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2章 天下全勢決中原

如果可以的話,劉琮也想在襄陽長住,不過壽春之役實在太過重要,他不親臨前線,到底有些不放心。而且最關鍵的是,他必須前往江東各地,刷刷存在感。雖然有特衛營的各種情報,但不到實地總歸有些霧裡看花的感覺。

旁的不說,江東世家大族是否還完全把持着官場?在江東推行的新政中,哪些落到了實處,哪些又已經名存實亡?各地府學、縣學的情形如何?所教之纔是否能夠在江東官場立足,還是已經被世家大族所收攏?江東豪強的處境怎樣,是否依舊保持對自己的忠誠?這些問題,僅僅從那些情報中是無法全部得知的。

發動壽春戰役的事情,便在這個春日的下午決定下來,具體的戰役佈置交給參謀府去做,劉琮等人便在這庭中說起天下大勢。

“自古興衰更替,天下之全勢必取決於中原。進取天下,中原乃必爭之地。安定天下,中原則爲控御中樞。天下一統,形勢集中於中原,天下分崩,形勢又分散於四方。由亂及治,形勢自四方彙集中原。故天下紛亂之初,中原因四面皆可受敵,常使中原撕裂於虎狼之口,今曹操在此,亦難久持。”賈詡捋着稀疏的花白鬍須,緩緩說道。

劉琮深以爲然的點了點頭。隨着這些年閱歷的增長,在這個時代越久,他便越能從歷史當中汲取更多的養分。以前讀史更多的關注點,是在那些英雄豪傑的事蹟上,現在回想起來,他卻能從中品咂出以前絕不曾領會的東西。

中原可以合天下之全勢,這種山川地理早就的形勢可以說,深刻的影響了中國的文化,趨於保守,容易安於現狀的內向型文化,不能不說沒有地理的因素在內。劉琮記得前世時曾看過的地緣政治學,雖然未曾深入研究,但其中的觀點他還是大致瞭解了。恪守中庸之道的儒家學說,除了封建帝王的統治需要之外,地理因素形成的心態也不可忽視。

具體到當下的時代而言,這種因地勢而造就的不同心態就更加容易看出了。江東世家大族爲何會保守?長江天塹給人造成的心理上的安全感是個很重要的因素。反觀曹操,身處中原,四面皆受敵,不奮發圖強早就被人鏟得草根都不剩了。

中原處於四方之中,爲四方聯繫的樞紐,由中原趨周圍地域,由周圍地域趨中原都非常便捷。比如荊州若出兵中原,自南陽北上,過葉城便一馬平川。關中、漢中亦如是。河北南下,若直趨許都,也不過是從黎陽渡河,奪官渡經陳留,離許都就不遠了。西面地形,也是如此,相比之下,稍微遠了一些而已。

劉琮很清楚的認識到,在關乎天下的角逐中,中原一直都是必爭之地。只有中原,唯有中原纔是真正逐鹿天下的競技場。只有中原四通八達的地理條件,才能獲得控御八方的形勢。自己無論怎樣,都繞不開這個中國之腹心。

不過劉琮也知道,逐鹿雖在中原,但從歷史上來看,能參與逐鹿的羣雄卻多不起於中原,而是起於四角,先據四角山川險固之地,因天時,據地利,得人和,從容經營,積蓄實力,往往能夠成就一方霸業。這方面的例子太多了,然而這只是完成了積累階段,正如劉琮的現狀相同,若要統一天下,則必須於積累階段完成之後,進取中原,取決於對中原的經營。

從治到亂、從合到分的階段,據中原四戰之地者常難,而據四角山川險固之地者常易,而從亂趨治、從分趨合的階段,只有走出四角爭奪中原者,纔有機會爭奪天下,若仍然固守一隅,則終究難以擺脫偏霸局面。

現在劉琮所面臨的情況,正是從亂趨治、從分趨合的階段。紛亂之初的羣雄多已凋零,勢力最強者不過三家而已。雖然和原本歷史上已經大相徑庭,但形勢也有相似之處。

如果從歷史上來看,秦、漢和唐都是以關中爲基礎進取天下,不過放到現在,關中殘破,並不是個很合適的選擇。而光武帝劉秀則開創了從河北進取天下的先例,劉秀雖起自南陽,但真正開創基業卻是從河北而起,先據河北、河內爲根基,次取河南,據洛陽,立爲都。然後遣將四略,東征西討,南征北戰,終於統一天下。

而在原本的歷史上,西晉和隋也都是以北方平定南方而統一天下,不過他們所憑的基業卻都因襲了前代的成資。到了明朝朱元璋,則開創了由東南進取天下的先例。

所有這些原本歷史上的“先例”都體現出固有的規律,在劉琮看來,自己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是從關中取中原也好,還是自東南席捲北上也罷,實力纔是最重要的。在原本的歷史上孫權也曾嘗試過爭奪合肥,卻被張遼打的鼻青臉腫,落得個“渣權”的名聲。當然這個名聲的由來並不全因於此,但至少說明,哪怕是偏安江東的孫權,都有爭奪天下的野心,而落在實際行動中,就必須北上爭奪中原。

就目前而言,曹操立足中原,正可謂首當其衝,那麼若是爭奪淮安,會不會將戰火引到徐州,從而大打出手,以至於劉備從中漁利呢?

對於這個問題,周瑜和法正都認爲,曹操應該不會在徐州與劉琮全力相爭,而諸葛亮則認爲如果不能一戰而定,很可能會迫使曹操不斷增兵徐州。畢竟劉備現在只佔據了鄴城及附近數城,而且尚未與袁譚決裂。

然而不管怎麼說,自江東出兵北上是毫無疑問的,至於將來曹操如何應對,到時候審時度勢,再行決議便是了。

回到襄陽城時,天色已近黃昏,劉琮回首望去,見夕陽西下,山巒披霞,景色如畫,心中不禁暗自思忖,卻不知曹操若得知自己揮軍北上,攻打盱眙、淮安,會如何反應?

第115章 人盡其才始於學第480章 坐困孤城盼援軍第419章 着眼關中布暗棋第18章 各方應對皆不同第238章 岌岌可危守堅城第17章 昨夜紅燭曾憐花第336章 獻城之功當足夠第200章 明暗相間離其心第303章 外引強援抗荊州第586章 攻營伊始烈焰起第192章 求戰心切待軍令第544章 少年強則中國強第627章 且退中營從容計第174章 兩不相幫豈可成第211章 立寨山中秋風寒第454章 有何深意守堅城第269章 欲解癥結循舊例第422章 張魯雖死道未消第431章 可進可退立不敗第624章 漏夜候敵久不至第157章 自亂陣腳棄城走第391章 白馬渡口論荊州第303章 外引強援抗荊州第176章 突遭敗績向何處第549章 怎可私自行毒計第174章 兩不相幫豈可成第540章 塵埃落定交兵權第188章 外敵未去內亂生第162章 山道密林遇敵襲第186章 收其子弟爲近衛第28章 長纓在手縛蒼龍第209章 兵發虎林肘腋患第153章 別無人馬可守城第444章 誓不言棄衝敵陣第501章 明日復來怎打發第219章 還有何人相制衡第27章 千帆競渡白浪涌第18章 各方應對皆不同第483章 如何識破敵詭計第122章 君有良將自知否第156章 藉故吞兵誠可慮第383章 血海烈焰掙命行第29章 雪夜燈下話毒腸第48章 各有褒貶南陽策第201章 改換門庭握良機第322章 不忍兄弟相殘害第146章 不意突遭亂箭襲第12章 計出連環破船樓第395章 戰事膠着登山眺第297章 袍澤安危竟不顧第444章 誓不言棄衝敵陣第167章 沖天火光亮如炬第460章 絕世大功焉能棄第593章 又見敵軍出城來第113章 九州鼎沸欲奮起第165章 樹下卜卦問吉凶第206章 從容赴死所爲何第246章 亂兵屠城去無路第170章 果斷收兵不遲疑第37章 忠義何以能兩全第55章 鋒銳狂濤誰可擋第351章 斬將奪旗敵軍潰第7章 白雲深處拜名師第393章 預作準備待廝殺第135章 平叛首功劉玄德第293章 觀兵借勢心思異第154章 將計就計君莫疑第45章 嬉笑怒罵斥漢賊第166章 爲何逼其投敵去第561章 另想辦法謀出路第440章 遭敵襲力保糧車第376章 再臨堅城試鋒芒第191章 虛實之間另有第49章 昔日少年今從容第532章 已然決意棄淮陰第170章 果斷收兵不遲疑第295章 疑兵三處何爲主第45章 羽扇綸巾孔明燈第453章 已佔當塗攻陰陵第8章 暗流涌動人心異第3章 言辭如刀可誅心第510章 率兵迴轉待定奪第139章 輕而無備孫伯符第271章 遴選精銳向交州第179章 鏖戰多時終破營第471章 首戰用我破敵城第18章 各方應對皆不同第212章 整頓人馬待軍械第336章 獻城之功當足夠第545章 諸將聯軍出關來第14章 重甲鐵騎陌刀行第455章 夜渡滁河聞敵至第299章 以人爲本須自愛第423章 暫不稱王期大業第243章 縱然身死又如何第7章 白雲深處拜名師第519章 另有準備攻水寨第50章 兄弟何必鬩於牆第43章 前路漫漫未可知第110章 欲成大事不計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