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六章 世界級帝國的開始

章武元年已經不像前幾年,中原三月一大戰,兩月一小戰。整個天下都趨於大範圍治理,小規模戰爭之中。

雖然劉備浩浩蕩蕩十多萬大軍北上,可自己本部人馬其實並沒有帶太大,大多都是張燕和鮮于輔的部隊,並且其中還有大部分是投靠於他的鮮卑人與烏桓人。

劉備對這些外來投靠他的胡人並沒有嫌棄,只要有能力,都委以重任,如閻柔柯比能等人,都授予將軍之職,調撥錢糧,劃入自己帳下。

也許有人會質疑,胡人也任命做朝廷官員?

但從漢朝到唐朝,爲什麼會是一個舉世公認,萬國來朝的開放性的國際朝代?

就是因爲兩大帝國海納百川,包容萬物。

西漢時期,匈奴人金日磾官至光祿大夫,乃是漢武帝留下輔佐漢昭帝的四大顧命大臣之一。

唐朝時期,更有三千外國人當官,甚至還有外國人官至宰相,基本上是把周圍所有附屬國家的國人與漢人一視同仁。

安祿山能掀起叛亂,跟李隆基的信任脫不開關係。

其實嚴格來說,一個帝國要想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成爲天朝上邦,唐朝的做法是對的。

真正胡漢一體,一視同仁的做法就是,不管你是哪國人,什麼民族,只要你爲我大唐效力,那我就視你爲自己人。

不搞特殊對待,漢人是什麼待遇,你也是什麼待遇。

像阿史那.杜爾、契苾何力、黑齒常之、執失思力、高仙芝、哥舒翰等都是大唐名將,雖是胡人,卻絲毫不影響爲大唐開疆拓土,奉獻自己的一生。

但唐朝的節度使政策出了問題,封疆大吏的權力過大,財政一體,致使地方勢力崛起,最終引起安史之亂。

因此唐朝的衰敗其實跟任命胡人沒有關係,因爲只要這個制度在,只要那些節度使權力凌駕於地方上,能控制稅收和兵權,即便沒有安祿山史思明,也會有張祿山李思明。

所以外國人當官並不是壞事,只不過該有的制度還是要規範,不能把軍政大權全都交到軍閥手上。

而陳暮在考慮這些問題的時候,

自然也會吸納唐朝開明的制度。

哪怕是在後世,這種開明也沒有任何問題。

大中華五十六民族是一家,後世少數民族擔任國家領導人也有不少。

因此要想國家以一個健康的體系長遠發展,只看重能力和品德,而不看重出身和民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劉備大軍到了涿郡之後,與鮮于輔匯合,封賞了大量前來投奔的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首領,浩浩蕩蕩十多萬人馬聚集於涿郡,每日都有成車成車的糧草向涿郡運送。

天子御駕親征,整個涿郡都變得熱鬧起來,特別還是天子就是涿郡人,衣錦還鄉,榮歸故里。

不過劉備是一個公私分明的人,並沒有因爲到了家鄉而特意回一趟樓桑,只是在涿縣停留數日,處理軍中大量公務,並且等候周圍各路烏桓鮮卑人前來覲見。

最先過來的便是難樓部,難樓歷史上是跟着袁紹打公孫瓚的,並且最後還和蹋頓攪和在一起,最終在柳城被曹操於白狼山徹底擊敗。

可現在歷史已經發生了很大改變,公孫瓚在涿郡當涿縣令的時候,利用陳暮給他的燒酒開始經商,販賣酒水糧鹽,最先通商的便是代郡、上谷、漁陽等地的烏桓鮮卑人。

幽州的烏桓人大體分爲五個部分,是爲難樓部、普富盧部、蘇僕延部、烏延部以及丘力居。

他們的生存範圍由西向東分別是普富盧居住在代郡,難樓居住在上谷郡,烏延居住在右北平郡,丘力居居住在遼西郡,蘇僕延居住在遼東郡。

最西面離涿郡最近的代郡普富盧部和上谷難樓部離最東面的遼東蘇僕延部相隔了一千多公里,雙方棲息地離得非常遙遠。

難樓是上谷烏桓首領,因爲離涿郡最近,所以與公孫瓚打交道最早,部落的牛羊皮毛需要公孫瓚販賣,酒水糧食食鹽也需要他運輸,到了最後,幾乎整個部落的經濟命脈都被公孫瓚掌控。

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代郡、上谷、漁陽等地的烏桓鮮卑人與公孫瓚的關係就最好。

而遼西那邊的烏桓人,也就是蹋頓的叔叔丘力居和蘇僕延因爲離得遠,與公孫瓚通商較少,打交道的次數也少,最終被袁紹籠絡,與公孫瓚交戰。

好在公孫瓚之前就已經籠絡了難樓部跟普富盧部,還有東部鮮卑的素利、槐頭等部,一個好漢三個幫,幫他抵擋住了袁紹的攻勢。

現在一切塵埃落定,劉備大軍北上,要秋後算賬,找丘力居部以及蘇僕延、烏延還有中部鮮卑的騫曼、扶羅韓、步度根等人麻煩,將這些之前幫助過袁紹,反叛過朝廷的胡人全部清除。

不過雖然劉備是對外這麼宣稱,但周圍胡人勢力無不戰戰兢兢,害怕這是劉備假道伐虢的計策,因此紛紛上書稱臣納貢,並且表示絕沒有反叛朝廷的意圖。

劉備立即回書安撫,並且以漢朝天子的信譽擔保,招周圍諸多烏桓鮮卑首領前來涿縣議事。

鮮于輔親自去了烏桓鮮卑各部,說服這些人南下,因此劉備雖然在四月份就已經出發前往幽州,但一直到六月份都待在涿郡,並沒有揮兵東去。

此時此刻,他正在涿縣縣衙府邸之中,手中拿着一份陳暮寫的《關於如何團結各民族》的書本,細細研讀,每次看都有新的感悟。

“陛下,難樓大人來了。”

荀彧進來向他通稟。

劉備放下手中的書本,笑着道:“請他進來吧。”

難樓今年已經六十歲,他從康帝初年就成爲了上谷烏桓首領,至今已經三十多年,在上谷烏桓當中威望極高。

此時他面容滄桑,鬍子很長,穿着一件洗得很乾淨,但有些破舊的絲綢長衣進來。

華夏自古以來就有衣冠的說法,漢人向來都以衣服華麗爲美。

像劉備少年時就喜歡美衣服。

而胡人冬天穿羊皮襖,夏天穿布褲褶,被稱爲胡服。

雖然胡服以簡便爲主,適合騎馬作戰,如趙武靈王有胡服騎射的說法。

但外觀上很不整潔,因此當時除軍隊士兵以外,普通漢人很不喜歡胡服,將它稱爲蠻夷衣冠。

難樓是胡人,自然也穿胡服,不過前來覲見天子,還是在家中尋摸了半天,翻找出了一件中原絲綢長衫前來覲見,免得殿前失禮。

從這一點上來看,難樓還是非常緊張。畢竟他也確實害怕劉備這次北上征討烏桓鮮卑,順便也把自己部族滅掉。

“化外胡人,叩見大漢天子!”

難樓進來後,見到縣衙上方有人穿着天子服飾,連忙下跪磕頭見禮。

“難樓大人請起。”

劉備立即站起來,走到廳內將難樓扶起,親切地說道:“難樓大人無需大禮,我大漢除了國朝以外,平時見到天子並不需要跪拜。”

難樓連忙道:“是我不知禮數,還請陛下責怪。”

“不知者不怪。”

谷撝劉備將他拉起來後,牽着他的手拉到一旁席上,笑着說道:“難樓大人能來,朕就十分高興了,還有什麼好責怪的呢。來來來,長者快坐下。”

“多謝陛下。”

難樓見他態度隨和,也放下心來。

其實從漢到宋,在非正式以及如國朝、祭祀等重要場合,大臣平時見到皇帝都不需要跪拜,只需要拱手行禮就行。

難樓久居上谷,與漢人時常打交道,又怎麼會不知道禮數?

他這麼做自然是把自己身份擺低。

先把姿態放低,然後一通訴苦,再表明自己之前幫助公孫瓚對付袁紹的功績,順便說明自己願意歸順朝廷,不會與朝廷爲敵的心思。

這就是難樓此次前來的打算。

除非劉備不顧天朝上國的臉面,否則這一通操作下來,保管劉備即便是真的假道伐虢,也只能作罷。

不得不說,即便是少數民族,能做到難樓這個地位這個年紀,也該有些政治頭腦。

但他顯然是想多了。

劉備根本就沒有把烏桓鮮卑一網打盡的想法,幽州居住的烏桓鮮卑人一兩百萬之衆,全都殺死,那得殺多少人?

所以此次過來,他便是準備開始施行陳暮的少數民族計劃,將烏桓鮮卑人,變成實實在在的“漢人”。

就看到他坐回自己位置上後,笑着對難樓道:“朕知道,難樓大人心有疑慮,見朕帶那麼多兵馬北上,心中憂懼不安,朕在這裡向難樓大人保證,絕不會對臣服於朝廷的烏桓人動兵,若有違背,天人棄之。”

“陛下言重了,小民絕沒有這樣的想法,小民祖上是被匈奴人擊潰的東胡人,多虧大漢收留,才能延續部落,我難樓部所有部民,願意爲大漢效犬馬之勞。”

難樓本來還想着訴苦和表達自己功績的,沒想到劉備直接開門見山,自己原先的準備全都失去了作用,一時把他都給整不會了,連忙拍胸脯保證自己對大漢忠誠不二,絕對不會學蹋頓他們反叛朝廷。

劉備笑着擺擺手道:“難樓大人的忠心,朕自然是知道的。朕也是幽州人,又何嘗不知道烏桓人的處境?其實我此次前來,召集爾等部落首領,就是爲了幫助你們。”

“幫助我們?”

難樓一時警覺起來,試探問道:“陛下打算如何幫助?”

劉備說道:“你們既然居住在漢地,自然也是我大漢子民。無需再稱呼自己爲胡人,以後你們可以自稱爲漢人,具體全稱爲大漢烏桓民族。將來你們的處境,將與大漢子民一視同仁,可以爲官,可以去大漢經商,與所有漢人無異。”

“這.......”

難樓懷疑劉備是想吞併他的部族,連忙道:“陛下,小民等都是粗鄙的化外之人,又如何能跟天朝子民相提並論?且我......”

“難樓大人別急,先聽我把話說完。”

劉備笑着打斷他的話道:“難樓大人心中顧慮我是知道的,但我想請問難樓大人,你覺得在塞北放牧,可是長久之計?”

難樓遲疑道:“祖祖輩輩,皆是如此......”

劉備說道:“難樓大人想想,烏桓至今尚無文字,部落生存艱難,披羊皮住帳篷,每日茹毛飲血,與野人無異。遙想當年匈奴何其強大,一夜之間便分崩離析,曾經檀石槐的鮮卑亦是縱橫睥睨,可如今強大的鮮卑又在何處?”

難樓無以回答。

劉備繼續道:“朕自己就是幽州人,又如何不知道塞北胡人整日放牧,一旦災荒年月,不知死傷多少。這種朝不保夕的生活,又如何能堅持得下去。朕知道難樓大人是懷疑朕想吞併了大人的部族,大人只需要知道,朕絕無此心,朕只是想將烏桓納入大漢之下,讓烏桓人永遠可以安穩生存,而不用憂慮隨時滅亡。”

難樓動容道:“陛下如何保證烏桓人可以永遠安穩生存?”

草原文明最關心的問題,就是部落延續和民族滅亡,因爲這個問題每天都發生在大草原上。

在幽州以北的塞外,每時每刻都有新的部落出現,舊的部落消亡。

雖然看上去,草原文明和農耕文明一樣,都是在可持續性發展。農耕文明種地,開墾荒土,種植糧食,收割穀物,不斷耕作延續生存。

草原人牧牛羊,吃牛羊肉,牛羊不斷生育,給草原人提供牛羊奶和肉類食物。

然而草原文明的最大劣勢就是不穩定,牛羊的生長週期長,在沒有經過品種培育的古代,一頭羊的生長週期往往在一年以上,一頭牛更是要兩三年才能宰殺。

而一頭羊只能維持一家人幾日的伙食,要想維持生計,就得大量養殖牛羊種羣,一戶人家至少得養幾十上百的牛羊才足夠。

可每家每戶都養殖那麼多牛羊,水草根本不夠,要想生存,就得爭奪水草豐茂之地。

於是大家開始瘋狂內卷,互相廝殺。偶爾捲到最後,就出現一個強大的部落,如西漢的匈奴,東漢的鮮卑,唐朝的突厥,南宋的蒙古等等。

生產力不足,草原民族就只能南下劫掠農耕民族,華夏幾千年來,周而復始,一直是一個老大難題。

難樓自己就是幽州最大烏桓部落的首領,又如何不知道部落面臨的困境?

因此當得知劉備的目的是想解決烏桓人的生存問題,也是他最關心的問題之後,立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這就是陳暮在解決民族問題時候的第一個方法,那就是了解這個民族的處境,幫他們解決民族的根本問題,然後再一步一步進行改造。

比如烏桓人最大的問題是生存,恰好現在冀州和青州就是大漢最主要的兩個產糧地,讓把烏桓人納入麾下,由官府組織幽州與冀州之間的貿易生產。

讓大批穀物糧食進入幽州,讓肉類食物進入關東腹地,雙方各取所需,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就能夠開始進行下一輪的民族融合促進。

這個辦法如果是在統一的農耕文明時期其實很難做到,因爲生產力有限,養活自己的子民就已經很困難,哪裡還能養別人?

東漢朝廷每年僱傭那麼多胡人,經常會拖欠工資,弄得胡人造反,就是本身東漢財政和農業有很大問題。

但如今正逢亂世,原本莊園豪強地主經濟崩塌,土地兼併問題得到解決,農田由官府重新分配,回到人民百姓的手裡,生產力就得到提升。

且劉備只需要管自己治下百姓死活就行,糧食就有所剩餘,自然可以對少量的胡人採取這樣的政策。

而如果想要把整個大漢的子民加上大漢周圍所有胡人養活,那這點生產力肯定就不夠。

需要等到將來大漢統一之後,進行土地改革,再增添從美洲找來的土豆、玉米、紅薯等高產農作物才行。

畢竟靠着這些東西,清朝養活了四億人,而現在整個大漢加上週圍少數民族,總人口都不超過一億,憑藉着超強的生產力和新朝代的執行力,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

然後等到橡膠樹大規模種植,蒸汽機與鐵路開始發展。

將來大漢成爲一個比幾百年後唐朝還要興盛的世界級國家,版圖橫跨整個亞洲以及中亞西亞乃至於歐洲,都不是做夢。

而這一切的起點,就從大漢先將烏桓人和鮮卑人納入自己麾下開始!

第一十九章 老底都被看穿了第一百二十六章 東征高句麗第五十章 官渡對峙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六十二章 迷惑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二十三章 董賊第五十一章 青州諸子家第九十二章 呂布大意失仙人第五十一章 比我狠第一百三十七章 毀成第五十一章 分崩離析(新年快樂)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分天下論第一百零八章 微服私訪第十章 B計劃第四十章程昱陳宮戲賢與聯盟破滅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二百四十九章 打預防針第四十章 章武三年第一百四十一章 鐵鎖橫江第二百二十七章 北擊袁尚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四十二章 一聲大哥,一生大哥第一百七十五章 袁紹的應對第二十四章 調虎離山第一百九十二章 朱儁重病,攻城之日第一十七章 民族融合第二十一章 父慈子孝第八十一章 郭嘉發起了挑戰第九十章 呂布的選擇第四十三章 戰呂布第八十一章 在廣陵畫上一個圈第一十五章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第六十二章 四弟是真的狗第二百六十八章 母子失和第七十二章 長安亂第七十八章 他回來了第六章 觀察第五十五 招攬荀彧第十章 B計劃第二十五章 一瞬天堂,一瞬地獄第二百三十七章 觀望局勢第五十二章 天下五君,笑對蒼穹(新年快樂)第五十一章 步戰之王第一百八十五 將計就計第二十八章 講學第七十五章 進山第八十四章 假酒害人第二百章 江山易老第三十五章 西涼亂第七十九章 徐榮的部署第一十一章 人算不如天算第三十五章 學宮最後一天(3)第八十四章 大漢光明的未來第七十七章 大善人陳暮第九十二章 嚇不死你第一十一章 董太后重病第四十五章 朝廷的對策第四十四章 帝崩第三十三章 此間涼第十章 收斂屍體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八十七章 浮陽之戰(完)第五十二章 魑魅魍魎(一)第三十二章 仁義無雙劉玄德,忠孝二全陳子歸第六十六章 張遼高順歸屬第二百五十六章 智取涉縣第八章 美麗的夢第四十二章 野王之戰第五十九章 起風了第四十七章 老友相聚第八十四章 兵臨城下第一百一十三章 鞠義練兵第二百二十六章 將計就計第一十七章 分贓第一十九章 也曾一言而拯救黎民!第三十三章 心肺驟停!第四章 推諉第八十四章 他來了第二十七章 解放思想第三十章 出城死戰第三十一章 試探第一百九十四章 魚死網破第三十四章 孫堅兵敗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淹安陽第二十二章 偷樑換柱第九十章 狼狽逃竄第一百四十四章 敵我援軍第三十五章 虎牢關前第八十三章 浮陽之戰(2)第八十四章 計中計中計中計第一百二十章 送死老管去第五十三章 務政第六十五章 奇襲箕山請假條第一百五十二章 安陽陷落第一百八十六 鞠義復仇第三十一章 王者之路第七十五章 吾才滿腹,袁本初竟不從之第八十二章 他猜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