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5 陳國相襄軍第一(四)

現任太守的諸人裡邊,王朗的儒學修養最高,加上之前荀貞在廣陵主政時亦重文教,也因此,廣陵郡的學、校、庠、序單就目前來說,是整個徐州辦得最好的。荀貞到廣陵後,每到一縣,都必視察一下當地的縣校、鄉庠、裡序,在郡治廣陵縣時,更是把郡學裡的學生、經師們都召會起來,考其學問,賞其優者以錢帛,並設酒宴,令優秀的經師、學生入席坐陪。

漢家地方官學之設立,始於前漢景帝末年時之蜀郡太守文翁,文翁當時在蜀郡修建學官,招各縣子弟入學,除其徭役,成績好的補爲郡縣吏員,次之的用爲孝悌、力田。孝悌、力田是鄉官,沒有什麼實權,榮譽性質的,但在政治、經濟上有優待。

文翁以後,前漢共有三次詔令地方興建官學,分別是在武帝、元帝和平帝時,不過武帝、元帝這兩次只是令郡國建學,平帝這一次則因王莽之提倡而把官學的設立深入到了縣、鄉、聚: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曰庠,聚曰序,聚者,聚落之意,即是“裡”。漢家以孝治天下,庠、序作爲最底層的教育機構,只教授《孝經》這一本書。

入到本朝,地方官學的設立更加普遍起來,學校的規模也更比前漢要大,郡校在校的學生人數動輒成百上千,學校的經師、郡縣的學官人數也比前漢爲多,郡學的文學掾史、教授各經的經師常達十數人至數十人,乃至有的地方,在“亭”設的還有學校,如陳留郡的蒲亭現就有學官。在入學學生的身份資格上,本朝和前朝一樣,都沒有什麼限制,無論貧富貴賤,只要有心於學就可入學,並沒有地域限制,外地的學子也可以入學。

總而言之,自有官學,發展至今,上至太學,下至庠序,帝國整個面向平民的教育系統已大致建設完成,較之先秦時期的貴族教育,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但話又說回來,此時畢竟是官學設立的早期階段,缺點還是有很多的。

以荀貞後世而來的眼光來看,他認爲至少有三個缺點。

首先,學校庠序的設立、發展規模全憑地方長吏的喜好與推動,時興時廢,難以持久;其次,學校沒有正規的課程設置,不像後世的學校一樣,每天都有固定的課程必須要上,有的經師只在一年的某些時節召集學生講經;再次,郡縣官學和太學沒有從屬的關係,師資也比較差。

這三個缺點可以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尚未形成制度性。

荀貞既有意避免原本歷史上“九品中正制”之出現,平時他對此也是早就做過多方面思考的,該怎麼才能避免?扭轉風議的習氣,不使輿論掌握在少數士人手中,杜絕再有如應劭等這樣以輿論左右官員人事的任用之情況出現是輔助的手段,他想來想去,唯一的、也是最正途的辦法只能、也只有是在平民教育上下功夫。

只有把平民教育搞好了,把平民的受教育水平提高了,然後才能以“糾正宦官專權以來的請託**之風”爲藉口,重申漢家通過考試才能入仕的制度,慢慢地再把這個制度擴展開來,行使科舉固然難,但可以先由此而確立一個近似科舉的制度,或言之科舉的雛形。

所謂“漢家通過考試才能入仕的制度”,漢家的入仕途徑有好幾種,其中一種便是射策之途,這主要是針對太學生的,前漢後期,太學生的歲課分爲三科,甲科四十人爲郎中,乙科二十人爲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本朝雖有變動,但大致沿襲。此外,被郡國舉爲孝廉的等等,在被郡國舉薦後也都是還需要再經過嚴格考試的。

荀貞現下只有一州之地,中央官吏的入仕途徑,他管不着,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從“郡縣長吏有權徵辟屬吏”這一通例入手,這正好也是他目前的優勢所在,他大可以學文翁在蜀郡時的舉措,郡學生學有所成者,“高者以補郡縣吏,次爲孝悌、力田”,先從郡縣入手。

事實上,不止文翁,因爲郡縣屬吏的徵辟任用權在郡縣長吏的手上,所以很多的郡國長吏都做過擢用郡學生中之優異者爲郡縣吏的事情,只是和郡縣學校的設立一樣,帝國在這方面也沒有形成固定的制度,這些還都只是郡國長吏的個人所爲。荀貞在經過再三之深思後,覺得他可以結合太學生射策、孝廉等需經考試之制度,將此制度化。

考試入仕未成制度化和平民教育未成制度化,從某種程度而言,這兩者是果與因的關係,也就是說,要想把射策入仕制度化,首先就得把平民教育制度化。

平民教育制度化的試點,荀貞決定將之放在廣陵。

他已經知道了當下平民教育的缺點,對症下藥,糾改發展就很簡單了。

州府的集簿從事秦鬆是堂邑人,荀貞特地去他家裡坐了一坐,以示恩寵,之後離開堂邑,由堂邑再往西是九江地界,轉而向北,行百餘里,至東陽,陳矯是東陽人,他現在郯縣爲令,荀貞亦去了一趟他的家中,謁其父母尊長,賞以補品。他這般舉爲,秦鬆、陳矯自感激不已。

由東陽再往北,渡過淮水是凌縣,此是廣陵最西北角的縣邑,年初攻下邳,趙雲即是由此而爲奇兵出的。荀貞不打算去這個縣了,接下來他要轉向西行,再入下邳境內。之前他巡視下邳時,是由下邳縣直接向東,沒有巡視下邳郡南部的諸縣,放在了此時再去。

臨別之際,荀貞召來王朗,又命把衛旌叫來,笑對王朗說道:“此子好學,既仍願留在郡學讀經,可任其留也,待州學建成,再召入州中。君日常有暇,可代我常考問他,如日有進步,不需告我,倘有退步,可傳檄我知,我當斥責之!”又笑問衛旌,“可否?”

前年荀貞初臨廣陵,視察郡學,喜衛旌誦讀不倦,本欲闢爲童子吏,而被衛旌以學業未成所拒,此次行州到廣陵縣,荀貞再次視察郡學時,專門考問衛旌,覺其果有小成,便將他闢爲了幕府的舍人,衛旌仍以學業未成拒絕,但荀貞因有意將地方官學制度化,需要一個由頭,所以這次卻沒有再任由他拒絕自己,而是下達了闢用的檄書,不過允許他仍留在郡學讀書。

衛旌今年十五歲了,昂然而立,應道:“如有退步,甘領將軍責罰。”

王朗笑着應諾。

荀貞從容說道:“景興,而今戰亂,風俗凋薄,愈是如此,愈當重教化,是故我前年雖郡府無錢,仍大力興倡郡縣學校,今行廣陵,見君亦重教育,我心歡喜。然以我觀之,似尚不足。”

王朗肅然問道:“何處不足?敢請將軍示下。”

“‘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我與君皆重教化,學校庠序遂盛,而如當君離任,還能盛否?卻是不好說。此其一不足。學、校經師雖衆,卻不能每日開課,學子如衛旌者,竟時有欲學而不得。此其二不足。我考察學、校經師,良莠不齊。此其三不足。”

王朗說道:“將軍所指,朗有同感。”

“我意對此三弊加以糾改,君意何如?”

王朗喜道:“那當然是最好不過了!”旋即又犯疑,問道,“只是不知明將軍意欲如何改?”

156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9 結交7 置彀在此請君入63 田邊斷案(下)29 鍾繇193 荀徐州爲子儲才30 奉先馳雄擊汝南24 甲兵四千向神都(四)260 浮華交會時之弊71 兵有形同而勢異者88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二)38 範繩15 問世間誰主沉浮59 奮武意收黃巾用37 起行39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17 推功相讓12 郡兵曹椽49 聖如仲尼也好名113 陳宮催馬離營去53 不顧母弟朱靈忠152 沙丘臺上舊時月(七)37 生來無計避徵徭6 邯鄲陌上九月秋(六)13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四)14 性格33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三)74 爆竹聲裡辭舊歲(上)44 高家102 欲攻昌邑先斷援6 壓豫州取佔先機 猛劉鄧拒領校尉218 媒歸婚得兩家允83 光陰似苒流如箭(下)46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七)1 邯鄲陌上九月秋(一)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4 冀州牧迎節以徵116 荀公達重任兗州115 張益德輕取定陶60 樽前豪傑意難決24 鐵官見聞31 除惡務盡3 陽翟侯扣使不遣4 豫州乳虎第一威90 從徵汝南(下)32 陽平文謙侵如火 常山子龍穩似山89 煙塵卷騎分兩路 已失天時復失和54 私憤何及國事重 兄弟鬩牆兩不和3 習射109 父子兩路齊上陣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32 國家棟梁傅南容9 高子繡髡髮代首197 周幼平如熊舉將(下)186 星羅雄傑滿部中(下)14 唯恨之流年悄逝124 三戰盡復東郡地(九)34 勝威使樑不戰遁 五更悄然過劉營127 孔明歡喜情竇開86 風捲雷動誅鄴趙(二)82 冠軍將呼太史慈(四)26 當過小城取大敵 自領中陣分左右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91 卸甲擦傷慰功績 大樹司馬人口傳59 荀君爲政(上)17 搜山千騎入深幽(八)19 兵者政之輔,政者兵之基(下)74 奮武遣以一軍阻7 邯鄲陌上九月秋(七)45 得士親附39 開練9 高子繡髡髮代首199 委昱諶西京以資172 許顯臨機能應變(下)29 伯符進獻渡河略202 議得良策增民戶131 聖旨一下赴冀州(一)58 關張各有惆悵情63 田邊斷案(下)22 喜聞定策掀鬚髯 英雄所見原本同58 曹子孝奉令趨行51 動手前夜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琢磨下情節走向,明天更8 清洗潁陰(下)115 張益德輕取定陶8 邯鄲陌上九月秋(八)1 虎士162 一將功成萬骨枯(中)10 江東猛虎兵將近 豫州精甲擺車前27 朱公偉奉天子詔3 先表北海刺青州87 了卻山中寇賊事(十一)13 搜山千騎入深幽(四)103 空有神射不得展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64 欲得鐵馬先得人22 搜山千騎入深幽(十三)29 關雲長一身是膽 劉玄德暗猜玄機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