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

劉備和關、張兩人一起在門外等候。童子出門向劉備喊道:“請稍等片刻,我家先生定將相見。”劉備拜道:“我們在門外等候即可。”童子便關上了門。不一會兒,門緩緩地打開了,劉備立即低頭行拜見禮,不敢無禮。門內人說:“想不到三度造訪,想必要有事相求。”劉備此時並沒有擡頭繼續行禮:“我想請求於臥龍諸葛先生有關於我應爲之事,已在荊州數年,但一事無成,便有髀肉之嘆,我有理想,我想回應那些求助於我的聲音,但是……”劉備還未說完,那人走出門外,伸出一隻手搭在了劉備行禮的手上。劉備擡起來了頭,那人走過身後,劉備見諸葛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劉備下拜道:“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昨兩次晉謁,不得一見,已書賤名於文幾,未審得入覽否?”

孔明說:“南陽野人,疏懶性成,屢蒙將軍枉臨,不勝愧赧。”二人敘禮畢,分賓主而坐,童子獻茶。茶罷,諸葛亮說:“昨觀書意,足見將軍憂民憂國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誤下問。”劉備說:“徐元直之語,豈虛談哉?望先生不棄鄙賤,曲賜教誨。”孔明曰:“徐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談天下事?將軍奈何舍美玉而求頑石乎?”劉備說:“大丈夫抱經世奇才,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爲念,開備愚魯而賜教。”

諸葛亮笑道:“就算救了眼前的人,也只是讓其他某人受苦而已,但願聞將軍之志。”劉備屏人促席而告道:“漢室傾頹,奸臣竊命,備不量力,欲伸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我該怎麼辦呢,惟先生開其愚而拯其厄,實爲萬幸!”諸葛亮說:“自董卓造逆以來,天下豪傑並起。曹操勢不及袁紹,而竟能克紹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曹操已擁百萬之衆,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爲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今劉璋闇弱,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理;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兵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衆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大業可成,漢室可興矣。此亮所以爲將軍謀者也。惟將軍圖之。”言罷,命童子取出畫一軸,掛於中

堂,指謂劉備說:“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圖也。將軍欲成霸業,北讓曹操佔天時,南讓孫權佔地利,將軍可占人和。先取荊州爲家,後即取西川建基業,以成鼎足之勢,然後可圖中原也。劉備聞言,避席拱手謝道:“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但荊州劉表、益州劉璋,皆漢室宗親,備安忍奪之?”諸葛亮說:“亮得知,劉表不久人世;劉璋非立業之主:久後必歸將軍。”劉備聞言,頓首拜謝。只這一席話,乃諸葛亮未出茅廬,已知三分天下,真萬古之人不及也!劉備拜請諸葛亮說:“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備當拱聽明誨。”諸葛亮說:“亮久樂耕鋤,懶於應世,不能奉命。”劉備泣道:“先生不出,如蒼生何!”言畢,淚沾袍袖,衣襟盡溼。劉備見其意甚誠,乃說:“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劉備大喜,遂命關、張入,拜獻金麻禮物。諸葛亮固辭不受。劉備說:“此非聘大賢之禮,但表劉備寸心耳。”孔明方受。於是劉備等在莊中共宿一宵。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道:“我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你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劉備等三人別了諸葛均,與諸葛亮同歸新野。劉備待諸葛亮如師,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

諸葛亮說:“將軍一直想以仁義治世,那是王道,曹操是以力量來治世,則是霸道,將軍的王道是王者所行之道,將軍的理想不能是空想當中,而是必須統一天下成爲王者。”劉備聽後說:“像我這樣的人,談何統一天下。”諸葛亮站起來打開門外說:“將軍若是真心所求的話,亮鞠躬盡瘁,爲你描繪出屬於你的天下。”劉備豁然開朗,站起拜道:“我劉備必聽從先生所言,找到屬於我的道路。”諸葛亮點點頭手持羽扇繼續與劉備談論天下之事。

此時孫權已經接四方賓客。連年以來,你我相薦。時有會稽闞澤,字德潤;彭城嚴畯,字曼才;沛縣薛綜,字敬文;汝陽程秉,字德樞;吳郡朱桓,字休穆;陸績,字公紀;吳人張溫,字惠恕;烏傷駱統,字公緒;烏程吾粲,字孔休:此數人皆至江東,孫權敬禮甚厚。又得良將數人:琅琊徐盛,字文向;東郡潘璋,字文珪;廬江丁奉,字承淵。文武諸人,共相輔佐,由此江東稱得人之盛。建安十一年,黃祖遣將領鄧龍領兵數千人入柴桑,被吳將周瑜討擊,鄧龍被虜。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孫權二徵黃祖,規模不大,只是擄其民而還。

黃祖部將甘寧自上次救了黃祖,但仍未被重用甘寧也想棄之而去,只是沒有一條萬全的途徑,因而,獨自憂愁苦悶,無計可施。

甘寧“少有氣力,好遊俠”。但他不務正業,他常聚合一夥輕薄少年,自任首領。他們成羣結隊,攜弓帶箭,頭插鳥羽,身佩鈴鐺,四處游來蕩去。當時,百姓一聽鈴響,便知是甘寧這幫人到了。時人以“錦帆賊”呼之。甘寧在郡中,輕俠殺人,藏舍亡命,大有名聲。他一出一入,威風炫赫。步行則陳列車騎,水行則連接輕舟。侍從之人,披服錦繡,走到哪裡,哪裡光彩斐然。停留時,常用錦繡維繫舟船,離開時,又要割斷拋棄,以顯示其富有奢侈。

所在城邑的地方官員或那些跟他相與交往之人,如果隆重地接待,甘寧便傾心相交,可以爲他赴湯蹈火;如果禮節不隆,甘寧便放縱手下搶掠對方資財,甚至賊害官長吏員。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他二十多歲。後甘寧不再攻掠別人。他讀了一些書,鑽研諸子百家之說,想有所作爲,便率領八百多人,去依附劉表,留駐南陽。甘寧看出劉表不習軍事,在當時天下不寧、羣雄紛爭的形勢下,終將無成。這時,他聽說孫權在江東“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便決定前去投效。甘寧路經夏口(今湖北武漢),部隊不得過,只好暫且依靠江夏太守黃祖。正在甘寧苦悶的時候,好友蘇飛察知甘寧之意,邀請甘寧,置酒歡宴,酒酣之際,對他說:“我數次推薦,主上不肯任用您。日月流逝,人生幾何?應該早做長遠打算,尋一個知己,成一番大事!”甘寧停了一會,說:“我也想走,可惜沒有合適的機會。”蘇飛說:“我請主上派你去做邾(今湖北黃岡西北)長,那時,你可以自己決定去就。”甘寧非常高興。於是,蘇飛提出讓甘寧任邾長,黃祖同意。甘寧招回原來離去的一些手下,又聚集一些願意相從的人,帶着他們投奔了孫權。得到周瑜等人引薦,見到了孫權。孫權正策劃第三次征討黃祖,聽到甘寧來投,立即迎接甘寧說:“我得甘興霸,這次必定打破黃祖。”孫權繼續說:“興霸來此,大獲我心,豈有記恨之理?請無懷疑。願教我以破黃祖之策。”甘寧激動道:“今漢祚日微,曹操彌憍,終爲篡盜。南荊之地,山陵形便,江川流通,誠是國之西勢也。寧已觀劉表,慮既不遠。兒子又劣,非能承業傳基者也。至尊當早規之,不可後操。圖之之計,宜先取黃祖。祖今年老,昏耄已甚,財谷並乏,左右欺弄,務於貨利,侵求吏士,吏士心怨。舟船戰具,頓廢不修,怠於耕農,軍無法伍。至尊今往,其破可必。一破祖軍,鼓行而西,西據楚關,大勢彌廣,即可漸規巴、蜀”。孫權說:“此金玉之論也!”遂命周瑜爲大都督,總水陸軍兵;呂蒙爲前部先鋒;董襲與甘寧爲副將;權自領大軍十萬,征討黃祖。

(本章完)

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三十四章 相持官渡第一百六十四章 慘無人性第一百一十五章 陰謀陽略第三十六章 古城聚義外記(四十七)人物生卒.魏第七十五章 重用賢能第一百五十一章 大軍壓境外記(三十三)清淡誤國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七章 爭霸序幕第八十章 蜜月陰謀第九十七章 奪嫡之爭第一百三十三章 伐蜀受挫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第一百二十四章 遼東策應外記(三十二)短命法家第二十三章 大戰袁術第一百七十三章 東漢中期第十一章 總觀亂世第一百一十一章 改革風波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四十三章 清洗朝政第二十七章 青梅煮酒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一百四十二章 陰謀詭計外記(十二)龐羲別傳第一百三十四章 二宮之爭第一百七十章 一統決心外記(七)袁紹的失敗第三十五章 火燒烏巢第六十一章 襄陽鬧劇外記(二十六)再論太和浮華案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一百二十六章 秋風五丈原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一百三十九章 新的時代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第四章 關東聯軍外記(八)皇帝夢第一百三十五章 暴風前夕外記(三十七)人傑外記(七)袁紹的失敗外記(十九)袁紹部將第八十五章 劉備入川外記(二十七)東吳豪族第七十七章 江陵堅盾第六十九章 江東都督外記(三十九)三國親戚第六十三章 臨危受命第六十五章 江東水師第四十九章 江東英豪第一百零九章 三路伐吳第八十一章 大宴銅雀臺第九十章 計捉張任第十七章 移駕許昌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一百三十七章 大權獨攬第一百二十三章 劍閣身死外記(四十四)魏西北名將第九十一章 捲土重來第三十章 帶詔敗露外記(三十)九品中正制第二十九章 大戰前夕外記(十八)黃巾餘賊外記(四十六)西北守神人第一百五十四章 功臣叛亂第一百零五章 宮闈鬥爭第八十七章 孫權藝術第一百六十八章 羊祜其人第五十三章 當陽交兵第四十八章 託孤遺言外記(三十五)東吳孫氏第一百六十五章 交州爭鬥第四十五章 隆中對策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五十章 風雨欲來第八章 界橋爭鋒第八十二章 西涼再反外記(四十)荒漠鮮卑第一百一十七章 天水幼麟外記(三十一)僞善系統第六章 玉璽爭鋒外記(三十四)道德改革第一百二十九章 內政之亂第一百四十七章 淮南三叛第二十八章 袁術敗亡第一百四十八章 誅殺奸賊外記(二十五)司馬子元外記(三)笮融小傳外記(十六)少數民族羣雄(二)第三十三集 初戰失利第五十四章 單騎救主外記(六)孫策遇刺的背後(一)第八十三章 離間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