,到時候難保曹操、孫策、劉表等人不會生出異心。”
賈詡嘆了口氣,深深彎下腰去:“詡一切所作所爲都是爲了大將軍之霸業着想,絕無半點私心,請大將軍明察!”
劉燁面色深沉,目光直勾勾的盯着賈詡,而賈詡同樣是毫無畏懼的與劉燁對視,透露出一股問心無愧的氣勢,針鋒相對,毫不相讓。
“罷了,召集軍中諸將議事,看看大家怎麼說吧。”
劉燁心中大怒,剛剛想要斥責賈詡,但是見到他一副忠誠的模樣,只好嘆了口氣,又把斥責的話收了回去。
“諾。”
賈詡拱手,默默退到左邊。
“大將軍有令,軍中千石以上文武將官統統到軍中議事!”
過不多時,軍中文武已經統統雲集到了中軍大帳之中,個個面色嚴肅,似乎知道發生了什麼大事,因此個個一言不發。
左邊一列乃是文臣謀士,賈詡居於上首,郭嘉、劉曄以及儒士紛紛站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