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平戰戡亂養生息

長史張昭因一言不慎,被孫權砍傷了肩膀,此事發生在衆人議事的大堂之上,自然無法隱瞞。江東軍中,因此事而愈發軍心渙散。張昭的親信部曲自然爲之憤慨,而緊接着魯肅率其部衆三百餘不辭而別,更讓人覺得如今孫權已是衆叛親離,大勢已去了。

此事傳到陽羨時,朱治起初還有些懷疑,但隨後更多的消息證實了此事,使得朱治不得不爲之感嘆。

朱治如今已是四十多歲的中年人,他本是丹楊故鄣人,早年曾擔任縣吏,後被察舉爲孝廉,州里闢其爲從事,隨孫堅到處征戰。到了中平五年,被孫堅拜爲司馬,隨軍討伐長沙、零陵、桂陽等三郡的宗帥豪強,立有戰功,孫堅表他行都尉。及至初平二年,關東軍反董卓,朱治隨孫堅大破董卓於陽人,進入洛陽,被錶行督軍校尉,特許將領步騎,往徐州幫助陶謙討伐黃巾軍。

後來孫堅戰死,朱治便輔助孫策,依附於袁術。也是他勸孫策返回江東自立,並且在建安二年舉孫權爲孝廉。可以說朱治歷事孫氏三代,和虞翻一文一武對吳會士人起了模範作用。故此也深受孫權依仗,被任命爲吳郡太守,領兵駐於心腹之地。

然而朱治與吳地大族關係密切,自身也有一大批部曲親信,現在這種局勢之下,他就不得不爲將來考慮了。這段時間顧、陸等世家沒少派人來見朱治,所言者,亦不外今後之事。對於朱治來說,他雖然資歷高、功勞大,但皮之不存毛將安附焉?江東局勢糜爛至此,朱治也知道無力迴天,更何況世家大族已經表明了態度,不再支持孫權,那麼孫權的敗亡就只是時間問題。

那麼劉琮會是個明主嗎?對於他這個疑問,前來勸說朱治的顧徽,並沒有給出一個明確的答案。就現在看來,世家大族也好,軍中將領也罷,除了歸順依附於劉琮之外,再無別的選擇。

“這麼說,子嘆其實也並未得到過任何承諾?”朱治有些疑惑,既然顧徽已經向劉琮表示過支持之意,怎麼能不爭取到劉琮的許諾呢?無論如何,治理江東是離不開這些世家大族的。

顧徽微微一笑,說道:“其實這麼說,也未嘗不可。然而當時徽微服前往,只是表達了諸大姓對其取江東之地樂見其成,並無談及其他。當然以徽看來,劉鎮南志向不止於此,所以今後之事,還要觀其言行。至於府君所慮者,或不至成真。”

他說的顧慮,自然是指朱治擔憂歸順劉琮之後,被剝奪兵權,置之不理。這種情況並非不可能發生,畢竟朱治的身上孫氏的烙印太深,而朱治卻不想就此銷聲匿跡,只做個富家翁便能滿足。他的志向和部曲的前途,都繫於一身,怎能甘願交出兵權呢?

“劉鎮南之志,固在天下,治早有所聞。然治也曾聽說,荊州軍制卻與江東不同,尤其是其執掌荊州之後,削部曲,散私兵,以荊州八郡供養其軍,所部皆統於將軍幕府,出則虎符調兵,入則歸於帥帳。”朱治說到這裡,不由慨然長嘆:“如此一來,豈不是盡收軍權,諸將戰時纔可領兵,且兵出於上,於將領而言,不等若是兵權皆無嗎?”

顧徽聞言皺眉不語,對於荊州軍制他也是知曉的,朱治這麼說,自然沒錯。這便成爲了江東軍諸將頗爲顧慮的一點。他們習慣了部曲私人所有,而這背後更深的則是治理制度的不同。

部曲私兵皆爲將領私有,甚至父子相承,兄終弟及,在這個亂世中才是常態。尤其是江東軍中,更是如此。也正因爲這樣的領兵世襲制度,纔有了食邑制度。比如朱治現在是吳郡太守,而他還有食邑割婁、由拳、無錫、毗陵等地,否則他拿什麼來供養這八千餘人馬?若是加上之前被調到孫權帳下的三千餘精銳,實際上直屬於朱治麾下的有一萬餘人馬纔對。

與之相比,荊州軍將領雖然也有食邑,但多是用以供養家族,軍隊既然不是私人所有,食邑便遠不如江東將領這麼多。而且擁有食邑的據說只有魏延、趙雲、黃忠等大將,至於其餘人等,只有賜田。就連賈詡當初被劉琮封安衆爲食邑都堅決不要,最終賜田百傾而已。

“府君難道未曾想過,劉鎮南爲何會如此嗎?”顧徽見朱治對軍權戀戀不捨,心中有些不屑,但絕不會在面上露出分毫,反倒認真對朱治說道。其實他這樣詩書傳家的世家子弟,是很難理解朱治這樣自屍山血海中拼殺出來的人,對於軍隊的那種深深的依賴和須臾不捨分開的心態的。當然這也並不妨礙他從另一個方面對朱治進行勸說。

對於這個問題朱治何嘗沒有想過?在他看來,軍權收於將軍幕府對於統帥來說,自然是利大於弊,然而對於依靠軍隊纔有發言權的將領來說,則無疑是削弱了他們的權力。

“府君所言,自然是有道理的,但是府君可曾記得,劉鎮南是如何成爲荊州之主的。”顧徽的聲音不自覺的有些低:“若非蔡瑁叛亂,劉景升又怎麼會橫死府邸之中?那蔡瑁敢於反叛生亂,所依仗者,不就是其蔡州上的部曲私兵嗎?”

朱治聽了心中凜然,下意識的點頭道:“如此說來,他收攏兵權,倒也說的過去。”

話雖如此,可朱治還是有些不甘心,他現在手握重兵,就這麼輕易投降,會不會被劉琮所看輕了呢?

“府君此舉,乃是出於大義!”顧徽見朱治猶豫不定,挺直腰背正色說道:“且不說江東久經戰火,人心思定。就拿鎮南將軍來說,其匡扶漢室之心天下皆知,當此時北方多事,羣雄紛爭,能力挽狂瀾,鎮定天下者,唯鎮南將軍爾!若府君率衆迎接,平息戰亂,則江東百姓必將稱頌,而鎮南將軍亦尊將軍之義舉也!”

他這一通之乎者也,讓朱治疑慮之心去了大半。

“子嘆這話,恐怕也是諸大家之願吧?”朱治此時已有了決斷,但還是忍不住對顧徽問道。他知道離開了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自己恐怕很難有所作爲。現在這種情形之下,能和世家大族加深關係,結爲同盟,纔是最爲明智的選擇。

對此顧徽神態從容,頷首微笑:“止刀兵,休養生息,諸姓之望!”

第281章 借刀殺人名結盟第206章 貿然發兵恐敗軍第205章 棄營北上雪中行第208章 城外立營怨言沸第587章 竟無伏兵設半途第123章 上陣何須父子兵第206章 貿然發兵恐敗軍第262章 誰可統軍平交州第236章 遂有南渡吞吳意第521章 危急之時援軍現第307章 另起爐竈始有因第459章 上陣仍需父子兵第343章 唯有出城毀敵械第152章 清點戰損破城日第204章 故佈疑陣欲回師第203章 亂局已成再用計第195章 突襲雍丘現敵後第431章 可進可退立不敗第211章 不若遠走離死地第380章 既得益州望漢中第231章 何不直出取吳會第293章 觀兵借勢心思異第332章 飛矢如雨阻敵軍第189章 終下決心靖宇內第179章 或有所料今日事第370章 如何動作助盟友第531章 詭異莫測天將曉第421章 木匣傳首定漢中第196章 緊追不捨怎應對第533章 以攻代守未奏效第545章 諸將聯軍出關來第14章 重甲鐵騎陌刀行第24章 情深何必覓佳人第160章 壯士徑進如飛鷗第17章 昨夜紅燭曾憐花第501章 明日復來怎打發第378章 不覺衝殺陷重圍第401章 攻其必救守殘城第244章 禍從口出劍光寒第514章 其意已知難應對第170章 果斷收兵不遲疑第508章 既擒張喜拔後營第425章 金盃白刃暗思忖第394章 雪夜雄兵叩險關第116章 梟雄豈能居人下第279章 仲春祈谷祭社神第144章 羽葆鼓吹默契生第358章 夜空忽起孔明燈第159章 廝殺至今爲何故第277章 何爲幹才看子緒第315章 北方戰亂風雲起第383章 血海烈焰掙命行第129章 無心暗子聞鉅變第34章 出人意表王仲宣第168章 各擅勝場鬥不休第395章 戰事膠着登山眺第161章 艨艟鬥艦各逞威第205章 不覺暗中生疑心第24章 情深何必覓佳人第399章 深挖地道謀破關第207章 不戰而走趨陳留第628章 能否堅守至天黑第320章 吾有興霸何懼之第8章 暗流涌動人心異第458章 強攻受挫退兵否第299章 以人爲本須自愛第48章 各有褒貶南陽策第497章 敵知我方我不知第452章 戴罪立功充軍中第45章 嬉笑怒罵斥漢賊第155章 引蛇出洞掃餘孽第213章 且守營寨待反擊第367章 忽有急報荊州來第14章 誰奉將令使敵營第351章 斬將奪旗敵軍潰第200章 明暗相間離其心第365章 堅城已破縱身躍第203章 亂局已成再用計第354章 暫不攻城待何時第645章 亂世大族悲末路第208章 城外立營怨言沸第18章 各方應對皆不同第176章 突遭敗績向何處第146章 獨當一面君可允第248章 袖手旁觀待天明第415章 追兵已至立營守第231章 何不直出取吳會第444章 誓不言棄衝敵陣第213章 下馬暫歇遇敵伏第117章 軍中基石百人將第529章 稍作休息待再戰第189章 終下決心靖宇內第541章 被困守城夜劫營第232章 另闢蹊徑脫穎出第479章 誤被嚮導引歧途第14章 誰奉將令使敵營第17章 多管齊下遣使忙第188章 調兵南下援陳留第309章 佈局已定觀變化第274章 可願從此做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