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

曹操在山東,聞知車駕已還洛陽,聚謀士商議,荀彧進言:“昔晉文公納周襄王,而諸侯服從;漢高祖爲義帝發喪,而天下歸心。今天子蒙塵,將軍誠因此時首倡義兵,奉天子以從衆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圖,人將先我而爲之矣。”曹操大喜。正要收拾起兵,忽報有天使齎詔宣召。操接詔,剋日興師。卻說獻帝在洛陽,百事未備,城郭崩倒,欲修未能。人報李傕、郭汜領兵將到。帝大驚,問楊奉說:“山東之使未回,李、郭之兵又至,那怎麼辦呢?”楊奉、韓暹說:“臣願與賊決死戰,以保陛下!”董承說:“城郭不堅,兵甲不多,戰如果不勝,當復如何?不若且奉駕往山東避之。”帝從其言,即日起駕望山東進發。百官無馬,皆隨駕步行。出了洛陽,行無一箭之地,但見塵頭蔽日,金鼓喧天,無限人馬來到。帝、後戰慄不能言。忽見一騎飛來,乃前差往山東之使命也,至車前拜啓說:“曹將軍盡起山東之兵,應詔前來。聞李傕、郭汜犯洛陽,先差夏侯惇爲先鋒,引上將十員,精兵五萬,前來保駕。”獻帝心方安。少頃,夏侯惇引許褚、典韋等,至駕前面君,俱以軍禮見。獻帝慰諭方畢,忽報正東又有一路軍到。帝即命夏侯惇往探之,回奏說:“乃曹操步軍也。”須臾,曹洪、李典、樂進來見駕。通名畢,曹洪奏說:“臣兄知賊兵至近,恐夏侯惇孤力難爲,故又差臣等倍道而來協助。”獻帝說:“曹將軍真社稷臣也!”遂命護駕前行。探馬來報:“李傕、郭汜領兵長驅而來。”獻帝令夏侯惇分兩路迎之。夏侯惇乃與曹洪分爲兩翼,馬軍先出,步軍後隨,盡力攻擊。李傕、郭汜賊兵大敗,斬首萬餘。於是請帝還洛陽故宮。夏侯惇屯兵於城外。次日,曹操引大隊人馬到來。安營畢,入城見獻帝、拜於殿階之下。獻帝賜平身,宣諭慰勞。曹操說:“臣向蒙國恩,刻思圖報。今李傕、郭汜二賊,罪惡貫盈;臣有精兵二十餘萬,以順討逆,無不克捷。陛下善保龍體,以社稷爲重。”獻帝便封操領司隸校尉假節鉞錄尚書事。

李傕、郭汜知操遠來,議欲速戰。賈詡諫曰:“不可。操兵精將勇,不如降之,求免本身之罪。”李傕怒道:“你敢滅我銳氣!”拔劍欲斬詡。衆將

勸免。是夜,賈詡單馬走回鄉里去了。次日,李傕軍馬來迎曹操兵。曹操令曹仁典韋領三百鐵騎,於傕陣中衝突三遭,方纔佈陣。陣圓處,李傕侄李暹、李別出馬陣前,未及開言,就被典韋所殺。曹操稱讚道:“不愧於是我的惡來啊。”隨令夏侯惇領兵左出、曹仁領兵右出,操自領中軍衝陣。鼓響一聲,三軍齊進。賊兵抵敵不住,大敗而走。操親掣寶劍押陣,率衆連夜追殺,剿戮極多,降者不計其數。傕、汜望西逃命,忙忙似喪家之狗;自知無處容身,只得往山中落草去了。曹操回兵,仍屯於洛陽城外。楊奉、韓暹兩個商議:“今曹操成了大功,必掌重權,如何容得我等?”乃入奏天子,只以追殺傕、汜爲名,引本部軍屯於大梁去了。

這時,有人告訴曹操,董昭求見,曹操立刻請人入座。董昭年輕時被舉爲孝廉,就任癭陶長、柏人縣縣令。袁紹任命他爲參軍。公元192年(初平三年),袁紹在界橋迎戰公孫瓚;而鉅鹿太守李邵和郡中仕宦認爲公孫瓚兵力強盛,都想要歸屬於他。於是袁紹讓董昭兼任鉅鹿太守

。袁紹問:“你用什麼辦法制御他們?”董昭回答說:“憑我一個人的微力,不能消彌衆人的預謀,我想假作應合同意的樣子,引誘他們說出實情,然後再根據具體情況臨時權變來制馭他們。計策只能臨時想出,現在沒法預先談論。當時鉅鹿郡裡的大姓人家孫伉等幾十人是主要的策劃者,鼓動官吏和百姓。董昭到了郡裡,僞造了一份袁紹的檄文告訴全郡說:“得到賊人的偵察兵安平、張吉的口供,他們會來進攻鉅鹿,賊方原孝廉孫伉等人作爲內應,此檄文傳到郡中,即將孫伉等逮捕軍法從事,只懲罰他們本人,妻兒不予連坐。”董昭依照檄文的控訴、命令,將孫伉等人立即斬首。全郡人驚惶恐慌,董昭挨個予以安慰,於是全都安定下來。事情結束後,董昭向袁紹彙報,袁紹十分讚許。

恰逢魏郡太守慄攀被士兵所害,袁紹就讓董昭兼任魏郡太守。當時全郡境內秩序大亂,賊人數以萬計,他們派使者相互往來,進行買賣貿易。董昭十分重視這種情況,找機會在他們中間進行離間,乘他們力量虛弱時發兵征討,打得賊方大敗。兩天內三傳捷報。

公元194年(興平元年),因董昭的弟弟董訪在張邈軍中,而張邈與袁紹有矛盾,袁紹聽信讒言想要治董昭的罪。於是,董昭要求去晉見漢獻帝,藉機脫離袁紹,半路上卻被張楊留在了河內,通過張楊將印和綬帶送還朝廷,被授官爲騎都尉。

這時,曹操統領兗州,想借道去朝見漢獻帝,張楊起初不肯,董昭勸告說:“袁、曹現在雖然還是一家,但其趨勢是不會長久聯合下去的。曹操現在雖然弱些,但實在是天下的一位英雄,您應當有意和他結交。況且現在正有機緣,應該幫助他與朝廷聯繫,並且上表薦舉他;如果這件事能夠成功,那將永遠是一種很深的情分。”張楊這才向朝廷通報曹操的情況,又上表薦舉。董昭又替曹操寫信給長安的各個將領如李傕、郭汜等人,根據他們的地位輕重不同分別表示殷勤友好。張楊也派遣使臣去見太祖。曹操贈給張楊犬馬金帛,從此與西部地區有了往來。公元195年(興平二年),漢獻帝東歸,到達安邑。董昭隨張楊前往迎接,被拜爲議郎。

公元196年(建安元年),曹操在許縣平定了黃巾軍,派遣使臣到河東去。這時漢獻帝回到洛陽,韓暹、楊奉、董承及張楊相互間意見對立不和。董昭因爲楊奉兵馬最強而缺乏外部援助,以曹操名義寫信給楊奉說:“我對將軍早已聞名,傾慕您的大義,所以推心置腹,赤誠相見。現在將軍您將天子從艱難中解救出來,歸還舊都,輔佐天子的功勞,當代沒有人能和您相比,是多麼的美善啊!現今羣兇擾亂中原,四海不得安寧,天子朝廷至尊至重,我們的責任就在於維護和輔佐;必須依靠衆位賢士來重建王朝秩序,這委實不是一個人能夠獨力建立的。心腹與四肢相互依賴,互爲支持,缺一不可。將軍您應當作爲京城內的主要力量,我作外部的援軍。現在我有軍糧,您有軍隊,互通有無,足以互相接濟,同生死,共患難。”楊奉接到信後十分喜悅,對各位將軍說:“兗州的軍隊駐紮許縣,近在眼前,他們有兵有糧,國家應當依靠仰仗他們。”於是衆人一同上表薦舉太祖爲鎮東將軍,繼承他父親的爵位爲費亭侯,董昭調任符節令。

董昭見曹

操,曹操認爲他肯定有很重要的話要說,便說:“如今我來這裡,應當採取什麼計策?”董昭說:“將軍起義兵,誅殺暴亂之徒,入京朝拜天子,輔佐王室,這是可以媲美春秋諸侯五霸的功績。但下面的各個將領,人心各異,未必肯服從您。現今您留在這裡匡弼天子,情勢對您不利,只有轉移聖駕到許縣了。當然朝廷流亡遷徒之後剛剛回到舊時京城,無論遠近都在企望,希圖在一個早上安定下來。現在又一次遷移聖駕,不能讓衆人滿意。做非同尋常的大事,就得有超越常規的舉措,希望將軍籌劃怎樣做利多弊少。

曹操說:“這正是我的本意。但楊奉離得很近,就在樑縣,聽說他的隊伍精良,能夠讓他不成爲我的隱患嗎?”董昭說:“楊奉缺少袒護援助,將會獨自歸順。鎮東、費亭的事情,都是楊奉所確定,又聽說他寫信命令約束自己的士兵,足以看出他的誠信之心。應該時常派遺使者送上優厚的饋贈,答謝他的好意,以便安定他的心意。就說‘京城缺乏糧食,想將聖駕暫時移至魯陽,魯陽離許縣較近,轉相運輸較爲容易,就可以沒有糧食嚴重缺乏的憂慮了’。楊奉爲人勇猛而缺少思慮,一定不會懷疑我們,等到雙方使者有了往來,那時足以確定計策了。楊奉哪裡能成爲隱患!”曹操說:“好。”就”立即派遣使者到了楊奉那裡,然後即將漢獻帝遷移到許縣。楊奉感到不滿。

шшш▪ tt kan▪ C ○

此時,徐晃已經見大將軍兼司隸校尉韓暹和衛將軍董承之間爭鬥日益加劇,就勸楊奉歸附曹操,楊奉決定聽從徐晃的建議,但是曹操的使者說明來意後讓他又改變了主意。

曹操同時也入見了獻帝,提出了移駕的建議,奏說:“東都荒廢久矣,不可修葺;更兼轉運糧食艱辛。許都地近魯陽,城郭宮室,錢糧民物,足可備用。臣敢請駕幸許都,惟陛下從之。”獻帝不敢不從;羣臣皆懼操勢,亦莫敢有異議。遂擇日起駕。操引軍護行,百官皆從。曹操出馬令典韋出戰,與徐晃交鋒。刀斧相交,不分上下,但是曹仁等人派兵殺來,把楊奉殺敗,徐晃見楊奉不聽自己之言,導致大敗,於是下馬向曹操拜道:“久聞將軍大名,徐晃不才,願意爲將軍作馬前卒。”曹操大喜,把他扶起說:“公明威風,我曹某人佩服已久,今日我又得一良將啊!”

於是迎鑾駕到許都,蓋造宮室殿宇,立宗廟社稷、省臺司院衙門,修城郭府庫;封董承等十三人爲列侯。賞功罰罪,並聽曹操處置。操自封爲大將軍武平侯,以荀彧爲侍中尚書令,荀攸爲軍師,郭嘉爲司馬祭酒,劉曄爲司空倉曹掾,毛玠、任峻爲典農中郎將,催督錢糧,程昱爲東平相,範成、董昭爲洛陽令,滿寵爲許都令,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洪皆爲將軍,呂虔、李典、樂進、于禁、徐晃皆爲校尉,許褚、典韋皆爲都尉;其餘將士,各各封官。自此大權皆歸於曹操:朝廷大務,先稟曹操,然後方奏天子。

公元196年,馬騰與韓遂交惡馬騰攻韓遂,韓遂敗走,合衆還攻馬騰,殺馬騰妻子,連兵不解,乃下隴據關中,更相仇敵。公元197年曹操採用荀彧的建議,派鍾繇以侍中的身份代理司隸校尉,持節督關中諸軍。鍾繇到達長安後,寫信給馬騰、韓遂,陳述利害關係,於是馬騰、韓遂願意歸順,各自送來兒子作人質。

(本章完)

第六十八章 孫劉聯盟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外記(二十)山陽國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三十七章 再破袁紹第二十章 平定江東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兵敗街亭第四十六章 必爭之地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七十六章 劉備曙光第二十一章 轅門射戟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八十八章 黃魏爭功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上篇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十九章 江東幼虎外記(四十一)鮮卑衰落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第九章 美人心計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九十八章 爭奪漢中第六十章 江東使者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間冷暖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第三十一章 劉備敗走第四十一章 坐領江東第一百一十三章 南中降服第一百六十二章 名義上的大將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決戰合肥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外記(二十四)司馬懿的悲劇第二十五章 呂布喪命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一百零四章 廢漢自立第八十九章 痛失臂膀第六十二章 勝利煩惱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一百五十七章 父親旗幟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四十四章 因果報應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零七章 蜀漢興兵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外記(十)渭南之戰第一百二十七章 治世之道外記(十八)黃巾餘賊第三十八章 袁尚爭鋒第一百四十九章 皇帝之死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外記(四)宛城陰謀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一百四十六章 重任在肩外記(十四)崔琰之死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第一百五十二章 兵分漢中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五章 江東猛虎第九十四章 平定漢中外記(五)爲袁紹檄豫州文第九十三章 單刀赴會第四章 關東聯軍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第九十五章 威震逍遙津第一百三十一章 新舊交替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十八章 夜襲徐州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七十四章 智算華容外記(四十五)西晉西北名將第一章 蠢蠢欲動第一百一十四章 文帝歸天第三十九章 郭嘉遺計第二十六章 許田打獵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一百六十一章 名門之後外記(二十九)天命正統第一百零一章 白衣渡江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外記(十五)曹丕三路伐吳下篇第五十六章 徐庶孝道第九十二章 自領益州外記(四十三)曹魏統治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