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袁紹妙策

若朝廷得到幷州的支持,那麼面對兵威大盛的涼國,便多了一個盟友;若朝廷不接納董卓,那麼董卓一定在恐懼朝廷征討幷州之後,選擇與涼國講和。幷州位於司隸之北,與雒陽城不過只有二三百里之遙。若幷州與涼國結盟,則涼軍必從榆林之地南下攻打長安,而董卓之幷州軍必從上黨郡南下,直趨雒陽城。屆時大漢東西兩京同時有陷落之危,則社稷危也!”

聽了袁紹這番解釋,何進、袁隗、曹操等人都不禁皺緊了眉頭。這樣危險的後果,是朝廷所不能承受的。

見衆人都十分忌憚,袁紹繼續說:“因此,爲朝廷安危而計,朝廷萬萬不可與董卓鬧翻,反而還要對他虛以委蛇,使他將重心放在涼國上。因此在下主張,不若就此答應了董卓,並再次與董卓商議西征涼國之議。”

“西征涼國?!”一聽這一建議,堂下衆人都下意識地緊張起來。朝廷前兩次與涼主劉範開戰,換來的是雒陽城的兩次被圍,和朝廷簽訂的兩次賠款條約,以及衆多朝廷官軍士兵的傷亡。這不得不令包括曹操在內的衆人,感到十分緊張。

何進皺起了眉頭,問道:“爲何要西征涼國?”

袁紹道:“明公,請恕在下未曾把話說清楚。在下所說西征涼國,並不是真的要征討涼國。而是假借允許董卓進駐河東,朝廷與董卓一同征伐涼國,誘使董卓率先進攻被涼軍佔據的榆林之地。如此,一來借涼軍之手,來爲朝廷削弱董卓,降低其對雒陽城的威脅;二來禍水東引,利用董卓吸引涼軍進攻幷州,而榆林之地必然空虛,這便給駐守關中的皇甫嵩部一個北上偷襲榆林之地的良機。”

荀彧聽了後,立即站起來駁斥道:“此言不妥!若涼國舉十數萬、二十萬步騎而來,而非只調動駐守榆林之地的一個衛來應對,那麼關中便要承受巨大的壓力。最壞的結果是涼軍攻陷關中諸多城池,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皇甫嵩部十萬步騎全都困守城內,不敢出城與涼軍爭鋒,根本無暇北上偷襲榆林之地。”

一看何進聽了荀彧的話,臉色又變了變,袁紹唯恐何進改變主意,他趕緊道:“當然朝廷也可以完全只是借合擊榆林,來誘使董卓之幷州軍獨自進攻榆林之地。而朝廷卻作壁上觀,謹守關中即可。涼國見朝廷並未參與,敢於偷襲榆林之地的只有幷州,那麼涼軍便會棄關中數十座堅城於不顧,而轉頭去反擊董卓。

涼軍強悍,非幷州軍可擋。在幷州軍被涼軍擊敗時,明公可從京師諸軍裡,秘密派出一支大軍北上河東,急趨晉陽,一舉消除董卓對朝廷的威脅,並收復幷州!在偷襲晉陽城之後,官軍再調往黃河之畔,嚴密守住黃河各個津渡。涼軍本來的目標不過是打退進犯榆林之地的幷州軍,並沒有與朝廷再起大戰的計劃。見幷州已被官軍拿下,關中又無機可乘,便也無所作爲,只能坐視朝廷收復幷州。”

聽了袁紹的這一借刀殺人、趁人之危之計,何進和衆人都有些意動。如果真的這麼做,利用涼軍去吸引幷州軍、吸引董卓的注意力,而後朝廷再趁機偷襲晉陽城,一舉收復被董卓割佔的幷州,朝廷便能多控制一個州,而且還消除了北部的威脅,這簡直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曹操質疑道:“幷州之南是上黨高地,山勢險峻,地勢險要,極難通行。若派官軍北上偷襲晉陽城,恐怕官軍不能短時間內通過上黨郡,便會令董卓警覺起來,而導致偷襲失敗。”

袁紹道:“此也不難。朝廷控制着河東郡,通過河東郡,騎兵可以沿着平坦的汾水盆地,快速殺至晉陽城下。且朝廷可以與董卓如此約定:以汾水爲界,河東郡分爲南北兩部。朝廷派五萬騎兵奔赴河東郡南部,董卓率軍六萬進駐河東郡的北屈城。

選定一日作爲進攻之期,屆時兩軍同時西渡黃河,董卓之幷州軍進攻黃河西岸的夏陽城、高奴城、定陽城、雕陰城,官軍則派一部疑兵佯裝渡過黃河,而官軍主力趁董卓之幷州軍渡河,而北渡汾水。渡過汾水後,官軍打出幷州軍的旗幟,佯裝成幷州軍,並沿着汾水全速奔動,直取晉陽。途中若有城池繞不開,便詐開城門;若能繞開則不顧。

如此,依據騎兵之速,官軍定能於十日內奔至晉陽城下。且要與涼軍爭奪榆林之地,董卓一定是將其幷州軍主力都派了出去。晉陽城所剩的守軍必定不多,官軍五萬之衆,已足以攻下晉陽。拿下晉陽城後,則攻守之勢完全在我,幷州大勢已定矣!”

聽完袁紹這一完整的計謀,何進、袁隗、王允、袁隗等人都頗爲振奮。袁紹的這一計策成功的機率頗高,而且成功後朝廷也能收穫頗豐。只有曹操和荀彧聽完後,開始懷疑起袁紹的動機。他們一直在猜測,袁紹百般設謀,最初的動機不過是爲了讓董卓能得到朝廷的允許進入河東郡。可是這麼做對於袁紹又有什麼好處?他到底想幹什麼?

袁紹沒有察覺到曹操與荀彧的疑心,他繼續滔滔不絕地說:“明公,在調虎離山、趁機偷襲晉陽之時,明公可以再派五萬官軍北上河東郡,迅速把守住河東郡沿河各個津渡。如此一來,早已渡河進入榆林之地的董卓,即使很快得知了官軍偷襲晉陽的消息,在官軍嚴防死守下,他也飛不過黃河來,只能坐視官軍攻下他那空虛的幷州。

退一萬步說,若董卓得知朝廷偷襲晉陽之後,他無家可歸之下只得投降涼軍,並與涼軍一同來攻。但只要官軍死死守住黃河津渡,他們也難有可乘之機。

如此一來,朝廷既可以輕鬆收復幷州,壯大己身;同時又借涼軍之手滅掉董卓,消除心腹大患,何樂而不爲呢?”

第四百二十五章 噩耗傳來第八百零七章 民心向背第八百七十四章 使團進城第三百七十六章 加封貶抑第二百五百五十六章 狼狽爲奸第六十八章 甄堯獻美第三百五十五章 神醫東來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三十章 盧植蒙冤第六百三十九章 戰法之爭第一百九十七章 決戰時刻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式開戰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六百一十四章 屠殺令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荀攸之功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獲成功第一百三十二章 人之將死第五百七十七章 合約未竟第三百九十三章 平虜將軍第二百六十章 戰法奏效第四百零一章 奉孝高見第八百二十五章 秩序之爭第二百四十一章 人口壓力第七百八十八章 出兵問題第三百五十六章 …轉變態度第四百五十章 內訌初起第五百七十八章 逐條妥協第四十九章 交易達成第四百八十五章 遁地之術第四百一十七章 稱以涼王第五百一十一章 亡國滅種三百二十二章 以工代賑第四百四十五章 致命循環第一百七十二章 駟馬難追第七百九十五章 單獨行刺第一百一十六章 困獸猶鬥第六百一十三章 安息公主第六百四十一章 鼓舞士氣第四百二十八章 作說客乎第一百零六章 計策之爭第三百二十七章 講武堂立第五百五十章 下陽平關第二百四十五章 擴軍可否第二十八章 劉關張來了第九百零九章 袁紹妙策第九章 迎戰妖兵第二百八十二章 引蛇出洞第一百零五章 西征準備第七十二章 鮮卑單于第七百六十一章 當街行刺第七百八十四章 兒女情長第六百零一章 兒女雙全第四百二十四章 蓋勳之意第七百四十三章 農耕放牧第七百五十三章 爲人父母第六百七十二章 木鹿之克第一百八十一章 喜從天降第四百二十四章 蓋勳之意第一百九十九章 無情帝王第五十一章 拜訪毒士第二百七十九章 心急如焚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下大同第五百四十三章 王允智算第五百五十章 下陽平關第七百六十章 引蛇出洞第四百九十四章 殺神之名第六百一十三章 安息公主第一百三十七章 羌氐改革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戰已止第三百一十七章 朝廷部署第六百六十一章 佳人投心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五百二十章 一意孤行第四十六章 拜將封侯第五十四章 袁氏家醜第三百五十九章 朝廷反制第四百三十九章 言語交鋒第三十七章 梟雄來了第八百二十九章 勁弩顯威第五百六十五章 議將和談第九十二章 捷報頻傳第三百一十二章 天下大同第五百零二章 殺人比賽第五百九十一章 爲長遠計第八百四十三章 虛假和約第七百七十五章 宮中之伏第三百四十二章 將計就計第七百零四章 慶典結束第四百八十八章 毀家紆難第二百四十四章 西域攻略第六百二十二章 伯樂安出第一百三十六章 涼州改革續第三百六十四章 李肅來使第五十章 宗親集團第五百八十八章 關下笑談第六百三十六章 重重假象第五百零六章 首級誘惑第十章 大敗黃巾軍第二百零四章 一個頂倆第六百六十六章 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