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

許允、陳泰令爽先納印綬與司馬懿。曹爽令將印送去,主簿楊綜扯住印綬而哭道:“主公今日舍兵權自縛去降,不免東市受戮也!”曹爽說:“太傅必不失信於我。”於是曹爽將印綬與許、陳二人,先齎與司馬懿。衆軍見無將印,盡皆四散。曹爽手下只有數騎官僚。到浮橋時,司馬懿傳令,教曹爽兄弟三人,且回私宅;餘皆發監,聽候敕旨。曹爽等入城時,並無一人侍從。桓範至浮橋邊,司馬懿在馬上以鞭指之說:“桓大夫何故如此?”桓範低頭不語,入城而去。於是司馬懿請駕拔營入洛陽。

曹爽兄弟侍奉曹芳回宮,以侯爵的身份回到府第。司馬懿派兵包圍在曹爽府宅四角修高樓,派人在樓上密切監視着曹爽若是挾着彈弓到後園去,樓上的人就高聲叫喊:“故大將軍向東南去了。”弄得曹爽愁悶不已,不知如何是好。曹爽兄弟不安心,於是聲稱食物不足,向司馬懿要求食物;後司馬懿送來食物,曹爽兄弟十分高興,曹爽說:“司馬公本無害我之心也!”遂不以爲憂。

太尉蔣濟擔憂曹爽會被司馬懿所殺,上門拜訪司馬懿說:“太傅,你是否有殺曹爽之心?”司馬懿道:“蔣太尉登門拜訪就是爲了這事?”蔣濟平復心來說:“曹爽可是前朝大將軍曹真之子啊,不能讓一代功臣斷了後了!”後面一句蔣濟不覺地提高了嗓音。

司馬懿問:“還有什麼事嗎?”蔣濟說:“沒事。”司馬懿便說:“那我就讓師兒送送你吧。”

蔣濟看了司馬懿的臉色,還是那麼的鎮靜和冷漠,自己一直看不透眼前的人的心,雖然共事幾十年。

不久後,戊戌,有司奏告:“黃門張當私自把選擇的才人送給曹爽,懷疑他們之間隱有奸謀。”司馬懿於是逮捕了張當,交廷尉訊問查實。張當交待說:“曹爽與尚書何晏、鄧、丁謐,司隸校尉畢軌,荊州刺史李勝等人陰謀反叛,等到三月中旬起事”。司馬懿懿取了張當供詞,卻捉何晏等勘問明白:皆稱三月間欲反。司馬懿用長枷釘了。城門守將司蕃告稱:“桓範矯詔出城,口稱太傅謀反。”司馬懿說:“誣人反情,抵罪反坐。”亦將桓範等皆下獄於是把曹爽、曹羲、曹訓、何晏、鄧颺、丁謐、畢軌、李勝以及桓範等人都逮捕入獄,以在逆不道罪劾奏朝廷,並與張當一起都被誅滅三族。

此時,曹爽堂弟曹文叔之妻夏侯令女,是夏侯夏侯文寧之女,早寡無子,夏侯文寧勸夏侯令女改嫁他人,夏侯令女爲堅持守寡,用刀割下自己雙耳,以表明自己拒改嫁的決心。夏侯令女平時居家度日常常依靠曹爽。曹爽被誅後,夏侯家上書斷絕婚約,並強行把夏侯令女接回家,將再次讓她改嫁;夏侯令女悄悄進入寢室,又用刀自己割斷了鼻子,其家人十分驚愕惋惜,對她說:“人生在世,就如同輕輕的塵土棲息在柔弱的草上而已,你何必這樣自討苦吃呢?而且你丈夫家人已被殺盡,你苦守着這個家到底是爲了誰呀?”夏侯令女回答說:“我聽說過,仁人不會因盛衰而改變節操,義士也不會因存亡而改變心志。曹家以前興盛之時,我尚且想終生守節,何況如今衰亡了,我怎麼忍心拋棄它?這是禽獸的行爲,我豈能這樣做?”司馬懿聽說後,很稱讚她的賢德,於是就聽任她收養了兒子作爲曹家的後代。

司馬懿斬了曹爽,太尉蔣濟說:“尚有魯芝、辛敞斬關奪門而出,楊綜奪印不與,皆不可縱。”司馬懿說:“彼各爲其主,乃義人也。”遂復各人舊職。辛敞嘆道:“我若不問於姊,失大義矣!

王沈是曹爽的故吏,被免職。後來又被起用治書侍御史,轉爲秘書監。同年二月,皇帝任命司馬懿爲丞相,增繁昌、鄢陵、新汲、父城爲其封邑,前後其計八縣,食邑二萬戶,特許奏事不名。司馬懿固辭丞相之職不受。十

二月,詔命加九錫之禮,朝會不拜,又固辭九錫。此次政變以司馬懿爲首的士族清除了以曹爽爲首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所牽連者達五千餘人。

高柔被封爲萬歲侯,王觀因功爵關內侯,復任尚書,加駙馬都尉。司馬師被封爲長平鄉侯,加衛將軍之職。司馬孚因功進爵長社縣侯,加侍中。四月後,魏帝改元嘉平。司馬懿除任用名士、能人外,亦提拔親信、心腹之人。

司馬懿因爲這次政變,消除了由曹爽領導的曹氏宗室在朝中的勢力,曹氏宗室力量日漸薄弱,司馬氏得以完全掌握了權力,控制了曹魏朝政,逐步消滅支持曹氏的勢力,向篡奪曹魏政權的目標前進,爲日後司馬炎代魏立晉奠下了根基。

司馬懿雖然誅殺了曹爽勢力,但是對人說:“雖然曹爽等人罪惡深重,但是其父曹真是爲了大魏立了不小的功勞的,不能讓其斷後啊。”嘉平年間,因着曹真的功勳封曹真族孫曹熙爲新昌亭侯,作爲曹真後嗣。

太尉蔣濟還是不能接受司馬懿殺掉了曹爽,誅滅了三族的事實,自己也拒絕了司馬懿的封賞,自己感到了良心的譴責和煎熬,一病不起而去世。司馬懿在朝廷上終於無人在聲望上和權勢上能和司馬懿抗衡。

陳壽評價:“爽德薄位尊,沈溺盈溢,此固大易所著,道家所忌也。玄以規格局度,世稱其名,然與曹爽中外繾綣;榮位如斯,曾未聞匡弼其非,援致良才。舉茲以論,焉能免之乎!”

除掉曹爽,司馬懿雖然權利變大,但是在朝廷他依然不能一人說得算,他首先調整了人事,讓孫禮暫時代理司隸校尉,都督河北軍事(黃河以北部隊統帥)程喜,幷州刺史魯芝,雖然政變時背叛了司馬懿,但是上下級感情還是有的。上任的荊州刺史王基之前因曹爽部下原因而免職,很快又被司馬懿重用,但他還有一個上級,就是都督荊州、豫州軍事(湖北、中原部隊統帥)的王昶,王昶可是司馬懿一手提拔起來的重臣,有他在,更爲荊州、豫州有了保證;徐州刺史胡質,朱然和朱異圍樊城時候,與司馬太傅就有了交情,性格沉穩,年老多病,還不至於有太大威脅。

都督雍涼軍事(西北軍隊)的徵西將軍夏侯玄、都督揚州軍事(淮河流域部隊)的司空王凌、揚州刺史諸葛誕、豫州刺史毌(冠)丘儉、兗州刺史(黃河下游南岸部隊)令狐愚、幽州刺史(河北北部)杜恕,都算曹爽有關係的人,自己的兒子司馬師與諸葛誕、夏侯玄、何晏、李勝、丁謐、鄧颺等人以前還算“浮華會”友人,雖然斷了關係。

曹爽死後,消息傳到蜀漢,曾經與曹爽交手的大將軍費禕,寫了一篇《甲乙論》,來討論曹爽被殺的真相。

文章說:“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曹爽一些人,依靠祖輩,父輩的功績才能登上高位,然而他們辜負了人們的希望,結黨營私,司馬懿爲了國家,爲了自己輔政的責任,這才奮起一擊,把曹爽一黨全部消滅,魏國大快人心,另外一種說法,司馬懿本來與曹爽意見不同,他早就想盡辦法想把曹爽除掉,在曹爽一再犯錯的時候,他一直在窺伺時機,等到曹爽失盡人心,他又突然動手殺人,這哪裡是正人君子的做法呢?如果當時曹爽真的想要謀反,那麼他一定想要害死小皇帝曹芳,司馬懿關閉城門說曹爽造反,不更是把小皇帝置於死地嗎?其實司馬懿也知道,曹爽根本就沒想過謀反,他絕不可能害曹芳,所以他司馬懿纔敢放心的關城門、搞政變,曹爽罪不至死,卻落得滿門抄斬,甚至連何晏的兒子,母親貴爲公主,是皇室血脈,都難逃一死,司馬懿的行爲,可以說是濫殺無辜、狹私報復。

可謂是一針見血。

公元249年(延熙十二年)姜維作爲蜀國統帥,展開了自己的第四次北伐

,派廖化去洮城,此時已是“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之前就要求北伐,但是作爲大將軍的費禕並不希望姜維北伐,經常阻止他,撥給他的部隊也從未超過萬人。費禕還對姜維說:“吾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況吾等乎!不如且保國治民,謹守社稷,如其功業,以俟能者,無爲希冀徼倖,決成敗於一舉;若不如志,悔之無及”。

魏嘉平元年秋,蜀軍進入了雍州(今陝西關中及甘肅東部),依傍曲山(今甘肅岷縣東百里)築兩城。姜維認爲自己熟悉隴西風俗民情,欲誘羌胡歸蜀,以控制該地區。派牙門將句安、李歆等人駐守,並聯合羌胡人進攻附近各郡。

司馬懿次子司馬昭因政變有功,增加封邑一千戶,晉位爲安西將軍、持節,屯兵關中,調度諸軍。陳泰與郭淮商量對策,陳泰爲陳羣之子,誅滅曹爽後爲了避免政治鬥爭,主動原因與郭淮抵抗蜀軍,封爲雍州刺史,代替郭淮,郭淮爲徵西將軍,都督雍州涼州諸軍事。陳泰說:“曲城(今甘肅岷縣東漳南)雖然堅固,但是遠離西蜀,道路險峻,糧食只能長途運輸;羌胡的人質們害怕爲姜維服勞役,也一定不會長久配合。如今只要我們圍而攻之,兵不血刃就能奪取麴城。西蜀雖然可能發來救兵,但山道險阻,也不會很快到來。”郭淮表示同意,遂採取圍城打援策略,命陳泰討蜀護軍徐質,南安太守鄧艾進圍曲城,切斷交通及水源。

李歆引兵出城取水,雍州兵圍困甚急。李歆死戰不能出,只得退入城去。句安城中亦無水,乃會了李歆,引兵出城,並在一處;大戰良久,又敗入城去。軍士枯渴。安與歆說:“姜都督之兵,至今未到,不知何故。”李歆說:“我當捨命殺出求救。”遂引數十騎,開了城門,殺將出來。雍州兵四面圍合,歆奮死衝突,方纔得脫;只落得獨自一人,身帶重傷,餘皆沒於亂軍之中。是夜北風大起,陰雲布合,天降大雪,因此城內蜀兵分糧化雪而食。

李歆撞出重圍,從西山小路行了兩日,正迎着姜維人馬。李歆下馬伏地告說:“麴山二城,皆被魏兵圍困,絕了水道。幸得天降大雪,因此化雪度日。甚是危急。”姜維說:“吾非來遲;爲聚羌兵未到,因此誤了。”遂令人送李歆入川養病。而姜維決定進軍牛頭山,與陳泰部隊相遇。

陳泰說:“兵法貴在不用打仗就能讓人屈服,如今只要我們切斷牛頭山的道路,使姜維沒有了退路,就能把他擒獲了。”於是下令諸軍各堅壘勿與戰,派遣使者把形勢告訴給郭淮,欲自南渡白水,循水而東郭淮聽從,率軍進逼洮水,企圖切斷姜維退路。同時司馬昭即進軍佔據長城,南向駱谷設置疑兵。

姜維及時發現了魏軍的動向,姜維迅速撤回,導致句安、李歆孤立無援,只好獻城投降。魏國任命句安爲將軍。郭淮遂率軍西擊羌人各部,鄧艾說:“敵兵撤離不遠,也許很快就反撲過來,應當分兵行動,以免發生意外。”郭淮就留鄧艾屯白水(今甘肅白龍江)北岸,以防蜀軍反攻。三天後,蜀軍果然復返,姜維派廖化在白水南岸紮營,和鄧艾迢遙相對,卻不向魏進攻。鄧艾對諸將說:“姜維突然返回,我軍人少,按常理,他們應渡河而不必設橋。這是姜維想使廖化來牽制我軍,不讓我們動兵。姜維一定會從東邊襲擊洮城。”洮城(今甘肅臨潭西南)在白水之北,距鄧艾駐地六十里。鄧艾於當夜搶佔洮城,不久,姜維果然率重兵奔襲洮城。姜維見魏軍已搶佔洮城,遂撤軍退走,魏軍得以不敗。

司馬昭戰後轉爲安東將軍、持節,鎮守許昌。鄧艾因功被賜爵關內侯,加討寇將軍,後又遷升城陽(治所在今諸城東北)太守。陳泰和郭淮繼續監視蜀軍的動機。司馬家族正式在朝廷上大權獨攬。

(本章完)

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外記(十九)袁紹部將外記(二十)山陽國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第五十八章 劉備選擇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第二十二章 宛城失算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第二章 洛陽之亂第一百三十二章 重演奪嫡第七十一章 蔣幹渡江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外記(二)劫持獻帝的亂局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一百五十六章 好與壞弟弟外記(九)毛玠與崔琰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外記(十一)荀彧之死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八十四章 議取西蜀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外記(七)袁紹的失敗外記(二十)山陽國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外記(四十二)千年西北第一百五十三章 二將爭功外記(四十九)人物生卒蜀國第七十三章 火燒赤壁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外記(三十八)士族階級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第一百章 暗藏殺機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外記(四十八)人物生卒.魏國後期第一百六十九章 惺惺相惜外記(二十)山陽國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一)第一百六十六章 羊陸宿敵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一百零三章 孟達叛變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外記(一)濮陽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六十六章 口舌爭鋒第五十七章 再敗漢津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四十三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九十六章 平定三巴第六十四章 初到江東第六章 玉璽爭鋒第一百二十二章 正式交鋒第一百一十章 永安託孤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