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會議的內容是有關揚州方面。
近日來,根據荀諶發給荀貞的檄報,他在九江干得不錯,軍政並舉,闢除當地名士,收攬羽翼,奠實根基,可稱有聲有色。內部大致已經穩住,外部環境方面,劉曄、蔣幹兩人也已經分別到了阜陵、吳郡,正在各自辦說阜陵相掛印自辭以及與吳郡盛憲結盟之事。
劉曄、蔣幹兩人能否成功現下尚未出結果,但按劉曄的口才和他給荀貞提出此議時的自信來看,說阜陵相自辭之事應是可以做成,而與盛憲結盟的事情應比說阜陵相掛印好辦,也即是說,此兩件事,荀貞有八分的把握俱能辦成。此兩事一成,首先,九江、阜陵連爲一體,既充實了九江的經濟、民口實力,又使九江在軍事上有了輾轉騰挪的餘地,便可使九江本身稍有爭雄揚州的資本了,其次,外有吳郡爲盟,便不說軍事,至少在政治上不致陷入孤立了。
接下來就是招攬鄭寶。
招攬鄭寶會有兩種可能。
一種是招攬成功,那麼有了鄭寶這個強大的地頭蛇爲爪牙,荀諶至此就算是在九江徹底站穩了腳,可以與揚州刺史陳溫正式爭權,並進一步伺機圖謀廬江、丹陽了。
一種是沒能招攬成功,那麼爲了打開南下廬江、北圖丹陽的入口,或者說爲了在圖謀廬江、丹陽時不會後顧有憂,就必須得要改招爲剿,兵進巢湖,攻滅鄭寶。 щщщ ¸TTKдN ¸¢ O
無論這兩種可能會是哪個,一個不變的東西是:都得用兵。
而如要用兵,只憑荀諶帶到九江的五千餘步騎,明顯是不夠用的,即使加上通過裁撤、重新募勇等步驟他現今已將近再建完成的兩千餘九江郡兵,也不行。
先說第一種可能,如是招攬鄭寶成功,鄭寶目前有部曲萬餘,看似不少,可新投之軍,又是賊衆,卻是不能完全信用,這萬餘巢湖賊頂多充個聲勢,打個順風仗,真正衝鋒陷陣的還得是荀貞的老部曲,——至於那兩千餘的九江郡兵,未經一定的操練,只能用之防禦。
陳溫在州治歷陽現擁兵不下萬人,他與丹陽太守周昕的交情不錯,荀諶倘使與他爭九江、阜陵的權不諧,走到開戰這一步,周昕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儘管通過曹操、袁紹,周昕早前與荀貞的關係還算“睦鄰”,並給荀貞提供過兵源上的幫助,可那是在荀貞沒有圖謀揚州的前提下,荀貞一旦露出兼併揚州的圖謀,牽涉到自身的利益,周昕定然是會與他反目的。
陳溫身爲揚州刺史,手握朝廷王命,廬江太守陸康忠於漢室,必也會相助於他。遠一點的,和九江、阜陵不接壤的會稽、豫章等郡就不必說了,只丹陽、廬江兩郡之助,加上陳溫自有的上萬州兵,劉鄧等部只有區區五千餘步騎,而且還是在不熟悉的地域作戰,必敗無疑。
再說第二種情況,如是招攬鄭寶未能成功,進兵剿之的話,巢湖是水域,劉鄧等是步軍,荀諶手下沒有舟師,這場仗一定不好打,沒準兒會曠日持久,而在阜陵相掛印自辭的背景和荀貞年初攻逐陶謙的“前科”下,陳溫定會不可避免地對荀諶產生猜忌,沒準兒就會趁此機會出兵,乾脆與荀諶爭奪阜陵,萬一出現這種情況,九江亦需要徐州的大力援助。
徐州援九江,有兩條路,一條是經下邳郡的東城,一條是經廣陵郡的堂邑。東城離九江的腹地近,堂邑離州治歷陽近,這兩條路各有其優。此前,在與戲志才、荀攸等商議過後,依照此兩條路各自的優勢,荀貞暫定下了兩條方略:選東城爲將來援助九江的主要通道,擇堂邑這條道路爲將來需奇兵時用。關羽現駐堂邑,將來當需要時,他和他的部曲就是這支奇兵了。
這是此次軍事會議的第一個內容。
第二個內容是牽制丹陽、吳郡、會稽。
廣陵與此三郡都接壤,可以斷定的是,丹陽一定會幫助陳溫,會稽極有可能也會,“同仇敵愾”之下,即使與吳郡定下了盟約,盛憲會不會改變主意,也幫助陳溫實是不好說。這樣一來,當荀諶與陳溫、陸康交戰於九江、阜陵等江右之地時,丹陽等江左之郡就需廣陵牽制了。
這也是荀貞定下選用東城爲將來援助九江的主要通道之一緣故。
下邳、廣陵分工明確。
廣陵主要負責牽制揚州的江左諸郡,並及由關羽在關鍵時刻“出奇制勝”,下邳北鄰彭城、西接汝南,沒有外敵,離九江的腹地又近,則主要負責全力做九江的依仗和後援。
荀貞對諸人說道:“陽都劉侯歸鄉後,陳元悌侵九江郡權,吾兄上任以來,數檄書與我,備述陳元悌不肯還權之狀,吾深憂九江或起戰端。吾兄赴任時只帶了數千兵卒,萬一生戰,斷難敵陳元悌,於公於私,我州都當援護吾兄。適才所言之事,君等當知曉於胸,提早做備。”
陽都劉侯即陽都侯劉邈,上任的九江太守。
不管做什麼事情,都得有個名義,是以荀貞此前攻陶謙,打出的旗號是笮融崇佛虐民,下邳郡人不堪凌逼,因上書荀貞,請求荀貞解民倒懸,不得已,荀貞這纔出兵,此回謀揚州也得如此,總要有個光明正大的由頭,這才上能使君臣同心,下能使兵民願爲,要不然,就是“恃強逞暴”,將成失道寡助。——荀貞前不久下的控制佛教發展之檄令,除了省民力、爲大規模招降黃巾做預備之外,亦是在呼應他當初起兵奪徐的理由,算是告一個段落上的完結。
王朗、徐榮等俱皆凜然應諾。
荀貞話裡說都不錯,荀諶是他的族兄,“九江太守”之任又是出自詔拜,若是因爲陳溫不肯還九江郡權之故而兩邊生戰,徐州方面確是於公於私都應該援助荀諶,就算有人看出了荀貞的真實目的,可面對這個說辭,卻也是沒甚可以反駁的。
軍議散後,徐榮留了下來,他有爲難之事稟與荀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