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任事多勞宣政郎

做爲統帥一軍的將領,該不該有自己的主見?是不是一定要對上級的命令唯唯諾諾?劉琮認爲,在戰場上將領可以而且必須有自己的主見,不僅僅因爲“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而是因此戰場之上各種情況都有可能發生,所謂戰機瞬即萬變,若是事事請示,全無自己的判斷的決定,不打敗仗才見鬼了。

這方面的反面教材實在太多,那些庸庸碌碌唯命是從的將領,只能匍匐在勝利者腳下成爲其史書上的註腳。

至於上級的命令,那也要看是否是亂命,昏招。劉琮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多數情況下,他是不會在戰場上對正在指揮作戰的將領們指手畫腳,越殂代皰的。

然而在戰略方面劉琮卻不願意看到將領自作主張,這並非對他們能力的質疑。做爲帶兵的將領,可能在戰場上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因其一直統兵作戰,對於整個大局的瞭解和把握,自然不如總攬全局,一直爲此謀劃佈局的劉琮、賈詡等人認識那麼全面,瞭解那麼清楚。

後世讀史,劉琮一直不太理解的是爲何被劉備信任有加,破格提拔的魏延爲何總是被諸葛亮所壓制。及至後來他慢慢明白了,所謂的壓制並不存在,如果說有跡可循的話,最多也只是諸葛亮反對魏延自子午谷出兵之計。當然這種軍事上的左傾機會主義冒險是被很多後人所批判過的。至於後來魏延招禍取咎被兵敗身死,歷來有很多種說法。但是現在的劉琮纔算徹底清楚,爲何魏延在原本的歷史上,會落得那樣悽慘的下場。

這其中固然有其性格上的原因,但最重要的,恐怕還是他“不在其位而謀其政”的緣故。

任何一個國家也好,集團也罷,在決定國計民生這樣的大事上,必須而且只能有一個聲音。在此之前怎麼商議、吵架、妥協、拉攏都行,但是在重大問題上,必須保持步調一致。唯有如此才能談得上合力,才能談得上衆志成城。否則你說往東他說往西,又沒有一個權威來做出最終裁斷,大夥不亂套、不離心離德,不各自爲政,可能嗎?

不過這次鼓動出兵許都以迎天子的,並不是魏延,而是荊州軍中的少壯派。這些人多爲校尉、牙門將等中下級軍官,對於劉琮的忠誠自然無可置疑,但他們所掀起的這股暗流,卻已經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並且已在荊州軍中,形成了一股風潮。

宣政郎們最先注意到這個情況,起初只是幾個從交州返回的將校在相聚飲宴時談及,因謀取西川的戰略只有劉琮、賈詡、徐庶等少數人知道,所以在他們看來,現在就是出兵攻打許都的最好時機。

曹操不是剛和袁紹經過一場大戰嗎?袁紹雖敗,曹操的日子也不好過啊,那還不趁此良機出兵北上,難道要等曹操緩過這口氣?如今咱們已佔了江東,側面之敵已去,又平了交州,後顧之憂已除,還怕什麼呢?

益州?益州不是也剛剛纔平定了內亂,哪兒有心思對付咱們?更何況借他劉璋兩個膽,他敢派兵來嗎?

漢中?張魯那神神叨叨的傢伙,只怕打定主意縮在漢中那個烏龜殼裡,不打算出來了吧?

如此種種言論,經過他們的大嘴巴四處宣揚,着實蠱惑了不少急於建功立業的軍中將校。他們能有今時今日的地位,還不都是因爲戰場上撈了軍功,才得以升官的嗎?

眼下荊州和揚州雖然遭了水災,可總不至於連出兵許都的糧食都拿不出來吧?若是依着他們的想法,也不用多,步騎三萬足矣!

最初聽到這些言論的時候,劉琮並沒有太放在心上,反倒覺得將士們沒有因爲連年征戰而生出懈怠之心,頗感欣慰。但是隨着這股風潮愈演愈烈,劉琮便覺得不能任由這種情況發展下去了。

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他對於軍隊的控制力,有所下降!所謂下降,並不是指劉琮指揮不動,而是這些軍官有了自己的想法,雖然人不爲己天誅地滅,但若是關鍵時刻,先慮自己後慮大局,會出現怎樣的結果?

如果認真追究起來,出現這樣的原因,也有劉琮自己的功勞。如今荊州軍中的中下級軍官,多是識字讀書的,而這個識字讀書也正是劉琮在軍中一力推行的結果。腦子開竅了,有了自己的想法,這並不是壞事,但如果因此而影響大局,那就是壞的不能再壞的事情了。好在通過向各部宣政郎瞭解之後,劉琮還沒有發現這批人有拉幫結派的行爲。若是一旦發現,劉琮是斷然不能容許的。

怎樣將這場風潮平息下去?劉琮並未就此詢問旁人的意見。即便對賈詡,他都只是知會其事而不加諮詢。以賈詡的心機,也自然不會主動在此事出謀劃策。告訴諸葛亮此事而不問怎麼處置,也是同樣的道理。

劉琮沒打算動用特衛營,難道就因爲將士們立功心切,加以懲處?劉琮除非瘋了,纔會動用特衛營去處置此事。

關於這件事如何處理,劉琮其實心中已有定計。

在諸葛亮回到襄陽後的第二天,各部宣政郎便陸續從各地趕到襄陽,在城北軍營內,劉琮將他們召集起來,一連數日上起了“政治課”。

宣政郎之設,在如今這個時代唯有荊州軍獨有。隨着劉琮有意識的不斷給他們加品級加俸祿,宣政郎在軍中的地位,也日漸提高。現在宣政郎們也多加了雜號將軍,雖然沒有指揮軍隊作戰的權力,但軍中其他大小事務,多由宣政郎主持。最重要的原因還在於,如今這批中下級軍官,多數都曾經是他們的學生。

什麼?誰說教你認字的就不是先生了?更何況宣政郎們還不僅僅是教其識字這麼簡單。對於軍令政令的解讀,是他們,耳提面命督促其讀兵書的,也是他們。參贊軍務,安撫士卒的,還是他們。在各部軍中的影響力,除了統領該部的主將,就數他們了。

而且這種事劉琮出面並不合適,難道要讓他下一道軍令,讓諸將校勿論軍機大事嗎?又或者說,都給我老實待着,明年哥帶你們殺奔益州,到時候有的是戰功可得?

第172章 何不出兵迎天子第30章 此生死敵唯荊州第185章 會獵於吳君可否第610章 唯有死守家鄉地第207章 不戰而走趨陳留第17章 多管齊下遣使忙第18章 各方應對皆不同第363章 巷戰破敵飛熊軍第177章 欲破營寨當何爲第334章 義之所在何惜身第494章 休整疲兵待征程第195章 有死無生陷陣營第129章 無心暗子聞鉅變第122章 三天爲期再言退第457章 已至城下費思量第30章 此生死敵唯荊州第41章 天下英雄誰敵手第40章 愁雲慘淡罩殘城第245章 平戰戡亂養生息第198章 盡心竭力依本分第157章 裂痕既起幾成變第366章 螳臂擋車仍不服第420章 指點江山繪宏第319章 不可不防食人虎第377章 斬使上表送許都第485章 士氣高漲效死力第504章 臨機應變布疑兵第34章 爾虞我詐欺人心第233章 生平之志掃殘穢第337章 北上南下怎取捨第339章 敬謝不敏鴻門宴第365章 堅城已破縱身躍第27章 狂飆突進風雷動第481章 識破詐降急圍攻第196章 緊追不捨怎應對第487章 縱火焚城尋突破第263章 何爲本分論高下第132章 欲借外力謀虎皮第60章 亂中取勝奪湘城第389章 故技重施怎抵擋第263章 何爲本分論高下第378章 不覺衝殺陷重圍第265章 統帥大軍鎮方面第513章 來勢洶洶戰雲密第249章 移之江東稍改動第154章 將計就計君莫疑第141章 兩害相權取其輕第447章 怎可輕易棄誘餌第523章 恐無機會再出擊第249章 移之江東稍改動第301章 自有辦法令歸去第499章 任其遊走又如何第519章 另有準備攻水寨第269章 欲解癥結循舊例第249章 移之江東稍改動第17章 多管齊下遣使忙第152章 大敵當前舉豪傑第301章 自有辦法令歸去第394章 雪夜雄兵叩險關第464章 或可將功贖此罪第442章 再戰胡質奪曲陽第224章 一視同仁山越兵第306章 分合之間有大勢第397章 可否逼其樹降旗第177章 欲破營寨當何爲第37章 忠義何以能兩全第509章 大勢已去自剄之第357章 何不棄城遷綿陽第42章 後路已斷當如何第33章 豈容狼子成大器第453章 已佔當塗攻陰陵第239章 略變戰術復強攻第173章 雨歇天明烽煙散第148章 還須反攻待戰機第305章 意外感動復慚愧第484章 勸募財帛犒全軍第264章 遣軍攻伐子欲乎第199章 兵入益州方立足第321章 一席言談心已動第593章 又見敵軍出城來第627章 且退中營從容計第48章 各有褒貶南陽策第293章 觀兵借勢心思異第538章 擲杯爲號勿錯漏第19章 亂中取勢惑人心第646章 回首往昔思窮途第415章 追兵已至立營守第480章 坐困孤城盼援軍第205章 棄營北上雪中行第282章 遣使相勸植隱患第568章 豈能回頭向城中第10章 男兒功名馬上取第362章 亂軍紛擾出城難第626章 猝然相遇最強軍第134章 患得患失苦煎熬第626章 猝然相遇最強軍第242章 退守根基任相疑第372章 步步相讓好處多第499章 任其遊走又如何第595章 必有密使潛入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