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了一眼呂布等人,林峰神色不變,其朝着嬴斐,道:“洛陽城戒嚴,城中二十萬大軍盡數而動,我方斥候根本無法探知任何消息。”
“嗯。”
林峰的眼神變化,自然而然的落在了嬴斐眼中,其眼珠子一轉動,便清楚了林峰心中所想。
大廳之中呂布,高順等人俱在,此時此刻並不是商討此事的點。一念至此,嬴斐嘴角一勾,道。
“連日來大戰不曾停息,相必諸位也都乏了,爾等且休息一日,明日再議其他。”
“諾。”
呂布等人都是心思剔透之輩,一見林峰說話吞吞吐吐,其便清楚斥候必有所探知,只是林峰顧忌自己等人方纔不言。
此刻就算呂布等人情知如此,卻也無可奈何。見到了連續幾日的大戰,呂布等人對於嬴斐佩服至極。
就算高傲如呂布,其無視天下任何人,卻不敢對嬴斐有絲毫的小覷。
冠軍侯嬴斐,當真是一個絕世兇人,這便是呂布等人的共同認知。
……
望着呂布等人退去,嬴斐鷹目一厲,其盯着林峰,道:“此際呂布等人盡去,董卓之人一個不留,汝如實道來。”
“諾。”
林峰神色一凝,道:“據黑冰臺傳來消息,董卓只怕是要遷都。”
“轟。”
此言一出,其就像一顆炸彈在深水炸裂,頓時引起滔天波瀾。
在座的人,都是這個時代的精英。遷都代表了什麼,沒有人會不清楚。正是因爲如此,衆人才會震驚於董卓的膽大包天。
……
“主公,遷都一事事關重大,只怕董卓就算爲之,也會舉步維艱。更何況大漢王朝的三公九卿在,其必將阻止。”
“不。”
搖了搖頭,嬴斐雙眸之中掠過一抹回憶,半響之後其朝着郭嘉,道:“有李儒在,遷都之事必將在旦夕之間而定。就算有大漢三公九卿阻止,憑藉李儒的鐵血手段,也會在第一時間鎮壓。”
“呼。”
深深的吐出一口氣,這一刻嬴斐越發渴望李儒這個人了。這個比毒士更狠,做事不留餘地的人,實在是太可怕了。
縱觀董卓的崛起,李儒此人不可或缺。這個人的身影貫穿董卓發跡的每一個重大事件,其膽大包天,絕非易與之輩。
嬴斐心裡清楚,自己想要代漢自立,要的就是這種無法無天,不知敬畏爲何物的人。只要這樣,其才能改變這個天下。
……
“只不過此刻洛陽城中只怕已經是血流成河。”
呢喃了一句,嬴斐止住了下面的話。因爲根據歷史記載,這一次李儒做的更加霸道與徹底。
挾持天子西去長安,同時裹挾洛陽之民西遷,再加上其掘皇陵抄百官之家,一把火燒了宮闕,可以說是一下子搬空了整個洛陽城。
在後世有文獻記載,這一次遷都死傷不下於三十萬。而且正是這一次遷都,徹底的架空了漢天子。令其失去了洛**基,從而成爲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徹底的傀儡之君。
一想到這裡,嬴斐就隱隱有些激動。因爲董卓越這樣幹,對自己就越有利。只是,董卓這樣的作死,在此刻卻是坑了自己。
“嘶。”
聽到嬴斐的解釋,郭嘉瞬間便通透了。其雙眸微閃,最後一凝,朝着嬴斐,道。
“主公一旦董卓遷都,到時候袁紹攻破洛陽,這就等於我軍以一己之力對抗整個關東聯軍。”
“屆時,就算元直領兵趕到,憑藉十萬大軍只怕亦是甕中之鱉,難以有所作爲。”
“哈哈。”
聞言,嬴斐大笑一聲,其渾身上下騰其一抹滔天自信,道:“本將手中若有十萬大軍,這個天下還沒有人能夠留下本將。”
……
這是什麼,這便是滔天自信。
這是什麼,這便是無上底氣。
……
面對天下羣雄,嬴斐就敢如此言之。
……
片刻之後,嬴斐眼中精光如瀑,其朝着林峰,道:“林峰。”
“主公。”
瞥了一眼林峰,嬴斐雙眸一挑,道:“立即傳令黑冰臺,時刻注意董卓與關東聯軍的動向,其有任何異動,本將都要一清二楚。”
“諾。”
林峰應諾一聲,轉身離去。嬴斐望着林峰離去的背影,其神色難明,雙眸之中閃過一抹複雜。
在這個複雜的環境中,情報準確與否以及是否及時至關重要。只有情報準確而且及時,嬴斐纔可能左右逢源,獲取最大的那份蛋糕。
……
未央宮。
劉協高坐在龍椅之上,十二道旒珠因爲情緒變化而左右擺動。御案之側,董卓佩劍而立,底下文武百官俱在。
面對這一幕,文武百官習以爲常,劉協更是敢怒不敢言。
……
“有事啓奏,無事退朝。”
……
一道公鴨嗓傳來,只見董卓雙眸微垂,並無任何反應。在其下首,李儒雙眸精光一閃出列,道。
“啓稟陛下,臣有事啓奏。”
“唰。”
平天冠下,劉協慘白的臉色變得更白,其眸子一厲,沉聲,道:“准奏。”
聞言,李儒與董卓對視一眼,其朝着劉協,道:“陛下,如今關東逆賊兵勢正銳,我軍力有不逮。近日街市童謠曰:“西頭一個漢,東頭一個漢。鹿走入長安,方可無斯難。”
“嘶。”
李儒此言一出,衆人心中皆是一震。任何時候能夠入朝爲官的人,都是十足的人精兒。是以,此刻衆臣皆知其意。
“不可。”
……
一念至此,以王允董承爲首的幾個人,便急忙喝止,道。
……
瞥了一眼王允,李儒眼中掠過一抹嘲諷,其雙眸之中的神色,彷彿在看一個傻逼一個死人。
目光一轉,李儒高聲,道:“臣思此言:西頭一個漢,乃應高祖旺於西都長安,傳一十二帝;東頭一個漢,乃應光武旺於東都洛陽,今亦傳一十二帝。天運合回,遷都回長安,方可保證大漢江山無虞。”
……
“臣等附議!”
……
“不可。”
……
李儒言畢,頓時有不少大臣紛紛開口附和。一時之間,朝中大臣分爲兩派,各執一詞爭得不可開交。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