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二)

卻說在淮陵城下,潘璋率百餘勇士趁夜潛至南城牆外,在闕宣黨衆的內應下,銜刀攀爬。

潘璋體力過人,雖着鎧甲,卻一點不影響他攀援的速度。

一邊密切地關注着城牆上左近守卒的動靜,他一邊豎起耳朵仔細傾聽,聽入耳中的除了風動軍旗以及遠處城牆上巡邏隊行走時發出的武器與鎧甲相撞之聲,便只有近處時高時低的鼾聲,——這會兒已是後半夜,人最睏倦的時候,較之潘璋他們離營出發前,南城牆上的守卒們有很多的人難抑睏意,進入了夢鄉。

淮陵的城牆本來就不是太高,潘璋攀援的速度又很快,不多時,他便已抵至城頭。

有幾個內應的守卒等候在城頭的垛口處,他們都已把佩刀抽出,握在了手中,大多緊張地顧盼周圍,以防有人發現潘璋等的到來。

在看到潘璋終於到達城頭後,他們不約而同地稍微鬆了口氣,其中兩人伸手去拉潘璋,潘璋卻不需要他們的助力,單手按住垛口,身體輕巧一翻,便已越過垛口,穩穩立在了城頭。

那幾個內應的守卒中,有一人是領頭的,因見潘璋所披掛的鎧甲不凡,知他必是此次偷襲淮陵的廣陵兵首領,遂低聲而快速地說道:“見過將軍。我等奉闕大家之命,恭候將軍久矣!”

潘璋點了點頭,沒急着接他的腔,先是一邊取下口中的拍髀,一邊迅速地環顧了下週圍,繼而示意這幾個內應的守卒散開一些,好給後繼攀城的勇士們讓出來登城的地方,之後纔不緊不慢地一面把拍髀重新插回腿側的囊中,一面說道:“從何處可下城牆?”

那內應守卒的首領側身一指,說道:“由那處馬坡而下,可直達南城門外。”

也是這次響應廣陵兵的淮陵守卒太多,潘璋登城的這個位置,左右百餘步內都是由內應負責把守的,故而不但潘璋順順利利地登上了城頭,甚至在後繼的勇士又連着登上了七八人後,他們竟是仍然沒有被別的守卒發現。

直到有一勇士不小心把佩刀碰到了城牆上,發出了撞擊之聲,這才吸引到了遠處其它守卒的注意力。

那最先看到潘璋等人的守卒明顯楞了一下,接着拿手揉了揉眼睛,似乎是想要通過這個舉動來確定他不是在做夢,隨之,他睜大了眼睛,睏意不翼而飛,伸手便去拔刀,同時張嘴欲呼。

然而,他的呼聲終究沒有發出,潘璋劈手奪過近處一個內應的長矛,手起矛飛,帶着風聲,幾乎眨眼間,這長矛便飛越了百餘步的距離,正正插入了那個守卒的咽喉。

血花四濺,那守卒捂着喉嚨,倚着背後的城牆,頹然坐倒,口中發出嗚嗚之聲,隨着聲音的減弱、最終消失,他眼中的驚恐之色也慢慢地消失,最後,沒有了一點的神采。

他雖沒能發出叫聲,但他的跌倒和口中的嗚嗚之聲,到底還是引起了他近處守卒的注意。

潘璋心道:“成敗在此一舉!”

在別的守卒做出反應之前,他大吼一聲:“潁陰侯帳下,東郡潘璋在此!”

南城牆上原是悄寂一片,他這一聲大吼來得如此突然,直如滾雷劃過,大多數的守卒本就睏意盎然,甚或早已進入夢鄉,猝不及備之下,只聽得嘩啦啦響聲四起,——卻是許多守卒被他這一聲吼叫嚇得跌坐地上,或者被嚇得拿捏不穩,丟掉了手中的兵器。

隨着吼叫,潘璋推開身前的兩個內應守卒,抽刀在手,大步流星,徑往適才那個內應頭領給他指的馬坡而去,同時,呼喝那些已然登上城的勇士:“留下三人,接應餘衆,剩下的,都跟我來!”又大聲喝令內應的守卒,“列隊擺陣,守住馬坡!汝等且看我爲劉校尉取下城門!”

潘璋性雖粗勇,卻知輕重,當下之時,殺敵不是最重要的,儘快地取下南城門纔是第一要務。

因而,對遠處的那些守卒,他卻是不聞不問,徑自往馬坡而奔。

潘璋的這一聲大吼,不但嚇住了近處的守卒,也驚動了遠處的守卒。

經過了短暫的反應時間後,遠近城牆上開始混亂一片。

城外,廣陵兵營中,劉鄧一直在密切地觀察着南城牆上守卒的動向,在看到他們出現混亂後,頓時便知:這定是潘璋已經上了城頭。

事不宜遲,他即刻令營中盡燃火把,又叫鼓隊把隨軍的戰鼓悉數敲響,接着,命數曲的軍官各帶兵士出營,鼓譟叫喊,擺出趁機進攻東城牆的架勢,最後,他親率早就選定的五百精銳直撲南城牆下。

此時,南城牆上已不是混亂,而是混戰。

與守卒混戰的,除了闕宣的黨衆外,還有一些是跟從潘璋登城的勇士,——跟從潘璋登城的百餘勇士在全部登上城頭後,留下了三十餘人協助闕宣的黨衆對抗守卒,以守住馬坡。

劉鄧仰望南城頭,聞城頭上殺聲四起,眼望處,只見有敵人的守卒,不見我軍的兵士,心知我軍的兵士必是陷入了敵人守卒的三面包圍中,而敵人的守卒雖衆,鄰近的城牆上並不斷有守卒往這邊蜂擁馳援,可他們所出現在的戰鬥位置,卻是從始至終好像都沒有什麼變化,劉鄧又知:這定是我軍兵卒列陣組隊,雖陷苦戰,卻半步不退,牢牢地扼守住了他們的陣地。

趁着城頭上混戰一片,暫無人有暇顧及城外,劉鄧急令部從分批渡過護城河。

不多時,他與這五百精銳都已安然過河,到達了南城門外。

城牆上,殺聲震耳,而城門內,縱是隔着厚重的城門,卻也依稀可聞殺聲。

沒工夫給那五百精銳擦臉控水的時間,劉鄧急促地連下命令,命他們二十人一排,列成方陣,總計二十五列,全部擺在南城門外,他自己則一馬當先,披甲持矛,立在這方陣的最前。

劉鄧舉首望了下夜空,看不出是現在是什麼時辰,但隱約可見,東方似乎欲曉。

天快亮了,而今萬事俱備,就看潘璋何時能奪下城門。

86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96 鮑允誠兵敗被殺 趙子龍進克歷城(上130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五)55 毀容158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三)57 我爲君取彼良駒(三)8 守職歲滿乃爲真130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三)16 五日九戰(上)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45 取天下唯造時勢 圖兵勝當行正奇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12 荀家五虎度陳倉(三)65 私家誰顧公家事 脣齒未必肯相依88 遠謀圖據中原地 欲與孫堅結姻親51 謀算將戰65 邀得念舊仁厚名52 最後的麻痹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69 丈夫做事應如北風掃雪63 討董未成豈可還 以孝爲名事能成91 卸甲擦傷慰功績 大樹司馬人口傳1 雙喜臨門(上)43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四)25 備寇155 沙丘臺上舊時月(十)116 陶恭祖荏不可輕 荀友若敢問爭徐128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一)34 勝威使樑不戰遁 五更悄然過劉營10 邊文禮攘臂不齒3 書裡有一個錯處,向大家道歉31 何機點兵趁夜襲 關羽惜刀不殺賊46 呂布撤圍南渡汝291 王太守課政州最(四)69 躋身才俊(上)299 陳國相襄軍第一(八)64 報聞荀兵入符離 徐州羣臣心各異290 王太守課政州最(三)77 北邊健將固何多 南野雄士亦足衆36 文遠突陷潁川營(中)12 琴心劍膽79 了卻山中寇賊事(三)86 名出郡外州中聞(上)57 市恩52 受表揚威心感動89 襲陣兵退夏侯惇(七)9 計吏郭圖(上)132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五)54 慎事自重,藏器於身263 袁子遠掌籌舟師10 洛陽圖窮將匕見19 闖中軍咄咄逼糧 到帥帳訝見有客163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101 以彼之道,還施彼身191 唯天子方有王命35 文遠突陷潁川營(上)48 許君卿計敗張遼14 唯恨之流年悄逝16 原盼53 送糧13 志纔出山115 且行且戰五百里(下)55 我爲君取彼良駒(彼一)58 我爲君取彼良駒(四)116 三戰盡復東郡地(一)17 虛席相問上策何32 國家棟梁傅南容300 陳國相襄軍第一(九)16 爲君請功32 陽平文謙侵如火 常山子龍穩似山58 孫堅47 將軍何嘗真無情62 忽聞北地羌人亂262 荀休若鹽鐵開府6 生子當如孫伯符124 狂士罵荀以求死4 邯鄲陌上九月秋(四)4 風雪夜刺(上)55 此子乃忠直奇節士53 勸降非是一路使 臨敵當有攻守備214 一時羣賢鳳凰聚150 沙丘臺上舊時月(五)42 固知功業不易立 敗而不餒真英雄163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57 我爲君取彼良駒(三)49 本初情誼銘記不忘4 豫州乳虎第一威25 備寇81 不足憂懼劉玄德299 陳國相襄軍第一(八)80 恨天失我傅南容268 詔拜鎮東得兩郡6 壓豫州取佔先機 猛劉鄧拒領校尉72 諸荀居家交豪俊 長文將至更添才33 破敵(下)80 了卻山中寇賊事(四)95 襲陣兵退夏侯惇(十三)30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十一)150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91 事了掛印江湖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