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二九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十五)

爲什麼殺丁公,要做給所有人看,爲將到底該怎麼去做,如果說你是我劉邦手下,那麼做的話,那麼下場就只有一個,就是被殺,這個是劉邦要說的。而賞雍齒,這個人雖說總背叛,這個不假,但是一到關鍵時候就投降,劉邦都沒什麼理由殺他,因爲只要殺了對方,那麼他那名聲就不好了,還能投靠他的,那不說沒有了,其實也差不多,所以說他不可能因爲那麼

一個小角色就放棄了更多,這個肯定不會,所以說雍齒也是,能把握好時機,這個確實,比那個丁公可強太多。要說丁公也是挺冤,畢竟當初那絕對算是對劉邦有恩了,可他肯定也想不到,自己最後的結果,就是被咔嚓,當成了典型,還不如一個總背叛的人,這個也真是……

所以劉邦這個人,不是說看不起看不上他,他那個人就是唯我獨尊的一個,關鍵時候把孩子給踹下去,那不都是他做出來的事兒嗎,殺一個對自己有恩惠的,賞賜一個對自己經常背叛的,就爲了得到更多更大的利益,這個就是劉邦。所以說其人做得還算可以,他沒殺了項

伯,反而還知道當年其人是鴻門宴是幫了他忙了,這他才能跑啊,要不然也把項伯殺了,那個也不可能,畢竟他和張良的關係,說是生死之交,其實也是,項伯和張良關係最好。所以說這個事兒歸根結底,到底是因爲當年項伯對他劉邦有恩,讓他知道報恩,還是因爲對方和張良的關係,讓他不能去動,這個其實就只有他自己知道的,確實。當然了,項伯比那丁

公可強多了,比雍齒的話,其實也強,這個倒也是,畢竟人家有關係啊,和張良相交莫逆,這個確實不敢讓人小看。張良應該說是漢初三傑裡最有想法,最知道進退的一個了。天下大亂的時候,知道幫劉邦得天下,等一統天下了之後,他就隱退了,這個確實,比蕭何比韓信

都強。前者的話,劉邦就算知道其人也是沒什麼大的威脅,可蕭何老年的時候還得是迫不得已自污以自保,也確實是難爲他了。而韓信的話,他是最倒黴的那個,劉邦活着的時候,至少也沒說因爲其人功高蓋主,他就一定要殺了對方,畢竟劉邦也是答應過韓信,不怎麼怎

麼殺他。但是等劉邦快掛的時候,那時候韓信的威脅就大了,這個肯定沒錯,哪怕其人都從齊王最後都降到了淮陰侯,但是劉邦那人,肯定不會放心,他活着的時候,一切還都可以,但是一死的話,他不肯能認爲自己兒子能拿得住韓信那樣兒的,所以說韓信最後就掛了,他算是栽倒了劉邦、呂雉和蕭何三個人的手裡,這三個人出馬,就張良估計也不一定就真好使

啊,這個也是吧。不是說張良謀略什麼的不如韓信,這點上,他謀略什麼的,那是比韓信厲害。不過說起來韓信也是讓呂雉和蕭何給擺了一道,這個真是沒辦法,尤其是後者,韓信確實是相信他,結果就栽倒那兒了。所謂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這個真是沒錯。想當

年,蕭何月下追韓信,可以說算是千古一段佳話了,其人是費大勁才把韓信留下,最後引薦給了劉邦。所以說蕭何的貢獻那是大了去了,不光說他功勞大,就韓信也是他給費勁說服留下的,這個也真是。不過老年還得自污以自保,這個也是不容易啊。所以這個還得是張良,人家知道隱退,是最好的結果,其後纔是他蕭何,最倒黴的就是韓信,這個人頭腦謀略還是

有的,只是可惜太想當然,沒看透人心啊。確實,他要是知道防着蕭何點兒,至少韓信死不了。以後哪怕是隱退,呂雉的話,劉邦還活着呢,只要後者答應,那麼活下來是沒問題的,只要讓他們覺得你沒什麼威脅了就好。他們不認爲張良有什麼威脅,蕭何也是,一樣兒沒什麼威脅,可你韓信,這個你自己認爲你有沒有威脅?所以說都已經當了皇帝了,那劉邦再也

不是最開始沒什麼勢力的時候了,還知道禮賢下士,知道己方缺少人才,這低三下四的,就爲了能有人才幫助。而等到都一統天下了,當皇帝了,那自然就是不一樣兒了,這個沒錯。亂世的時候,那可以說是非常需要像韓信那樣兒的人才的,一點兒不錯。但是等到一統了天

下後,真心就不需要韓信那樣兒的了,不是說一點兒用都用不到,只是不像之前那樣兒了。畢竟亂世的時候,不說每天都有戰事,可也經常要打,這個一點兒沒錯,可等到了天下一統之後,那確實就不用那樣兒了。所以看人家張良都知道隱退,劉邦雖說還有點兒遺憾,可他

心裡也有輕鬆,這個一點兒沒錯。確實,你讓一代帝王到底怎麼做呢,劉邦的話,他還不是說就像朱元璋那樣兒,還知道自己名聲很重要,又想要輕鬆點兒,讓手下都沒什麼威脅,又想讓自己有好名聲,怎麼也不能殺功臣啊,這個也是。所以說劉邦沒殺誰,但是韓信的死和他是不會沒點兒關係的,這個也是。如果說劉邦就怎麼說都保住韓信的話,呂雉和蕭何他

們,確實未必是敢那麼做。別人不說,蕭何肯定不會,別管他老年再怎麼自污自保,可對劉邦對大漢,那確實是沒說的。劉邦一句話,在蕭何那兒,比什麼都好使,就是如此。他要和蕭何明確說了,韓信這個人,是無論如何都要饒他一命的,那麼蕭何不會就坑韓信,這個

確實,可惜沒有啊。反而呂雉和蕭何殺了韓信之後,劉邦其實心裡還是有認可的,威脅沒了,這個絕對是符合他的想法,不過沒直接那麼說而已。但是漢初三傑,張良隱退,韓信被殺,最後就只剩下蕭何一個了,劉邦自然不認爲其人有什麼威脅。當然又自污什麼的,這個

也是讓劉邦看出來了,對方那是絕對沒什麼野心,沒什麼威脅,所以說蕭何在大漢爲官,可他得到了善終。至於說坑韓信什麼的,那也是沒辦法,他是對大漢對劉邦,那真是沒說的。劉邦麼去做的事兒,他給做了,就這麼一點,其實就足夠了。所以說劉邦死了,蕭何還活着好好的,哪怕也是晚年了,六十多了。可確實,劉邦沒認爲蕭何有什麼野心,有什麼威脅,

而呂雉也是那麼個想法。所以說漢初三傑的話,張良應該說是最有頭腦,他知道進退。亂世中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等天下一統了,人家知道隱退。別看劉邦是有遺憾,是有挽留,可那都是做給其他人看的,總是不能讓人說他“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真那

樣兒的話,他十多年的好名聲,估計也就毀了,其人是怎麼都不會那麼做的。而事實也證明了,劉邦除了一些對妻兒對家人說放棄就放棄什麼的不好名聲,其他方面,那其實還都是不錯的。對手下將士,那確實,還都可以,這個作爲一代帝王,尤其是開國的帝王,這點還是可以的,至少比朱元璋強啊。而張良人家是知道進退,到了蕭何那兒,人家也知道,別看

還在朝中爲官,可在劉邦那兒,卻依舊是信任有加,這個就真是可以了。自污什麼的,那也沒辦法,這個就不多說了,蕭何也是,人家也知道進退,可以。唯獨就是韓信,他可以說是真不知道進退,關鍵還不老實,這一點要是能讓劉邦放心,那纔怪了,這個真是。所以說明知道其人本事,可劉邦卻不敢給其人什麼大兵權,讓他再出兵什麼的,那真是不防不行啊。

等呂雉和蕭何把韓信給坑了之後,劉邦表面兒看他好像沒什麼,可心裡終於是鬆了一大口氣,這他孃的韓信終於是死了,這個最大的威脅,終於是沒了。結果之後第二年,劉邦也病逝了。應該說他也是沒覺得有什麼威脅了,這個也算是輕鬆了很多,確實也是。可實際上呢,

和他所想的,還是有所區別的。當然了,最大威脅韓信是沒了,這個確實也不錯。可呂雉那一樣兒是威脅,不過好在大漢人才也有,呂雉也沒說就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所以說她也是掌權,卻沒稱帝什麼的。不過就這樣兒,她活着的時候還行,可等死了之後,勢力就被

漢文帝劉恆給滅了,這個也正常。就像武則天怎麼樣兒,活着的時候,掌兵權大權,她的勢力都有,人也有,可一死,結果就不用多說了,正常啊。這人家當皇帝的,最後都不好使呢,這你就只是皇后太后那些,你還能比之後掌權的皇帝好使?所以說都正常,而且漢文帝劉恆,那也算是一個有所作爲的皇帝,這個一點兒不錯,文景之治嗎,之後纔有了漢武帝的

北伐匈奴那些,這個確實要感謝漢文帝漢景帝他們開了個好頭兒,打下了一個好基礎,這個真是。當時用黃老的無爲之治,那是很符合當時情況的。不過等漢武帝的時候,就變成了獨尊儒術,這個也是歷史的必然。是歷史選擇了儒家,這個確實不錯。要不然的話,百家爭

鳴,那麼這個家那個家都,多了去了,可最後就只有儒家脫穎而出,確實是說明了問題。其實漢武帝,尤其是年紀還沒那麼大沒老糊塗的時候,那是一個非常有作爲的帝王,這個你的承認,反正歷史就是那樣兒。因此,他選擇了儒家,能爲朝廷服務,爲統治者服務,這個

確實也是。如果說其他的更適合,那麼他就選擇別的了,可他要北伐,要對付匈奴那些異族,那麼肯定不能像之前那樣兒無爲而治啊,那不開玩笑嗎。所以說只能是選擇其他的了,要不然的話,真心沒什麼好處啊。當然儒家不是讓你去發動戰爭去打仗,可也不是無爲而治啊,這個是吧,所以……至少漢代的時候,儒家是受到先秦都影響,可以說那個時候,雖說

統治者是需要不假,可對老百姓來說,也是有好處的,這個是。比如說仁政啊,這個就是儒家主張。可等到了後世,應該說儒家就變了,真就變成了統治者愚民的工具,他們爲了維護自己統治,這是儒家的,那又是儒家的,這真心就不一樣兒了。和漢朝都不同,更不用說

是先秦的時候了,真的。就說唐宋元明清的時候,那些朝代的儒家,還是先秦時候的儒家嗎?當然你說先秦的時候,百家爭鳴,這諸侯是亂戰,也確實是不同,後者那些都屬於是一統的朝代,哪怕兩宋,沒全統一,可也比戰國時候強。是,這個也有不一樣兒,這個不假,

但是儒家終究不是當年先秦時候的儒家了,這個你得承認,確實是不同啊,在春秋戰國的時候,那個時期的人物,歷史上留下大名兒的,隨便一個,基本上都不是後世的人所能比得上的,是吧。別說聖人亞聖什麼的了,就隨便說其他的幾個,那也不是後人能比得了的啊,是吧,所以那個時候人的思想,再看看後來人的思想,這個差距,那真是不用多說了,真的。

什麼程朱理學,一個扒灰兒的老頭兒,你還指望他什麼,真的,連自己本身問題就不小,還來個什麼理學,真他孃的服了,太服了,那樣兒的人還能名留青史,也不知道統治者到底都是什麼心思,真是。所以說後世的人,後世的那些思想,不是說沒有好的,可以說大多數

還是好的,不過不能和之前比就是了,但是人家也有好的,那是沒錯,好的多,而不好的,纔是少數,“一條臭魚腥了一鍋湯”啊。

第七九〇章 劉玄德帶兵南下第八四七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三十三)第二二六章 涼州再戰三江城第八七〇章 城池破王平逃遁第一一九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五)第五二五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一三四)第三八二章 賈詡一計破雄關第五六二章 劉備落敗投許都第一七三章 兗州軍再到襄平第五三九章 江東軍大戰江夏(四)第二〇〇章 南蠻軍半路阻截第八九五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四十六)第一三八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二十四)第三八四章 長安馬超擺家宴第六一〇章 曹仁魯肅談判定第三一五章 袁紹帳中見袁術第五二九章 楊奉相商謀曹操第五九六章 擒鄧義得知消息第四五〇章 大戰雒縣傷亡重第四五三章 押送物資回南蠻第三六六章 回隴西兄弟談心(續)第八一〇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三十二)第九三三章 王伉府中會呂建(續)第一九八章 兗州軍終破襄平(四)第八章 見馬騰表字孟起第八三〇章 戰事畢冀州事宜(十六)第一七七章 馬孟起欲見劉宏第三四二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二十九)第七三五章 涼州軍繼續血戰(完)第六五〇章 涼州軍奔赴冀州(完)第二一四章 涼州大戰函谷關(一)第二一二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五十一)第二三四章 兗州軍接收兩郡(完)第八四八章 兗州軍攻弘農城(四)第七一九章 曹操許都稱魏王(十一)第八三〇章 涼州軍出兵蘄春(續)第四四三章 見兒女發生誤會第九二三章 曹真拜訪魯子敬第四四九章 攻城器械今顯威第四十三章 涼州軍攻四會城(十七)第二九二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十六)第五二一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二一二)第九二二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七十三)第七八一章 戰事畢馬超回家(三)第二三〇章 兗州軍接收兩郡(十三)第四四七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三八)第一二二章 董荼那出使敵營第九十五章 騎兵渡河襲遼東 (七)第九十五章 騎兵渡河襲遼東 (七)第四〇三章 兩洞主打開寨門第一二六章 馬孟起深夜聚衆第五六三章 劉備夤夜會伏完第八五四章 兗州軍攻破弘農(二)第一一一章 石全搬兵拖兗州(三)第九十一章 騎兵渡河襲遼東(三)第四二七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一八)第五四三章 曹操決意派援軍第五六三章 劉備夤夜會伏完第三八五章 趙雲黃忠返長安第一三九章 山越起孫策動身第九十一章 行巴郡魚復偶遇第九一五章 孫劉帳中議兵事(續)第六〇三章 滿寵長安見馬超第二九八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二十二)第六八三章 涼州軍收復兩地(十六)第一一八章 孟獲領兵夜襲營第八七三章 兗州軍進攻幷州(二十四)第三二九章 涼州兗州戰南陽(十六)第七二六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三)第二〇七章 兗州軍大戰常山(四十六)第九十六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十九)第五三二章 馬超轉道向河內第八十一章 涼州軍攻蒼梧郡(四)第四八九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一八〇)第二四二章 涼州軍戰弘農城(四)第七十四章 關羽大戰崔福達(續)第八二四章 馬超出招滅守將(一)第五九九章 三方聯合再欲戰第三一九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十)第三十八章 聯軍動樊城求援第一七四章 再交換各回各營第六四七章 大軍再戰晉陽城第四〇四章 馬超五人組出行(十三)第五十章 馬孟起問計郭嘉(續)第八一五章 劉備軍夜襲臨沅第八八三章 九疑山雙雄會面第七五六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三十二)第八八一章 諸葛亮勸說劉備第一三〇章 下戰書擇日決戰(續)第七六二章 孫策周瑜說龐統第七三八章 兗涼兩軍戰冀州(十五)第三二二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十三)第一五八章 涼州軍奪取鬱林(四十四)第二七七章 涼州軍死戰雒陽(一)第六八五章 黎陽城袁紹問計第一八二章 兗州軍再攻襄平(九)第八〇〇章 臨湘消息至長安第三七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六十六)第三五五章 交州戰事完回返(四十六)第二七〇章 張繡帶兵攻新城(五)