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挽回威信

劉範也不得不退出三十六營寨。見盟軍已趁着大火逃跑,西涼軍又不能衝破大火去追擊盟軍,於是就鳴金收兵,命令西涼軍押解降兵返回街亭城。皇甫嵩等人在敗退途中,聽聞西涼軍中響起鳴金聲,這才鬆了一口氣,然後繼續扶老攜幼地退回陳倉城。等劉範返回街亭城後,再次清點西涼軍,得知此戰西涼軍又陣亡了六千多人,輕重傷者又是數萬。但此戰,西涼軍在三十六營寨中又收降了將近一萬兩千餘人。加上前三戰的俘虜,西涼軍受降了一萬五千多人。劉範命人從中甄別出官軍和幷州軍,以及鮮卑軍和烏丸軍,傳令對待官軍和幷州軍的俘虜一律從寬,待遇較好;而鮮卑軍和烏丸軍的俘虜,則是每日只發放很少的口糧,維持之不死而已。

之後,劉範又封賞了斬殺步度根的張遼。取得又一次大勝,劉範反而還有興高采烈,而是憂慮不已。張遼說道:“大王已經接連四次大敗了盟軍,殺得盟軍狼奔豕突,丟盔棄甲,次次損失慘重。而我西涼子弟損失極少,又何故憂慮?”

劉範說道:“儘管我們四次大敗盟軍,但這四次勝利,不過只是小勝罷了,並未因戰勝敵軍而達到最終目的。我們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是要完全消滅盟軍,而盟軍人多勢衆,四次戰敗後仍有一定的實力,距離完全消滅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的最終目的是將盟軍對涼州的威脅完全消除,但現在盟軍仍然盤踞在陳倉城內。陳倉城乃天下有名的堅城,我軍又不善攻堅。盟軍一日據守陳倉,涼州仍處在危急存亡之秋。如此,雖幾番大勝,本王又何能不愁?”

諸將皆道:“大王深謀遠慮,明見萬里,末將等皆遠不及。”

郭嘉說道:“陳倉城高三丈,厚三丈。若盟軍採取堅守不出的策略,對我軍不再打正面戰,而是打消耗戰,則我軍必敗。西州物產,除開供養西域二州,其餘者已經被消耗殆盡。我軍囤積的糧食、輜重等物資,只能維持一個月之久。若是不能再兩個月內徹底擊敗盟軍的話,我軍糧草斷絕,定會不戰而敗。而盟軍物資充裕,人多勢衆,可以在陳倉城中堅守超過兩個月的時間。我軍不善攻城,攻擊陳倉城這樣的堅城,更會造成我軍死傷慘重。眼下的形勢十分不利。”

賈詡說道:“除此之外,大王之圍魏救趙之計也沒能成功。盟軍雖又一次大敗,但仍然實力雄厚。只要堅守不出,我軍奈何不得。且我軍被盟軍拖在陳倉城下,袁紹就仍能肆無忌憚地猛攻大散關。盟軍若坐等大散關被袁紹攻下,絕不會出城野戰。袁紹二十倍於文聘,恐大散關危急矣。且大王不能速勝盟軍,則不能應對大月氏。若大月氏與田豐、趙雲等相持不下,形勢又危急一分。以此觀之,大王實爲危急。”

張遼說道:“若不是孫堅以大火焚燬連營,以大火遲滯阻擋我軍,末將早已在盟軍逃入陳倉城之前追上其軍,在陳倉城下就爲大王除掉盟軍。誰知孫堅如此奸詐,竟防火焚營!”

劉範說道:“孫堅此人,若是不死,日後必成本王之大敵。”

聽得二謀士都如此分析,衆人都不僅氣餒。不僅是劉範和他的謀士想到了這幾點,撤回陳倉城的盟軍中也有人和西涼軍想到了一塊。回到陳倉城後,皇甫嵩命人清點盟軍,盟軍又戰死了四萬人,投降了一萬人,輕重傷兵不計其數,輜重也在大火之中損失殆盡。所幸陳倉城裡囤積着大量的糧草和輜重,足以重新裝備盟軍。看到盟軍都是盔甲不全、身上帶傷,步兵相互扶持着,騎兵則是伏在馬背上,疲憊得不能動彈,他們的戰馬也是身上大多插着羽箭,皇甫嵩悲哀不已。但皇甫嵩很納悶,爲何劉範能在他佈陣不久,就迅速找到他的位置,然後猛攻,致使盟軍陷入一片混亂之中,從而大敗。皇甫嵩思來想去,這才意識到是他的驢壞了大事。正是高亢入雲的驢叫聲,引來了西涼軍的攻殺。而此時,盟軍也大概知道了他們的戰敗的原因,尤其是以曹操爲首的諸將。都是因爲皇甫嵩的這頭驢。盟軍士卒對皇甫嵩十分不滿,都認爲皇甫嵩給西涼軍露出了破綻,指揮失當,應該對此次戰敗負主要責任。盟軍內部議論紛紛,死傷慘重的士卒們都開始抱怨皇甫嵩,皇甫嵩的威信一下就陡然而降。

皇甫嵩何等聰明,很快就察覺到了諸將以及士卒們對他的怨恨。失去了威信,皇甫嵩就無法統御盟軍,無法取勝西涼軍。皇甫嵩知道,他必須做點什麼,挽回自己的威信。皇甫嵩急中生智,想到了一個辦法。於是,皇甫嵩佯裝一副氣急敗壞的模樣,抽出寶刀,高高揚起,就奔向他的驢,悲憤地說道:“皆是因爲你這孽畜,才引來賊軍攻擊!你這孽畜不死,何以對得起滿營士卒戰死沙場?老夫今日非殺你不可!”說着,皇甫嵩怒吼一聲,手起刀落,一刀就將他那驢砍成兩半,鮮血飛濺。如此一來,皇甫嵩就巧妙地把戰敗的責任推到了一頭驢的身上,盟軍諸將皆以爲是驢的過錯。見皇甫嵩憤然砍殺他的驢,這纔沒有過多地抱怨皇甫嵩。但諸將卻忽略了一個問題,驢是皇甫嵩的,而且盟軍的戰敗,必然是主帥的過錯,和一頭驢又有多少關係?但皇甫嵩此舉之後,諸將又重新對皇甫嵩敬重起來。然後,皇甫嵩又採取了很多措施,這才挽回了他搖搖欲墜的威信:聽說步度根被西涼驍將張遼斬殺,皇甫嵩立即趕到步度根餘部的營中慰問,撫慰其手下逃跑回來而沒有投降張遼的鮮卑兵。知道大人步度根是鮮卑另一位大人蒲頭的弟弟,皇甫嵩又召集蒲頭,對蒲頭賞賜了一些金銀,以加撫慰。蒲頭泣拜。又聽聞是孫堅燒燬了連營,爲盟軍撤退創造了機會,皇甫嵩又對孫堅大加賞賜,將更多的部曲調給孫堅指揮。經過這一系列的拉攏人心,皇甫嵩又重新贏回了威信。皇甫嵩鬆了口氣,感嘆這三軍統帥可真是不好當。

第四百三十四章 趁勢反襲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七十三章 單于聖裁第一百一十章 巾幗英雄第七百三十七章 史阿之諾第三百四十一章 天價牛馬第三百一十四章 楊彪上鉤第七百五十二章 深夜潛入第七百二十九章 應對策略第三章 初識盧植第六百八十一章 蝕骨銷魂第二十九章 現出原形第一百八十九章 龍爭虎鬥第七百九十章 羅馬帝國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八百八十六章 縝密設謀第三百八十五章 曹操高策第五百八十五章 白水條約第四百三十六章 勢不可擋第一百三十章 別無選擇第四百七十二章 初顯崢嶸第二百一十七章 圍追堵截第五百一十三章 貴山奇謀第三百六十五章 決絕果斷第十二章 定策擊張寶第七百二十二章 新政之行(上)第六百零七章 作別家人第八十三章 狗急跳牆第三百九十五章 購買和平第三百九十六章 昏君之由第三百零二章 首輪舌戰第五百四十七章 南鄭陷落第二百七十二章 戰爭結束第二百三十九章 纏綿悱惻第六百零五章 力排衆議第七百九十八章 危機再現第八百六十一章 脣槍舌劍第五百八十一章 誅殺宦官第三百零七章 人質交接第六百五十七章 酣戰敵將第三百七十八章 陰謀敗露第四百六十章 出城鬥將第九十四章 涼州之牧第三百五十三章 無敵鎧甲第四百八十九章 張燕再亂第二百四十九章 備戰西域第五百七十六章 你爭我奪第五百四十一章 三路並進第六百七十六章 突得情報第五百六十九章 亂成一團第八百四十四章 突襲援軍第三百三十三章 查缺補漏第六百七十二章 木鹿之克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攬流民第三百二十八章 推行屯田第一百六十七章 家人駕臨第五百一十七章 出城應戰第三百九十四章 荀攸之功第八百九十五章 桓帝託夢第四百六十七章 生擒徐榮第八百一十七章 兩軍匯合第五百零一章 迂迴包抄第五百四十九章 敵我難辨第七百五十六章 惻隱之心第二百九十二章 交鋒開始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八百六十四章 商議條約第三百一十四章 楊彪上鉤第六百五十二章 安息饋贈第六百八十八章 藥到病除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八百零五章 大獲全勝第九十章 打定主意第二百九十四章 撕破臉皮第五百五十一章 南鄭有伏第八百七十三章 羅馬使團第八百二十四章 親切攀談第七百二十八章 王越史阿第四百九十一章 令明奇謀第三百二十八章 推行屯田第一百六十二章 董賊崛起第一百六十四章 天下戰略第七百四十九章 科學進步第五百六十三章 取或不取第八百零七章 民心向背第二百四十八章 貨幣之重第五百九十二章 再見梟雄第四百九十九章 出城決戰第五百二十二章 火燒貴山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戰時刻第三百二十九章 心照不宣第二百三十一章 一見傾心第七百九十四章 情報任務第五百五十六章 獻計獻策第九百一十三章 各懷鬼胎第七百九十一章 羅馬軍團第六百七十七章 推算援軍第一百五十九章 擴軍十萬第三百七十一章 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