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

225年3月,蜀漢丞相諸葛亮決定親自率軍平定南中叛亂,授任馬忠爲牂牁郡太守。當時牂牁郡郡丞朱褒在郡內作亂,馬忠別領一軍進攻牂牁郡,打敗叛軍,擊殺朱褒。討平叛亂後,馬忠在郡中安撫救濟百姓,並且注重體恤治理,因此很有威名和恩惠。

參軍馬謖爲諸葛亮送行時候提出平定叛亂要採取“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的戰略,諸葛亮亦接納此建議,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軍,作爲西路,從成都由水路出發,進軍越巂郡(今四川西昌),討伐高定;東路又派馬忠由僰道(今四川宜賓)出發,進攻牂柯郡(今貴州福泉),攻擊朱褒;中路由李恢從平夷(今貴州畢節),攻向建寧(今雲南曲靖)。哪些將領隨丞相南征?丞相帶領多少人馬?史書上沒有記載。此時,雍闓與高定發生摩擦,最後爲高定所殺,孟獲趁機收編了雍闓部衆,繼續率領南中人與蜀漢交戰。李恢,字德昂建寧郡俞元縣(今雲南省玉溪市澄江縣)人。初出仕建寧郡爲督郵。李恢的姑父爨習是建寧郡建伶縣的縣令,有違反法令的行爲,李恢也受牽連而被免官。當時的益州郡(建寧郡前稱益州郡,蜀漢建興三年後才改爲建寧郡)太守董和考慮到爨習是當地的豪強大姓,於是沒有答應免去李恢的官職。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董和推薦李恢到州府任職,李恢在路上的時候聽聞到劉備從葭萌南向進攻劉璋的消息。李恢認爲劉璋必定失敗,而劉備必定會成功,於是假稱自己是益州郡的使者,北上去拜見劉備。李恢在綿竹見到了劉備,劉備非常讚賞李恢,於是讓李恢留在軍中一起進攻雒城。公元214年(建安十九年)夏,劉備軍攻破雒城,適逢馬超密信請降,劉備派遣李恢前去漢中連結馬超,馬超於是歸順劉備,率兵南下進攻成都,城中震怖,不久後劉璋出降。劉備取得益州,自領益州牧,任命李恢爲益州功曹書佐、主簿。後來有逃亡的罪犯誣陷李恢圖謀造反,執法官員拘捕了李恢,但劉備認定李恢不會謀反,洗清了李恢的冤情,並升遷李恢爲益州別駕從事。蜀漢庲降都督鄧方逝世,劉備問李恢:“誰可以接替鄧方呢?”李恢回答道:“人的才能各有長短,所以孔子說‘使用人時要衡量他的才能’。而且聖明的君主在上,那麼臣子就會竭盡心力,所以在攻打先零羌人的時候,趙充國說‘沒有人能比得上老臣我’,臣不自量力主動申請,還望陛下明察。“表明了毛遂自薦的態度。劉備笑道:“我的本意也已經是你了。”於是以李恢爲庲降都督,授予節符,領交州刺史,駐牂牁郡平夷縣,出鎮南中。

李恢爲人讓諸葛亮佩服,聽說有一子爲李遺,便親自出面做媒,與關羽之女關銀屏成親。風聲傳出去,朝廷內外都成了一鍋滾開水,紛紛勸阻關銀屏說:"蠻夷之地很荒涼,太苦寒,鳳凰可不該落到刺巴林裡邊呀!”關銀屏心裡咚咚跳,當時心裡也亂成了一團麻,可是她梳子梳,篦子篦,終於理出了頭緒,回答說:

"醫病就得吃苦藥。國難當頭,我能袖手旁觀,只顧自己嗎?”人們又提醒她:"嫁雞隨雞飛,嫁狗跟狗走。要是在俞元安了家,千里迢迢,山阻水隔,你只有夢中才會重返家鄉,哪裡還能去報自己的家仇國恨呀?"

"原來的家仇國恨,好象前宅失盜,眼下的南方騷擾,好比後院起火。把火撲滅了,再化敵爲友,不是更有利於捉強盜嗎?諸葛丞相看得清楚,想得周到,這門親事我認了。"

人們聽了她的話,越發敬佩她。在她出嫁南去的那天,舉國上下張燈結綵,男女老少齊來送行。成親那天,趙雲送給銀屏一口寶劍,作爲禮物。這口寶劍叫「青釭劍」,是長阪坡之戰從夏侯恩手上得到,削鐵如泥,鋒利無比。關銀屏收下這禮物,心中十分歡喜。這次南征關銀屏是主動隨李恢父子出戰,李恢孤軍深入,建寧郡各縣叛軍相互集合成大隊人馬,在滇池縣包圍了李恢軍。當時叛軍的人數是漢軍的幾倍,而且又沒有得到諸葛亮的消息,形勢非常嚴峻。關銀屏主動表示:“父親,我願意突圍,我師父趙雲將軍多教有佈陣突圍之法。”李恢同意了,便一邊讓關銀屏突圍,又施計騙南夷道:“官軍糧草已盡,已準備撤軍回去了。我們中間有的人久離家鄉,而今得到機會回來,如果不能回到北方的話,就打算與你們共同謀劃大事,所以在此坦誠相告。”南夷叛軍相信了李恢的話,因而對包圍的防守有所懈怠。李恢抓住機會主動出擊,大敗南夷叛軍,並追逐敗敵的殘部,南至盤江,東到牂牁,馬忠軍則順利在且蘭打敗朱褒,與李恢軍會合。另一方面,諸葛亮大軍到達南中後數戰皆勝,先斬殺高定,然後與其他兩路大軍匯合。三路大軍聲勢相連,準備迎戰孟獲。

諸葛亮聽到孟獲爲當地人所信服,便想通過生擒迫使他歸順,從而達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渡瀘水與孟獲軍戰,成功俘虜孟獲和祝融夫人,諸葛亮帶他到營陣觀賞,問他覺得蜀軍如何,孟獲回答他:“曏者不知虛實,故敗。今蒙賜觀看營陳,若祇如此,即定易勝耳。(我之前不知你軍虛實,所以才戰敗。現今蒙賜觀看營陣,原來只是如此,必定可以勝利了。)”李恢被封爲漢興亭侯,並加拜安漢將軍。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亂問題嚴重,便用馬謖提出的“攻心爲上,攻城爲下,心戰爲上,兵戰爲下”的策略,要孟獲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將他放走再戰。孟獲及其他土著首領終於對諸葛亮徹底信服了,不肯離去,孟獲說:“公,天威也,南人不復反矣。(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會再反叛了。)”於是帶領蜀漢大軍到滇池,與諸葛亮盟誓,蜀軍成功平定南中。孟獲後來遷爲御史中丞。蜀軍歸還後,因諸葛亮一反兩漢以來委官統治、遣兵屯守的慣例,採取“不留兵,不運糧”,重用地方勢力,保障他們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馬忠、呂凱等人採取懷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當地少數族的上層分子,此後南中再沒有發生過大規模叛亂。關銀

屏隨李恢父子在俞元住了下來,一直和當地百姓相處很好。她親自教他們耕種、紡織、讀書,和他們常來常往,親如一家。大家都很尊敬她,稱呼她爲"關三小姐"。

平南大軍勝利回師後,南夷又再次反叛,殺害朝廷守將。李恢親自統兵前往平叛,鏟盡行兇做惡的夷人,並把它們的首領遷往成都,從夷人中的叟、濮部落中徵收耕牛、戰馬、金銀以及犀牛皮作爲賦稅,用以充實朝廷的軍用物資,使得當時蜀漢的財物開支不會缺乏。南中已平定,東吳劉闡亦從交州回到吳國,打消接管的念頭。而諸葛亮則分南中四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爲六郡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以當地人或將領統領,有人曾勸諫諸葛亮留兵鎮守,但諸葛亮對衆人分析認爲這有三不易:第一:“若留外人,則當留兵,兵留則無所食,一不易也(若果留下外人,則要留兵駐守,留下士兵則要糧食,這是第一個不易)”;第二:“加夷新傷破,父兄死喪,留外人而無兵者,必成禍患,二不易也(加上夷人新破,死傷甚多,有的父死兄喪,如留外人但沒有士兵駐守,必定成爲禍患,這是第二個不易)”;第三:“又夷累有廢殺之罪,自嫌釁重,若留外人,終不相信,三不易也(又夷人憂怕有廢殺的罪名,自怕過失過重,若果留下外人,終不會得到信任,這是第三個不易)”;最後,諸葛亮平衡各條件,決定達至“不留兵,不運糧”的政策,任李恢爲建寧太守、呂凱爲雲南太守,又收降爨習、孟琰等,與孟獲一起授予官職,籠絡南人。只有馬忠是外地人而被任免爲牂柯太守,但仍能做到受夷人所敬重。蜀漢亦移南中萬多家勁卒、青羌到蜀地,分成爲五部,號爲“飛軍”,非常勇猛。又分開瘦弱,配給大族焦、雍、婁、爨、孟、量、毛、李爲部曲,設置五部都尉,號爲五子,所以南人有四姓五子的說法。而夷人都十分剛毅、鬥狠,與大族、富豪關係很差;蜀漢便勸大族捐出金帛,聘請夷人作部曲,聘請越多,便可世襲官位。於是夷人漸漸臣服屬於朝廷,建立起夷、漢並列的部曲。

而南人上貢的金、銀、丹、漆、耕牛、戰馬等,令蜀漢軍費有所供給,國家富裕,爲諸葛亮北伐提供物資。南人的小規模叛變雖然沒有停止,但相較東漢時期,南中卻相對的平穩,而多次叛亂亦被馬忠、李恢、呂凱等快速平定。

關銀屏有時也很想念故鄉,卻又捨不得離開當地的百姓,便每天趕早起牀,登上金蓮山的山坡,一邊朝北方遠望,一邊梳理晨妝。後來這個地方,就叫做"梳妝檯"了。

她死了以後,遠近的百姓披麻戴孝,把她同那顆隨身攜帶了一生的明珠,一起埋葬在梳妝檯附近。還在關三小姐墓的墓碑上,刻了一副對聯:

有骨人間藏,萬古香馨金蓮土;

誰請天上去,一家同在鬥牛宮。

據說那顆明珠至今還深埋在金蓮山,所以山頭上常常閃閃放光。

(本章完)

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外記(二十二)月英其人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五十五章 長阪怒吼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外記(十七)南方叛賊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下一統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五十二章 攜民南下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一百一十六章 北伐序幕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五十八章 新舊制度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外記(二十)山陽國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四十章 對峙博望外記(十三)逍遙津之戰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第四十四章 三顧茅廬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一百三十章 平定遼東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歷史註明第五十九章 營中對策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五十章 大難前奏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第一百四十章 東興之戰外記(三十七)人傑外記(二十)山陽國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二)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十六章 劫持獻帝第一百六十三章 平民一品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第十二章 以父之名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一百六十章 家族臂膀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一百一十九章 石亭之戰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